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寂寞的遊戲》 用敏銳的眼光,窺見孤獨的臉龐

《寂寞的遊戲》

作者:袁哲生

版本:後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9月

袁哲生(1966-2004),臺灣小說家, 著有小說集《寂寞的遊戲》, 《秀才的手錶》及“倪亞達系列”。 2004年4月6日在臺北市自縊身亡。

《寂寞的遊戲》編輯王介平

致敬辭

“孤獨”是生而為人必定面臨的困境, 因此成為眾多作家書寫的對象, 袁哲生的主題並不新穎, 但他卻用極度敏感的心靈把孤獨寫到了極致。 這位英年早逝的臺灣作家天性脆弱、易受傷害, 也正因此, 他能探知人類情感的深處, 捕捉到最幽微的生存體驗。 沒有完整的故事線, 沒有熱烈飽滿的情緒, 袁哲生用片斷性的敘述和冷靜節制的文字, 將各類孤獨展現在我們面前, 又在對生與死的詮釋中, 給予我們新的審視角度。

我們致敬《寂寞的遊戲》,

致敬它讓我們再一次體驗“孤獨”這一不可忽視的存在, 並在字裡行間展示出高超的寫作技巧和審美能力。 同時, 我們致敬作者敏銳的靈魂, 是這樣的靈魂在世俗生活中挖掘出生存的本質。

這個人

“具有成為大師的潛力”

讀袁哲生的小說, 畫面感是很強的, 因為他的文字用了強烈的“白描”敘事手法。 文字很精簡, 甚至連劇情、情感都非常節制, 因此他可以在小說中隱藏更深邃的意涵。 通過白描的技巧, 袁哲生專門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瞬間, 還有人與人之間在相處時的微妙細節。

另一方面, 袁哲生又是一個很幽默的人。 可能大家比較關注的《寂寞的遊戲》中沒有顯示出這樣的傾向, 被早期引進大陸的“倪亞達系列”中,

以一個小孩子的視角, 吐槽大人世界的種種怪像。 明明是一些很無奈很糟糕的事情, 經過袁哲生處理之後, 就是能把你逗得樂呵呵的。

而在他的《秀才的手錶》中, 場景以鄉下村落為主, 鄉土小人物的對話貫穿全書, 讓這本小說的文字比較狂放, 情緒、氛圍也更劇烈。 不過, 袁哲生又在小說中加入“時間”元素, 讓《秀才的手錶》成為一部帶有哲學思辨的鄉土小說, 呈現出另一種不同於《寂寞的遊戲》的面貌。 所以說袁哲生的創作是不止單一一個面向的。

我在宣傳的文案中使用了張大春老師的“撐起21世紀小說江山”這一句當做標語。 有一些讀者反映張大春這句話吹捧誇大、評論過譽, 當初我從《寂寞的遊戲》和另外一本《秀才的手錶》的內容來看,

也在想這句話是不是有點過頭。 然而, 還原當時的語境, 是2000年袁哲生、黃國峻兩人出版新書時, 提拔這兩位年輕創作者的張大春在新書發表會上豪氣地說:“21世紀撐起小說江山, 起碼會有這兩位在。 ”張大春是帶著期望說出這句話的, 我覺得並非誇大。 此外, 我也認為袁哲生年輕時的創作隱含非常大的格局, 具有成為大師的潛力, 其他臺灣的學者、出版工作者也提過這點。

這本書

“近於冷漠的寫作方式”

《寂寞的遊戲》在大陸還沒出版的時候我就對它很有信心, 因為這本書的文字能讓人很好地進入, 所反映出的情景, 從中能引發的感受, 又是人們在現代社會中最普遍經歷的東西。 袁哲生不用帶有強烈情緒的文字去渲染, 而是以一種冷靜而近於“冷漠”的書寫方式,和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一種類似的氛圍。一個普適性如此之廣,文學性卻又如此之強的作品,在現在的中文創作中似乎不是很多見,因此在書籍出版後,看到大陸讀者非常喜歡袁哲生的小說,雖然也很高興,但並不是非常意外。

但也有兩個現象讓我感到有趣。第一個,是有點驚訝不少讀者說《寂寞的遊戲》太喪、太負能量。個人觀察,臺灣讀者對袁哲生小說中的憂鬱氛圍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以《父親的輪廓》為例子,我看到有些大陸讀者會為小說中的母親打抱不平而批評小說主角,甚至是作者本人;但是,臺灣讀者反而比較少出現這種論點。我認為這個現象有點特別。至於為何造成這種差異現象,個人推斷可能跟兩岸氛圍的差異有關。目前“厭世氛圍”在臺灣很普遍,許多人會刻意使用很負能量的語句來自我解嘲。而我觀察大陸是比較強調正能量。可能因為這樣,所以大陸讀者對袁哲生小說的憂鬱氛圍不太習慣?當然,這需要進一步的論證才能確定是否如此。

