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重走甬城這條老街,灰磚黑瓦訴說這裡曾經的繁華

重走老街的提議,

就像是一場挖掘回憶的經歷,

舊時的繁華沉寂,

留下的是建築斑駁的殘影和老人佝僂的身形。

重走老街的衝動,

或許是習慣了遠行後,

靜下來想要尋找最初的那份淳樸安逸。

天童

緊挨著的巷弄不適宜行車, 在自家窗前輕喚一聲便能聽到對門的應答, 鄰居院裡綴滿的橘紅柿果便是自家窗前的風景, 老街的親近多走幾步就能讀懂。

一串綿長的記憶

“天童”二字對於寧波人來說並不陌生

天童禪寺自古便承載著文人

香客的虔誠信仰和敬畏歌頌

一盞青燈、一縷梵音, 似能化解這世間的萬千愁思

天童之妙在於它的位置, 地處東郊山間

隱入松林蒼鬱茂密的太白山麓之中

幽靜卻又同塵世緊密相連

給人熟悉的親近之感

而在古時想要上山朝拜

必要經過位於太白山南麓的天童村

由東向西走過村中的主幹道天童街

便是借了此地人傑地靈之勢

“天童”聲名遠播

※少白塔:始建于唐代, 現在保存下來的八面七層磚木結構塔身是民國3年重建的。 相傳唐會昌年間, 少白嶺間林中時有巨蟒出沒, 傷害行人。 天童寺主持心鏡藏奐禪師蒸制饅頭, 供蟒啖食;並對蟒說法, 開導其棄惡從善, 莫害生靈。 巨蟒死後, 禪師依法將其焚化, 埋灰嶺上, 築塔鎮之, 遂名為“鎮蟒塔”。

現在去天童老街, 從寧波市區出發

在鄞州東下高速, 駛入寶瞻線

穿過白嶺隧道就能看見出現在左側山頭的醒目古塔

這座高高屹立于少白嶺之巔的少白塔又稱鎮蟒塔

是寧波十大古塔之一

對於古往今來的行人來說

過了少白塔, 天童便到了

天童村地處天童溪南岸, 背靠著太白峰

由東向西, 自宋代起就形成了街市

在交通基本是依靠雙腿的歲月

天童老街東通北侖及象山港

從港口上岸的新鮮海產運輸銷售的線路

就是通過天童街到東吳鎮小白河埠頭

再由水路運進寧波城, 天童街就成了水陸商品的集散地

載夢太白, 鑞會重演

天童老街上現存的老屋都籠著一層灰褐色的時代印記

唯一修繕一新

門頭鮮亮的就是街中央的一座太白廟

天童街因天童寺而興

而天童街的繁榮則與街上的這座太白廟密切相關

沿著老街走沒幾步,就能看見廟門高揚的旗杆

廟門不大,早市還沒結束的時候

廟前的入口也會被商販佔據

但往裡走兩步,金色的太白廟三字匾額

卻顯得頗為隆重尊貴

太白廟是入口小、後進寬的口袋狀建築群

整體自南向北延伸到太白山腳

廟內最精彩之處不在主殿,而是戲臺

雖說體量不大,卻構築精巧

戲臺頂部藻井是寧式戲臺常見的螺旋娥羅頂

簷下斗拱全由彩畫貼金描繪裝飾

簷下額坊繪的就是戲曲場景

每至農曆九月十六日,

天童村還會迎來一場規模浩大的太白廟鑞會

所謂的天童鑞會

就是紀念天童太白廟供奉的孝子杜雍

而形成的當地一項特殊的慈孝文化

※太白鑞會:歷經300多年而不衰,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停辦,而在2013年的農曆九月十六,闊別64年的太白廟鑞會重裝啟動。天童、天一、三塘三個村的村民足足籌備了大半年,重新製作了100套新器來重演這場盛會。在2014年5月,“太白廟天童鑞會”被列入鄞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天童村口還專門搭建了太白廟天童鑞會陳列館擺放這些新器,同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場所。

鑞會當天出現的這些鑞會形象豐富,

有八仙過海、楊家將等人物像,

也有刀、槍、戟、鐧等十八般兵器。

一路吹吹打打、聲勢浩蕩。

代代相傳是匠心

天童街上自古望族輩出

街東街西的天童村和童一村

合起來有千余戶3000餘人

據有關族譜記載,徐、王、謝等諸姓

都是自宋元時遷入天童街的

現今走在老街上,原來卵石鋪就的小徑早已不再

修葺整潔平坦的水泥路

每走一步,都有老街過往朦朧的投影

對於自小便生在老街上的這一輩人來說

祖輩的記憶早已融入老街

而有相鄰問候才是最親近的生活

就像老街的剃頭店自記事起便在了,

沒有招牌,做的都是熟客生意。

現在店裡的師傅兼老闆僅一人,

是一位年近七旬的奶奶。

一副老花眼鏡,一把剃刀,剃頭發、

刨鬍子、剪鼻毛、修眉毛,這樣全套修剪只需要10元

詢問街上的老店,村裡人除了指指剃頭店外,

便是往遠處伸伸手,走過老街最熱鬧的一段,

還有一間鐵匠鋪,極易找,

尋著叮叮噹當的打鐵聲響去便是了。

同樣沒有醒目的門頭,

只是用粉筆在牆上寫了打鐵鋪三個字,

鋪子是師傅用自家樓房沿街的前屋改的,

店裡煆燒鐵坯爐火還留著火星,

散發著溫熱的氣息,

一旁的鐵砧已被用得光潔發亮,

火鉗、碳鏟、錘子等工具被整齊地碼放在火爐旁。

師傅反復揮舞著鐵錘,

敲擊出各式各樣的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

相比工業機械化生產,

經人手鍛造錘煉的鐵器回來的更有韌性,也更耐用。

除了早市、廟會、週末回鄉

會掀起些似有若無的波瀾

老街剩下的多是周而復始的單調

記憶中的喧囂淡去

僅存的是質樸的生活氣

集約部落中獎名單

南柯一夢

迷之微笑

陳小蟲

Luminita

大師兄

(憑手機短信領取,截止2018年2月12日)

