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軍事文摘」王嘯臻、李佑任:針尖對麥芒,冷戰2.0一觸即發?

點擊上方“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可訂閱哦!

針尖對麥芒, 冷戰2.0一觸即發?

作者:王嘯臻、李佑任;

自克裡米亞入俄, 敏感的觀察家就已提出“冷戰2.0”“新冷戰”“第二次冷戰”這樣的概念, 隨後, 美俄又在敘利亞展開角力, 即使美國的總統大選, 也傳出了被俄羅斯干預的言論。 美俄兩國的矛盾, 近年來日益顯現, 全球利益出現重疊, 兩國高層也頻放狠話, 未來兩國將何去何從?冷戰2.0是否只是無謂的擔心?

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 特別是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後, 西方與俄羅斯的關係徹底降至冰點, 北約開始主動出擊,

進逼東方, 俄羅斯見招拆招, 針鋒相對, 早已遠去的冷戰時代的軍事與戰略對抗似乎重演, 而且愈演愈烈。 歐洲安全的鴻溝開始固化, 全面對抗模式漸漸形成, 難道“冷戰2.0”真的到來了嗎?

北約主動出擊, 進逼東方

近兩年, 北約高舉集體防禦和威懾能力的大旗,

主動採取一系列舉措, 採取對俄對峙和軍事施壓的手段, 妄圖讓正在飽受經濟寒冬煎熬的俄羅斯陷入內憂外患, 以逼迫俄羅斯在解決烏克蘭危機等問題上做出妥協。 北約緊鑼密鼓開展在東部國家的行動, 大動作頻頻。

第一, 東歐地區反導系統正式部署。 2016年5月12日, 美國正式啟用設在羅馬尼亞南部德維塞盧空軍基地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次日, 美國又在波蘭北部瑞茲科沃市舉行陸基“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基地破土動工, 計畫2018年底全面完工。 北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始建於2010年, 是以美國原有的歐洲反導計畫為基礎, 由在土耳其部署的雷達和西班牙部署的4艘“宙斯盾”驅逐艦組成, 如今整個系統只差最後一塊拼圖。

2016年7月的華沙峰會上,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稱, 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已經在北約的指揮和控制下正式運轉。 儘管美國一再強調, 歐洲反導系統是防禦系統, 主要是應對來自中東、特別是伊朗日益增長的彈道導彈的威脅, 為歐盟、北約以及美國本土提供防護, 既不會也不具備威脅俄羅斯戰略力量的能力。 但從反導基地的位置來看, 波蘭瑞茲科沃緊鄰俄羅斯的波羅的海“前哨”—加里寧格勒, 旨在防禦伊朗的聲明下, 真實目的不言而喻。

第二, 時隔7年罕見再次“擴軍”。 2016年5月19日, 黑山簽署正式加入北約的協定。 10月底, 北約下轄的歐洲-大西洋災害應急協調中心還在黑山波德戈裡察和達尼洛夫格勒舉行了代號為“CRNA GORA 2016”的“後果管理”實地演習,

重點演練了洪澇災害和化學事故救援回應。 雖然是一場民事救援演習, 但不可忽視的是, 這是在北約框架下首次在黑山進行的演習。 規模龐大的北約急切拉入軍事實力極其弱小的黑山, 背後的戰略考量直指俄羅斯, 意圖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歐洲東南部的影響力。 除此以外, 長期奉行中立政策的瑞典、芬蘭近兩年開始積極參加北約主導的軍事演習, 甚至還傳出放棄中立投入北約懷抱的消息。

第三, 俄羅斯周邊地區密集軍演。 2016年以來, 北約在波羅的海地區、黑海地區、外高加索地區和波蘭等地頻繁舉行軍事演習, 規模大大小小接近50次, 演習背景多以響應“來自東邊的”軍事威脅為主, 旨在提高多國部隊快速回應和協同作戰能力。

