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決定了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彼此留下的印象, 叫“首因效應”, 亦稱“第一印象”。

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於1957年首次採用實驗方法研究首因效應。

洛欽斯設計了4篇不同的短文, 分別描寫一位名叫傑姆的人:

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傑姆描述成一個開朗而友好的人;

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傑姆描述得開朗友好, 後半段則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

第三篇與第二篇相反, 前半段說傑姆孤僻不友好, 後半段卻說他開朗友好;

第四篇文章全篇將傑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

洛欽斯請4個組的被試者分別讀這4篇文章, 然後在一個量表上評估傑姆的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

結果表明:篇幅的前後是至關重要的, 開朗友好在先, 評估為友好者為78%, 在後, 則降至18%, 首因效應極為明顯。

實驗證明, 第一印象是難以改變的。 因此在日常交往過程中, 尤其是與他人初次交往時, 一定要注意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首因效應在人們的交往中起著非常微妙的作用, 只要能準確地把握它, 定能給自己的事業開創良好的人際關係氛圍。

首因效應屢試不爽的原因

有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把被試者分為兩組, 同看一張照片。

對甲組說, 這是一位屢教不改的罪犯。 對乙組說:這是位著名的科學家。 看完後他讓被試者根據這個人的外貌來分析其性格特徵。 結果甲組說:他深陷的眼睛裡隱藏著邪惡, 高聳的額頭則表明了他死不改悔的性格。 乙組說: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維深邃, 高高的額頭則顯示出科學家超凡脫俗的智慧。

這個實驗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勢, 會使人在後繼瞭解中

多偏向發掘對方具有美好意義的品質。 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勢, 則會使人在後繼瞭解中多偏向於揭露物件令人厭惡的部分。

而在生活節奏如同飛快賓士的列車的現代社會, 很少有人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瞭解、證實一個留給他不美好第一印象的人。

這也就是首因效應越來越多地被證實的原因所在。

先入為主, 用首因效應影響別人

在令人乏味的招聘現場, 別以為考官會有好心情, 能靜下心來聽你喋喋不休地講個沒完。 職場資深入士指出, 實際上在你踏入大門的頭3分鐘, 主考官就決定了是否要錄用你,

餘下的幾分鐘完全是安慰性質的敷衍。 因此, 面試時你要抓住最初的3分鐘, 給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著裝整齊, 給人留下俐落的印象。 一個連對自己都不經心的人, 面試者怎麼會相信你能夠精心對待自己的工作呢?

一保持面部微笑。 微笑是潤滑劑, 方便談話之門的打開;微笑是顯示器, 顯露出你的涵養和風采。 面帶微笑去面試, 一般總能取得好結果。

一坦然進門, 彬彬有禮。 任何的猶豫不決、扭捏不安, 都將會給用人單位留下極端不自信的印象。

一展示一下自己獲得的證書, 證明你的實際能力確實很高。 但要適可而止, 犯不著當寶貝一樣展示給主考官過目, 主考官也沒那麼多會閒情去欣賞, 反而會認為你在自我炫耀。

面試的最初3分鐘裡,你的儀錶、談吐、態度和一些品質都會顯露無遺,利用好這3分鐘的時間,給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會極大地增加自己勝出的籌碼。

=================================

喜歡我們,就關注“我們知道”。

需要我們,就和我進行溝通。

反而會認為你在自我炫耀。

面試的最初3分鐘裡,你的儀錶、談吐、態度和一些品質都會顯露無遺,利用好這3分鐘的時間,給考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會極大地增加自己勝出的籌碼。

=================================

喜歡我們,就關注“我們知道”。

需要我們,就和我進行溝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