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課本騙了我們!李鴻章是這樣簽訂《馬關條約》的

文/獅子座123

一八九五年,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大清王朝徹底敗給了同時進行日本, 在日本施加的政治、軍事高壓下, 中國不得不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賠銀兩億兩, 割讓臺灣、澎湖列島等地, 而簽訂條約的大清全權代表, 則是北洋水師統帥, 洋務運動領袖, 已經七十二歲高齡的大清重臣李鴻章, 而對手則是老朋友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這次談判, 李鴻章可以說就是砧板上的魚肉, 沒有任何籌碼, 在這場必輸的賭局中, 列位看官, 李鴻章為這個國家, 應該說是以命相搏地把損失降到最低了, 談判過程中的兩個大反轉,

筆者覺得非常耐人尋味。

第一個大反轉, 日本方面不接受清廷代表伍廷芳和張蔭恒遞交的授權書, 要求大清王朝派出全權代表, 並且伊藤博文在談話中專門提到, 希望派恭親王奕䜣或者李鴻章前來日本談判, 可見, 伊藤博文對這兩個人是很尊重的。

按說當時的談判代表, 應該為恭親王奕䜣更為符合國際慣例, 畢竟奕䜣掌權多年, 又是洋務運動的主要宣導者和推動者, 對於外交事務, 也是國內少有的明白人, 可惜, 他身為皇室成員, 雖說之前他也曾全權代表大清, 與英法等國簽訂《北京條約》等, 但此次與日本的談判比與之英法兇險尤甚, 這喪權辱國的駡名他可承擔不起, 於是, 李鴻章不得不為朝廷“頂雷”, 還得頂好這個“大雷”, 忍辱為國吧!

一八九五年三月二十日, 李鴻章和長子李經方到達日本馬關(今下關), 馬關是一座小城鎮, 伊藤博文將談判的地點選在了一家名為“春帆樓”的飯館裡, 從此, “春帆樓”便有了特殊的意義。

為什麼要將談判地點選在馬關呢?選在東京不是更好嗎?其實伊藤博文是有私心的,

因為這個地方離伊藤博文的家鄉距離非常近, 作為明治維新的大功臣, 日本政府第一位內閣首相, 他也想在父老鄉親的面前展現首相的風采, 光宗耀祖啊!

伊藤博文在這家飯館熱情地接待了李鴻章, 談判過程異常艱難, 伊藤博文始終是以勝利者自居, 就在日本方面占盡優勢時, 歷史給了李鴻章一個機會, 這也就是馬關談判中的最大反轉了。

李鴻章在回住所時, 一個名叫小山豐太郎的暴徒突然出現在李鴻章的轎子前, 並對李鴻章了一槍, 這個人是一個狂熱的日本軍國主義者, 在他的腦海裡, 日本不應該和談, 日軍應該打進北京城, 應該征服中國, 然後征服全世界, 他這種偏執的思想, 導致了他決定刺殺李鴻章。

李鴻章真是命大, 這顆子彈不偏不倚從他的左頰骨穿過, 未傷及腦部, 因此沒有生命危險, 但是滿臉鮮血, 場面甚是恐怖, 加上李鴻章已經年過古稀, 很多人都認為日本刺客行刺李鴻章, 李鴻章的生命危在旦夕,

李鴻章充分利用了這次機會。

首先是裝病, 甚至對外宣稱自己已經病危, 無法談判, 一時之間, 日本方面可謂一片慌亂, 作為首相的伊藤博文親自前往病榻前安撫李鴻章, 日本天皇迅速查辦此案, 伊藤博文認識到, 自己理虧了。

緊接著, 李鴻章要兒子李經方馬上將自己遇刺之事通告各國, 並強調日本野心極大, 破壞和談, 其意在於告誡列強, 希望得到列強的幫助, 果然, 歐美各國中立的態度立馬有所轉變, 紛紛表示同情中國政府。

特別是俄國, 因為俄國與日本一直在爭奪中國東北的利益, 當得知日本具有極大野心的時候, 俄國政府坐不住了, 也轉向支持中國政府, 而日本最害怕的就是中俄聯手, 這將直接導致日本在華利益受損, 話再說的遠一點,日本和俄國最終還是發生了戰爭,也就是“日俄戰爭”,非常滑稽的是,日俄戰爭的主戰場居然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其戰爭目的也是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