在波羅的海地區, 演習規模、頻率再創新高,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各自主導的多國演習“春季風暴-2016”“銀箭-2016”“鐵劍-2016”均創下各自歷史規模記錄, 特別是5月底舉行的“軍刀出擊-2016”參演兵力高達萬人, 重點檢驗多國部隊在波羅的海三國全域協同作戰能力, 而在6月初舉行的“波羅的海行動-2016”中, 北約軍隊在波羅的海全海域開展反潛行動, 還首次在俄羅斯鄰國芬蘭演練登陸作業;在黑海地區, 7月接連舉行“快速三叉戟-2016”“海上微風-2016”“軍刀衛士-2016”3場大型軍演, 重點檢驗黑海地區區域合作可能性和地區夥伴海陸空全域協同作戰能力;在外高加索地區, 北約與格魯吉亞已舉行3場聯合軍演(“高貴夥伴-2016”“敏捷精神-2016”“北約-格魯吉亞-2016”), 特別是第3場演習,是首個由格魯吉亞總參謀部負責指揮的北約框架內的多國聯合軍事演習,演習更是達到旅級規模;在波蘭,冷戰結束以來北約在東歐舉行的最大規模軍事演習“巨蟒-2016”參演兵力達到3.1萬人,23個參演國家的3000件軍事裝備、105架飛機/直升機及12艘艦艇悉數亮劍。頻率激增、規模空前、指向明確的軍事演習無疑刺激著俄羅斯的敏感神經。

第四,增兵東線大規模前推部署。2014年威爾士峰會後,北約著手在快速反應部隊(NRF)基礎上組建5000人規模的“先頭部隊”—高度戒備聯合特遣部隊(VJTF),該部隊要求2至5天內投送至指定地域,以防衛北約的外部邊境。2016年4月到6月,北約東北多國軍團舉行年度系列軍演,“卓越跳躍-2016 AlertEx”“三叉戟格鬥-2016”“卓越跳躍-2016 DeployEx”“卓越能力 2016”輪番登場,測試已經部署的VJTF部隊的快速回應、調度指揮和任務執行能力。北約決定在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共部署4個營的多國部隊,由美國、德國、英國和加拿大分別牽頭,並決定在羅馬尼亞組建一個旅編制的多國部隊。美國還計畫2017年初增派一個4200人組成裝甲旅,使美軍派駐東歐地區的兵力增加到3個全額戰鬥旅,部署之後各戰鬥旅將在地區內巡迴部署,9個月後換防。這將是烏克蘭危機導致局勢緊張以來,美軍對北約作出的最重要增援。根據美政府公佈的2017財年預算案,“歐洲安全保證倡議”專案預算將從2016年的7.89億美元大幅提升至34億美元,這一項目旨在加強美國在中東歐的軍事存在,資金主要用於幫助東歐國家建設自身防衛能力,以及駐軍部署輪換、聯合軍事演習和空中警戒任務等。除此以外,美國還決定首次在挪威派駐330名海軍陸戰隊員,這也是二戰後挪威首次允許外國駐軍。北約這次冷戰以來最大規模增兵東線的行動,除了應對中東北非的混亂動盪,其意圖更多指向俄羅斯。

“築盾”“擴軍”“增兵”“舞劍”,這一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是北約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軍事力量部署,鮮明地表現出全面打壓、制裁俄羅斯的企圖。

俄羅斯見招拆招,針鋒相對

隨著北約打出的系列“組合拳”,使俄羅斯西部戰略空間不斷被壓縮,慢慢建立起的戰略平衡和軍事均勢逐步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不得不採取適當的反應措施予以回擊。

