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家角,你要的風花雪月和遊園驚夢|江南秘境

丨按:從南太湖進入最繁華的傳統中國

有一段時間, 我偶爾會想到這樣一個奇特的景象:每到冬天, 初雪覆蓋, 太湖以南的風流才子就會雇一艘小船, 從小河汊進入太湖, 於茫茫淼淼中, 以紅泥小火爐燉著羊肉, 溫著黃酒, 一邊吃喝, 一邊吟詩作賦, 向著最繁華的蘇州進發, 滿腦子都是因果巷裡的煙塵繁華。

那時的蘇州因果巷, 有著全國最繁華的娛樂業, 也有著最璀璨的明星, 明末最負盛名的“秦淮八豔”中, 實際上只有“六豔”是秦淮河畔名妓, 而被稱為第一美貌的陳圓圓是蘇州昆山人, 風流而怯懦的明末第一才子吳梅村曾作《圓圓曲》,

其中最有名的句子“慟哭三軍俱縞素, 衝冠一怒為紅顏”。

而詩才最高、氣質最冷豔的柳如是則為嘉興人。 柳如是作為一個心高氣傲才氣橫溢的女子, 與明末大詩人陳子龍有過一段為期三年的“紅樓”迷夢的故事。 因此有人認為《紅樓夢》裡的賈寶玉和林黛玉的原型, 很可能出自陳子龍與柳如是。 陳寅恪先生晚年目盲, 以深邃記憶痛作《柳如是別傳》, 深心寄託, 又有何人能知?

但是, 我們還是繼續講風流好了。

我那時讀了很多南傳奇, 尤其是對蘇州吳江派前七子後七子的一些歷史典故, 他們的作品, 都覺得十分的好。 還包括他們和湯顯祖之間的爭執, 也十分的有趣。

明末吳江派後七子之一的袁於令,

是一個天才, 也是一個活寶。 他喜歡上了名妓、嘉興女子周綺生。 而這時周綺生已經被當朝大官的兒子沈同禾包養了。 袁于令朝思暮想, 不得遂願。 一次吃飯時, 他的一個死黨聽到是這個原因, 竟然候到周綺生逛虎丘正下船的機會, 沖過去背起周綺生就飛奔而去, 送給了袁於令。 後來沈同禾告官, 袁於令被判處監禁。 他在獄中無聊, 竟然花了十幾天, 這位十九歲的才子, 就寫出了一部後來聞名天下的名作《西樓記》。

想想那時候也真是江南富足, 人心自然。 是以, 有了《黃金國·江南秘境》。

上海的精華, 都在西邊。

澱山湖旁的青浦, 自古就是風水寶地, 水汊縱橫, 碧波蕩漾, 端的是一個好所在。

念大學時, 打算去澱山湖旁的大觀園參觀, 與一女生結伴, 從人民廣場搭乘大巴士到青浦, 在青浦公車站等著去大觀園的接駁車。 那時的城市色彩, 是灰暗的, 那時的公車站是油膩膩冷冰冰的。 不知怎麼的, 等著等著就意興闌珊了。 覺得, 似乎連太陽都要落山了, 趕到大觀園又有什麼意思呢?於是,

與女生相互看看, 遂原路返回。

那個女生, 可能是我的女朋友, 也可能只是女同學。

遂未去成功大觀園, 也沒有見到澱山湖。

那時還不知道朱家角, 於是也沒有去朱家角。

原路返回的公共汽車上, 什麼也記不得了, 肯定是很遺憾, 甚至有點自責。 這種事情, 都是無法再次演習的, 不然, 也許會做得更好吧。 女同學的臉大概是朝著窗外, 看慢慢西下的太陽, 光穿過車窗, 落在地板上, 一起隨著汽車行進而顛簸。 還有被顛簸著的, 是我複雜的情緒。 這種情緒, 要用電影鏡頭來怎麼表達?我不知道。

雖未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但是記憶中不斷有什麼褪色了, 倒是真的。 現在能記住的人, 都是真人。

