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重要突破!全球頂級專家彙聚礦大共同破解煤火防治與利用難題!

1月11日上午, 國家“111計畫”國際地下煤火防治與利用進展交流會在中國礦業大學安全工程學院A200會議室舉行。

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卞正富, 新疆煤田滅火工程局局長賈新勇,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愛丁堡皇家學會院士、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國際火災安全科學學會副主席Jose L. Torero Cullen, 煤礦瓦斯與火災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德明, “111計畫”國際地下煤火防治與利用引智基地負責人周福寶,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Jin Zou等出席交流會。 《科技日報》《中國煤炭報》《中國能源報》、徐州電視臺等媒體和學校部分師生代表參加交流會。 學校國際合作交流處處長張振康主持會議。

卞正富副校長致辭。 他對“111計畫” 國際地下煤火防治與利用團隊專家及與會專家學者的關注和支持表示感謝。

結合“雙一流”建設和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 他介紹了中國礦業大學的發展概況和學科建設等情況。 他希望通過“111計畫”能夠讓更多國內外學者和專家共同參與到礦大的發展和建設中, 更好地開展學術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養等, 提高礦大科學研究的國際化水準。

周福寶教授作國際地下煤火防治與利用進展彙報。 他結合具體實例, 從2017年度外國專家訪問概況、“111”引智基地啟動、“111”精品課程活動、研究方向拓展與學術研討、工程示範基地建設、下一階段工作佈置等方面作了詳細彙報。

王德明教授作題為“煤田火災形成機理、地球物理探測及高效治理技術”的學術報告。 他從煤田火災概況、煤田火災的形成機理及貧氧燃燒特性、煤田火災的磁與電異常特徵及綜合探測方法、煤田火災的高效治理技術四個方面進行了系統、專業的報告。

賈新勇局長從新疆煤田滅火工作成果、新疆煤田火災現狀和危害、煤田火災產生的原因、與中國礦大科研合作專案開展情況以及新疆煤田滅火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五個方面進行了彙報,介紹了新疆煤田滅火工作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從1958年至今,共治理新疆大小煤田火區43處,直接解救的煤炭總量3.19億噸,直接的煤炭資源總量約300億噸。

治理的火區總面積1058萬平方米,恢復植被1100多萬平方米,減排溫室氣體近4億噸。形成了集火區勘查、滅火設計、滅火施工和火區監測為一體的較成熟的煤火治理技術體系。

Jose L. Torero Cullen院士作學術交流。他表示,地下煤火是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的最主要來源之一,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地下煤火防治和利用是全球性歷史難題,解決這一問題十分迫切而重要。同時,煤田滅火問題十分複雜,全球學者和專家通過“111計畫”地下煤火防治與利用這一平臺,彙聚在一起,有利於共同應對和解決這一複雜性難題。

據瞭解,周福寶教授國際地下煤火防治與利用團隊研發了分散式煤田火區熱能提取溫差發電新技術,利用熱電材料Seebeck效應將地下煤火的熱能直接轉換為清潔電能。這一原創技術已經完成了第四代產品的研發,在新疆大泉湖火區的工程應用成效已經顯現。

每年產生電能價值147.2萬元,可解決偏遠地區用電問題。替代鑽孔注水每年可節約水資源35.8萬噸,對水資源寶貴的新疆尤為重要。減輕燃燒產生的酸鹼性化合物、有毒物質污染地下水,減少大量有害有毒氣體排放,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貢獻。還可用於水泥、鋼鐵、熱電、陶瓷、有色金屬等行業高溫廢熱、廢水利用等,也可應用於其他地熱開採領域,目前已經初步具備工業推廣應用的條件。

交流會上,來學校交流訪問的臥龍崗大學Ren Tingxiang教授、《科技日報》《中國煤炭報》《中國能源報》、徐州電視臺記者等,分別從專案的技術突破、經濟效益、海外專家專案參與情況、專案展望等方面進行了提問,現場專家和學者一一進行了解答。

“目前,已經和南非等方面進行初步合作,探討如何應用於金礦等深井,改善礦工的工作環境。此外,我們也在實踐如何把煤田火區治理後的生態恢復重建,火災治理後這些地方不再是荒灘戈壁,而變成青山綠水,目前我們團隊也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周福寶說。

據悉,國際地下煤火防治與利用已列入國家“111計畫”,目前彙集了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相關領域多學科的頂級科學家,並將不斷吸收更多專家學者,以期通過國際合作,在煤火燃燒機理及產物的環境影響、地下煤火熱能資源的綜合化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礦大e發佈”

賈新勇局長從新疆煤田滅火工作成果、新疆煤田火災現狀和危害、煤田火災產生的原因、與中國礦大科研合作專案開展情況以及新疆煤田滅火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五個方面進行了彙報,介紹了新疆煤田滅火工作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從1958年至今,共治理新疆大小煤田火區43處,直接解救的煤炭總量3.19億噸,直接的煤炭資源總量約300億噸。

治理的火區總面積1058萬平方米,恢復植被1100多萬平方米,減排溫室氣體近4億噸。形成了集火區勘查、滅火設計、滅火施工和火區監測為一體的較成熟的煤火治理技術體系。

Jose L. Torero Cullen院士作學術交流。他表示,地下煤火是溫室氣體和空氣污染的最主要來源之一,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地下煤火防治和利用是全球性歷史難題,解決這一問題十分迫切而重要。同時,煤田滅火問題十分複雜,全球學者和專家通過“111計畫”地下煤火防治與利用這一平臺,彙聚在一起,有利於共同應對和解決這一複雜性難題。

據瞭解,周福寶教授國際地下煤火防治與利用團隊研發了分散式煤田火區熱能提取溫差發電新技術,利用熱電材料Seebeck效應將地下煤火的熱能直接轉換為清潔電能。這一原創技術已經完成了第四代產品的研發,在新疆大泉湖火區的工程應用成效已經顯現。

每年產生電能價值147.2萬元,可解決偏遠地區用電問題。替代鑽孔注水每年可節約水資源35.8萬噸,對水資源寶貴的新疆尤為重要。減輕燃燒產生的酸鹼性化合物、有毒物質污染地下水,減少大量有害有毒氣體排放,對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了貢獻。還可用於水泥、鋼鐵、熱電、陶瓷、有色金屬等行業高溫廢熱、廢水利用等,也可應用於其他地熱開採領域,目前已經初步具備工業推廣應用的條件。

交流會上,來學校交流訪問的臥龍崗大學Ren Tingxiang教授、《科技日報》《中國煤炭報》《中國能源報》、徐州電視臺記者等,分別從專案的技術突破、經濟效益、海外專家專案參與情況、專案展望等方面進行了提問,現場專家和學者一一進行了解答。

“目前,已經和南非等方面進行初步合作,探討如何應用於金礦等深井,改善礦工的工作環境。此外,我們也在實踐如何把煤田火區治理後的生態恢復重建,火災治理後這些地方不再是荒灘戈壁,而變成青山綠水,目前我們團隊也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周福寶說。

據悉,國際地下煤火防治與利用已列入國家“111計畫”,目前彙集了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相關領域多學科的頂級科學家,並將不斷吸收更多專家學者,以期通過國際合作,在煤火燃燒機理及產物的環境影響、地下煤火熱能資源的綜合化利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礦大e發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