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元朝帝國為什麼攻不下一個小小的日本?

大家應該都聽過元世祖忽必烈兩征日本的故事, 對於結局我想大家應該已經知道了, 那麼這兩次攻日本失敗在哪我想很少人知道, 那麼接下來咱們就詳細分析解說一下!

蒙古兵

時間還要追溯到至元二年, 此時距離忽必烈剛剛在元大都稱帝只有不到五年的時間, 忽必烈就派出高麗人趙彝作為使臣, 代表蒙古前往日本表示通好。 由於日本方面無視了蒙古的使者, 因此忽必烈第二年, 又一次向日本派出正式的蒙古使臣, 並且這一次使節規模更大, 而且還有高麗使者的陪同, 但是卻依然無果而返。

那麼為何日本要對尚無交際的蒙古, 有如此深的抵觸情緒呢?其實原因也並不難理解, 日本偏居海外, 對當時大陸的相關消息, 大多是來自與他們有緊密貿易聯繫的南宋, 而作為蒙古當時敵國的南宋, 會怎樣向日本人形容來自草原上的敵人,

那自然就不必多說。 這一點, 在第二次蒙古使臣抵達日本之後表現尤為明顯。 在使臣將蒙古國書送達鐮倉幕府之後, 幕府以及當時日本朝廷, 立刻就對如何回應蒙古的這一次使節進行了商討。 其結果, 便是認為蒙古人有入侵日本的野心, 有意思的是, 這一結果很大程度上, 還受到了一位當時來自南宋的禪僧, 他所對蒙古人入侵所帶來的破壞的描述的影響。

不過忽必烈自然不會就此安然受辱。 在第二次使團回國後不久, 忽必烈就立刻下令距離日本最近的高麗建造戰船, 整軍備戰。 當然, 此時蒙古依然在進行著與南宋的戰爭, 因此自然不是真的打算立刻與日本開戰。 因此忽必烈不厭其煩的派出了第三次使臣, 但是除了他們在對馬島抓到了兩個平民之外, 這一次依舊無功而返。 這兩個平民在各種機緣巧合下, 碰巧被忽必烈當作是日本的使節, 因此對兩人大加款待, 並且還讓二人參觀了元大都的宮鑾城闕。 所謂“事不過三”, 但是忽必烈還是第四次派出了使節前往日本,

這一次不僅有蒙古國中書省和高麗國的文書, 更是還有忽必烈本人的文書。 那麼這一次結果如何呢?當時執政的北條時宗猶豫再三, 最後決定拒絕了忽必烈對於日本向蒙古稱臣納貢的要求。

當然, 北條時宗自然也不會傻到, 不知道自己這個決定意味著什麼。 因此在回絕蒙古使者請求之後, 北條時宗立刻下令距離高麗最近, 因此也是最有可能遭到入侵的九州進行戰備。 實際上九州也算得上是一片多災多難的土地。 在蒙古入侵之前, 九州地區就時常遭到高麗奄美島海盜的入侵, 甚至在宋天喜三年, 遭到了女真海盜大規模入侵的“刀伊入寇”。 因此, 九州地區對於即將到來的大規模入侵, 可以說並非毫無經驗和準備。

1274年, 在南宋的殘餘勢力尚未徹底清除之前, 忽必烈就點兵三萬開始了第一次征日。 不過這其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軍隊是蒙古人, 其餘大部分其實是由投降的金朝軍隊包括契丹、女真、漢人組成。 除此之外, 遠征軍還有大量的高麗軍隊和水手, 也被徵發上了戰場。從這支部隊的組成,就大致可以看出忽必烈征日的意圖其實多少並不純粹,大有消耗這些金朝降兵和高麗軍隊的意圖。十月,元軍順利的攻佔了對馬島和壹岐島,並在之後,重創了駐守肥前國沿海島嶼的松浦黨。

雖然蒙古軍隊並沒有多少人真的踏足日本的戰場,但是僅憑這些原本金朝以及高麗的軍隊,實際上就已經在戰術和裝備上,對日本有著極大的優勢。不過在登陸九州之後的第一戰也就是博多港之戰中,由於日軍已經提前集結人數上多於元軍的軍隊,加之博多一帶的地形並不利於元軍發揮,因此在苦戰一日無果後元軍只得撤回船上,第二日再另尋時機進攻。數日後,當元軍再一次整裝待發之後,此時日軍已經集結起了約十萬人的大軍。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元軍依舊兵分兩路,並成功的通過迂回的方式擊敗了日軍,並迫使日軍在付出巨大傷亡的情況下後撤。