昨晚忽然想到上海有一條甜愛路, 有一個中師女生住在那裡,

她的面容我是記得的, 她的照片模樣我還記憶深刻, 有那樣的清純簡單的表情, 讓我默然而可是, 居然一時想不起她的名字了。 這讓我感到情何以堪啊。

我有一段時間非常迷戀她, 還給她寫過一首詩, 可能是大三時發在《詩刊》上——非常可能是我最早發表的詩。 那首詩可能寫到了星星和風, 很抒情。 現在不記得內容了, 可能讀了會覺得肉麻。 但是, 獻詩, 畢竟是那個時代的風尚, 和最佳的表達, 比現在于女生宿舍下放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效果還要好。 於是, 有機會去甜愛路, 她的家裡做客。 大概是一個普通的小公房, 暗暗的, 伯母很溫和。 不記得在沒在她家吃飯, 吃了什麼也不記得了。

後來, 事情就結束了。

很多人愛跟青少年時期的女生男生聚會, 我獨獨不喜。

我覺得,美麗的女生,就讓她在記憶中永遠那麼美好吧,何必人到中年再見?

我不見。不是無情,恰恰是太多情,或者是天生的性格軟弱。

寫作時這麼複雜的情緒攪拌在一起,實在不符合什麼道理。但是,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緒,覺得,曾經去過和未曾去過,都是對某一事物某一人的好意,不得不寫下來。

後來大學畢業,1997年夏天,又與一個女同學去蘇州、吳江、同裡,一路轉悠。覺得,同裡真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尤其是那個古色古香,歷史豐富的退思園。那是人少,正適合我們思緒縹緲,風花雪月地亂想。

但是,少年輕狂,又且怯懦,倒是沒想出什麼好的話題來。

當時作家荊歌兄剛剛成為作家,這個過程中,我也助了一臂之力。記得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口供》的來稿,是我從地下的幾大摞自由來稿中看到了。

那時我讀研究生,在《收穫》雜誌做實習生,主要看大量的自由來稿。一般來說,自由來稿都沒有什麼希望,但是我覺得這位陌生作者的短篇小說不錯,寫了推薦信送審,居然通過發表了。後來就成為了通信往來的朋友,遂有了機會,來蘇州玩,來同裡玩。

同裡現在不如烏鎮、西塘炒作得那麼厲害,但是我記憶中,還是頗為生動的。

鎮中央,有幾條橋十分講究,其中一條記得是情人橋,我和女同學也過去了。然後,又過來。然後又過去。這麼來回走了好幾遍。荊歌那時覺得好笑,用他的長鏡頭相機拍了我們不少照片。

一般來說,情人橋這種事情,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就如入了廟裡,就隨著人們一起燒香,甚至磕頭。這我也幹的。雖然,不是佛教徒,也不信神,但是磕頭,念念有詞,保佑親朋好友,我都會做。

情人橋,自然要多走幾遍才好。我們農民子弟,總是覺得,萬事萬物,要坐實了,就像地瓜,蒸熟,剝皮,塞入嘴巴裡,才覺得是那麼的一樣兒。

同裡那次,見到了蘇州很多風雅之士,覺得自己真是太簡陋了。一個來自廣東雷州半島的最接地氣的農民子弟,被這些蘇州遺落下來的風花雪月劈頭蓋臉灑過的才子們一比較,就顯得不自在了。

話說我最討厭“接地氣”這個詞了,還有誰比地瓜還“接地氣”嗎?為什麼不能說“接仙氣”?自古以來,人們的願望都是修仙得到成佛的,沒聽說是要修成地瓜的。要我說,“接仙氣”倒是能接受。我看古代典籍中,江南頗多仙子,那都是“有仙氣”的所在。江南多平原,湖泊,江河,山倒是沒有什麼太高的。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必須有仙才好。

唐代那位活到九十七歲高齡的詩人丘為寫《尋西山隱者不遇》,是寫蘇州太湖西山的嗎?看來不像啊。但是,為何我不能挪用於此呢?西山有座縹緲峰,我還是從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裡讀到的。

那金庸先生雖然是出生于浙江海寧,卻沒去過太湖,沒到過西山,更是沒有登上過縹緲峰,但是這一點都不妨礙他老人家寫出了隱居在西山的絕世美女王語嫣,把被吐蕃國師鳩摩智從雲南大理國擄到江南姑蘇城的段譽王子,迷得神魂顛倒,茶飯不思。

可惜,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的那次蘇州之旅,我們也沒有去西山。就這麼,從同裡鎮,經商榻鎮,就到了澱山湖畔的大觀園。哎呀呀,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同 裡

