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她拒絕兩位總統邀請,一生只做小學教師!

1

上個世紀80年代,

曾有一位小學老師,

先後受到雷根和老布希,

兩任總統邀請, 希望她能夠,

進入聯邦政府擔任教育部長。

但兩次都被Marva Collins拒絕了,

每次她的答案都一樣:

“抱歉, 總統先生,

我只屬於教室。 ”

“沒有不合格的學生,

只有不合格的老師和教學。 ”

在通過教育改變無數人命運,

指引很多處境糟糕的孩子,

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幸福後,

Marva曾在自己書中,

提出了這樣一個鮮明的觀點。

她從事了半個世紀的小學教育工作,

在一個教育非常差的黑人聚居區,

讓面臨著毒品、犯罪困擾的孩子,

全都養成了好學、勤奮的品質,

一個接一個進入大學,

這無疑是個奇跡。

2

1936年, Marva,

出生在一個黑人聚居小鎮。

父親是非裔美國人,

母親是印第安人。

當地種族歧視風行,

許多孩子一出生就被打上了標籤,

Marva的父親卻對女兒充滿信心,

他總是鼓勵她, 支持她, 讚賞她:

“你聰明、漂亮, 你是最特別的,

長大之後, 肯定能做一個秘書。 ”

女兒果然沒讓父親失望,

22年後, 她的聰明才智,

讓她成為了一名優秀的秘書。

雖然工作不錯, 但很快Marva覺得,

“這裡不適合我, 我的使命不在這裡,

教書才是我真正想幹的事情。 ”

Marva上了夜校,

幾年後獲取了教師證書。

隨後, 她來到芝加哥。

在黑人聚居的貧民區裡,

充斥著暴力、酒精、性與毒品,

以及永遠無法克服的絕望。

孩子們無心學習, 四處鬼混,

十來歲就離開學校, 拉幫結派,

最終與犯罪、毒品相伴終生。

老師們似乎也習慣了這種局面,

面對孩子們的出走束手無策。

久而久之, 認真執教的人越來越少,

沒有誰會花心思啟蒙學生。

很多老師不過將此作為生計手段,

甚至把壞學生當成負擔。

Marva不一樣,

上課的第一天,

她就告訴學生們:

“你們要好好樹立信念。 ”

在往後的執教過程中,

就像當初父親對她的鼓勵那樣,

她不厭其煩、如同洗腦一般重複道:

“我相信你們, 你們能成功。

自己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停止抱怨社會, 抱怨老師和父母,

幸福和快樂在你們自己手上。 ”

Marva知道, 曾經太多的時候,

這些孩子聽到的都是批判和否定,

他們還沒長大, 還沒展露天賦,

就被認定“將來一定沒出息”。

混亂、貧窮的生存環境,

也讓他們看不到未來的光明。

Marva認為必須從根本上,

改變學生的態度, 讓他們領悟到,

美好的明天是靠自己創造的。

當時學校使用的,

都是些落後的垃圾教材,

嚴重阻礙學生能力的發展。

經過慎重的考慮,

Marva大膽地找來了一些故事書,

把原先的教材丟在了一邊,

手把手訓練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Marva始終都認為,

無論一個人以後做什麼,

只要擁有閱讀和表達能力,

才能適應工作, 並且做得更出色。

通過那些故事,Marva教授學生們,

歷史、地理、哲學、戲劇…

在她的細心指導之下,

即便是四年級的小學生,

都可以閱讀莎士比亞。

Marva堅定自己的教學,

把每個孩子當成獨特個體看待。

“任何一個孩子都能學習,

除非人們老是說他學不會。”

往日裡,那些在課堂上受挫,

經常因為智力或別的原因被嫌棄,

被老師們當做教學負擔的孩子,

在Marva的關懷下都找到了自己。

那些不可能被調教好的學生,

全都變得和往日不同,

那些根本不適合孩子閱讀的故事,

卻讓孩子們看到另一個世界。

時間久了,引起不少人的嫉妒和不滿。

畢竟其他班級的孩子一個接一個離開,

Marva卻讓自己班的孩子留在了教室。

很快,Marva受到排擠,

失望的她最終選擇了辭職,

準備自己辦一所學校。

3

1975年,靠5000美元,

Marva開辦了西區預備學校。

學校最初只有4名學生,

其中還包括她自己女兒。

但3年後,學生數猛增到500人,

教室也從當初租用大學地下室,

搬進了更為寬敞明亮的大樓裡。

許許多多的家長慕名而來,

希望孩子能接受Marva的親自指導。

抱著“每個學生,都藏著一顆,

閃閃發光的赤子之心”這樣的想法,

Marva招收了一批又一批學生。

第一批學生,大多劣跡斑斑,

被其他學校所不容,被相關機構,

認定有智力問題、學習障礙和心理疾病,

Marva卻給了他們無與倫比的關愛。

首先,她要撕掉標籤,

讓那些智商檢測、人格分析,

統統都給我見鬼去吧!

