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建國後孔子後裔中唯一一位武將是誰?

核心提示:孔小勇還向記者透露, 作為孔子第73代後裔的父親還是黨內孔子後裔中唯一一位武將。 有趣的是, 這位行伍出生的將軍敢於直言, 被周恩來稱為“孔大炮”, 而將軍在湖北又有“孔鐵嘴”之名。

將軍之子孔小勇向父親銅像獻花。 楊小慧攝資料圖

本文摘自:中國新聞網, 作者:蔣太旭、楊慧、周鋼, 原題:開國中將孔慶德銅像武昌揭幕 周恩來稱其孔大炮

孔子第73代後裔、“百歲將軍”開國中將孔慶德將軍銅像15日在武昌九峰革命烈士陵園揭幕。

孔慶德將軍銅像豎立于將軍的安葬地九峰革命烈士陵園。 15日記者在現場看到, 銅像高約2米, 呈現的是其1955年被授予開國中將時的戎裝形象。 銅像基座為中國紅花崗岩, 高約1.7米。 基座正面中間鐫刻有“開國中將孔慶德”, 兩旁上下聯, 寥寥數十字, 概括了將軍傳奇一生和功勳。 據該聯作者、省書畫家協會主席馬海揚先生透露,

刻在基座上的這對長聯為當年將軍逝世時的挽聯, 曾報軍委審批。 基座左側刻有劉華清題字:“一代戎馬不居功”;右側為宋任窮題字:“強軍富國, 一代功臣”。 基座前擺著一部書的漢白玉雕, 攤開的頁面上刻著將軍的簡歷。

本次揭幕活動舉辦方之一、省紅色文化研究促進會負責人黃黎民介紹, 孔慶德將軍1911年出生于山東曲阜, 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 1930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 1932年入黨。 曾任紅軍團長、師長, 八路軍團長、軍分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十縱隊副司令員兼桐柏軍區副司令員、河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五十八軍軍長, 新中國成立後任河南軍區副司令員、中南軍區炮兵代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2010年9月在漢逝世, 享年100歲。

據參加揭幕式的孔慶德將軍之子孔小勇透露, 銅像由湖北美術學院陳育林教授去年創作完成, 原計劃今年清明舉行揭幕, 擔心由此影響民眾掃墓, 故改在清明後舉行。

將軍之子憶父親三事

“父親對湖北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15日, 專程從深圳來漢參加銅像揭幕式的孔慶德將軍之子孔小勇先生告訴記者, 無論是在戰爭年代, 還是在新中國建設時期, 父親大半輩子都在湖北戰鬥和工作, 被劉華清將軍風趣地稱為“山東籍湖北人”。

最自豪的事:夜奪日軍天皇御賜大炮

在58歲的孔小勇眼中, 父親戎馬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父親生前最自豪的一件事是抗戰期間帶領戰士力奪日軍天皇御賜大炮的故事。

1939年, 孔慶德率冀豫遊擊支隊二團與日軍周旋。 一天午後, 他借助望遠鏡觀察到前方動向, 發現半截土圍子後面露出一門大炮。 “當晚, 父親選出30余名精兵強將作為突擊隊, 每人左臂紮一條白布巾, 攜手榴彈, 配一把大刀, 打著赤腳不聲不響地朝敵人摸過去……”經過一番激烈戰鬥, 日軍這門大炮被隊員奪走。 後來從日軍俘虜口中得知:這門大炮是日本天皇御賜。

八路軍奪得鬼子的大炮, 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徐向前觀看了大炮, 派人給奪炮勇士們照了一張照片, 並在大炮上寫上“八路軍在大楊莊戰鬥繳獲日軍之山炮”。 這門大炮後隨“劉鄧大軍”輾轉參戰。

新中國成立後, 作為革命文物存放展覽於中國軍事博物館。

常提到的事:護送美國武官過封鎖線

孔小勇告訴記者, 父親生前經常提到他當年護送美國駐華使館武官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過正太鐵路封鎖線的故事。 去年, 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故事片《孔慶德護送卡爾遜》, 講述的就是父親的這一段傳奇故事:經過一路上無數的艱難險阻與圍追堵截, 最後, 由孔將軍率領的這支特殊國際小分隊不辱使命, 順利完成護送卡爾遜的任務, 展現了中國軍人有勇有謀的戰略戰法, 以及先人後己、深明大義的高尚情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