江南的湖泊與濕地

鮮活了這一方水土

古木蔥蘢的明清建築

見證了這裡的似水流年

恬淡悠然的同裡人

還似當年一般守著這裡的歲月靜好

前段時間讀《搜神記》,看到了澱山湖的前生前世,覺得頗為好玩,抄錄如下:

由拳縣,秦時長水縣也。始皇時童謠曰:“城門有血,城當陷沒為湖。”有嫗聞之,朝朝往窺。門將欲縳之。嫗言其故。後門將以犬血塗門,嫗見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沒縣。主簿令幹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魚?”幹曰:“明府亦作魚。”遂淪為湖。(《搜神記》卷十三)。

據說,由拳縣坍塌之後,被大水淹沒,遂成了現在的澱山湖。東晉幹寶作《搜神記》,裡面很多來自江南的神怪故事。我和太太說起這段小說結尾,尤其是“何忽作魚”與“名府亦作魚”,都覺得非常的有意思。縣令說:“你怎麼突然變成魚了?”信使說:“大人您也變成魚了。”哎呀,一句對話,那麼簡短,把“滄海桑田”這樣的感受,寫得生動活潑而耐人尋味。

這對話,太有戲劇感喜劇感,太有畫面感動作感了,實在是越想越有意思。我和小盆友們說起這段,大家也哈哈大笑。

澱山湖面積不小,有十個西湖的面積那麼大。但是,澱山湖只是太湖周邊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中的一個。而太湖,才是“煙波浩渺信難求”的所在。

春秋末年,越國大臣范蠡“功成名遂身退”,帶著天下第一美女西施泛舟于太湖,做了他的春秋首富陶朱公,遂成千古佳話。現在南太湖名城湖州的某個鎮裡,還有一個範蠡到過的鎮子,並且有了很多傳說和新修的古跡呢。那時,由拳縣大概還沒有塌陷,澱山湖還沒有出現。

於是又想起了朱家角。

不記得第一次去朱家角是什麼時候了。

可能是在夢中去的。

也可能記憶混淆了,成了夢。

記得最清楚的,大概是後面幾次中的一次。

這次,女同學忽然變成妻子,而且有了一個孩子。

2004年秋天,我們帶著女兒一起,驅車前往朱家角。那時候,滬蘇浙皖高速公路,才剛剛開通到朱家角。從上海西出,過青浦,就到了朱家角出口。這時,再不下高速公路就晚了,那就要到西岑才有出口了。而且,高速公路到西岑戛然而止,真是非常的兇險。

我們後來常常開車沿著滬清平公路,也就是318國道,經過朱家角而去湖州菱湖鎮,就是我曾寫到過的“射中村”,傳說中大羿射日的所在。因為高速公路到西岑戛然,我們往往就是從朱家角出口就下了。

既然總是從朱家角下高速,為何不進朱家角呢?是因為,當時朱家角進鎮要收門票。這個讓我大為不快,十分討厭。我最討厭所謂的“古鎮”收門票了,於是,一直沒去過烏鎮,而西塘,也是在下午四點左右才去,然後免票進入。

我們去朱家角也是這樣,開車不上高速,而是從外環下,到滬青平公路、沿著318國道,一路向西,然後到朱家角,拐進去。舊時的朱家角,汽車是從318國道這裡能進去的,尤其是晚上,基本就能開進去了。

晚上來,省了三張門票,正好可以到某一家飯館裡,吃白水魚、白米蝦,以及還有一白,一時想不起來,難道是“白斬雞”?雖然是太湖三白,但是,澱山湖、朱家角,都是太湖的羽翼之下,思維難免被控制。

朱家角這十幾年變化非常大,從一開始的原始和略微混亂,慢慢地內部升級,有些新的思維出現,有些新的店面出現,不再是局限于“三白”了。

那次開車帶著女兒,趁著黃昏,迎著夕陽,一路向西,慢慢悠悠地開向朱家角,停好車,要經過那條著名的“放生橋”。具體名字我不記得了,反正一入鎮,就看到有人在橋下放生。那些本來應該進入人腹的青蛙、烏龜等,都被放入水中。

四五歲的女兒,也喜歡這種事情。

不過,她更喜歡的是放生橋旁邊的小船。

一個婦女招呼了一下,我們在女兒的指使下,就去了。不記得多少錢,大概是三十塊錢一個人。我們還有其他幾位,坐上了小船,一位大哥搖櫓,緩緩使出,用民國時期喜歡的象聲詞是“欸欸乃乃”,這樣就沿著澱浦河駛向小鎮的水道。

這位搖櫓大哥單手即可搖櫓,而且一邊搖櫓,一邊解說。他解說什麼,我也不記得了。我這人真不好學,對現在各個風景地的什麼新創作的“傳說”沒什麼太大的興趣。我的興趣在於他的手臂。這位大哥的手臂實在太粗壯了,比我的大腿還粗壯。

我忍不住地說:“這位大哥,您是武當山下來的吧?”