第二個,則是很意外大陸讀者喜歡《寂寞的遊戲》中的最後一篇《木魚》。根據我閱讀這本小說集的心得,我認為《木魚》這一篇的文字、情節、情感跟其他篇比起來,較不出彩;情節上,缺少《密封罐子》的意外反轉;情緒上,沒有《父親的輪廓》深沉感人;寫作風格上,不如《送行》獨特新鮮。對我來說,《木魚》可能就是一個在安全範圍之內的作品。相較之下,我可能更喜歡另一篇《遇見舒伯特》。因此,看到很多大陸讀者對《木魚》的評論讚賞,我確實挺驚訝。也因為這樣,反而讓我想再回過頭仔細閱讀《木魚》一次,或許大陸讀者真的看出什麼我沒注意到的地方。

引進

“希望讓大陸讀者看到更優秀的臺灣文學作品”

最初選擇引進袁哲生的作品,主要原因是我非常喜歡他的小說。另一個理由,則是希望讓大陸讀者接觸更多傑出的臺灣創作者。

袁哲生的重要性在臺灣文壇不言而喻,他在臺灣成名至少十幾年,完全不是什麼“冷門作家”。不論是前輩張大春,還是同期的駱以軍,後來崛起的年輕創作者王聰威……許多臺灣知名的作家、學者、出版工作者都推崇袁哲生,而且也有廣大的讀者喜歡他的小說。但是,大陸過去十幾年幾乎未引進他的作品,除了定位偏向兒童文學的“倪亞達系列”小說。這就是我一直很疑惑的一個現象,也成為我決定引進袁哲生作品的一個原因。

事實上,不止袁哲生,臺灣還有其他非常好的作家,例如跟袁哲生同樣被譽為撐起21世紀小說江山的黃國峻,他的小說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字都非常好。或是近幾年深受臺灣讀者歡迎、詩集加印了八次的女詩人葉青,她的作品讀起來淺白卻觸動人心,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色。除此之外,成名多年的童偉格、甘耀明,或是漸漸嶄露頭角的黃崇凱、連明偉,他們都發展出自己的創作風格。我認為他們的作品同樣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答謝辭

《寂寞的遊戲》編輯王介平

我是這本書的編輯,代表袁哲生老師領這個獎。雖然自己名義上是袁哲生《寂寞的遊戲》的編輯,但在做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可能更像是一名“讀者”。從最初會決定做這本書,只是單純抱持著“我很喜歡袁哲生老師的小說”這種心情;到後來書籍終於上市,有點激動地想著:“袁哲生的作品絕版這麼久,竟然出版了。”由始至終,我的身份都偏向一個“讀者”。

直到現在,我仍然像是一名讀者在發表獲獎謝辭。我覺得袁哲生老師真的太厲害了。在臺灣連得幾個大獎,到了北京還繼續拿。

所以,很感謝袁哲生老師和他的小說,帶給我一個讓人難忘的編輯記憶;感謝袁哲生老師的妻子劉女士和臺灣寶瓶文化朱亞君社長願意協助後浪取得本書的版權;感謝後浪文學部的領導和同事,他們做的努力讓袁哲生老師的小說能夠被更多人看見;感謝張大春老師和他的妻子臺灣新經典文化葉美瑤總編輯,給了這本小說一篇非常棒的推薦序;感謝童偉格老師時間匆促之下,為了袁哲生老師特地來北京頒這個獎。

最後,感謝大陸的讀者喜歡袁哲生老師的《寂寞的遊戲》,還有對這本小說的見解。真心認為大陸讀者的評論很精彩,不論是稱讚的,還是批評的,都讓我看到一些過去沒注意的地方,對這本小說有更多的理解。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進

而是以一種冷靜而近於“冷漠”的書寫方式,和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一種類似的氛圍。一個普適性如此之廣,文學性卻又如此之強的作品,在現在的中文創作中似乎不是很多見,因此在書籍出版後,看到大陸讀者非常喜歡袁哲生的小說,雖然也很高興,但並不是非常意外。