首先,俄羅斯努力強化“戰略支點”作用。面對北約在波羅的海、黑海和高加索地區的步步緊逼,俄羅斯開始重點強化波羅的海“飛地”加里寧格勒、黑海“明珠”克裡米亞和外高加索“哨所”亞美尼亞等戰略要衝的軍事存在。在加里寧格勒,俄羅斯開始部署“伊斯坎德爾”-M彈道導彈。該型導彈2006年開始列裝俄軍,射程500千米,圓概率誤差小於10米,可機動躲避攔截導彈的攻擊,在2009年美國第一次計畫部署反導系統時就作為重要“籌碼”與美國拉鋸。這次的部署與2012年開始在加里寧格勒擔負戰備值班的S-400“凱旋”防空導彈系統組成“攻守”兩大利器,對北約的突前部署形成有力威懾。除此以外,2016年10月,俄羅斯《消息報》報導稱,波羅的海艦隊近期將組建一個裝備“口徑”-NK巡航導彈的“暴徒”-M級輕型導彈護衛艦營,以及一個裝備“棱堡”和“舞會”反艦導彈系統的岸防導彈旅。在克裡米亞,俄羅斯也開始加緊“安營紮寨”,一批新武器陸續進駐。2016年8月,駐紮在克裡米亞的俄羅斯南部軍區第4集團軍防空導彈團換新裝備S-400防空導彈,並參加了“高加索-2016”戰略演習,S-400的進駐將大大增強俄羅斯在黑海地區的防空能力。在亞美尼亞,俄羅斯通過對軍事基地進行現代化改造和裝備升級來進一步增強地區軍事存在,俄羅斯2016年起還與亞美尼亞建立了區域性聯合防空系統,與西部地區聯合防空系統(白俄羅斯-俄羅斯)互為犄角。11月中旬,普京批准了俄亞兩國在高加索集體安全區建立聯合部隊的協議草案,聯合部隊也呼之欲出。部署“重裝”的克裡米亞和加里寧格勒就好比俄羅斯前伸的兩支巨鉗,而緊密合作的亞美尼亞和白俄羅斯則構成補充性“防空保護傘”,戰略支點作用顯著。

其次,俄羅斯軍事技術回應,高調“秀肌肉”。2016年10月23日,俄羅斯馬季耶夫國家火箭中心首次公開了RS-28“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的外形設計圖, 並簡要介紹了研製進展和部署計畫。根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薩爾馬特”長度超過35米,總重為100噸,載重約10噸,最大射程將達到17000千米,預計2018年至2021年間開始服役。“薩爾馬特”是一款針對西歐和美國採用“一體兩型”設計思路的新型洲際核導彈,能攜帶10~15枚分導式核彈頭,彈頭採取先進的突防技術,突破現有反導系統易如反掌,堪稱導彈家族中的“絕對王者”。該導彈2016年8月成功進行一級火箭發動機試驗,研製基本如期推進。顯然,一旦“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正式部署,將成為自冷戰結束以來,俄羅斯威力最大,也是最致命的核武器。10月25日,俄戰略火箭軍還成功進行了一次高超音速武器飛行試驗。攜帶高超音速武器的RS-18彈道導彈從烏拉爾山脈南部奧倫堡地區某基地發射,經過一段時間飛行後精確命中遠東堪察加半島庫拉靶場靶標。這一試驗屬於代號為“4202”的助推-滑翔式高超音速武器項目,高超音速武器的極高機動性,一方面可以增大洲際導彈的打擊範圍,另一方面又具有無與倫比的突防能力,是攻克反導系統的利器。對高精尖技術不循以往的高調報導,無疑也是俄羅斯面對咄咄逼人的北約反導系統的一種威懾,展現先進技術發展強勢回應北約高壓態勢。