他很溫和地說:“哈哈。”

“好在我沒有得罪你……”我說,“我沒得罪你吧……”

愛開玩笑這惡習,怎麼也改不了。女兒雖然在我懷抱裡,感覺比我還成熟。她擔心地拍拍我,說,爸爸。

我知道她怕我得罪人。

“你看,我女兒都擔心我得罪你了……”我說,“我對你好好崇拜!”

這位大哥其實是開得了玩笑的,他情緒更好了,單手搖櫓,更自然更符合韻律了。

從澱浦河進入小鎮河道,看兩旁的石階和房舍,因為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同。小河如果沒有小橋襯托,真的是不行。小鎮裡,最重要的是要有幾座橋,不一定是情人橋,但是,普普通通的石橋就好。搖船從石橋底下經過,自然是非常的自在的。

朱家角鎮裡,有幾座名園,其中一座是課植園,另外幾座我不記得了。因為,我們連一座都沒有進去過,因為要另外買票。哈哈,我是不是太摳門了。

有一段時間,上海的昆劇名角張軍在課植園每週末開演《遊園驚夢》。我太太是古典文學博士,專門研究明清小說戲曲的,她的博士論文做的就是蘇州吳江派後七子的鼎級人物袁於令。對湯顯祖的“四夢”,吳江派“前七子”“後七子”什麼的,我都略有所知。但是,我們仍然沒有去看過現場。因為,這票價,我們還是有點心痛。想來,像《牡丹亭》這樣的名曲,尤其是“遊園驚夢”這樣的名段,確實要在一個古典的園林建築裡表演才好,而且,還要不用麥克風,不用喇叭,直接是人聲的自然傳遞。如果換到了大戲院,確實少了味道。

後來有一次,朋友孫琳琳請我們去七寶鎮浴堂街四號水月堂,聽了昆曲名旦董飛演出“遊園驚夢”的經典名段。董飛先生是天生的旦角,十幾歲正思春的杜麗娘那“遊園”的哀怨多情胡思亂想,被他演繹得幾乎是“纖毫畢現”。那一個多小時,抬手,舉步,翹眉,拋眼,無一不是細節。要是現在的電影節奏,兩三剪子,就過去了,這裡,全是細節。

現在看來,朱家角還是要在晚上去才對。晚上相對安靜,四下平寂,隨便走走,聊聊天,就很好。至於那些小商品店,也不是很有特色,各地都有。看來,小鎮的手工藝品,什麼時候能真的走出“義烏製造”,什麼時候才有真正的特色。

朱家角在超大城市上海邊緣,才四十多公里,一個小時內就到。因此,幾乎每天都是人流洶湧的,而到了傍晚,人都走了,我們來了。

朱家角往西再過去,原於僻靜村落處,有一座報國寺。報國寺在澱山湖旁,再過去,就是不知道什麼的別墅物業,佔領著沿湖的水邊,過不去,感到有點沒意思。

朱家角

水美、橋古、街奇

清末民初,上海風起雲湧,朱家角也出了一個神奇人物陸士諤,是一個流行小說家,兼醫生。他寫了一百多部小說,其中很多是續《西遊記》之類的。

但又有極其時髦的《新上海》《新中國》這樣的“科幻小說”,其實更準確的是“幻想小說”,那時的舊文人,確實不懂什麼“科學”,哪裡來的科幻?他的《新中國》比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還要有意思。

在這部作品裡,他預言了“世博會”在上海舉辦,十分的光榮。

小說裡寫道:

那年萬國博覽會在上海浦東舉行,為了方便市民前往參觀,在上海灘建成了浦江大鐵橋和越江隧道,還造了地鐵。為造地鐵,還發生了不同意見的爭執,有說造在地下,有說要造高架,爭論到最後,定下造地下電車隧道。……把地中掘空,築成了隧道,安放了鐵軌,日夜點著電燈,電車就在裡頭飛行不絕。……一座很大的鐵橋,跨著黃浦,直築到對岸浦東。”

文|葉開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我獨獨不喜。

我覺得,美麗的女生,就讓她在記憶中永遠那麼美好吧,何必人到中年再見?

