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解決擁堵?來看看滴滴信號燈優化的秘密

交通擁堵是大城市人人頭疼的“城市病”, 也是交通管理部門遇到的難題。 比如, 你剛駕車從一個十字路口經過、快到下一個路口時紅燈亮起, 只能等待新一輪綠燈的到來, 既延誤了交通出行時間, 又降低了整體道路上車輛通行的速度。 是的, 你每天都能遇到的信號燈該優化了。

在今年交通領域頂級峰會TRB(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交通運輸研究年會上, 滴滴智慧交通團隊在現場分享了一篇論文, 題為Traffic signal optimization using crowdsourced vehicle trajectory data(《基於軌跡資料的交通信號優化》), 介紹了以軌跡資料驅動的智慧交通信號監控和優化系統。

基礎資料:持續可靠且低成本的資料管道

交通信號控制系統的高效有序運行對於城市交通管理來說至關重要, 而大部分的信號控制方案很長時間才更新一次, 有時候長達三到五年, 這就直接導致了低效的交通信號運行以及不必要的交通擁堵。 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缺乏交通資料的採集成本太高。

軌跡資料在優化交通方面可以怎樣使用?首先, 用軌跡資料來估計交通流量, 並重構全域交通資訊。 滴滴構建了TS圖來評價六個交叉口的信號協調的表現。

圖1 根據滴滴車輛軌跡生成的時空圖(左)以及根據交通模型估計的全量車輛軌跡的時空圖(右)

圖1為一個樣例, 橫軸表示時間, 縱軸表示距離。 圖中的軌跡表示車輛向下游方向行駛, 軌跡中平坦的部分代表車輛停車加入路口排隊。

左圖顯示了滴滴車輛的原始軌跡, 右圖顯示了所有車輛的估計軌跡, 其中包括滴滴車輛和普通車輛。 通過與卡口所採集到的資料進行直觀對比, 滴滴的軌跡資料在平均誤差方面僅為8.6%, 也就是說準確率高達91.4%。 這也意味著, 交通信號優化終於找到了持續、可靠且廉價的資料管道。

優化方法:感知+評估+優化+實施的閉環系統

有了持續可靠的交通資料作為可靠基礎, 就可以對信號燈系統進行優化。 僅需利用滴滴上的軌跡資料作為唯一的資料來源, 便可構建一種閉環的智慧交通信號監控和優化系統。 整個迴圈的反覆運算過程包括:感知、評估、優化、實施這四部分。

圖2 閉環的評估優化過程

具體的方法則包括交通需求預估、軌跡視覺化、參數優化這三個步驟。 首先要做的是交通需求預估, 只需使用已有的歷史軌跡資料即可。 經過實踐證明, 即使是在很低的滲透率, 如1%到6%, 用車輛軌跡資料對交通需求進行預測, 也可達到一個不錯的精確度。

其次要做的是軌跡視覺化, 即根據軌跡資料生成時空圖以及延誤圖表, 讓交通工程師可以直觀地瞭解各個路口的具體交通情況。

最後要做的是參數優化, 細分為時間段劃分、週期時長與相位差優化兩個步驟。 所謂時間段劃分, 最典型的方案是分為早高峰、晚高峰、平峰這三種時段。 至於週期時長(本次綠燈到下次綠燈的總時長)和相位差(相鄰路口綠燈的時間差), 則對主幹道的信號協調有著意義深遠的影響。

對於不飽和的路段, 相位差和週期時長採用經典的組合方法來優化;對於過飽和的路段, 擴大綠波不再是主要目標, 而是將過飽和帶來的影響最小化。 為了減少紅燈信號期間的溢流所導致車輛停在十字路口區域,

優化效果還需要確保當紅燈信號開始時, 交通流能夠移動而不是在路口中心排隊等待。

此外, 根據車輛延誤還可識別過飽和度。 如果車輛延遲超過一個信號週期, 可能是由於相位過飽(綠燈時間不夠)所導致的, 這時候就需要針對綠信比(綠燈時間占比)進行優化, 並優先考慮主幹道和高流量相位。 如果不是過飽和的車輛延誤, 那麼目標就是平衡流量/通行能力的比率。 基於這兩個規則, 就可以構建最終的綠信比優化模型。

落地案例:交通延誤指標降低27.85%

濟南曾經是全國十大擁堵城市之一, 特別是經十路交通堵塞情況比較嚴重。 為此, 滴滴團隊採用上述方法對這一重要道路的信號配時進行優化。 首先選擇沿路的六個交叉路口進行調查, 使用軌跡資料估算交通量,然後與卡口採集到的資料進行對比驗證,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僅為8.6%。之後,選擇早高峰、晚高峰、平峰三個時間段,對信號配時方案進行優化,前後對比如表1所示。

可以看到,優化之後的信號燈,在實際應用中改善了絕大部分的延誤指標,其中晚高峰時段的主幹道延誤指標降幅最大,為21.87%。整體來看,在大眾最為關注的早晚高峰期,道路總體延誤指標均降低了10%以上。效果最好的是紅燈溢流車輛,也就是信號燈變化後停滯在交叉路口的車輛數量,減少了80%以上。

另一個落地的案例為緯十二路,前後變化情況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在緯十二路上,滴滴對早、晚高峰兩個時間段的信號配時做了優化。從實際表現來看,早高峰時間段,幹道延誤指標降低了27.85%;晚高峰期間,幹道延誤指標減少了13.3%,交叉口延誤指標也降低了8.98%。

可見,滴滴海量軌跡資料在交叉口信號控制方面的應用,確實為緩解“城市病”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路徑。

使用軌跡資料估算交通量,然後與卡口採集到的資料進行對比驗證,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僅為8.6%。之後,選擇早高峰、晚高峰、平峰三個時間段,對信號配時方案進行優化,前後對比如表1所示。

可以看到,優化之後的信號燈,在實際應用中改善了絕大部分的延誤指標,其中晚高峰時段的主幹道延誤指標降幅最大,為21.87%。整體來看,在大眾最為關注的早晚高峰期,道路總體延誤指標均降低了10%以上。效果最好的是紅燈溢流車輛,也就是信號燈變化後停滯在交叉路口的車輛數量,減少了80%以上。

另一個落地的案例為緯十二路,前後變化情況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在緯十二路上,滴滴對早、晚高峰兩個時間段的信號配時做了優化。從實際表現來看,早高峰時間段,幹道延誤指標降低了27.85%;晚高峰期間,幹道延誤指標減少了13.3%,交叉口延誤指標也降低了8.98%。

可見,滴滴海量軌跡資料在交叉口信號控制方面的應用,確實為緩解“城市病”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路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