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氏三姐妹後半生的恩怨情仇,在舊中國上演了怎樣的歷史傳奇?

宋靄齡、宋美齡、宋慶齡是中國著名的“宋氏三姐妹”, 是20世紀中國最顯耀的姐妹組合。 宋慶齡成為國母, 愛國愛民, 萬民景仰;宋美齡嫁給蔣介石, 權勢顯赫, 呼風喚雨;宋靄齡聯姻孔祥熙, 善於積財, 富甲天下。 她們對20世紀的中國擁有不可思議的影響力,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為何最後為分道揚鑣?生死不相往來?

三個女人, 出生在同一個家庭, 身上流淌著同一個母親的血, 卻有著不同的性格, 不同的生活態度, 不同的政治立場, 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 從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她們在歷史的舞臺上演繹了一幕幕有愛有恨、有聲有色的活幕劇。

試想, 在那城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 三姐妹分別邁入了不同政見的婚姻, 一邊是一母同胞的親生姐妹.另一邊卻是自己的家族和丈夫, 生死皆在一念之間, 哪頭輕。 哪頭重?

1927年掀起的狂瀾巨濤使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兄弟們分道揚鑣。

大姐宋藹齡和姐夫孔祥熙早已投靠蔣介石的南京政府, 小妹宋美齡則成為蔣介石的追求對象傾向老蔣, 宋子文雖對蔣介石所作所為深為不滿, 但也終究不敵威逼利誘踏上賊船。

武漢政府垮臺之後, 宋慶齡迫不得己撤離武漢, 回到上海法租界寓所。 因其堅貞不渝的反蔣立場, 使蔣介石內心早已恨之入骨, 暗中派人對她進行跟蹤監視, 威脅利誘。 宋慶齡的處境十分危險。 這時, 唯一能迫使蔣介石收斂迫害活動, 幫助慶齡改變處境的只有宋藹齡一人。 可是, 宋藹齡對此不但不加阻止, 反而處處予以默許。 8月, 宋慶齡在憤怒和失望中離開中國, 前往蘇聯和歐洲, 開始了獨立的政治活動。

她的小妹宋美齡在上海與她所極為痛恨的那個人一一蔣介石結婚了。 婚禮極為鋪張, 在豪華的大華飯店舞廳中舉行。 來賓據說有一兩千人, 貴賓有英、美。 日幾十個國家的領事和國民黨軍政要人。 孫中山的巨幅畫像掛在臨時搭起的臺上。 蔣介石和宋美齡在孫中山遺像台前會合, 面向孫中山遺像鞠躬, 然後向兩邊的旗子鞠躬, 煞有介事地做出一副接班人的姿態……

次日, 《紐約時報》頭版頭條報導了婚禮, 全國及世界各種報紙都按其所能及所需大肆宣揚。

而這時宋慶齡的好友, 陪她從上海莫利哀路偷偷上船赴蘇的雷娜·普羅梅逝世了。 仍然是那個《紐約時報》, 早些時候在一篇報導中不負責任地說她即將與陳友仁結婚, 給因好友剛剛棄世而心境淒涼的慶齡雪上加霜。

慶齡在和孫中山結合後已見過太多的變節、背叛, 見過兄弟為利反目成仇、親人因權而拔刀相向的醜劇。 因此, 當不久後傳聞製造她緋聞的設謀者不是別人, 而恰恰是她嫡親的大姐靄齡時, 慶齡也未必再會替她辯誣了。

比起大姐, 宋慶齡的性格更為謙和, 而且在年齡上美齡和二姐也更為接近。 後來在孫中山和二姐的婚事上, 宋家上下都是反對聲音, 唯有宋美齡是支持二姐的。 可見小妹在宋慶齡心裡的分量, 而成為大總統夫人後的宋慶齡更成為了宋美齡的“偶像”, 這也可以說是後來影響宋美齡嫁給蔣介石的原因之一吧!

不過因為宋慶齡反對宋美齡和蔣介石的婚姻, 再加上孫中山逝世後, 蔣介石沒有遵循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的遺訓, 所以姐妹二人的關係開始疏遠了。 但儘管如此, 姐妹間的手足情意還是有的。 比如:在戴笠等製造有關宋慶齡的緋聞之後, 宋美齡就通過宋子文轉達她的口信, 不要他們再騷擾我二姐。 在得知有暗害宋慶齡的陰謀後更是直接當著蔣介石的面打電話給戴笠,要他們不許胡來。

其實,抗日戰爭爆發後,宋氏三姐妹之間的感情有所回溫。尤其是1942年,抗戰形式好轉後,宋慶齡對蔣介石夫婦的態度,也有了很大轉變,不再像以前那般生硬冷酷。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這一天對宋氏三姐妹來說,是民族之幸,應該狂歡,可她們內心卻五味雜陳。

時光倒流,回到1940年3月31日。彼時抗日戰爭還深陷苦海,國民政府的戰時首都重慶卻一片歡騰,宋氏三姐妹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連袂來到重慶,這不僅是中國最顯赫的“姐妹花”罕見聚首,也是不同政治陣營擯除異見、共赴國難的象徵。當日的《新華日報》這樣描述:“孔夫人、孫夫人及蔣夫人3月31日連袂來渝,對於增強抗戰力量,表現最大熱忱。”