我不見。不是無情,恰恰是太多情,或者是天生的性格軟弱。

寫作時這麼複雜的情緒攪拌在一起,實在不符合什麼道理。但是,我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緒,覺得,曾經去過和未曾去過,都是對某一事物某一人的好意,不得不寫下來。

後來大學畢業,1997年夏天,又與一個女同學去蘇州、吳江、同裡,一路轉悠。覺得,同裡真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尤其是那個古色古香,歷史豐富的退思園。那是人少,正適合我們思緒縹緲,風花雪月地亂想。

但是,少年輕狂,又且怯懦,倒是沒想出什麼好的話題來。

當時作家荊歌兄剛剛成為作家,這個過程中,我也助了一臂之力。記得他的第一個短篇小說《口供》的來稿,是我從地下的幾大摞自由來稿中看到了。

那時我讀研究生,在《收穫》雜誌做實習生,主要看大量的自由來稿。一般來說,自由來稿都沒有什麼希望,但是我覺得這位陌生作者的短篇小說不錯,寫了推薦信送審,居然通過發表了。後來就成為了通信往來的朋友,遂有了機會,來蘇州玩,來同裡玩。

同裡現在不如烏鎮、西塘炒作得那麼厲害,但是我記憶中,還是頗為生動的。

鎮中央,有幾條橋十分講究,其中一條記得是情人橋,我和女同學也過去了。然後,又過來。然後又過去。這麼來回走了好幾遍。荊歌那時覺得好笑,用他的長鏡頭相機拍了我們不少照片。

一般來說,情人橋這種事情,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就如入了廟裡,就隨著人們一起燒香,甚至磕頭。這我也幹的。雖然,不是佛教徒,也不信神,但是磕頭,念念有詞,保佑親朋好友,我都會做。

情人橋,自然要多走幾遍才好。我們農民子弟,總是覺得,萬事萬物,要坐實了,就像地瓜,蒸熟,剝皮,塞入嘴巴裡,才覺得是那麼的一樣兒。

同裡那次,見到了蘇州很多風雅之士,覺得自己真是太簡陋了。一個來自廣東雷州半島的最接地氣的農民子弟,被這些蘇州遺落下來的風花雪月劈頭蓋臉灑過的才子們一比較,就顯得不自在了。

話說我最討厭“接地氣”這個詞了,還有誰比地瓜還“接地氣”嗎?為什麼不能說“接仙氣”?自古以來,人們的願望都是修仙得到成佛的,沒聽說是要修成地瓜的。要我說,“接仙氣”倒是能接受。我看古代典籍中,江南頗多仙子,那都是“有仙氣”的所在。江南多平原,湖泊,江河,山倒是沒有什麼太高的。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必須有仙才好。

唐代那位活到九十七歲高齡的詩人丘為寫《尋西山隱者不遇》,是寫蘇州太湖西山的嗎?看來不像啊。但是,為何我不能挪用於此呢?西山有座縹緲峰,我還是從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裡讀到的。

那金庸先生雖然是出生于浙江海寧,卻沒去過太湖,沒到過西山,更是沒有登上過縹緲峰,但是這一點都不妨礙他老人家寫出了隱居在西山的絕世美女王語嫣,把被吐蕃國師鳩摩智從雲南大理國擄到江南姑蘇城的段譽王子,迷得神魂顛倒,茶飯不思。

可惜,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的那次蘇州之旅,我們也沒有去西山。就這麼,從同裡鎮,經商榻鎮,就到了澱山湖畔的大觀園。哎呀呀,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同 裡

江南的湖泊與濕地

鮮活了這一方水土

古木蔥蘢的明清建築

見證了這裡的似水流年

恬淡悠然的同裡人

還似當年一般守著這裡的歲月靜好

前段時間讀《搜神記》,看到了澱山湖的前生前世,覺得頗為好玩,抄錄如下:

由拳縣,秦時長水縣也。始皇時童謠曰:“城門有血,城當陷沒為湖。”有嫗聞之,朝朝往窺。門將欲縳之。嫗言其故。後門將以犬血塗門,嫗見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沒縣。主簿令幹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魚?”幹曰:“明府亦作魚。”遂淪為湖。(《搜神記》卷十三)。

據說,由拳縣坍塌之後,被大水淹沒,遂成了現在的澱山湖。東晉幹寶作《搜神記》,裡面很多來自江南的神怪故事。我和太太說起這段小說結尾,尤其是“何忽作魚”與“名府亦作魚”,都覺得非常的有意思。縣令說:“你怎麼突然變成魚了?”信使說:“大人您也變成魚了。”哎呀,一句對話,那麼簡短,把“滄海桑田”這樣的感受,寫得生動活潑而耐人尋味。

這對話,太有戲劇感喜劇感,太有畫面感動作感了,實在是越想越有意思。我和小盆友們說起這段,大家也哈哈大笑。

澱山湖面積不小,有十個西湖的面積那麼大。但是,澱山湖只是太湖周邊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中的一個。而太湖,才是“煙波浩渺信難求”的所在。

春秋末年,越國大臣范蠡“功成名遂身退”,帶著天下第一美女西施泛舟于太湖,做了他的春秋首富陶朱公,遂成千古佳話。現在南太湖名城湖州的某個鎮裡,還有一個範蠡到過的鎮子,並且有了很多傳說和新修的古跡呢。那時,由拳縣大概還沒有塌陷,澱山湖還沒有出現。

於是又想起了朱家角。

不記得第一次去朱家角是什麼時候了。

可能是在夢中去的。

也可能記憶混淆了,成了夢。

記得最清楚的,大概是後面幾次中的一次。

這次,女同學忽然變成妻子,而且有了一個孩子。

2004年秋天,我們帶著女兒一起,驅車前往朱家角。那時候,滬蘇浙皖高速公路,才剛剛開通到朱家角。從上海西出,過青浦,就到了朱家角出口。這時,再不下高速公路就晚了,那就要到西岑才有出口了。而且,高速公路到西岑戛然而止,真是非常的兇險。

我們後來常常開車沿著滬清平公路,也就是318國道,經過朱家角而去湖州菱湖鎮,就是我曾寫到過的“射中村”,傳說中大羿射日的所在。因為高速公路到西岑戛然,我們往往就是從朱家角出口就下了。

既然總是從朱家角下高速,為何不進朱家角呢?是因為,當時朱家角進鎮要收門票。這個讓我大為不快,十分討厭。我最討厭所謂的“古鎮”收門票了,於是,一直沒去過烏鎮,而西塘,也是在下午四點左右才去,然後免票進入。

我們去朱家角也是這樣,開車不上高速,而是從外環下,到滬青平公路、沿著318國道,一路向西,然後到朱家角,拐進去。舊時的朱家角,汽車是從318國道這裡能進去的,尤其是晚上,基本就能開進去了。

晚上來,省了三張門票,正好可以到某一家飯館裡,吃白水魚、白米蝦,以及還有一白,一時想不起來,難道是“白斬雞”?雖然是太湖三白,但是,澱山湖、朱家角,都是太湖的羽翼之下,思維難免被控制。

朱家角這十幾年變化非常大,從一開始的原始和略微混亂,慢慢地內部升級,有些新的思維出現,有些新的店面出現,不再是局限于“三白”了。

那次開車帶著女兒,趁著黃昏,迎著夕陽,一路向西,慢慢悠悠地開向朱家角,停好車,要經過那條著名的“放生橋”。具體名字我不記得了,反正一入鎮,就看到有人在橋下放生。那些本來應該進入人腹的青蛙、烏龜等,都被放入水中。

四五歲的女兒,也喜歡這種事情。

不過,她更喜歡的是放生橋旁邊的小船。

一個婦女招呼了一下,我們在女兒的指使下,就去了。不記得多少錢,大概是三十塊錢一個人。我們還有其他幾位,坐上了小船,一位大哥搖櫓,緩緩使出,用民國時期喜歡的象聲詞是“欸欸乃乃”,這樣就沿著澱浦河駛向小鎮的水道。

這位搖櫓大哥單手即可搖櫓,而且一邊搖櫓,一邊解說。他解說什麼,我也不記得了。我這人真不好學,對現在各個風景地的什麼新創作的“傳說”沒什麼太大的興趣。我的興趣在於他的手臂。這位大哥的手臂實在太粗壯了,比我的大腿還粗壯。

我忍不住地說:“這位大哥,您是武當山下來的吧?”