Marva堅信:“每一個學生,

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夠發掘潛能,

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我多年的教學生涯中,

的確有些學生無法融入學習,

但大多數是教育無能的受害者。”

Marva繼續著當初的教學模式,

從朋友、書店那裡淘來大量書籍,

深入培養孩子的閱讀寫作能力,

讓他們從中汲取培養健全人格的營養。

當時因為教室很小,條件有限,

Marva只能把孩子們組成混合班級,

在同一間教室裡向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傳授適合他們的課程。

電影《The Marva Collins Story》劇照

為了讓每個孩子,

都充分認識自己的獨特性。

她上課時從不會站在講臺上,

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傳授知識。

她總是會走到學生中間,

在班級各個角落走來走去,

一會兒摸摸這個孩子的頭,

一會兒拍拍那個孩子的肩。

她敏銳地觀察每個人,因材施教,

從他們平時的愛好和舉動中,

找出這些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會根據不同孩子的學習程度,

留不同的作業,根據不同的閱讀水準,

推薦不同級別的書目。

雖然這樣工作量會非常大,

但Marva認為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那教育就是扯淡,好比所有病人到醫院,

醫生不問青紅皂白,給不同病人,

開同樣的藥一樣荒謬。

4

面對自卑的孩子,

Marva會鼓勵他們說:

“親愛的,大聲一點。

不要讓別人淹沒你的力量,

否則你一直都是小人物。

聲音形成語言,語言就是思想,

思想讓你們成為了自己。”

對於那些厭學的,難搞的孩子,

Marva保持著極大的耐性和愛意。

一個叫Gary的男孩易怒、拒絕學習。

Marva認為像他這樣超愛面子的人,

不能當場激怒他,要給他時間,

無論Gary上課時怎麼對Marva吼叫,

Marva都會回答:“就算你這樣做,

我還是會一直愛你。”

當一個孩子表現出不當行為,

Marva仍舊不會否定這個孩子,

而是會耐心地對孩子說:

“剛剛作出這種行為的人,

不是真正的你,你先安靜一會兒,

讓真正的你重新回來”。

即便是有人違紀,

Marva也不會侮辱孩子,

用惡毒的話踐踏他們的尊嚴。

她會巧妙地將“懲罰”和學習結合起來,

給他們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

比如,有個男生踢(kick)了另一個孩子,

她就讓那個男生去查kick的詞源,

然後向全班小朋友彙報。

Marva發現有個女生嚼口香糖,

就讓她去查人類嚼泡泡糖的歷史,

並當著小朋友的面做一次演講。

借此,Marva還拿出世界地圖,

告訴孩子們做口香糖的樹產在哪裡,

這些國家是如何與美國做貿易的。

她把學習變得無處不在,

讓孩子懂得融會貫通。

如果孩子們,

在知識結構上犯錯,

Marva會感到無比高興,

甚至會表揚那個孩子:

“一個人如果連犯錯都不敢,

他終將一事無成,關鍵是,

我們得一次次從中吸取教訓。”

每當佈置完作業,

孩子們隨手將作業本往書包一塞,

Marva會非常認真地提醒:

“不要把作業弄皺,

你應該平平整整地把它帶回家,

沒有哪個律師和CEO,

會把手上的檔弄得皺巴巴的,

你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驕傲!”

