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胡翠松:畫筆是比筷子重要的存在!

“平生勿被虛名誤, 涉世須知創業難”, 在胡翠松的陶藝工作室門口, 這樣一副有趣的對聯, 讓人不禁覺得, 主人是個有個性的人。

果不其然, 畫畫、寫打油詩、玩微信、軟體修圖, 這位元戴著老花鏡的“老頑童”可謂是樣樣精通。

胡翠松的工作室在祁門縣金字牌鎮, 就在昔日盛極一時的祁門瓷廠對面, 那一片荒蕪的舊廠房, 是他曾經揮灑青春的所在。 而眼前這個不足30平米的房子, 就是他現在的工作室。

胡翠松1948年生於祁門縣, 13歲被家人送進祁門瓷廠拜師學藝, 學習陶瓷彩繪技藝。 憑藉著先天的稟賦, 加上自身的努力, 他很快成為廠裡的技術骨幹, 並在1975-1978年由工廠推薦進無錫輕工業學院造型美術設計專業進修。 畢業後, 他回廠在試驗站工作, 負責陶瓷產品設計和圖案彩繪工作。 在如今廢棄的祁門瓷廠舊辦公樓一樓大廳內, 還保留著他當年創作的巨幅陶瓷彩繪,

上面刻畫著陶瓷製作的每一個流程, 每一個人物表情的刻畫都十分生動。 站在昔日的“得意之作”前, 年近70的胡翠松就像個孩子一樣興奮, 還要求站在壁畫前留影。

“當年我的師傅都是景德鎮過來的, 雖然是祁門人, 但是解放前一直在景德鎮學畫畫, 後來祁門瓷廠成立, 就將這些在景德鎮的祁門師傅都請回祁門來了。 ”胡翠松說, 當時只要跟陶瓷有關的祁門人, 都請回了金字牌, 這才辦了一個廠。 最好的時候, 廠裡有1200多人。 而他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廠裡上班。 2008年, 胡翠松也正式退休。

退休後的胡翠松結束了原來有條不紊的上班生活, 開始賦閑在家。 平時除了畫瓷器, 並沒有其他愛好, 突然閑了下來, 他非常難適應。 於是他在老瓷廠前租了一個門面,

搞起了自己的工作室。 在這個簡陋的工作室, 最重要的設備就是燒瓷器的電爐。 畫一件瓷器, 經常需要上釉彩3至4遍。 畫一遍底色, 就要進爐燒, 然後再接著上色, 如此反復。 畫一個花瓶, 通常需要2至3天時間。

雖然自己有手藝在身, 但是一開始並沒有多少人光顧他的工作室, 因為胡翠松畫的瓷器屬於收藏品, 價格較高。 但是慢慢地, 就會有一些顧客自己買來粗坯請他作畫。

這些年來, 他帶的徒弟有近20人, 很多人學成之後到景德鎮去發展了, 也有好幾個徒弟開店當起了老闆, 但都在景德鎮, 沒有人回祁門。 眼看著自己的手藝在祁門得不到繼承和發展, 胡翠松正覺鬱悶。 這時, 昔日一同在試驗站工作的戴李平找到了他,

希望與他一起攜手做徽州手工瓷器。 胡翠鬆開心極了。 你做坯, 我作畫;兩人親密無間的合作, 讓他們的作品多次在全省甚至全國比賽上獲獎。 也讓祁門瓷器重新在國家陶瓷舞臺上亮相。

談及未來, 胡翠松說, 只要自己還能畫, 就會一直堅持畫下去。 對他來說, 手中的畫筆, 是比筷子還要重要的存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