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蒙聯合考古隊揭開蒙境內最大匈奴“三連城”身世之謎

新華社北京1月16日電蒙古國境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匈奴“三連城”可能是《史記》等中國漢代文獻中記載的匈奴祭祀、會盟之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16日在北京宣佈, 中蒙聯合考古隊上述考古成果獲得2017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國外考古新發現”獎。

該發現也是中蒙兩國13年考古合作的一個“里程碑”, 對研究匈奴史、漢匈關係史具有重要價值。 中國社科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王巍評價:“這是中國學者把自身發掘古代城址的意識和經驗, 持之以恆地應用在匈奴考古上結出的碩果。 ”

和日門塔拉城址全景航拍圖。

“三連城”是一種少見的匈奴城址模式, 方形單體城址間東西相鄰、結構相同。 中蒙聯合考古隊發掘的和日門塔拉城址位於蒙古國後杭愛省烏貴諾爾蘇木境內, 豐饒的草原環繞, 南臨泰咪爾河, 東臨鄂爾渾河。

中方執行領隊、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二研究室主任宋國棟說,

聯合考古發掘從2014年開始, 去年重點對中城的中心台基進行全面發掘。 從目前情況看, 它可能存在由大型柱子構成的柱網結構, 或為回廊式結構的大型禮制性建築台基。

中城中心台基發掘後航拍圖。

“它跟同時期漢地常見的台基在形制、結構上有很大差別,

頂部結構也不是很清楚。 ”他解釋說, 整個台基呈正南北方向, 紅土堆築的台體像個覆鬥, 邊長35.8米, 距現在的地表高2.75米。 在中心台基和南部一些小台基之間, 還有長踏道相連。

“這是很多匈奴城址常見的建築組合形式, 但如何準確地還原, 還存在困難。 ”宋國棟說。 目前, 內城的地面上下都沒有找到生活、生產的痕跡, “基本排除了用於居住、生活的可能性。 ”

匈奴, 是國際史學界最關注的一個“謎”:他們以強悍之姿在西元前3世紀橫行亞歐大陸, 又在西元2世紀西遷, 鐵蹄遠至歐洲, 卻在西元5世紀左右沉寂。 對中蒙兩國來說, 匈奴曾深遠地影響過歷史進程, 是雙方歷史文化淵源的特殊“見證者”。

台基上的大柱洞和附近的小柱洞。

對於和日門塔拉遺址來說, 蒙古國考古學界過去對其功用爭論不休。 通過此次聯合考古, 雙方學界達成共識:它是一座匈奴城址, 具濃厚的禮制性特徵;它可能就是《史記》《漢書》等中國漢代文獻記載的“龍祠”類城址的一種或者某一處,

主要定期用來舉行禮儀、祭祀、會盟等活動。

考古學家通過地層學、類型學、碳十四測年及城內採集的少量陶片, 判斷“三連城”的年代為西元前3世紀至西元1世紀的匈奴時期, 但精確的始建年代和廢棄時間尚無法進一步判定。

“以前, 國際上對匈奴、回鶻等遊牧民族考古研究多以墓地為主, 比較零星。 ”王巍說, 但中蒙兩國13年來的考古合作改變了這一點。 根據2005年達成的合作項目意向書, 兩國學者對蒙古國境內古代遊牧民族文化遺存開展了系統調查和研究。

2018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等多支中方考古隊將前往蒙古國開展考古合作。

“近年來, 中蒙考古合作發掘項目取得許多重大成果與學術收穫, 贏得國際考古學界的認可和讚譽。”王巍說,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研究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中蒙考古合作對提升世界遊牧文化研究、兩國文化親近感和友好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圖片由內蒙古文物研究所提供)

贏得國際考古學界的認可和讚譽。”王巍說,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研究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中蒙考古合作對提升世界遊牧文化研究、兩國文化親近感和友好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圖片由內蒙古文物研究所提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