此外,她要求每個孩子保持整潔,

“衣服好不好看不重要,

重要的是做人的體面,

那是對你和別人的尊重。”

5

Marva曾經說過:

“讓一群除了教科書之外,

再不會讀別的書的人來當老師,

再沒有比這更荒誕的事情了。”

Marva自己是個酷愛讀書的人,

每年要花時間閱讀數百本書,

不斷學習,促進自己更深的思考。

她很自然地將這些帶到了課堂上,

以自己為榜樣,薰陶孩子們閱讀,

不僅要在學校閱讀,回家也不能懶惰。

雖然他們還是一群孩子,

荷馬、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卻都是必讀的。

Marva希望孩子們在積累詞彙同時,

能像自己一樣促進更深的思考,

啟蒙審美意識,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

此外,她還會和孩子探討嚴肅的話題,

討論貧民窟的犯罪、吸毒,

Marva希望孩子們別做溫室裡的花朵,

也要知道這世上還有一些陰暗面。

Marva說:“沒有哪個老師能教給你全部,

這個世界很多東西都要你自己探索,

重要的保持熱情和好奇心。”

在Marva的幫助下,

當初被認定有學習障礙的孩子,

非常快樂地享受著學習。

3年後,最初4名學生,

兩個厭學者順利進入高中,

兩個孩子在作文比賽中獲獎。

Marva自己創造的讀音教學方法,

可以大大提高學生掌握的單詞數。

許多性情粗暴、髒話連篇的孩子,

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的方向,

而不是早早離開學校,接觸犯罪。

那時候,黑人的自我意識極強,

一度把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

但Marva告訴自己每一個學生:

“沒有誰的命運是註定的,

你們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改善生活靠的不是酒精、毒品,

而是你們自我挖掘的才能。”

6

數十年來,

Marva生活困苦,

畢竟她的學生都付不起學費。

但是月繼一月,她都熬過去了。

1979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製片人,

得知了Marva的故事之後,

為她製作了一個15分鐘的短片。

這下子,Marva紅遍了全國,

甚至連白宮方面也注意到了她。

1980年11月,剛上任的總統雷根,

打給Marva邀請她擔任教育部長。

Marva婉拒了這份工作,

她說:“我太愛教書了,我屬於教室。”

8年過去了,新當選的總統老布希,

再次打電話邀請Marva,

她以同樣的理由拒絕。

1995年,一位慈善家,

捐贈了數千萬元給Marva,

幫助她繼續自己的教育事業。

如今,美國全國都有Marva的學校,

數千名學生在學校學習,

世界各地的教師,專程觀摩Marva的奇跡。

Marva的學生中有政治家、商業人士、

律師、醫生,但最多的還是老師,

因為他們知道這一切都是老師的功勞。

美國有很多州都成立了Marva學校,

無數教育家學習她的教育方式,

受她的精神啟發和鼓舞。

上個世紀90年代,

Marva每年要培訓1000名老師,

每次迎來掌聲與喝彩,

她都無比謙遜地說:

“我只是一名教師,

不是奇跡締造者,

我只是非常愛我的孩子,

並且比很多人都努力工作。”

2004年,前總統布希,

為Marva頒發了 “國家人文勳章”。

在授勳儀式上,布希感慨地說:

“你作為一名黑人女性,

生長在種族主義最嚴重的時代,

卻變得如此明亮。”

2015年,Marva與世長辭。

Marva雖然離開了,但是,

她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不會就此湮滅。

她用自己一生的堅守,

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引導一個生命的成長,

不是侮辱、懲罰和威懾,

而是抱著極大的耐心和善意,

將他們當做一個個獨立而特別的個體,

給予尊重,因材施教,

而不是扭曲他們的心靈。

如果每個孩子在小時候,

都能幸運地遇到Marva這樣的老師,

瞭解到Marva所傳遞的信念和愛意,

那麼等到他們長大成人,

不斷朝著夢想飛奔時,

構築的事物也一定承載著光明。

光明會不斷地生長、輻射到更多人身上。

而且它會告訴孩子們:

“無論你是誰,生活在何處,

都有權利獲得一個美好的未來,

而只有你用自己的才智和世界擁抱,

它才會一步步向你靠近。”

並且做得更出色。

通過那些故事,Marva教授學生們,

歷史、地理、哲學、戲劇…

在她的細心指導之下,

即便是四年級的小學生,

都可以閱讀莎士比亞。

Marva堅定自己的教學,

把每個孩子當成獨特個體看待。

“任何一個孩子都能學習,

除非人們老是說他學不會。”

