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海口丨一碗海南粉,讓兩位東北阿姨反認他鄉做故鄉

問老海口哪裡可以吃到

正宗海南粉?

很多人會回答:西門口。

再問哪家最正宗?

亞妹正宗海南粉。

原因是味道正, 有故事。

味道好吃與否見仁見智,

但“有故事”對於一份美食

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

很多時候,

尋味海南也是在尋找

一個個與時光有關的故事。

▲在老街尋老味道的旅人與街坊

尋味是個有意思的過程,

我們來到西門,

右邊是西門外街, 左邊是西門內。

正左右對比往哪走,

一個大叔便主動上前答疑:

以前這裡是一處城牆,

城牆雖然拆了, 內外區分還在。

亞妹海南粉在西門內。

幾年前, 我們來過這條街,

沒想到現在竟如此陌生。

遍地擺攤的不見了,

嘈雜喧囂不見了,

規整的有些不習慣。

還好, 我們很容易就找到了它,

和很多老字型大小一樣

亞妹海南粉門面簡樸,

從招牌到裝飾都帶著老舊。

▲吳冠煒 攝

有意思的是它用一張塑膠牌

特意突出門牌號——

新民西路64號(西門內)。

這一張簡陋的塑膠“門牌”,

似乎在告訴過往行人:

這個不起眼的地方,

是這座城市的一個另類“地標”。

鋪子不大,

左右兩個小廳幾十平米。

操作間窄得只能容一人轉身。

一位中年女子埋頭做粉招呼客人,

有客人問:

有後安粉(另一種粉)嗎?

答:沒有, 我們只賣海南粉。

手快, 女子一碗又一碗往外遞。

亞妹老阿婆的照片就貼在門口。

我們問老阿婆有來嗎?

她說,阿婆年初生了場重病,

身體出了問題,

腦袋也不好使了,

就“退休”在家了。

此時正值用餐時間,

她忙得像上了發條的鐘,

知道我們來意後,

她沒有停下來,

許久後吐出一句——

“我們這裡客人靠老街坊都忙不過,

不需要宣傳了,

要聽故事等下午我老公來。”

我驚訝於她的婉拒,

卻也佩服她的淡然。

如她所言,

亞妹海南粉的名聲

早已不需要太多宣傳了。

周邊隨便找個街坊便知道。

一旁一個剛吃完的大叔,

主動搬來一張凳子坐下,

給我們講這碗海南粉的故事。

“他爺爺把手藝傳給他媽媽,

他媽媽傳給他。”大叔說,

他媽媽指的便是傳說中的亞妹。

上世紀50年代,

潘亞妹的父親就挑著擔子

走街串巷賣海南粉。

亞妹15歲起就跟著

父親學習製作海南粉,

繼承了父親的這門手藝。

一開始亞妹的海南粉沒有名字,

大家都亞妹亞妹地叫,

久了就成了名字。

幾十年來,亞妹阿婆的一雙手,

揉搓過多少海南粉啊!

每天早晨4點起床,

5點開始準備,

6點開張營業,

從早做到晚。

以前亞妹是擺在路上賣的,

一賣就是幾十年。

幾年前創文明、衛生城市後,

才搬到了屋子裡。

從爺爺挑著賣

到媽媽(亞妹)街邊賣

再到如今搬進店裡賣,

從沒有名字到有名沒有招牌,

再到如今有了簡陋招牌,

這個海南粉店,

一直被時代裹挾著變遷,

好在人們說味道沒有變。

▲嚴躍新 攝

下午我們如願見到了

亞妹阿婆的兒子甘吉雄。

他來換妻子的班。

甘吉雄之前是做服裝生意的,

但做海南粉的技藝,

他從小跟著母親沒少學。

年邁患病之後,

他便丟開了服裝生意,

接過母親的掌勺。

▲常湖川 攝

不大的操作間裡,

地上籮筐擺盛的是海南粉,

上面三格擺放著格式配料:

脆炸面片(又稱“餃子片”),

牛肉、豬肉(各有幹、絲兩種),

油炸香脆花生仁,煮熟的黃豆芽,

大盆酸菜,以及秘制調味汁、

蒜泥末、牛肉絲、醬油、

碎香菜、蔥等十多種食材。

甘吉雄說,

海南粉的製作過程都差不多。

但每種醬料的調製,

和搭配都有差別,

湊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的味道。

比如秘制調味汁,

他把一盆粘稠的經調製的

鹵汁倒進鍋裡,

添加筍片和調味粉,

再倒進海螺湯,

然後用勺子不停勾兌攪拌,

就形成了亞妹粉湯店的秘制調味汁。

每一個細節經過了幾萬次、

幾十萬次的重複之後,

拿捏得當就變成了一種手藝。

現在依然是六點鐘營業,

他和妻子兩個人,

從早上賣到晚上

一般能賣出幾百到上千碗粉。

甘吉雄深得母親“真傳”,

手腳麻利,

五六秒鐘可盛好一碗。

這身手,在高峰期時特別管用。

▲嚴躍新 攝

來這裡吃粉的客人絡繹不絕,

有的是老客戶,

有的專門尋路來這裡品老味道。

食客流水般找個空位坐下來,

吃完一抹嘴走人,

空碗筷馬上被端走,

又有人坐下來。

▲吳冠煒 攝

很多新客人對剛端上來的

海南粉的第一感覺是——

配料也太豐富了!

急著下箸,

卻不知這裡的海南粉吃法

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吃幹拌的,

還有一種就是吃湯的。

湯,指的是海螺湯,

用煤火燒水壺煮出。

海螺湯和海南粉,

是“最佳搭檔”。

一些人習慣的吃法是,

幹的吃到一半,

去打一碗免費海螺湯,

加到幹的粉裡吃下半場。

有一對母子經常來這裡吃。

每次,母親點幹的,

兒子要加湯的,

一人一碗,各吃各的,

吃出成長時光的味道。

在店裡,我們碰到

一對在海南當過兵的戰友,

回海南專門來這裡

重溫多年前嘗過的味道。

還有兩個東北的阿姨,

雖然住在幾公里外,

但一有時間就組團來這裡吃,

仿佛一碗海南粉,

就讓她們反認他鄉做故鄉了。

對於許多當地人來說,

這裡有童年、少年乃至中年的回憶,

對於在外的浪子來說,

這裡有濃濃的鄉愁。

亞妹的招牌還在,

亞妹已經老了退休了,

貼在牆上的母子倆的照片

也已經隨歲月模糊。

甘吉雄沒有把店做大的打算,

他甚至不知道會做到何時。

“看房東吧。”

他說得隨意,隨意得讓人心疼。

我們都不願意看到

這些有故事的味道、

這些承載著鄉愁的記憶

被淹沒於風塵,

因為對於熟客來說,

他們要割捨的

遠遠不止是味道。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海口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雜誌及“那一座城”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那一座城”聯繫。

亞妹老阿婆的照片就貼在門口。

我們問老阿婆有來嗎?

她說,阿婆年初生了場重病,

身體出了問題,

腦袋也不好使了,

就“退休”在家了。

此時正值用餐時間,

她忙得像上了發條的鐘,

知道我們來意後,

她沒有停下來,

許久後吐出一句——

“我們這裡客人靠老街坊都忙不過,

不需要宣傳了,

要聽故事等下午我老公來。”

我驚訝於她的婉拒,

卻也佩服她的淡然。

如她所言,

亞妹海南粉的名聲

早已不需要太多宣傳了。

周邊隨便找個街坊便知道。

一旁一個剛吃完的大叔,

主動搬來一張凳子坐下,

給我們講這碗海南粉的故事。

“他爺爺把手藝傳給他媽媽,

他媽媽傳給他。”大叔說,

他媽媽指的便是傳說中的亞妹。

上世紀50年代,

潘亞妹的父親就挑著擔子

走街串巷賣海南粉。

亞妹15歲起就跟著

父親學習製作海南粉,

繼承了父親的這門手藝。

一開始亞妹的海南粉沒有名字,

大家都亞妹亞妹地叫,

久了就成了名字。

幾十年來,亞妹阿婆的一雙手,

揉搓過多少海南粉啊!