在淞滬會戰爆發之前,宋慶齡考慮到上海婦女的愛國傳統,與廖仲愷的妻子、自己的老朋友何香凝一起,準備建立上海婦女抗戰後援會。

此前多年,宋慶齡因為政治分歧以及宋美齡的婚姻問題,與大姐宋靄齡關係冷淡。這一次,她聯絡了宋靄齡,希望大姐能為此做些事情。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林家有說:“其中細節史料上沒有明確記載,從宋靄齡積極參與的結果來推測,她答應得應該很痛快。”幾乎與此同時,南京成立了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以下簡稱總會),宋美齡擔任主席。林家有說:“宋慶齡是孫夫人,又是宋美齡的姐姐,如果以她為全國同類團體的領袖,想必全國上下不會覺得不妥。”但宋慶齡心胸寬廣,很快回應了總會“要求各地和各級組織給予支援”的號召,將上海婦女抗戰後援會改名為“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上海分會”。分會在宋慶齡、何香凝的領導下保持了組織和活動上的獨立性,從屬於宋美齡主持的總會。

人間有各種情趣的享受,惟有姐妹之情最為高尚,最令人神往。

宋美齡又一次去探視二姐慶齡時,提出八月十五要團聚的事,宋慶齡爽快地答應了。

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家庭的團圓是最神聖的。神聖的團圓又吸引著每個家庭成員。尤其是在宋氏這個與中國命運緊緊相連的、在全世界都名聲顯赫的家庭裡,他們的家族團圓遠超過普通家庭團圓的意義。

宋美齡的開場白像一篇優美的散文詩。短短的幾句話,真摯動情,使全家人都興奮起來。

“莫談國事。”在大姐靄齡這道戒令發佈後,兄弟姐妹們竭力維護,盡情開懷暢飲,傾吐心扉。

此後,人們不斷地報導三姊妹共同為抗戰工作的消息,刊登各色各樣表示她們親密無間的照片。但慶齡與她的姐妹不同的是:她們是那樣唯恐不引人注目地千姿百態地表演;而慶齡只始終如一地真誠地做著使她心安的一切。

相聚是短暫的,最後由於政治立場的不同,三姐妹又不得不回歸到自己的男人身邊。

1946年,宋靄齡正式定居美國,後來內戰結束,宋慶齡追隨共產黨留在了大陸,參加新中國建設。宋美齡則追隨蔣介石,退守臺灣。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5個月後,宋美齡就移居美國。

宋美齡一生不會賺錢、更不管錢,身後僅留下12萬美元銀行存款,由孔令儀代管,此外別無其它資產;宋美齡晚年在紐約,住的、吃的、用的,包括昂貴的醫藥費用,均由孔家出錢。

時過境遷,當歲月流逝,逐漸沖洗掉她們身上的政治色彩後,與生俱來的血脈親情又怎能輕易割捨?晚年時,三姐妹反而開始各自思念彼此。

人到晚年,宋慶齡愈加思念遠在海外的同胞手足。每次海外來人,她總是設法打聽姐妹兄弟的情況。在差不多長達30年的時間,宋、孫兩個家族都很少有人和她來往。她內心極其難過和傷心。有一回,海外有人捎給她一張美齡的近照,宋慶齡端詳良久,口裡還不停念叨著:“我和三妹很久沒有見面了”,雙眼充滿思念的淚花。但沒有人聽到宋慶齡提起過大姐靄齡。

據美國媒體報導,宋美齡的暮年是在讀經、禱告、看書、看報中打發時光的。有時,她也會見客,但談話時間很短。百歲時她的話明顯減少。有時,她由侍衛和護士陪同,去曼哈頓附近的教堂做禮拜。 她坐在輪椅上,在無人之際悄然而來,竭力避免與陌生人交流,尤其討厭新聞記者。

1973年10月19日,宋靄齡在美國紐約病逝,享年83歲。

1981年5月30日,宋慶齡在北京逝世。治喪委員會邀請宋美齡回國奔喪,宋美齡則堅守蔣介石定下的“不談判、不妥協、不接觸”三原則,對葬禮邀請沒有做出任何回應。據宋美齡身邊的侍從人員透露,雖然宋美齡在公開場合從無情緒流露,但當她一個人獨處之際,對姐姐宋慶齡的逝世幾度落淚。

2003年10月24日,宋美齡以106歲高齡告別人世。

靄齡、慶齡、美齡三姐妹之間不能說沒有情誼。生命的最後,三姐妹彼此思念,強烈地希望見到對方,因為時勢、因為命運,最終不得相見。

在得知有暗害宋慶齡的陰謀後更是直接當著蔣介石的面打電話給戴笠,要他們不許胡來。

其實,抗日戰爭爆發後,宋氏三姐妹之間的感情有所回溫。尤其是1942年,抗戰形式好轉後,宋慶齡對蔣介石夫婦的態度,也有了很大轉變,不再像以前那般生硬冷酷。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這一天對宋氏三姐妹來說,是民族之幸,應該狂歡,可她們內心卻五味雜陳。