此外,俄羅斯領導人強勢表態,回應部分國家意圖加入北約的想法。2016年4月29日,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在接受瑞典《每日新聞報》採訪時表示,“如果瑞典決定加入北約,我們不會認為瑞典將會攻擊俄羅斯,但作為鄰居,瑞典的軍事設施將隸屬於北約最高統帥部。如此一來,俄方將不得不在北部邊境採取必要的軍事措施”。2016年7月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與芬蘭總統尼尼斯特舉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無論芬蘭是否加入北約,俄羅斯都尊重芬蘭的選擇,但加入北約意味著芬蘭國防部隊將不再獨立,俄羅斯軍隊也將相應重新進行部署。直言不諱的警告透露出俄羅斯應對北約擴張的強硬姿態。

面對北約的咄咄逼人,俄羅斯也毫不退縮,立竿見影的軍事部署,令人窒息的技術回應和單刀直入的警告表態,俄羅斯擺出硬碰硬的架勢主動迎擊北約的諸多動作。

“冷戰2.0”謂之尚早 地區困局有待解決

北約與俄羅斯此輪緊張關係的導火索是2008年俄格戰爭,進入對抗始自2013年底的烏克蘭危機,進一步惡化則源於2014年3月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半島。北約與俄羅斯互不信任的對立情緒愈演愈烈,北約對俄羅斯頻繁使用武力解決問題嗤之以鼻,特別是北約組織內與俄羅斯接壤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以及波蘭更是感受到直接恐懼,不禁喚起歷史上曾經的慘痛記憶。克裡米亞的現實、地緣環境的壓力與過往歷史的悲劇相互交織,北約不得不為此做出回應來滿足東線國家的現實關切。而俄羅斯面對北約的屢次東擴進逼傳統地緣影響範圍,特別是亞努科維奇政權的垮臺,烏克蘭倒向西方的現實壓力,使得俄羅斯感受到對其國家利益極其強烈的戰略挑戰,忍無可忍後的斷然出手成為選擇,一系列或激烈或漸進的決策與籌謀走向前臺。撒母耳·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是這麼描述烏克蘭的,天主教的西烏克蘭與東正教的東烏克蘭的分裂,使烏克蘭成為一個“具有兩種文化的割裂的國家”。在冷戰後的世界中,全球政治的主要衝突將在不同文明的國家和集團之間進行,文明間的斷裂帶將成為未來的戰線。一語成讖,這本書出版20年後的今天,烏克蘭真的成為了促使北約與俄羅斯升級對抗,掀起疑似“冷戰2.0”高潮的策源地。

事實上,烏克蘭的地位涉及俄羅斯戰略核心利益和國家安全利益。決定蘇聯解體的《別洛韋日協定》第6條就明確表示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應當保留並支持共同的軍事戰略空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俄羅斯絕對不可能容忍烏克蘭倒向西方加入北約,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任何退縮或無所作為甚至都將可能會引發其他獨聯體國家效仿的“多米諾效應”。從地緣格局來看,烏克蘭是俄羅斯重要的戰略緩衝空間,美國及北約卻無視俄羅斯的存在,特別是俄羅斯強大的軍事力量,決意將烏克蘭從戰略緩衝區變成交鋒區,這就導致俄羅斯的戰略底線被突破,由此產生俄羅斯的猛烈反應反而讓美國有些措手不及。

烏克蘭危機遂導致俄羅斯和北約關係全面公開惡化,加劇歐洲東部地區安全形勢的動盪。在努力保持黑海地區影響力之後,採取守勢的俄羅斯本就無意去擴大衝突,引起新的矛盾。然而北約卻趁機進一步擴大在中東歐地區的軍事部署,俄羅斯不得不被動做出回應,僵持遂從烏克蘭擴展到波羅的海、黑海和外高加索等地區,在俄羅斯西部由北至南形成了一個“C”形軍事對峙前線。事實上俄羅斯早已不是蘇聯,既無實力也無精力,而北約卻依舊停留在冷戰思維,仍然不斷地去“冒犯”俄羅斯。2016年10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第13屆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會議上說:“俄羅斯不追求全球主宰地位,也不搞擴張與對抗。”在北約過往的幾輪東擴之後,北約與俄羅斯早已形成了領土接壤,北約近期打出的“組合拳”無異於在家門口鬧事,俄羅斯事實上已經退無可退。普京強調,“相互不信任縮小了有效應對國際社會面臨的現實挑戰和威脅的機會”。導致事態升級的北約兵力增派部署和反導系統部署進一步引發了“恐懼”,加大了雙方的戰略猜疑,於是雙方開始進入“出手”與“被動出手”的“閉環”。雖然這種軍事對峙幾乎不可能演化到直接發生戰爭的地步,但是軍備競賽和軍事摩擦可能將在所難免。

