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帆船百科」帆船的發展歷史(下)

歐洲人開始建造比較大的船, 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並在那裡掠奪大量財富之後。 大約從16世紀中葉開始, 西班牙組織了龐大的船隊, 每年兩次往返於大西洋東西海岸之間, 從美洲殖民地運回掠奪的財寶。 根據官方統計, 在1600年以前的大約一個半世紀裡, 上了稅運回西班牙的白銀超過18,600噸, 黃金200噸;走私的數額有多少, 就不大好估計了。 除此以外, 還有不少船隻在中途或因風暴、或因海盜襲擊而沉沒, 隨之葬身海底的金銀當也不在少數。 直到今天, 它們仍然是世界各國尋寶人與打撈公司搜尋的重要目標。

後來, 隨著新大陸甘蔗、棉花、煙草種植園經濟的建立與發展, 貨物運輸量大增, 大西洋上的船隊運輸就更繁忙了, 這裡面當然還不應該忘記與之相關的黑奴販運。 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 從15世紀開始有這項罪惡貿易到19世紀歐美各國正式宣佈廢除, 在西非海岸被裝上販奴船的黑人總數達1200萬, 在途中死亡了大約六分之一, 登上新大陸的約有1000萬, 由此不難看出其運輸量是相當大的。

為了保護運輸船隊免受海盜及其他國家船隻的襲擾, 西班牙人建造了一種名叫“galleon”的戰船, 它實際上是在“caravel”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多桅帆船。 從1650年起, 大西洋進入一個海戰頻繁的時代, 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歐洲殖民國家以及“占島為王”的海盜(最著名的也許就是“加勒比海盜”),

把大西洋變成了一個大戰場。 這就大大刺激了戰船的發展, 起初最大的戰船吃水量約為1500噸, 但到1750年, 2000噸的船隻已很普通, 而到1800年更有超過2500噸的。 船殼通常選用堅實的橡木板(oakplanks)製造, 而且是雙層, 總厚度可以達到46釐米, 這就使造船成為一件非常耗費木料的事。 例如, 建造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納爾遜(HoratioNelson, 1758 1805)所乘旗艦“(皇家海軍)勝利號”(HMSVictory), 所耗費的木材就需砍伐2,500株成年橡樹才能得到。 後來同樣的技術也用於建造民用船, 例如英國移民最早去北美所乘的“五月花號”(Mayflower), 就屬於這種類型。 在以蒸汽機為動力、螺旋槳為推進器的輪船出現以前, 大型多桅帆船一直是歐洲商船和戰船的主要船型。

值得注意的是, 學會用帆(三角帆、縱帆)和舵都屬於集體行為, 很難確定是在什麼時候、具體是誰從東方學到的, 只有第四件“長技”(水密隔艙, watertightbulkheads)才能確定具體的引進者, 那就是1795年受命為英國皇家海軍造船的薩繆爾·邊沁(SamuelBentham, 1757-1831)。 使用水密隔艙不但大大增加了船體強度, 更重要的是不至一處破損就水漫全船, 難以封堵。 有了水密隔艙, 歐洲船舶可以說已經達到帆船時代的最高水準。

歐洲人從我們這裡學去第五件“長技”, 時間就更晚了, 已經到鴉片戰爭之後。 原來, 在船型設計上雖然他們和我們一樣都利用了仿生學(bionics)原理, 把船體設計成流線型, 但模仿的物件不同;歐洲人模仿的是魚, 而中國人模仿的是水鳥。 這樣他們船體的最寬處就在中部靠前的地方, 而中國船體的最寬處卻在中部靠後。 後來的流體力學研究證明, 中國人的做法更科學, 因為一般船舶都不是像魚那樣在水裡遊, 而是像水鳥(例如鴨和鵝)那樣在水與空氣兩種介質之間劃行的。認識到這一點以後,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國的船那樣,把最寬處放在中部靠後的位置了。

在中國古代造船技術裡,歐洲人沒有學去的大概只有櫓(scull)。中國早在西漢(約西元前1世紀)就開始用櫓了,劃槳需要把槳提出水面,既做虛功又浪費時間,而櫓是連續劃水的,用的是魚搖動尾巴前進的原理,所以有“一櫓三槳”之說。歐洲人很晚才開始考慮以中國的櫓來代替他們的槳,但由於不久後發明了推進效能更好的輪槳(paddlewheel),就沒再考慮用櫓的事。不過要指出,輪槳的真正發明者也是中國人,時間比富爾頓早了一千多年。《舊唐書·李皋傳》載:“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可見唐代(西元8世紀)已經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輪槳來代替用手劃動的槳。輪船在中國古代叫“車船”,根據現有記載,宋代岳飛與楊么的水戰(12世紀),便是一次車船大戰。

總之,除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之外,我們對造船與航海技術還有許多重要貢獻。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五項技術裡,四項都源於中國,而這些技術對他們帆船時代的造船與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青島蔚藍遊艇有限公司

而是像水鳥(例如鴨和鵝)那樣在水與空氣兩種介質之間劃行的。認識到這一點以後,西方的船舶也像中國的船那樣,把最寬處放在中部靠後的位置了。

在中國古代造船技術裡,歐洲人沒有學去的大概只有櫓(scull)。中國早在西漢(約西元前1世紀)就開始用櫓了,劃槳需要把槳提出水面,既做虛功又浪費時間,而櫓是連續劃水的,用的是魚搖動尾巴前進的原理,所以有“一櫓三槳”之說。歐洲人很晚才開始考慮以中國的櫓來代替他們的槳,但由於不久後發明了推進效能更好的輪槳(paddlewheel),就沒再考慮用櫓的事。不過要指出,輪槳的真正發明者也是中國人,時間比富爾頓早了一千多年。《舊唐書·李皋傳》載:“挾二輪蹈之,翔風鼓浪,疾若掛帆席。”可見唐代(西元8世紀)已經知道用以足踩踏的輪槳來代替用手劃動的槳。輪船在中國古代叫“車船”,根據現有記載,宋代岳飛與楊么的水戰(12世紀),便是一次車船大戰。

總之,除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羅盤之外,我們對造船與航海技術還有許多重要貢獻。歐洲人從東方學去的五項技術裡,四項都源於中國,而這些技術對他們帆船時代的造船與航海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青島蔚藍遊艇有限公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