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梁曉燕|十年:教育公益組織發展面面觀

1月6日-7日, 來自全國各地700餘位教育公益和教育界代表齊聚杭州, 出席第五屆全國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 兩天的時間, 我們反思了十年來走過的教育公益之路,

探討了教育公益同仁共同關注過的問題, 分享了許多教育變革的實踐經驗, 也促成了許多教育機構的聯結共創。

今天推出的是連續五屆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的策劃人, 北京市西部陽光基金會執行理事梁曉燕的發言《十年:教育公益組織發展面面觀》。

十年:教育公益組織發展面面觀

各位公益同仁們, 大家好!今天相聚在這裡, 回顧教育公益這十年以來一起走過的路程, 我們中間的很多人都是見證者。

這個話題要從五屆“雙年會”說起。

從2009年11月開始, 我們在北京、廣州、西安、成都、杭州, 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屆教育組織雙年會。 每一屆都有至少30家公益組織來分享他們的經歷, 分享他們的思考和成果。 這五屆有超過110家機構參與了我們共同的交流和分享, 參會人數從第一屆的100多人到今天會場的700人。

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2009年第一屆年會上, 我把中國從1989年到2009這20年的教育公益業務類型做了一下分析。

在2009年, 以志願者為主的支教、助學教育公益組織占絕大多數。 第二類是開發和提供多元教育資源, 以及教師培訓與專業發展的公益組織;開辦公益學校、教育公共政策調研與宣導、社會化學習的教育公益組織非常稀少。

2013年西安第三屆年會上發佈了一個報告, 除了剛才說的六類之外, 我們又有了四種新產生的業務類型。 發展非常明確的一類, 就是基於學科或綜合素養的課程發展。

一般某個公益組織偏向某類課程, 真正做綜合課程的並不多, 但是某類單項課程的組織越來越多, 包括閱讀。 閱讀這個門類是發展最為迅猛的, 還有藝術、科學、財商、綜合活動和社會化成長,

這些課程的提供是比較重要的點。 還有一類是以留守關愛為中心的綜合支持, 這些不完全基於學科教育。

特別要講一下的是3—6歲兒童的學前教育, 2009年之前關注學前教育的公益組織幾乎沒有, 而到2013年已經有了相當規模, 也就是說已經有一批機構在從事。 還有一類是教育資訊化手段的技術支援與培訓。

2017年教育公益組織業務類型,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基於規模化的教育產品研發與推廣。 這個研發與推廣既有基於互聯網的、非互聯網的, 也有高技術的和低技術的, 甚至有不依賴於技術, 但有比較好的進行規模化推廣的產品的出現。

第二類是以基於創新為特徵的綜合業務, 包括互聯網支教、新型學校、多元學習空間, 多元學習空間。有的就設置在學校,有的設置在社區,這種多元學習空間已經打通了學科,是以學生的基本素養、成長來作為工作內容。

另外一類是基於縣城、鄉鎮社區的兒童學習中心。這可能是未來教育公益非常大的增長點。再接下來我們會看到社會企業、教師自組織的湧現,這個部分大概在2013年以前非常少,但之後四年是呈批量湧現。

我們給每個參會者都發了一個圖譜,在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會上,我們都在不斷地更新這個圖譜。

豎排的是深度,橫向是跨越著不同內容的連接。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教育類的公益組織發展的程度以及做了什麼、還有哪些應該做的、密集度、現在需要更被關注的東西。我們希望向教育公益的同仁們提供一個整體的框架、一個整體的思考。

教育公益十年變化趨勢圖譜

接下來講幾個變化的趨勢。

第一,上得起學——上得會學——上得好學。我們在十年前關注的還是上得起學,還有很多是要去資助、要解決上學的周邊問題,並不是上學本身,而是上學的周邊問題。然後我們關注的是上得會學,專注於學科當中會有什麼問題,老師有一些什麼困難,我們要去幫忙,我們去幫助孩子們在現成的教育體系裡面學得會。第三個階段是上得好學,孩子們去上學,上學意味著什麼?上學對他們的人生成長,對他們的生命發展意味著什麼?該做一些什麼?我們需要給孩子們提供什麼?這樣的一個變化在這十年當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

第二,分工細化、專業性挑戰。我們的圖譜裡面已經有了非常多的專業能力、專業準備、專業力量,我們的教育越來越往深度走,我們公益組織普遍化地都在經歷著專業性的挑戰,很多組織在這個挑戰當中經歷了它們的困頓和痛苦。

第三,多元社會力量參與、跨界融合。大量的社會企業、大量企業CSR、大量教育專業機構,還有我們的教師自組織,這些原本不在教育公益事業當中的組織都已經成為教育公益的有機組成部分。我也要特別講一下,我們每次年會都發佈教育公益組織名錄,原來的教育公益組織名錄只是教育類的公益組織,今年已經把跨界社會力量的參與,把五類機構都列入了我們的名錄,我們看到教育公益的力量正在更加跨界,通過跨界產生疊加效應。