問題的核心其實始終是烏克蘭問題,真正解決了烏克蘭問題才能真正破解當前愈演愈烈的對峙局面。西方必須明白,對於俄羅斯來說,烏克蘭不僅僅只是一個國家,與烏克蘭類似的戰略緩衝空間的安全是俄羅斯最後的底線。烏克蘭危機打破了原有戰略平衡,因此現在雙方需要做的,就是去尋找地緣的再平衡。推動烏克蘭問題的政治解決,採取相應妥協與讓步使雙方對抗性矛盾與對立以非對抗的方式解決,北約與俄羅斯關係才有望趨於緩和。也許正如美國著名戰略分析大師布熱津斯基所說的那樣,烏克蘭問題的解決可效仿“芬蘭化”模式,烏克蘭遠離北約但與歐盟靠近,但同時保持與俄羅斯的關係,奉行中立政策,這樣既可以滿足俄羅斯的安全考量,也可以達到烏克蘭政治經濟期望。北約與烏克蘭能否放下包袱,重回談判桌,對俄羅斯採取合作、而不是排斥的態度,對化解烏當前陷入僵局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徹底解決北約與俄羅斯的對峙局面至關重要。

持續升級的軍事對峙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雖然遠遠談不上“鐵幕”拉開,“冷戰2.0”更是謂之尚早,但是對於處於對峙前線的人民來說,似曾相識的感覺正在慢慢回來。

公務員群,教師群,學生群,愛好者群,企業群以及媒體群1264273178添加時備註您的資訊將您拉入對應的群中。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ID:sinozhuge

長按二維碼關注

萬里常安研究院是由國內知名國際關係學者、國際新聞評論員黃日涵老師領銜的專業研究“一帶一路”以及海外風險的智庫,旗下中國最大的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社區擁有15萬的關注者,投稿或課題研究合作請聯繫郵箱:sinozhuge@126.com,另外“海外利益研究”

特別是第3場演習,是首個由格魯吉亞總參謀部負責指揮的北約框架內的多國聯合軍事演習,演習更是達到旅級規模;在波蘭,冷戰結束以來北約在東歐舉行的最大規模軍事演習“巨蟒-2016”參演兵力達到3.1萬人,23個參演國家的3000件軍事裝備、105架飛機/直升機及12艘艦艇悉數亮劍。頻率激增、規模空前、指向明確的軍事演習無疑刺激著俄羅斯的敏感神經。

第四,增兵東線大規模前推部署。2014年威爾士峰會後,北約著手在快速反應部隊(NRF)基礎上組建5000人規模的“先頭部隊”—高度戒備聯合特遣部隊(VJTF),該部隊要求2至5天內投送至指定地域,以防衛北約的外部邊境。2016年4月到6月,北約東北多國軍團舉行年度系列軍演,“卓越跳躍-2016 AlertEx”“三叉戟格鬥-2016”“卓越跳躍-2016 DeployEx”“卓越能力 2016”輪番登場,測試已經部署的VJTF部隊的快速回應、調度指揮和任務執行能力。北約決定在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共部署4個營的多國部隊,由美國、德國、英國和加拿大分別牽頭,並決定在羅馬尼亞組建一個旅編制的多國部隊。美國還計畫2017年初增派一個4200人組成裝甲旅,使美軍派駐東歐地區的兵力增加到3個全額戰鬥旅,部署之後各戰鬥旅將在地區內巡迴部署,9個月後換防。這將是烏克蘭危機導致局勢緊張以來,美軍對北約作出的最重要增援。根據美政府公佈的2017財年預算案,“歐洲安全保證倡議”專案預算將從2016年的7.89億美元大幅提升至34億美元,這一項目旨在加強美國在中東歐的軍事存在,資金主要用於幫助東歐國家建設自身防衛能力,以及駐軍部署輪換、聯合軍事演習和空中警戒任務等。除此以外,美國還決定首次在挪威派駐330名海軍陸戰隊員,這也是二戰後挪威首次允許外國駐軍。北約這次冷戰以來最大規模增兵東線的行動,除了應對中東北非的混亂動盪,其意圖更多指向俄羅斯。