但也有兩個現象讓我感到有趣。第一個,是有點驚訝不少讀者說《寂寞的遊戲》太喪、太負能量。個人觀察,臺灣讀者對袁哲生小說中的憂鬱氛圍不會有這麼大的反應。以《父親的輪廓》為例子,我看到有些大陸讀者會為小說中的母親打抱不平而批評小說主角,甚至是作者本人;但是,臺灣讀者反而比較少出現這種論點。我認為這個現象有點特別。至於為何造成這種差異現象,個人推斷可能跟兩岸氛圍的差異有關。目前“厭世氛圍”在臺灣很普遍,許多人會刻意使用很負能量的語句來自我解嘲。而我觀察大陸是比較強調正能量。可能因為這樣,所以大陸讀者對袁哲生小說的憂鬱氛圍不太習慣?當然,這需要進一步的論證才能確定是否如此。

第二個,則是很意外大陸讀者喜歡《寂寞的遊戲》中的最後一篇《木魚》。根據我閱讀這本小說集的心得,我認為《木魚》這一篇的文字、情節、情感跟其他篇比起來,較不出彩;情節上,缺少《密封罐子》的意外反轉;情緒上,沒有《父親的輪廓》深沉感人;寫作風格上,不如《送行》獨特新鮮。對我來說,《木魚》可能就是一個在安全範圍之內的作品。相較之下,我可能更喜歡另一篇《遇見舒伯特》。因此,看到很多大陸讀者對《木魚》的評論讚賞,我確實挺驚訝。也因為這樣,反而讓我想再回過頭仔細閱讀《木魚》一次,或許大陸讀者真的看出什麼我沒注意到的地方。

引進

“希望讓大陸讀者看到更優秀的臺灣文學作品”

最初選擇引進袁哲生的作品,主要原因是我非常喜歡他的小說。另一個理由,則是希望讓大陸讀者接觸更多傑出的臺灣創作者。

袁哲生的重要性在臺灣文壇不言而喻,他在臺灣成名至少十幾年,完全不是什麼“冷門作家”。不論是前輩張大春,還是同期的駱以軍,後來崛起的年輕創作者王聰威……許多臺灣知名的作家、學者、出版工作者都推崇袁哲生,而且也有廣大的讀者喜歡他的小說。但是,大陸過去十幾年幾乎未引進他的作品,除了定位偏向兒童文學的“倪亞達系列”小說。這就是我一直很疑惑的一個現象,也成為我決定引進袁哲生作品的一個原因。

事實上,不止袁哲生,臺灣還有其他非常好的作家,例如跟袁哲生同樣被譽為撐起21世紀小說江山的黃國峻,他的小說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字都非常好。或是近幾年深受臺灣讀者歡迎、詩集加印了八次的女詩人葉青,她的作品讀起來淺白卻觸動人心,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色。除此之外,成名多年的童偉格、甘耀明,或是漸漸嶄露頭角的黃崇凱、連明偉,他們都發展出自己的創作風格。我認為他們的作品同樣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答謝辭

《寂寞的遊戲》編輯王介平

我是這本書的編輯,代表袁哲生老師領這個獎。雖然自己名義上是袁哲生《寂寞的遊戲》的編輯,但在做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可能更像是一名“讀者”。從最初會決定做這本書,只是單純抱持著“我很喜歡袁哲生老師的小說”這種心情;到後來書籍終於上市,有點激動地想著:“袁哲生的作品絕版這麼久,竟然出版了。”由始至終,我的身份都偏向一個“讀者”。

直到現在,我仍然像是一名讀者在發表獲獎謝辭。我覺得袁哲生老師真的太厲害了。在臺灣連得幾個大獎,到了北京還繼續拿。

所以,很感謝袁哲生老師和他的小說,帶給我一個讓人難忘的編輯記憶;感謝袁哲生老師的妻子劉女士和臺灣寶瓶文化朱亞君社長願意協助後浪取得本書的版權;感謝後浪文學部的領導和同事,他們做的努力讓袁哲生老師的小說能夠被更多人看見;感謝張大春老師和他的妻子臺灣新經典文化葉美瑤總編輯,給了這本小說一篇非常棒的推薦序;感謝童偉格老師時間匆促之下,為了袁哲生老師特地來北京頒這個獎。

最後,感謝大陸的讀者喜歡袁哲生老師的《寂寞的遊戲》,還有對這本小說的見解。真心認為大陸讀者的評論很精彩,不論是稱讚的,還是批評的,都讓我看到一些過去沒注意的地方,對這本小說有更多的理解。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