往日裡,那些在課堂上受挫,

經常因為智力或別的原因被嫌棄,

被老師們當做教學負擔的孩子,

在Marva的關懷下都找到了自己。

那些不可能被調教好的學生,

全都變得和往日不同,

那些根本不適合孩子閱讀的故事,

卻讓孩子們看到另一個世界。

時間久了,引起不少人的嫉妒和不滿。

畢竟其他班級的孩子一個接一個離開,

Marva卻讓自己班的孩子留在了教室。

很快,Marva受到排擠,

失望的她最終選擇了辭職,

準備自己辦一所學校。

3

1975年,靠5000美元,

Marva開辦了西區預備學校。

學校最初只有4名學生,

其中還包括她自己女兒。

但3年後,學生數猛增到500人,

教室也從當初租用大學地下室,

搬進了更為寬敞明亮的大樓裡。

許許多多的家長慕名而來,

希望孩子能接受Marva的親自指導。

抱著“每個學生,都藏著一顆,

閃閃發光的赤子之心”這樣的想法,

Marva招收了一批又一批學生。

第一批學生,大多劣跡斑斑,

被其他學校所不容,被相關機構,

認定有智力問題、學習障礙和心理疾病,

Marva卻給了他們無與倫比的關愛。

首先,她要撕掉標籤,

讓那些智商檢測、人格分析,

統統都給我見鬼去吧!

Marva堅信:“每一個學生,

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夠發掘潛能,

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我多年的教學生涯中,

的確有些學生無法融入學習,

但大多數是教育無能的受害者。”

Marva繼續著當初的教學模式,

從朋友、書店那裡淘來大量書籍,

深入培養孩子的閱讀寫作能力,

讓他們從中汲取培養健全人格的營養。

當時因為教室很小,條件有限,

Marva只能把孩子們組成混合班級,

在同一間教室裡向不同年齡段的孩子,

傳授適合他們的課程。

電影《The Marva Collins Story》劇照

為了讓每個孩子,

都充分認識自己的獨特性。

她上課時從不會站在講臺上,

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傳授知識。

她總是會走到學生中間,

在班級各個角落走來走去,

一會兒摸摸這個孩子的頭,

一會兒拍拍那個孩子的肩。

她敏銳地觀察每個人,因材施教,

從他們平時的愛好和舉動中,

找出這些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會根據不同孩子的學習程度,

留不同的作業,根據不同的閱讀水準,

推薦不同級別的書目。

雖然這樣工作量會非常大,

但Marva認為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那教育就是扯淡,好比所有病人到醫院,

醫生不問青紅皂白,給不同病人,

開同樣的藥一樣荒謬。

4

面對自卑的孩子,

Marva會鼓勵他們說:

“親愛的,大聲一點。

不要讓別人淹沒你的力量,

否則你一直都是小人物。

聲音形成語言,語言就是思想,

思想讓你們成為了自己。”

對於那些厭學的,難搞的孩子,

Marva保持著極大的耐性和愛意。

一個叫Gary的男孩易怒、拒絕學習。

Marva認為像他這樣超愛面子的人,

不能當場激怒他,要給他時間,

無論Gary上課時怎麼對Marva吼叫,

Marva都會回答:“就算你這樣做,

我還是會一直愛你。”

當一個孩子表現出不當行為,

Marva仍舊不會否定這個孩子,

而是會耐心地對孩子說:

“剛剛作出這種行為的人,

不是真正的你,你先安靜一會兒,

讓真正的你重新回來”。

即便是有人違紀,

Marva也不會侮辱孩子,

用惡毒的話踐踏他們的尊嚴。

她會巧妙地將“懲罰”和學習結合起來,

給他們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

比如,有個男生踢(kick)了另一個孩子,

她就讓那個男生去查kick的詞源,

然後向全班小朋友彙報。

Marva發現有個女生嚼口香糖,

就讓她去查人類嚼泡泡糖的歷史,

並當著小朋友的面做一次演講。

借此,Marva還拿出世界地圖,

告訴孩子們做口香糖的樹產在哪裡,

這些國家是如何與美國做貿易的。

她把學習變得無處不在,

讓孩子懂得融會貫通。

如果孩子們,

在知識結構上犯錯,

Marva會感到無比高興,

甚至會表揚那個孩子:

“一個人如果連犯錯都不敢,

他終將一事無成,關鍵是,

我們得一次次從中吸取教訓。”

每當佈置完作業,

孩子們隨手將作業本往書包一塞,

Marva會非常認真地提醒:

“不要把作業弄皺,

你應該平平整整地把它帶回家,

沒有哪個律師和CEO,

會把手上的檔弄得皺巴巴的,

你要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驕傲!”