“築盾”“擴軍”“增兵”“舞劍”,這一套眼花繚亂的“組合拳”,是北約冷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軍事力量部署,鮮明地表現出全面打壓、制裁俄羅斯的企圖。

俄羅斯見招拆招,針鋒相對

隨著北約打出的系列“組合拳”,使俄羅斯西部戰略空間不斷被壓縮,慢慢建立起的戰略平衡和軍事均勢逐步被打破,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不得不採取適當的反應措施予以回擊。

首先,俄羅斯努力強化“戰略支點”作用。面對北約在波羅的海、黑海和高加索地區的步步緊逼,俄羅斯開始重點強化波羅的海“飛地”加里寧格勒、黑海“明珠”克裡米亞和外高加索“哨所”亞美尼亞等戰略要衝的軍事存在。在加里寧格勒,俄羅斯開始部署“伊斯坎德爾”-M彈道導彈。該型導彈2006年開始列裝俄軍,射程500千米,圓概率誤差小於10米,可機動躲避攔截導彈的攻擊,在2009年美國第一次計畫部署反導系統時就作為重要“籌碼”與美國拉鋸。這次的部署與2012年開始在加里寧格勒擔負戰備值班的S-400“凱旋”防空導彈系統組成“攻守”兩大利器,對北約的突前部署形成有力威懾。除此以外,2016年10月,俄羅斯《消息報》報導稱,波羅的海艦隊近期將組建一個裝備“口徑”-NK巡航導彈的“暴徒”-M級輕型導彈護衛艦營,以及一個裝備“棱堡”和“舞會”反艦導彈系統的岸防導彈旅。在克裡米亞,俄羅斯也開始加緊“安營紮寨”,一批新武器陸續進駐。2016年8月,駐紮在克裡米亞的俄羅斯南部軍區第4集團軍防空導彈團換新裝備S-400防空導彈,並參加了“高加索-2016”戰略演習,S-400的進駐將大大增強俄羅斯在黑海地區的防空能力。在亞美尼亞,俄羅斯通過對軍事基地進行現代化改造和裝備升級來進一步增強地區軍事存在,俄羅斯2016年起還與亞美尼亞建立了區域性聯合防空系統,與西部地區聯合防空系統(白俄羅斯-俄羅斯)互為犄角。11月中旬,普京批准了俄亞兩國在高加索集體安全區建立聯合部隊的協議草案,聯合部隊也呼之欲出。部署“重裝”的克裡米亞和加里寧格勒就好比俄羅斯前伸的兩支巨鉗,而緊密合作的亞美尼亞和白俄羅斯則構成補充性“防空保護傘”,戰略支點作用顯著。

