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豆瓣日記: 2017年度個人推薦書目(非虛構類)

本文作者“阿萌”, 歡迎去豆瓣App關注Ta。

排名不分先後

1.《巴黎燒了嗎》by 拉萊·科林斯 / 多明尼克·拉皮埃爾

“巴黎絕不能淪於敵人之手, 萬一發生此一情況,

他在那裡找到的只能是一片廢墟。 ”

德軍已佔領一千五百多天的巴黎是座饑餓的城市, “六頁報紙可以在十二分鐘之內燒開一公升的水”, 雞在壁櫥裡啼鳴, 兔子在浴缸裡吃草。 電影院依然有人光顧, “四個人在自行車上按每小時十三英里的速度蹬六個小時所發的電, 可以放映兩場電影”。 跟開篇這部分帶著點黑色幽默的描述相對的, 是嚴肅但沒那麼熱血的法國抵抗力量的內部角力。 子彈還沒打出去, 不見血的戰場上已經鬥得不可開交。

現實本身永遠比虛構的更有想像力, 能迸出許多小說家都嫌太意外太誇張的情節。 巴黎解放這樣重大的歷史事件, 仿佛也是眾多意想不到的小事故推波助瀾的結果。

如果戴高樂乘坐的那架飛越英吉利海峽的飛機少了一百二十秒的油量, 或者那個藏身於閣樓上的德國人沖著車裡的一個法國後腦勺開了一槍, 我們所知的歷史又會是截然不同的樣子。 這本書的妙處就在於, 跟滔滔洪流比起來, 它展示的更多是細節和分鏡, 從想回家的德國士兵之死, 到將簡陋的法國國旗再次懸掛於埃菲爾鐵塔上的一場競賽, 讓人想到的都是“時間的針腳”這種字眼。

2.《二手時間》by S.A.阿列克謝耶維奇

“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語言全都來自別人 , 仿佛是昨天被人穿過的衣服 … …所有人都在使用別人以前所知 、所經歷過的東西, 所以說是二手時間。 ”“蘇聯解體後的十幾年 , 對於許多知識份子來說 , ‘首先是一個大時代被偷走了 , 然後是他們個人的時間被偷走了 。 ’”

被巨大的“陣痛”填滿的一本書, 又因為這些詰問、痛苦、惶惑和疾呼來自真實存在的人物並有著如此可比擬的現實意義, 而格外讓人產生後怕感, 好比大家沒事掛在嘴邊的《1984》。 信仰、主義、戰爭, 戰爭就是和平,

因為灌下肚的無數酒精總要有處發洩, 仇恨總要找到出口, 領袖總要擁護。 然後領袖換人了。 “我趕不上變化, 我屬於那些趕不上車的人。 本來在奔向社會主義的火車上 , 人們突然間換乘了另一列開往資本主義的火車 。 我遲到了 … …”——眼熟嗎。

“‘不知怎麼 , 未來並沒有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 ’一百年過去了 , 未來又一次沒有到位 。 出現了一個二手時代 。 ”

3.《女巫》by 儒勒·米什萊

“女巫誕生於何時?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從絕望時代開始。 ’”第一部分語言更有厚重又浪漫的詩意, 與其在說女巫這一群體的起源, 倒不如說更像是描繪了一個女性的靈魂和肉體, 在魔鬼、凡人和宗教的多重作用下, 從普通農婦化為吞吐黑霧、在某種詛咒下長生的悲慘生物的過程。 第二部分類似於“案例學習”, 語言更寫實之後, 悲慘程度反而加劇了。 虛偽的、殘忍的、掌握了話語權和無邊作惡能力神職人員們, 花樣翻新又一成不變地跟“魔鬼”做著鬥爭。 對歐洲宗教史瞭解有限, 所以有些部分讀得囫圇吞棗了。