選自《阿拉旅遊》雜誌2017年12月刊《城市微旅行·天童老街》

文 字 | 貝智倩

圖 片 | 吳維春、張思楠

編輯 | 小希希

以上內容來自「阿拉旅遊」(微信號:alatraveler),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你的每一次讚賞、分享都是我們堅持原創的動力。

長按下圖二維碼添加"阿拉君"私人微信為好友,獨家優惠福利只在朋友圈告訴你。

阿拉旅遊 •文藝連萌|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阿拉旅遊公眾號

阿拉君機器人

而天童街的繁榮則與街上的這座太白廟密切相關

沿著老街走沒幾步,就能看見廟門高揚的旗杆

廟門不大,早市還沒結束的時候

廟前的入口也會被商販佔據

但往裡走兩步,金色的太白廟三字匾額

卻顯得頗為隆重尊貴

太白廟是入口小、後進寬的口袋狀建築群

整體自南向北延伸到太白山腳

廟內最精彩之處不在主殿,而是戲臺

雖說體量不大,卻構築精巧

戲臺頂部藻井是寧式戲臺常見的螺旋娥羅頂

簷下斗拱全由彩畫貼金描繪裝飾

簷下額坊繪的就是戲曲場景

每至農曆九月十六日,

天童村還會迎來一場規模浩大的太白廟鑞會

所謂的天童鑞會

就是紀念天童太白廟供奉的孝子杜雍

而形成的當地一項特殊的慈孝文化

※太白鑞會:歷經300多年而不衰,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停辦,而在2013年的農曆九月十六,闊別64年的太白廟鑞會重裝啟動。天童、天一、三塘三個村的村民足足籌備了大半年,重新製作了100套新器來重演這場盛會。在2014年5月,“太白廟天童鑞會”被列入鄞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天童村口還專門搭建了太白廟天童鑞會陳列館擺放這些新器,同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場所。

鑞會當天出現的這些鑞會形象豐富,

有八仙過海、楊家將等人物像,

也有刀、槍、戟、鐧等十八般兵器。

一路吹吹打打、聲勢浩蕩。

代代相傳是匠心

天童街上自古望族輩出

街東街西的天童村和童一村

合起來有千余戶3000餘人

據有關族譜記載,徐、王、謝等諸姓

都是自宋元時遷入天童街的

現今走在老街上,原來卵石鋪就的小徑早已不再

修葺整潔平坦的水泥路

每走一步,都有老街過往朦朧的投影

對於自小便生在老街上的這一輩人來說

祖輩的記憶早已融入老街

而有相鄰問候才是最親近的生活

就像老街的剃頭店自記事起便在了,

沒有招牌,做的都是熟客生意。

現在店裡的師傅兼老闆僅一人,

是一位年近七旬的奶奶。

一副老花眼鏡,一把剃刀,剃頭發、

刨鬍子、剪鼻毛、修眉毛,這樣全套修剪只需要10元

詢問街上的老店,村裡人除了指指剃頭店外,

便是往遠處伸伸手,走過老街最熱鬧的一段,

還有一間鐵匠鋪,極易找,

尋著叮叮噹當的打鐵聲響去便是了。

同樣沒有醒目的門頭,

只是用粉筆在牆上寫了打鐵鋪三個字,

鋪子是師傅用自家樓房沿街的前屋改的,

店裡煆燒鐵坯爐火還留著火星,

散發著溫熱的氣息,

一旁的鐵砧已被用得光潔發亮,

火鉗、碳鏟、錘子等工具被整齊地碼放在火爐旁。

師傅反復揮舞著鐵錘,

敲擊出各式各樣的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

相比工業機械化生產,

經人手鍛造錘煉的鐵器回來的更有韌性,也更耐用。

除了早市、廟會、週末回鄉

會掀起些似有若無的波瀾

老街剩下的多是周而復始的單調

記憶中的喧囂淡去

僅存的是質樸的生活氣

集約部落中獎名單

南柯一夢

迷之微笑

陳小蟲

Luminita

大師兄

(憑手機短信領取,截止2018年2月12日)

選自《阿拉旅遊》雜誌2017年12月刊《城市微旅行·天童老街》

文 字 | 貝智倩

圖 片 | 吳維春、張思楠

編輯 | 小希希

以上內容來自「阿拉旅遊」(微信號:alatraveler),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你的每一次讚賞、分享都是我們堅持原創的動力。

長按下圖二維碼添加"阿拉君"私人微信為好友,獨家優惠福利只在朋友圈告訴你。

阿拉旅遊 •文藝連萌|覆蓋千萬文藝生活實踐者

阿拉旅遊公眾號

阿拉君機器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