第四,新型組織形態出現。什麼是組織?組織就是一個個小單元,可是隨著互聯網時代,隨著社會化學習,隨著聯盟化的出現,我們會發現整個教育公益組織形態有了很多變化。一個個組織都在往橫向發生聯繫,所觸動的不是1+1=2,完全1+1大於2,甚至勝於10。雖然我們還沒有看到非常明顯的案例,但是完全可以期待。

第五,有賴於人的深度參與的支教工作難度增加(村小、寄宿制)。教育公益組織的工作呈上移趨勢,真正進入到村小和寄宿制學校的教育組織正在減少。

第六,紮根在偏遠農村的組織減少。我們每年在招募的來源當中也發現這個問題,現在紮根村小一線的組織是在減少。這個趨勢應該如何看待?究竟應該放在什麼框架裡面看待?我現在沒有辦法給出一個確定的結論,我想還需要再看兩年,看兩年以後我們會發現它到底是一種新型業態的正面的表現,還是教育公益組織發展當中的一個大問題。

基於觀察的幾點思考,我發現大多數教育公益組織正在被三個問題所困擾

一是何謂教育公益組織的專業性?我們一定需要具有教育專業出來的人嗎?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們是否可以做到專業性?“專業性”這個詞意味著什麼?

二是規模化是什麼?不是什麼?我自己想了很多,但是今天因為時間關係,不能細說。

三是教育成效的“快”與“慢。一方面,我們在講這麼多孩子需要幫忙,我們需要講效率。但是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質是“慢”,人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那麼公益組織在“快”、“慢”之間如何把握,在什麼階段需要考慮“快”的階段,在什麼層面需要考慮“慢”的問題,要培養什麼樣的心態?

基於這些問題的考慮,我自己總結了幾點。對於教育公益組織來說,這幾點可能是我們大家普遍都可能會面臨,希望大家能夠去思考的問題。

第一,不自我設限,跟著教育規律和學生真實需求走。包括規模化問題,包括要什麼樣的技術產品問題,包括用什麼樣的模式去影響教師問題,我們並沒有一個標準,我們並不是要給自己一個設限,而是深入到了學生當中,深入到了教師當中,最真實地去感受。我們會發現教育規律是一個慢慢呈現出來的東西,當我們做的時間足夠,當我們誠心誠意去做的時候,我們會觸摸到這個東西。

第二,不求完美,求協同,求演進。很多事情都是在逐步逐步發展,教育的事情沒有一開始最佳預設,最佳預設只存在在我們的願景當中,但是教育的行為就是慢慢地在演進當中,慢慢地在體會當中,我們自己作為教育人也是在慢慢的體會當中去改進我們的工作。

第三,不求整全,求散點切入,求逐步撬動。從某個切入點開始進入。第四,不急於求成,相信長期耕耘自有收穫。

在教育變革的思路下,重新尋找公益行動的著力點。

五個方面:一是對教育變革大勢的認知和敏感;二是對教育公平(最弱勢人群)的認知和關切;三是對互聯網+大環境下的組織形態和工作模式的積極探索;四是對新手段、新方法、新路徑的開拓;五是對志願者、志願精神始終如一的倚重與弘揚。這是公益的核心,當我們強調專業化,強調效率的時候,同志們,志願者永遠是公益組織需要去倚靠和弘揚的,找到志願者和專業力量最佳的結合點。

教育公益並非萬能,誰也不能單槍匹馬改變天下,因此協作合作太重要。教育公益組織真正的力量來自越來越多這樣的人在進入、在努力:

胸懷教育理想、眼裡永遠有“人”、以開放進取的心態積極作為、以平靜接納的誠意靜待花開。

在座的這些人一定就是教育公益組織最有力量的那些體現者,我們中間所有人都是這樣的人。讓我們以開放進取的形態積極作為,以平靜接納的誠意靜待花開。謝謝大家!

(本文轉自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作者梁曉燕)

多元學習空間。有的就設置在學校,有的設置在社區,這種多元學習空間已經打通了學科,是以學生的基本素養、成長來作為工作內容。

另外一類是基於縣城、鄉鎮社區的兒童學習中心。這可能是未來教育公益非常大的增長點。再接下來我們會看到社會企業、教師自組織的湧現,這個部分大概在2013年以前非常少,但之後四年是呈批量湧現。

我們給每個參會者都發了一個圖譜,在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會上,我們都在不斷地更新這個圖譜。

豎排的是深度,橫向是跨越著不同內容的連接。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教育類的公益組織發展的程度以及做了什麼、還有哪些應該做的、密集度、現在需要更被關注的東西。我們希望向教育公益的同仁們提供一個整體的框架、一個整體的思考。

教育公益十年變化趨勢圖譜

接下來講幾個變化的趨勢。

第一,上得起學——上得會學——上得好學。我們在十年前關注的還是上得起學,還有很多是要去資助、要解決上學的周邊問題,並不是上學本身,而是上學的周邊問題。然後我們關注的是上得會學,專注於學科當中會有什麼問題,老師有一些什麼困難,我們要去幫忙,我們去幫助孩子們在現成的教育體系裡面學得會。第三個階段是上得好學,孩子們去上學,上學意味著什麼?上學對他們的人生成長,對他們的生命發展意味著什麼?該做一些什麼?我們需要給孩子們提供什麼?這樣的一個變化在這十年當中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