他很溫和地說:“哈哈。”

“好在我沒有得罪你……”我說,“我沒得罪你吧……”

愛開玩笑這惡習,怎麼也改不了。女兒雖然在我懷抱裡,感覺比我還成熟。她擔心地拍拍我,說,爸爸。

我知道她怕我得罪人。

“你看,我女兒都擔心我得罪你了……”我說,“我對你好好崇拜!”

這位大哥其實是開得了玩笑的,他情緒更好了,單手搖櫓,更自然更符合韻律了。

從澱浦河進入小鎮河道,看兩旁的石階和房舍,因為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同。小河如果沒有小橋襯托,真的是不行。小鎮裡,最重要的是要有幾座橋,不一定是情人橋,但是,普普通通的石橋就好。搖船從石橋底下經過,自然是非常的自在的。

朱家角鎮裡,有幾座名園,其中一座是課植園,另外幾座我不記得了。因為,我們連一座都沒有進去過,因為要另外買票。哈哈,我是不是太摳門了。

有一段時間,上海的昆劇名角張軍在課植園每週末開演《遊園驚夢》。我太太是古典文學博士,專門研究明清小說戲曲的,她的博士論文做的就是蘇州吳江派後七子的鼎級人物袁於令。對湯顯祖的“四夢”,吳江派“前七子”“後七子”什麼的,我都略有所知。但是,我們仍然沒有去看過現場。因為,這票價,我們還是有點心痛。想來,像《牡丹亭》這樣的名曲,尤其是“遊園驚夢”這樣的名段,確實要在一個古典的園林建築裡表演才好,而且,還要不用麥克風,不用喇叭,直接是人聲的自然傳遞。如果換到了大戲院,確實少了味道。

後來有一次,朋友孫琳琳請我們去七寶鎮浴堂街四號水月堂,聽了昆曲名旦董飛演出“遊園驚夢”的經典名段。董飛先生是天生的旦角,十幾歲正思春的杜麗娘那“遊園”的哀怨多情胡思亂想,被他演繹得幾乎是“纖毫畢現”。那一個多小時,抬手,舉步,翹眉,拋眼,無一不是細節。要是現在的電影節奏,兩三剪子,就過去了,這裡,全是細節。

現在看來,朱家角還是要在晚上去才對。晚上相對安靜,四下平寂,隨便走走,聊聊天,就很好。至於那些小商品店,也不是很有特色,各地都有。看來,小鎮的手工藝品,什麼時候能真的走出“義烏製造”,什麼時候才有真正的特色。

朱家角在超大城市上海邊緣,才四十多公里,一個小時內就到。因此,幾乎每天都是人流洶湧的,而到了傍晚,人都走了,我們來了。

朱家角往西再過去,原於僻靜村落處,有一座報國寺。報國寺在澱山湖旁,再過去,就是不知道什麼的別墅物業,佔領著沿湖的水邊,過不去,感到有點沒意思。

朱家角

水美、橋古、街奇

清末民初,上海風起雲湧,朱家角也出了一個神奇人物陸士諤,是一個流行小說家,兼醫生。他寫了一百多部小說,其中很多是續《西遊記》之類的。

但又有極其時髦的《新上海》《新中國》這樣的“科幻小說”,其實更準確的是“幻想小說”,那時的舊文人,確實不懂什麼“科學”,哪裡來的科幻?他的《新中國》比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還要有意思。

在這部作品裡,他預言了“世博會”在上海舉辦,十分的光榮。

小說裡寫道:

那年萬國博覽會在上海浦東舉行,為了方便市民前往參觀,在上海灘建成了浦江大鐵橋和越江隧道,還造了地鐵。為造地鐵,還發生了不同意見的爭執,有說造在地下,有說要造高架,爭論到最後,定下造地下電車隧道。……把地中掘空,築成了隧道,安放了鐵軌,日夜點著電燈,電車就在裡頭飛行不絕。……一座很大的鐵橋,跨著黃浦,直築到對岸浦東。”

文|葉開 出品|頭號地標

人文指導 | 葉開(中國頂級文學編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