李鴻章採用了縱橫捭闔的策略,借助列強的力量壓制日本,伊藤博文在理虧之後,也不得不放棄之前更為苛刻的條件,同意暫時停戰,雙方繼續就割地和賠款事宜進行協商,為了保證李鴻章的人身安全,還專門安排了一條小道給李鴻章使用,後來,此道在日本便稱為“李鴻章道”。

李鴻章是晚清的重要人物,對於他的評價可以說眾說紛紜,特別是甲午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而且兩極分化非常嚴重,有人認為李鴻章是徹頭徹尾的賣國賊,也有人認為李鴻章是忠貞為國的大丈夫,歷史本來就是讓後人評說的。

對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李鴻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這是歷史的大趨勢,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時代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歷史的發展是不以李鴻章的個人意識為轉移的,但就《馬關條約》的簽訂而言,筆者認為,這次中日外交談判,李鴻章是以命相搏的,就李鴻章運用的外交技巧而言,他可以說做到了極致,他已經盡力讓這個國家的損失降到最低,換了其他人,恐怕《馬關條約》的條款會更苛刻,國家的損失會更大。

著名學者唐德剛曾說中國有外交以來,有“兩個半”外交家,一個是周恩來(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奠基者),一個是李鴻章(在屈辱中求生存),還有半個是顧維鈞(努力在逆境中維護民族的尊嚴),這個評價,其實是對李鴻章高度的贊許,他所處的時代,他所面臨的國際環境,讓李鴻章別無選擇!

都說弱國無外交,李鴻章的背後是政治腐朽,軍事落後,經濟疲弱的大清王朝,與列強進行外交活動,如同與虎謀皮,能做到少讓國家賠點銀子,少讓國家割讓土地,實在是難能可貴,筆者的這種贊許,恐怕很多人認同李鴻章的外交事實,只是在心理上又難以接受李鴻章的這種“外交成就”吧!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評價道:“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可見,有不少人稱李鴻章為“賣國賊”,這不僅僅是李鴻章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國家的悲劇。

作者簡介:獅子座123,簡書人文優秀作者。

話再說的遠一點,日本和俄國最終還是發生了戰爭,也就是“日俄戰爭”,非常滑稽的是,日俄戰爭的主戰場居然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其戰爭目的也是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

李鴻章採用了縱橫捭闔的策略,借助列強的力量壓制日本,伊藤博文在理虧之後,也不得不放棄之前更為苛刻的條件,同意暫時停戰,雙方繼續就割地和賠款事宜進行協商,為了保證李鴻章的人身安全,還專門安排了一條小道給李鴻章使用,後來,此道在日本便稱為“李鴻章道”。

李鴻章是晚清的重要人物,對於他的評價可以說眾說紛紜,特別是甲午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而且兩極分化非常嚴重,有人認為李鴻章是徹頭徹尾的賣國賊,也有人認為李鴻章是忠貞為國的大丈夫,歷史本來就是讓後人評說的。

對於甲午戰爭的失敗,李鴻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過這是歷史的大趨勢,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時代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歷史的發展是不以李鴻章的個人意識為轉移的,但就《馬關條約》的簽訂而言,筆者認為,這次中日外交談判,李鴻章是以命相搏的,就李鴻章運用的外交技巧而言,他可以說做到了極致,他已經盡力讓這個國家的損失降到最低,換了其他人,恐怕《馬關條約》的條款會更苛刻,國家的損失會更大。

著名學者唐德剛曾說中國有外交以來,有“兩個半”外交家,一個是周恩來(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奠基者),一個是李鴻章(在屈辱中求生存),還有半個是顧維鈞(努力在逆境中維護民族的尊嚴),這個評價,其實是對李鴻章高度的贊許,他所處的時代,他所面臨的國際環境,讓李鴻章別無選擇!

都說弱國無外交,李鴻章的背後是政治腐朽,軍事落後,經濟疲弱的大清王朝,與列強進行外交活動,如同與虎謀皮,能做到少讓國家賠點銀子,少讓國家割讓土地,實在是難能可貴,筆者的這種贊許,恐怕很多人認同李鴻章的外交事實,只是在心理上又難以接受李鴻章的這種“外交成就”吧!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評價道:“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可見,有不少人稱李鴻章為“賣國賊”,這不僅僅是李鴻章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國家的悲劇。

作者簡介:獅子座123,簡書人文優秀作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