4. Nothing to Envy by Barbara Demick

"We have nothing to envy in the world."——一首歌頌朝鮮的歌曲裡這麼唱著。

來自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脫北者”對於“故國”的回憶,和我們預期中的描述相去並不遠:饑荒、封閉、盲目信仰——直到現實太過“證據確鑿”,讓人無法再盲目下去。這些人的“脫北”過程(或許是這一部分內容比較敏感,所以至今沒有簡體譯本?)和他們抵達韓國後不同的生活狀態,也是很有趣的切入點。

一個跨過DMZ叛逃的士兵表示,他的“頓悟”瞬間是同僚向他炫耀來自美帝的指甲刀“多麼鋒利”的那一刻,一個海軍軍官則是聽到韓國廣播劇裡兩個家庭主婦爭奪停車位——“他們的車竟然多到沒有地方停放!”

本書成書時,金二代大概還有兩三年好活,人們那時候感歎的是,“這個政權竟這麼堅挺”,結果這個西洋鏡現在還是上演得很熱鬧……

5. How to be A Brit by George Mikes

怎麼才能當個像樣的英國人?

“When people say England, they sometimes mean Great Britain, sometimes the United Kingdom, sometimes the British Isles— but never England.”

——或許可以從理解“England”這個詞開始?(如果有這種可能的話。)

作者在四十年代寫了名為“How to be an Alien”的幽默小冊子,(很準確地)描繪了外國人眼裡的英國:討論天氣、茶、交通、公務員、階級,甚至還有性生活——雖然只有一句話“CONTINENTAL people have sex life; the English have hot-water bottles”。當然,在二十年後的update裡,作者表示一位英國女性讀者對這個過於簡短的描述表示了不滿:“You are really behind the times. In this field, too, things have changed and —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 techniques have advanced. We are using electric blankets nowadays.”

這實在是太好笑的一本書,讓人無法決定應該節選哪一段,因為最後可能會節選出大半本。最出色的仍然是四十年代寫就的那一段,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兩次update就顯得沒那麼獨特,八十年代的那一段還略顯cynical(帝國的江河日下,etc.)。但是,作者也是在這一時期變成了貓奴。

所以,要是女王養得不是柯基,而是英短的話,說不定現在還是日不落呢(……)

6. Isabella:The Warrior Queen by Kirstin Downey

讀人物傳記的有趣之處在于,對於讀者來說,一切早已成定數,只要感歎其中的或悲壯或輝煌或曲折離奇就好;這“過去完成時”曾是主人公的“現在進行時”的感觸,常常要在看了一陣之後才生髮出來,於是哥倫布承諾的“熱帶海島、遍地黃金”,瞬間有了“食人蠻族、梅毒肆虐”的重重危機。“since the Queen judged him worthy of being her husband, and loved and respected him so much, we cannot say that he does not deserve to be compared with her”。末尾處對Ferdinand的一段評語,很能說明本書的立場。

7. 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 by Thomas Foster

這本的中文版叫《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不是那本很熱門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本書作者還有另一本《如何閱讀一本小說》——真是好多人生經驗啊。

Bill Bryson(寫《萬物簡史》那位)如果寫文學導讀的話,大概就會是這種風格的——輕鬆愉快、毫不正經。光是本書的章節名稱就已經很能體現這一點了。

作者在前言裡提到,這本書的第一版後來被美國挺多高中拿來當做文學課教材之一——基本能說明,這是本非常門外漢友好的”文學鑒賞入門手冊“。沒什麼高深的理論,就是用淺顯和實用(且風趣)的語言教讀者怎麼樣才能不只是單純地當個看熱鬧的讀者。

