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學生製造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教育困境中,你怎麼辦?

當老師, 你有沒有被學生氣哭過?

有啊!

我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哭了, 但不是因為被他們氣的, 而是我發現自己對他們的真情被他們欺騙了。 一個女學生跟我說她病了, 我批准她回宿舍休息, 但後來她卻被值班領導發現在宿舍高談闊論, 還在吃零食, 而恰好那些零食又是向我借錢買的, 可她當時跟我說的是沒有錢交伙食費了……知道這一切, 我在班上講了, 但我沒有罵他們, 說著說著我就哭了。

剛畢業的那兩年, 哭了幾次。 覺得他們都不理解老師的苦心。 我講課那麼辛苦, 學生還不聽, 而且那段時間正好是給學校代課,

喉嚨不是很好, 上課講話都很累, 有些學生不但不聽課, 還愛講話, 真的好難過。

…………

有些”熊孩子“真是不讓人省心, 作業不認真完成、課堂上不用心不說, 還常常故意搗亂。 有時候, 你說他一句, 他還敢頂你兩句……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 我們的教育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

比如都很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意識與能力。 不過, 據我觀察, 學校教育實踐中, 教師境地尷尬。

比如, 一方面, 教師在教學中努力採取自主、合作、探究、任務驅動和體驗式的教學方式, 管理上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另一方面, 教學管理卻陷入了泥潭, 學校及教師大多採用的方式是懲罰、獎勵等重控制和約束的手段, 以此來維護教學秩序。 手段或許效果立竿見影, 但學生並不一定心服口服, 不僅影響教學效果, 學生的違紀行為還是時有發生。

一些學生學習不用心, 還屢生事端, 但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學生來說, 這又是正常的, 不管是農村學校還是城市學校。

細細分析, 出現這種狀況, 無非有如下三種原因:

一是這種手段重控制學生行為, 而沒有教授學生良好的行為, 因此難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提高學生的自律能力和責任意識;

二是控制手段無視或者忽視了學生的情感和心理需要, 不但不能起到矯正不當行為和教育學生的作用, 還有可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是運用這些手段, 在某種程度上表明教師將學生當作天生的“麻煩製造者”, 不信任他們, 事事處處都對他們進行監視和控制, 容易造成師生關係緊張, 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 有時故意違紀。

對於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 很多教師都有困惑。 他們或許抱怨這些“熊孩子”不懂事, 或許抱怨孩子的家教有問題, 甚至抱怨變化莫測的社會環境不利於教育。

實際上, 對於有著一定是非觀念、思考和判斷能力的學生來說, 一些令教師苦惱的事情, 都是經過他們自己大腦的思考、權衡後做出的。 換句話說, 學生的做法是一種“反應”。

這反應來自哪裡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 如果我們接受“學生的行為是一種選擇”的觀點,

就會發現, 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其實是我們與之“不當互動”後的一種必然結果。 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人, 除了我們自己。 我們只能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別人。

多年的教師工作與管理經驗給我的啟示是:如果你想改變你的世界, 首先要改變你自己。 一定意義上, 如果你是正確的, 你的世界也會是正確的。 學生來學校是尋找夥伴的, 也就是說, 作為教師, 也應該首先與學生融為一體, 成為夥伴。

學生的有些錯誤, 是一種成長需求, 比如, 他們就想與夥伴們在學校裡打籃球或一起遊戲, 而不想單單“順服”於某個人的思想說教和行為管制。 這是學生學習社交、人格獨立的需求。 所以, 教育當中的一些問題, 其實是沒有認識到,或者沒有認真想辦法去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

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多多關注那些行為習慣好的學生,耐下心來,引導一些學生的干擾課堂的行為,再忍無可忍,還是要耐下心來,等待下課後處理。我班有一位學生李某,我曾用了各種方法影響他,但他還是我行我素。

一節課上,他又出洋相了,我笑著說:“我知道你為什麼上課這麼愛亂插話、製造笑話了?”李某問:“老師,是什麼?”我說:“你是想引起女同學的注意!”李某很驚奇:“老師,你怎麼知道啊,你上學時是不是也這樣?”我答:“好像也是。”……

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李某也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臉紅了。我感覺到了,同學們的這次笑聲是友好的笑聲,是尊重的笑聲。

是啊,我們這個年齡的時候不也是這樣嗎?我們為什麼非要對抗規律?我們不應該再把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看作道德品質問題,看作不應該發生的事情,而應用心探究這種行為背後的東西,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認知,真誠地與學生溝通,與學生協商適合他的解決辦法,努力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成長需要。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周書紅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覺得不錯,請點贊↓↓↓

其實是沒有認識到,或者沒有認真想辦法去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

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多多關注那些行為習慣好的學生,耐下心來,引導一些學生的干擾課堂的行為,再忍無可忍,還是要耐下心來,等待下課後處理。我班有一位學生李某,我曾用了各種方法影響他,但他還是我行我素。

一節課上,他又出洋相了,我笑著說:“我知道你為什麼上課這麼愛亂插話、製造笑話了?”李某問:“老師,是什麼?”我說:“你是想引起女同學的注意!”李某很驚奇:“老師,你怎麼知道啊,你上學時是不是也這樣?”我答:“好像也是。”……

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李某也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臉紅了。我感覺到了,同學們的這次笑聲是友好的笑聲,是尊重的笑聲。

是啊,我們這個年齡的時候不也是這樣嗎?我們為什麼非要對抗規律?我們不應該再把一些學生的不良行為看作道德品質問題,看作不應該發生的事情,而應用心探究這種行為背後的東西,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認知,真誠地與學生溝通,與學生協商適合他的解決辦法,努力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成長需要。

原載:《教育時報》

作者:周書紅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注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覺得不錯,請點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