時光倒流,回到1940年3月31日。彼時抗日戰爭還深陷苦海,國民政府的戰時首都重慶卻一片歡騰,宋氏三姐妹宋藹齡、宋慶齡、宋美齡連袂來到重慶,這不僅是中國最顯赫的“姐妹花”罕見聚首,也是不同政治陣營擯除異見、共赴國難的象徵。當日的《新華日報》這樣描述:“孔夫人、孫夫人及蔣夫人3月31日連袂來渝,對於增強抗戰力量,表現最大熱忱。”

在淞滬會戰爆發之前,宋慶齡考慮到上海婦女的愛國傳統,與廖仲愷的妻子、自己的老朋友何香凝一起,準備建立上海婦女抗戰後援會。

此前多年,宋慶齡因為政治分歧以及宋美齡的婚姻問題,與大姐宋靄齡關係冷淡。這一次,她聯絡了宋靄齡,希望大姐能為此做些事情。中山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林家有說:“其中細節史料上沒有明確記載,從宋靄齡積極參與的結果來推測,她答應得應該很痛快。”幾乎與此同時,南京成立了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以下簡稱總會),宋美齡擔任主席。林家有說:“宋慶齡是孫夫人,又是宋美齡的姐姐,如果以她為全國同類團體的領袖,想必全國上下不會覺得不妥。”但宋慶齡心胸寬廣,很快回應了總會“要求各地和各級組織給予支援”的號召,將上海婦女抗戰後援會改名為“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上海分會”。分會在宋慶齡、何香凝的領導下保持了組織和活動上的獨立性,從屬於宋美齡主持的總會。

人間有各種情趣的享受,惟有姐妹之情最為高尚,最令人神往。

宋美齡又一次去探視二姐慶齡時,提出八月十五要團聚的事,宋慶齡爽快地答應了。

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家庭的團圓是最神聖的。神聖的團圓又吸引著每個家庭成員。尤其是在宋氏這個與中國命運緊緊相連的、在全世界都名聲顯赫的家庭裡,他們的家族團圓遠超過普通家庭團圓的意義。

宋美齡的開場白像一篇優美的散文詩。短短的幾句話,真摯動情,使全家人都興奮起來。

“莫談國事。”在大姐靄齡這道戒令發佈後,兄弟姐妹們竭力維護,盡情開懷暢飲,傾吐心扉。

此後,人們不斷地報導三姊妹共同為抗戰工作的消息,刊登各色各樣表示她們親密無間的照片。但慶齡與她的姐妹不同的是:她們是那樣唯恐不引人注目地千姿百態地表演;而慶齡只始終如一地真誠地做著使她心安的一切。

相聚是短暫的,最後由於政治立場的不同,三姐妹又不得不回歸到自己的男人身邊。

1946年,宋靄齡正式定居美國,後來內戰結束,宋慶齡追隨共產黨留在了大陸,參加新中國建設。宋美齡則追隨蔣介石,退守臺灣。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5個月後,宋美齡就移居美國。

宋美齡一生不會賺錢、更不管錢,身後僅留下12萬美元銀行存款,由孔令儀代管,此外別無其它資產;宋美齡晚年在紐約,住的、吃的、用的,包括昂貴的醫藥費用,均由孔家出錢。

時過境遷,當歲月流逝,逐漸沖洗掉她們身上的政治色彩後,與生俱來的血脈親情又怎能輕易割捨?晚年時,三姐妹反而開始各自思念彼此。

人到晚年,宋慶齡愈加思念遠在海外的同胞手足。每次海外來人,她總是設法打聽姐妹兄弟的情況。在差不多長達30年的時間,宋、孫兩個家族都很少有人和她來往。她內心極其難過和傷心。有一回,海外有人捎給她一張美齡的近照,宋慶齡端詳良久,口裡還不停念叨著:“我和三妹很久沒有見面了”,雙眼充滿思念的淚花。但沒有人聽到宋慶齡提起過大姐靄齡。

據美國媒體報導,宋美齡的暮年是在讀經、禱告、看書、看報中打發時光的。有時,她也會見客,但談話時間很短。百歲時她的話明顯減少。有時,她由侍衛和護士陪同,去曼哈頓附近的教堂做禮拜。 她坐在輪椅上,在無人之際悄然而來,竭力避免與陌生人交流,尤其討厭新聞記者。

1973年10月19日,宋靄齡在美國紐約病逝,享年83歲。

1981年5月30日,宋慶齡在北京逝世。治喪委員會邀請宋美齡回國奔喪,宋美齡則堅守蔣介石定下的“不談判、不妥協、不接觸”三原則,對葬禮邀請沒有做出任何回應。據宋美齡身邊的侍從人員透露,雖然宋美齡在公開場合從無情緒流露,但當她一個人獨處之際,對姐姐宋慶齡的逝世幾度落淚。

2003年10月24日,宋美齡以106歲高齡告別人世。

靄齡、慶齡、美齡三姐妹之間不能說沒有情誼。生命的最後,三姐妹彼此思念,強烈地希望見到對方,因為時勢、因為命運,最終不得相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