第二,分工細化、專業性挑戰。我們的圖譜裡面已經有了非常多的專業能力、專業準備、專業力量,我們的教育越來越往深度走,我們公益組織普遍化地都在經歷著專業性的挑戰,很多組織在這個挑戰當中經歷了它們的困頓和痛苦。

第三,多元社會力量參與、跨界融合。大量的社會企業、大量企業CSR、大量教育專業機構,還有我們的教師自組織,這些原本不在教育公益事業當中的組織都已經成為教育公益的有機組成部分。我也要特別講一下,我們每次年會都發佈教育公益組織名錄,原來的教育公益組織名錄只是教育類的公益組織,今年已經把跨界社會力量的參與,把五類機構都列入了我們的名錄,我們看到教育公益的力量正在更加跨界,通過跨界產生疊加效應。

第四,新型組織形態出現。什麼是組織?組織就是一個個小單元,可是隨著互聯網時代,隨著社會化學習,隨著聯盟化的出現,我們會發現整個教育公益組織形態有了很多變化。一個個組織都在往橫向發生聯繫,所觸動的不是1+1=2,完全1+1大於2,甚至勝於10。雖然我們還沒有看到非常明顯的案例,但是完全可以期待。

第五,有賴於人的深度參與的支教工作難度增加(村小、寄宿制)。教育公益組織的工作呈上移趨勢,真正進入到村小和寄宿制學校的教育組織正在減少。

第六,紮根在偏遠農村的組織減少。我們每年在招募的來源當中也發現這個問題,現在紮根村小一線的組織是在減少。這個趨勢應該如何看待?究竟應該放在什麼框架裡面看待?我現在沒有辦法給出一個確定的結論,我想還需要再看兩年,看兩年以後我們會發現它到底是一種新型業態的正面的表現,還是教育公益組織發展當中的一個大問題。

基於觀察的幾點思考,我發現大多數教育公益組織正在被三個問題所困擾

一是何謂教育公益組織的專業性?我們一定需要具有教育專業出來的人嗎?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們是否可以做到專業性?“專業性”這個詞意味著什麼?

二是規模化是什麼?不是什麼?我自己想了很多,但是今天因為時間關係,不能細說。

三是教育成效的“快”與“慢。一方面,我們在講這麼多孩子需要幫忙,我們需要講效率。但是另一方面,教育的本質是“慢”,人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那麼公益組織在“快”、“慢”之間如何把握,在什麼階段需要考慮“快”的階段,在什麼層面需要考慮“慢”的問題,要培養什麼樣的心態?

基於這些問題的考慮,我自己總結了幾點。對於教育公益組織來說,這幾點可能是我們大家普遍都可能會面臨,希望大家能夠去思考的問題。

第一,不自我設限,跟著教育規律和學生真實需求走。包括規模化問題,包括要什麼樣的技術產品問題,包括用什麼樣的模式去影響教師問題,我們並沒有一個標準,我們並不是要給自己一個設限,而是深入到了學生當中,深入到了教師當中,最真實地去感受。我們會發現教育規律是一個慢慢呈現出來的東西,當我們做的時間足夠,當我們誠心誠意去做的時候,我們會觸摸到這個東西。

第二,不求完美,求協同,求演進。很多事情都是在逐步逐步發展,教育的事情沒有一開始最佳預設,最佳預設只存在在我們的願景當中,但是教育的行為就是慢慢地在演進當中,慢慢地在體會當中,我們自己作為教育人也是在慢慢的體會當中去改進我們的工作。

第三,不求整全,求散點切入,求逐步撬動。從某個切入點開始進入。第四,不急於求成,相信長期耕耘自有收穫。

在教育變革的思路下,重新尋找公益行動的著力點。

五個方面:一是對教育變革大勢的認知和敏感;二是對教育公平(最弱勢人群)的認知和關切;三是對互聯網+大環境下的組織形態和工作模式的積極探索;四是對新手段、新方法、新路徑的開拓;五是對志願者、志願精神始終如一的倚重與弘揚。這是公益的核心,當我們強調專業化,強調效率的時候,同志們,志願者永遠是公益組織需要去倚靠和弘揚的,找到志願者和專業力量最佳的結合點。

教育公益並非萬能,誰也不能單槍匹馬改變天下,因此協作合作太重要。教育公益組織真正的力量來自越來越多這樣的人在進入、在努力:

胸懷教育理想、眼裡永遠有“人”、以開放進取的心態積極作為、以平靜接納的誠意靜待花開。

在座的這些人一定就是教育公益組織最有力量的那些體現者,我們中間所有人都是這樣的人。讓我們以開放進取的形態積極作為,以平靜接納的誠意靜待花開。謝謝大家!

(本文轉自教育公益組織雙年會,作者梁曉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