以及,書末尾有大家最愛的書單。

8.《天真的人類學家》by 奈吉爾·巴厘

這本書的初印象,有點像小時候看三毛寫撒哈拉——混亂、熱鬧、敲盆摔碗般無序的愉悅感。愉悅這一點自然是聰讀者角度說的,在放臭屁的山羊和以“明天的後一天的後一天”計算時間的多瓦悠人間廝混的田野人類學家,更像是個在年久失修的過山車上備課的白人苦力。作為英國人,作者不負眾望地在描繪他“山花爛漫”的非洲原始鄉村生活同時,不遺餘力地對自己進行了無情的調侃,對其研究學科的思考也穿插其中。在對更多混亂的期待中,研究告一段落:因為一場不尋常的黑色毛毛蟲瘟疫,人類學家終於還是沒看到多瓦悠人的割禮。這根本不意外嘛。

9.《田園將蕪》by 江子

“故鄉叫下隴洲。……一場大水把洲給沖走了。那場大水一定有自己的理由。而被沖走的洲成了一個無法追問的懸念,成為所有消失的事物和情感的隱喻,一個關乎時間和流水的寓言。”對風雨飄搖,仿佛在洪流中東倒西歪的鄉下故園的全方位回味。並沒有任何農村生活體驗的人,也可被其中平實而有鄉土詩意的敘述打動。時間永遠單程向前,沖刷走所有的臣服和不輕易就範。田園將蕪,鄉村不會是永恆的。

10.《阿勒泰的角落》by 李娟

阿勒泰那些角落裡的風光,被李娟寫出來,質感仿佛口感扎實的麵條、沒遮沒攔的白花花烈日、入夜後從破門板外鑽進來的寒風和冬季揣在年輕姑娘懷裡帶著奶香的羊羔,然而那些東倒西歪的土坯房子、幾個月不見人的荒村、千篇一律的風沙和公路、不知出口在何處的日常生活,細想起來又分明荒涼得可以,於是更覺得這一整本的描寫和感觸,是這樣不可思議,就像哈薩克人看到裁縫鋪裡養的那幾尾金魚時,覺得這種生物神奇到簡直跟那暴土揚場的世界格格不入,連討價還價的語氣都軟了下來。

(全文完)

本文作者“阿萌”,現居深圳,目前已發表了5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阿萌”關注Ta。

"We have nothing to envy in the world."——一首歌頌朝鮮的歌曲裡這麼唱著。

來自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脫北者”對於“故國”的回憶,和我們預期中的描述相去並不遠:饑荒、封閉、盲目信仰——直到現實太過“證據確鑿”,讓人無法再盲目下去。這些人的“脫北”過程(或許是這一部分內容比較敏感,所以至今沒有簡體譯本?)和他們抵達韓國後不同的生活狀態,也是很有趣的切入點。

一個跨過DMZ叛逃的士兵表示,他的“頓悟”瞬間是同僚向他炫耀來自美帝的指甲刀“多麼鋒利”的那一刻,一個海軍軍官則是聽到韓國廣播劇裡兩個家庭主婦爭奪停車位——“他們的車竟然多到沒有地方停放!”

本書成書時,金二代大概還有兩三年好活,人們那時候感歎的是,“這個政權竟這麼堅挺”,結果這個西洋鏡現在還是上演得很熱鬧……

5. How to be A Brit by George Mikes

怎麼才能當個像樣的英國人?

“When people say England, they sometimes mean Great Britain, sometimes the United Kingdom, sometimes the British Isles— but never England.”

——或許可以從理解“England”這個詞開始?(如果有這種可能的話。)

作者在四十年代寫了名為“How to be an Alien”的幽默小冊子,(很準確地)描繪了外國人眼裡的英國:討論天氣、茶、交通、公務員、階級,甚至還有性生活——雖然只有一句話“CONTINENTAL people have sex life; the English have hot-water bottles”。當然,在二十年後的update裡,作者表示一位英國女性讀者對這個過於簡短的描述表示了不滿:“You are really behind the times. In this field, too, things have changed and — 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 techniques have advanced. We are using electric blankets nowadays.”