每天早晨4點起床,

5點開始準備,

6點開張營業,

從早做到晚。

以前亞妹是擺在路上賣的,

一賣就是幾十年。

幾年前創文明、衛生城市後,

才搬到了屋子裡。

從爺爺挑著賣

到媽媽(亞妹)街邊賣

再到如今搬進店裡賣,

從沒有名字到有名沒有招牌,

再到如今有了簡陋招牌,

這個海南粉店,

一直被時代裹挾著變遷,

好在人們說味道沒有變。

▲嚴躍新 攝

下午我們如願見到了

亞妹阿婆的兒子甘吉雄。

他來換妻子的班。

甘吉雄之前是做服裝生意的,

但做海南粉的技藝,

他從小跟著母親沒少學。

年邁患病之後,

他便丟開了服裝生意,

接過母親的掌勺。

▲常湖川 攝

不大的操作間裡,

地上籮筐擺盛的是海南粉,

上面三格擺放著格式配料:

脆炸面片(又稱“餃子片”),

牛肉、豬肉(各有幹、絲兩種),

油炸香脆花生仁,煮熟的黃豆芽,

大盆酸菜,以及秘制調味汁、

蒜泥末、牛肉絲、醬油、

碎香菜、蔥等十多種食材。

甘吉雄說,

海南粉的製作過程都差不多。

但每種醬料的調製,

和搭配都有差別,

湊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的味道。

比如秘制調味汁,

他把一盆粘稠的經調製的

鹵汁倒進鍋裡,

添加筍片和調味粉,

再倒進海螺湯,

然後用勺子不停勾兌攪拌,

就形成了亞妹粉湯店的秘制調味汁。

每一個細節經過了幾萬次、

幾十萬次的重複之後,

拿捏得當就變成了一種手藝。

現在依然是六點鐘營業,

他和妻子兩個人,

從早上賣到晚上

一般能賣出幾百到上千碗粉。

甘吉雄深得母親“真傳”,

手腳麻利,

五六秒鐘可盛好一碗。

這身手,在高峰期時特別管用。

▲嚴躍新 攝

來這裡吃粉的客人絡繹不絕,

有的是老客戶,

有的專門尋路來這裡品老味道。

食客流水般找個空位坐下來,

吃完一抹嘴走人,

空碗筷馬上被端走,

又有人坐下來。

▲吳冠煒 攝

很多新客人對剛端上來的

海南粉的第一感覺是——

配料也太豐富了!

急著下箸,

卻不知這裡的海南粉吃法

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吃幹拌的,

還有一種就是吃湯的。

湯,指的是海螺湯,

用煤火燒水壺煮出。

海螺湯和海南粉,

是“最佳搭檔”。

一些人習慣的吃法是,

幹的吃到一半,

去打一碗免費海螺湯,

加到幹的粉裡吃下半場。

有一對母子經常來這裡吃。

每次,母親點幹的,

兒子要加湯的,

一人一碗,各吃各的,

吃出成長時光的味道。

在店裡,我們碰到

一對在海南當過兵的戰友,

回海南專門來這裡

重溫多年前嘗過的味道。

還有兩個東北的阿姨,

雖然住在幾公里外,

但一有時間就組團來這裡吃,

仿佛一碗海南粉,

就讓她們反認他鄉做故鄉了。

對於許多當地人來說,

這裡有童年、少年乃至中年的回憶,

對於在外的浪子來說,

這裡有濃濃的鄉愁。

亞妹的招牌還在,

亞妹已經老了退休了,

貼在牆上的母子倆的照片

也已經隨歲月模糊。

甘吉雄沒有把店做大的打算,

他甚至不知道會做到何時。

“看房東吧。”

他說得隨意,隨意得讓人心疼。

我們都不願意看到

這些有故事的味道、

這些承載著鄉愁的記憶

被淹沒於風塵,

因為對於熟客來說,

他們要割捨的

遠遠不止是味道。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版權歸“海口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雜誌及“那一座城”共同所有。如需轉載,請與“那一座城”聯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