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行走吉林|南大營 烽火不再

↑點擊上方“曼陀羅文化”關注我們

不論明清船廠造船、擁城自衛、還是禦敵俄日, 吉林駐軍久已。 演武場、炮臺、兵營是駐軍必備之要素。

在大江以南, 城市屏障是一處青磚鐵瓦兵營, 因地域而得名——南大營。

拆遷前最後一次拍攝

南大營原址幾經輾轉, 拆遷之前屬於北華大學林學院使用。 2007年10月15日, 由北華大學林學院講師劉寶東、吉林市檔案館史料徵集員王葆林相陪, 我們一行三人前往現場詳細拍攝南大營原址殘存建築。

初秋時節, 樹葉尚未全部變成黃色, 房子間的雜草已經有一米左右, 昏黃的陽光照在房子與植物上, 溫暖卻有些荒涼。 這裡即將拆遷, 我們此次拍攝可能是最後一次了。 劉寶東回憶:“這裡移交給學校前後, 營房現場差不多有16—17棟青磚營房, 後來為了校園的建設拆了三四棟, 成了現在的樣子。 被拆除的營房中, 有當年首長的房子。 房子有前廊,

前廊的柱子都是大紅的漆柱, 斑駁的柱子依然氣勢非凡, 使房子鶴立於雞群。 如今剩下的12棟規模都差不多, 博風板頭上有雕刻的花樣, 並在山牆有木劍立於最高處, 看過的都會印象很深。 ”

年輕人對大兵營熟視無睹, 但是比較“先進”的相機卻是他們感興趣的。

下課的學生被我們手上的單反相機吸引了, 站在我們的周圍好奇的觀看。 我們拍下陽光照在木窗上, 殘缺的玻璃, 剝落的油漆, 屋頂上洋鐵瓦堅強的保持著最初的樣子。 孰不知問起學生們這些房子的來歷, 回答是五花八門, 竟然還有人說是日本鬼子的“作品”, 殊不知這些營房是吉林城南側的屏障, 是抵禦侵略的城市“守護神”之一。 營房的一處坍塌的地方, 二十左右釐米的木方用鋼筋牽拉制成的房架子, 倔強的保持著直立的狀態, 就像戰士的鐵骨錚錚。

拱衛城市的一座屏障

有資料顯示:“民國十四年(1925年), 第二次直奉會戰以後, 奉系(張作霖所部)實力拓展, 進入中原地區, 東北作為後方必須鞏固, 吉林省城吉林市便在此時也加緊了軍事部署。

在原有的第23鎮兵營無法適應當時城防需要的前提下, 修建了六處大營, 南大營位於松花江南岸, 吉林將軍署(今市政府)對面。 ”

南大營修建時, 同時修建了六處兵營(含南大營), 都同一年、同一人監督(張作相), 統一圖紙、相同樣式、相同工匠(即當時吉林名匠馬青山)承包修建。 舊日松花江兩岸逢汛期經常漲水, 周圍居民深受其害, 但是南大營雖然緊靠岸邊, 又有水道與松花江相連, 卻從來沒有受過水災, 這不得不讓人驚訝。 附近居住的老人們說, 當年附近都是土路, 四處房子相對南大營較低, 不用臨高遠望便可依稀可以看出營房的鐵瓦, 就像它建設在高崗一樣。

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周克讓在其作品《吉林話舊》中提到:“整個營房, 各處規模依照前轅門、外操場、成棟的營房、首長辦公室組成。 每棟一連人, 靠院中間的是單間, 即為連部所在地。 這南大營隔江與原來的吉林將軍署相望, 如果吉林將軍署方向受到攻擊, 南大營的兵士應該可以最快駕船馳援。 ”

南大營曾有一位名人

與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王力說起南大營,他提及一位名人——著名作家、“東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蕭軍。在他的年表裡,有一段在吉林市南大營從軍的經歷。

王力介紹:“1925年,蕭軍已年滿18歲。來到吉林後,經過同鄉的介紹,他在東北陸軍三十四團騎兵營當上了一名騎兵。這所騎兵營原是吉林省督軍張作相作師長時的馬衛隊,後來擴充為一個營,被編入了陸軍三十四團,三十四團就成了督軍的衛隊團。這個團是由兩個步兵營和一個騎兵營組成的,騎兵營的營盤坐落在吉林老城的正對面,松花江南岸一帶地勢較高的漫沙崗子上,當時稱為南大營。”

在這裡,蕭軍因為能寫一手漂亮的小楷而被選拔為“字兒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抄抄寫寫。他作了見習文書上士以後,就被稱為“先生”,可以隨便出入營門,也可以換便裝,辦公在營部的書記處裡。他在吉林當兵的兩年多時間,經常到北山風景區和江南公園去,與一些文友把酒言歡、切磋文學。王力評價蕭軍在吉林的一段生活:“軍旅的味道並不濃重,而文學意義卻很突出。但是文學界有關的研究較少,關於他的早年生活,人們往往只從他與蕭紅的結識開始寫起。但是在吉林的這段生活與他一生的經歷息息相關,也是現代文壇不巧的一段佳話。”這一切都與南大營有關。

如今的南大營已經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下,南大營原址的位置已經建起新的住宅區。不知道這裡到了雲霧漫漫、風雨籠罩之時,是否可以聽到嘹亮的軍號之聲,看到整齊的士兵列隊操練,從而想起當年拱衛吉林城的南大營。

歡迎關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臺:jlmtl2014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南大營曾有一位名人

與吉林市政協文史研究員王力說起南大營,他提及一位名人——著名作家、“東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蕭軍。在他的年表裡,有一段在吉林市南大營從軍的經歷。

王力介紹:“1925年,蕭軍已年滿18歲。來到吉林後,經過同鄉的介紹,他在東北陸軍三十四團騎兵營當上了一名騎兵。這所騎兵營原是吉林省督軍張作相作師長時的馬衛隊,後來擴充為一個營,被編入了陸軍三十四團,三十四團就成了督軍的衛隊團。這個團是由兩個步兵營和一個騎兵營組成的,騎兵營的營盤坐落在吉林老城的正對面,松花江南岸一帶地勢較高的漫沙崗子上,當時稱為南大營。”

在這裡,蕭軍因為能寫一手漂亮的小楷而被選拔為“字兒兵”,每天的工作就是抄抄寫寫。他作了見習文書上士以後,就被稱為“先生”,可以隨便出入營門,也可以換便裝,辦公在營部的書記處裡。他在吉林當兵的兩年多時間,經常到北山風景區和江南公園去,與一些文友把酒言歡、切磋文學。王力評價蕭軍在吉林的一段生活:“軍旅的味道並不濃重,而文學意義卻很突出。但是文學界有關的研究較少,關於他的早年生活,人們往往只從他與蕭紅的結識開始寫起。但是在吉林的這段生活與他一生的經歷息息相關,也是現代文壇不巧的一段佳話。”這一切都與南大營有關。

如今的南大營已經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下,南大營原址的位置已經建起新的住宅區。不知道這裡到了雲霧漫漫、風雨籠罩之時,是否可以聽到嘹亮的軍號之聲,看到整齊的士兵列隊操練,從而想起當年拱衛吉林城的南大營。

歡迎關注曼陀羅文化微信平臺:jlmtl2014

大吉林,大東北,

聚焦鄉梓歷史,傳播吉林人物語;

大文化,大生活,

助力文化交流,弘揚慢生活情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