這實在是太好笑的一本書,讓人無法決定應該節選哪一段,因為最後可能會節選出大半本。最出色的仍然是四十年代寫就的那一段,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兩次update就顯得沒那麼獨特,八十年代的那一段還略顯cynical(帝國的江河日下,etc.)。但是,作者也是在這一時期變成了貓奴。

所以,要是女王養得不是柯基,而是英短的話,說不定現在還是日不落呢(……)

6. Isabella:The Warrior Queen by Kirstin Downey

讀人物傳記的有趣之處在于,對於讀者來說,一切早已成定數,只要感歎其中的或悲壯或輝煌或曲折離奇就好;這“過去完成時”曾是主人公的“現在進行時”的感觸,常常要在看了一陣之後才生髮出來,於是哥倫布承諾的“熱帶海島、遍地黃金”,瞬間有了“食人蠻族、梅毒肆虐”的重重危機。“since the Queen judged him worthy of being her husband, and loved and respected him so much, we cannot say that he does not deserve to be compared with her”。末尾處對Ferdinand的一段評語,很能說明本書的立場。

7. 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 by Thomas Foster

這本的中文版叫《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不是那本很熱門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本書作者還有另一本《如何閱讀一本小說》——真是好多人生經驗啊。

Bill Bryson(寫《萬物簡史》那位)如果寫文學導讀的話,大概就會是這種風格的——輕鬆愉快、毫不正經。光是本書的章節名稱就已經很能體現這一點了。

作者在前言裡提到,這本書的第一版後來被美國挺多高中拿來當做文學課教材之一——基本能說明,這是本非常門外漢友好的”文學鑒賞入門手冊“。沒什麼高深的理論,就是用淺顯和實用(且風趣)的語言教讀者怎麼樣才能不只是單純地當個看熱鬧的讀者。

以及,書末尾有大家最愛的書單。

8.《天真的人類學家》by 奈吉爾·巴厘

這本書的初印象,有點像小時候看三毛寫撒哈拉——混亂、熱鬧、敲盆摔碗般無序的愉悅感。愉悅這一點自然是聰讀者角度說的,在放臭屁的山羊和以“明天的後一天的後一天”計算時間的多瓦悠人間廝混的田野人類學家,更像是個在年久失修的過山車上備課的白人苦力。作為英國人,作者不負眾望地在描繪他“山花爛漫”的非洲原始鄉村生活同時,不遺餘力地對自己進行了無情的調侃,對其研究學科的思考也穿插其中。在對更多混亂的期待中,研究告一段落:因為一場不尋常的黑色毛毛蟲瘟疫,人類學家終於還是沒看到多瓦悠人的割禮。這根本不意外嘛。

9.《田園將蕪》by 江子

“故鄉叫下隴洲。……一場大水把洲給沖走了。那場大水一定有自己的理由。而被沖走的洲成了一個無法追問的懸念,成為所有消失的事物和情感的隱喻,一個關乎時間和流水的寓言。”對風雨飄搖,仿佛在洪流中東倒西歪的鄉下故園的全方位回味。並沒有任何農村生活體驗的人,也可被其中平實而有鄉土詩意的敘述打動。時間永遠單程向前,沖刷走所有的臣服和不輕易就範。田園將蕪,鄉村不會是永恆的。

10.《阿勒泰的角落》by 李娟

阿勒泰那些角落裡的風光,被李娟寫出來,質感仿佛口感扎實的麵條、沒遮沒攔的白花花烈日、入夜後從破門板外鑽進來的寒風和冬季揣在年輕姑娘懷裡帶著奶香的羊羔,然而那些東倒西歪的土坯房子、幾個月不見人的荒村、千篇一律的風沙和公路、不知出口在何處的日常生活,細想起來又分明荒涼得可以,於是更覺得這一整本的描寫和感觸,是這樣不可思議,就像哈薩克人看到裁縫鋪裡養的那幾尾金魚時,覺得這種生物神奇到簡直跟那暴土揚場的世界格格不入,連討價還價的語氣都軟了下來。

(全文完)

本文作者“阿萌”,現居深圳,目前已發表了5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阿萌”關注Ta。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