不過雖然解決了最要緊的問題,但是元軍內部實際上依然面臨許多的問題。第一個大問題便是後勤。此時元軍從高麗攜帶的給養已經幾乎見底,而新的後勤補給則則遙遙無期。蒙古人慣例的以戰養戰在日本也沒多少用武之地,首先是日本貧瘠的村落實在難以榨出可以供給全軍的給養,同時在日軍兵力高於元軍的情況下貿然四散掠奪,無疑是有極大的風險。因此在眾將商議之後,元軍決定先行撤退,然而在撤退途中遭遇風暴,在付出巨大傷亡(主要是風暴導致的減員)之後,元朝的第一次征日就此宣告結束。

第一次征日作戰,總的來說還算是表現可圈可點。雖然這一次征日元軍內部魚龍混雜,但是仍表現出了極高的戰鬥力。失敗的原因,很顯然就是一個在古代戰爭最為棘手的後勤問題。從一開始元朝的準備來看,顯然忽必烈打算讓這些遠征軍以戰養戰,至於在日本的環境下是否能實現,他並沒有過多考慮。同時,兵力不足也是這一次征日失敗的重要原因,當然,這也和當時元朝的主要精力,還放在清剿南宋殘餘勢力身上。但此次征日明顯帶有消耗這些降軍,將其作為試探日本虛實的炮灰的意圖。因此這次遠征的結果一開始也就是註定的了。

也被徵發上了戰場。從這支部隊的組成,就大致可以看出忽必烈征日的意圖其實多少並不純粹,大有消耗這些金朝降兵和高麗軍隊的意圖。十月,元軍順利的攻佔了對馬島和壹岐島,並在之後,重創了駐守肥前國沿海島嶼的松浦黨。

雖然蒙古軍隊並沒有多少人真的踏足日本的戰場,但是僅憑這些原本金朝以及高麗的軍隊,實際上就已經在戰術和裝備上,對日本有著極大的優勢。不過在登陸九州之後的第一戰也就是博多港之戰中,由於日軍已經提前集結人數上多於元軍的軍隊,加之博多一帶的地形並不利於元軍發揮,因此在苦戰一日無果後元軍只得撤回船上,第二日再另尋時機進攻。數日後,當元軍再一次整裝待發之後,此時日軍已經集結起了約十萬人的大軍。然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元軍依舊兵分兩路,並成功的通過迂回的方式擊敗了日軍,並迫使日軍在付出巨大傷亡的情況下後撤。

不過雖然解決了最要緊的問題,但是元軍內部實際上依然面臨許多的問題。第一個大問題便是後勤。此時元軍從高麗攜帶的給養已經幾乎見底,而新的後勤補給則則遙遙無期。蒙古人慣例的以戰養戰在日本也沒多少用武之地,首先是日本貧瘠的村落實在難以榨出可以供給全軍的給養,同時在日軍兵力高於元軍的情況下貿然四散掠奪,無疑是有極大的風險。因此在眾將商議之後,元軍決定先行撤退,然而在撤退途中遭遇風暴,在付出巨大傷亡(主要是風暴導致的減員)之後,元朝的第一次征日就此宣告結束。

第一次征日作戰,總的來說還算是表現可圈可點。雖然這一次征日元軍內部魚龍混雜,但是仍表現出了極高的戰鬥力。失敗的原因,很顯然就是一個在古代戰爭最為棘手的後勤問題。從一開始元朝的準備來看,顯然忽必烈打算讓這些遠征軍以戰養戰,至於在日本的環境下是否能實現,他並沒有過多考慮。同時,兵力不足也是這一次征日失敗的重要原因,當然,這也和當時元朝的主要精力,還放在清剿南宋殘餘勢力身上。但此次征日明顯帶有消耗這些降軍,將其作為試探日本虛實的炮灰的意圖。因此這次遠征的結果一開始也就是註定的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