此外,她要求每個孩子保持整潔,

“衣服好不好看不重要,

重要的是做人的體面,

那是對你和別人的尊重。”

5

Marva曾經說過:

“讓一群除了教科書之外,

再不會讀別的書的人來當老師,

再沒有比這更荒誕的事情了。”

Marva自己是個酷愛讀書的人,

每年要花時間閱讀數百本書,

不斷學習,促進自己更深的思考。

她很自然地將這些帶到了課堂上,

以自己為榜樣,薰陶孩子們閱讀,

不僅要在學校閱讀,回家也不能懶惰。

雖然他們還是一群孩子,

荷馬、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卻都是必讀的。

Marva希望孩子們在積累詞彙同時,

能像自己一樣促進更深的思考,

啟蒙審美意識,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

此外,她還會和孩子探討嚴肅的話題,

討論貧民窟的犯罪、吸毒,

Marva希望孩子們別做溫室裡的花朵,

也要知道這世上還有一些陰暗面。

Marva說:“沒有哪個老師能教給你全部,

這個世界很多東西都要你自己探索,

重要的保持熱情和好奇心。”

在Marva的幫助下,

當初被認定有學習障礙的孩子,

非常快樂地享受著學習。

3年後,最初4名學生,

兩個厭學者順利進入高中,

兩個孩子在作文比賽中獲獎。

Marva自己創造的讀音教學方法,

可以大大提高學生掌握的單詞數。

許多性情粗暴、髒話連篇的孩子,

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的方向,

而不是早早離開學校,接觸犯罪。

那時候,黑人的自我意識極強,

一度把自己與外部世界隔離開來。

但Marva告訴自己每一個學生:

“沒有誰的命運是註定的,

你們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改善生活靠的不是酒精、毒品,

而是你們自我挖掘的才能。”

6

數十年來,

Marva生活困苦,

畢竟她的學生都付不起學費。

但是月繼一月,她都熬過去了。

1979年,情況發生了變化,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製片人,

得知了Marva的故事之後,

為她製作了一個15分鐘的短片。

這下子,Marva紅遍了全國,

甚至連白宮方面也注意到了她。

1980年11月,剛上任的總統雷根,

打給Marva邀請她擔任教育部長。

Marva婉拒了這份工作,

她說:“我太愛教書了,我屬於教室。”

8年過去了,新當選的總統老布希,

再次打電話邀請Marva,

她以同樣的理由拒絕。

1995年,一位慈善家,

捐贈了數千萬元給Marva,

幫助她繼續自己的教育事業。

如今,美國全國都有Marva的學校,

數千名學生在學校學習,

世界各地的教師,專程觀摩Marva的奇跡。

Marva的學生中有政治家、商業人士、

律師、醫生,但最多的還是老師,

因為他們知道這一切都是老師的功勞。

美國有很多州都成立了Marva學校,

無數教育家學習她的教育方式,

受她的精神啟發和鼓舞。

上個世紀90年代,

Marva每年要培訓1000名老師,

每次迎來掌聲與喝彩,

她都無比謙遜地說:

“我只是一名教師,

不是奇跡締造者,

我只是非常愛我的孩子,

並且比很多人都努力工作。”

2004年,前總統布希,

為Marva頒發了 “國家人文勳章”。

在授勳儀式上,布希感慨地說:

“你作為一名黑人女性,

生長在種族主義最嚴重的時代,

卻變得如此明亮。”

2015年,Marva與世長辭。

Marva雖然離開了,但是,

她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不會就此湮滅。

她用自己一生的堅守,

告訴我們該如何去引導一個生命的成長,

不是侮辱、懲罰和威懾,

而是抱著極大的耐心和善意,

將他們當做一個個獨立而特別的個體,

給予尊重,因材施教,

而不是扭曲他們的心靈。

如果每個孩子在小時候,

都能幸運地遇到Marva這樣的老師,

瞭解到Marva所傳遞的信念和愛意,

那麼等到他們長大成人,

不斷朝著夢想飛奔時,

構築的事物也一定承載著光明。

光明會不斷地生長、輻射到更多人身上。

而且它會告訴孩子們:

“無論你是誰,生活在何處,

都有權利獲得一個美好的未來,

而只有你用自己的才智和世界擁抱,

它才會一步步向你靠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