其次,俄羅斯軍事技術回應,高調“秀肌肉”。2016年10月23日,俄羅斯馬季耶夫國家火箭中心首次公開了RS-28“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的外形設計圖, 並簡要介紹了研製進展和部署計畫。根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薩爾馬特”長度超過35米,總重為100噸,載重約10噸,最大射程將達到17000千米,預計2018年至2021年間開始服役。“薩爾馬特”是一款針對西歐和美國採用“一體兩型”設計思路的新型洲際核導彈,能攜帶10~15枚分導式核彈頭,彈頭採取先進的突防技術,突破現有反導系統易如反掌,堪稱導彈家族中的“絕對王者”。該導彈2016年8月成功進行一級火箭發動機試驗,研製基本如期推進。顯然,一旦“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正式部署,將成為自冷戰結束以來,俄羅斯威力最大,也是最致命的核武器。10月25日,俄戰略火箭軍還成功進行了一次高超音速武器飛行試驗。攜帶高超音速武器的RS-18彈道導彈從烏拉爾山脈南部奧倫堡地區某基地發射,經過一段時間飛行後精確命中遠東堪察加半島庫拉靶場靶標。這一試驗屬於代號為“4202”的助推-滑翔式高超音速武器項目,高超音速武器的極高機動性,一方面可以增大洲際導彈的打擊範圍,另一方面又具有無與倫比的突防能力,是攻克反導系統的利器。對高精尖技術不循以往的高調報導,無疑也是俄羅斯面對咄咄逼人的北約反導系統的一種威懾,展現先進技術發展強勢回應北約高壓態勢。

此外,俄羅斯領導人強勢表態,回應部分國家意圖加入北約的想法。2016年4月29日,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在接受瑞典《每日新聞報》採訪時表示,“如果瑞典決定加入北約,我們不會認為瑞典將會攻擊俄羅斯,但作為鄰居,瑞典的軍事設施將隸屬於北約最高統帥部。如此一來,俄方將不得不在北部邊境採取必要的軍事措施”。2016年7月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與芬蘭總統尼尼斯特舉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無論芬蘭是否加入北約,俄羅斯都尊重芬蘭的選擇,但加入北約意味著芬蘭國防部隊將不再獨立,俄羅斯軍隊也將相應重新進行部署。直言不諱的警告透露出俄羅斯應對北約擴張的強硬姿態。

面對北約的咄咄逼人,俄羅斯也毫不退縮,立竿見影的軍事部署,令人窒息的技術回應和單刀直入的警告表態,俄羅斯擺出硬碰硬的架勢主動迎擊北約的諸多動作。

“冷戰2.0”謂之尚早 地區困局有待解決

北約與俄羅斯此輪緊張關係的導火索是2008年俄格戰爭,進入對抗始自2013年底的烏克蘭危機,進一步惡化則源於2014年3月俄羅斯“吞併”克裡米亞半島。北約與俄羅斯互不信任的對立情緒愈演愈烈,北約對俄羅斯頻繁使用武力解決問題嗤之以鼻,特別是北約組織內與俄羅斯接壤的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以及波蘭更是感受到直接恐懼,不禁喚起歷史上曾經的慘痛記憶。克裡米亞的現實、地緣環境的壓力與過往歷史的悲劇相互交織,北約不得不為此做出回應來滿足東線國家的現實關切。而俄羅斯面對北約的屢次東擴進逼傳統地緣影響範圍,特別是亞努科維奇政權的垮臺,烏克蘭倒向西方的現實壓力,使得俄羅斯感受到對其國家利益極其強烈的戰略挑戰,忍無可忍後的斷然出手成為選擇,一系列或激烈或漸進的決策與籌謀走向前臺。撒母耳·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是這麼描述烏克蘭的,天主教的西烏克蘭與東正教的東烏克蘭的分裂,使烏克蘭成為一個“具有兩種文化的割裂的國家”。在冷戰後的世界中,全球政治的主要衝突將在不同文明的國家和集團之間進行,文明間的斷裂帶將成為未來的戰線。一語成讖,這本書出版20年後的今天,烏克蘭真的成為了促使北約與俄羅斯升級對抗,掀起疑似“冷戰2.0”高潮的策源地。

事實上,烏克蘭的地位涉及俄羅斯戰略核心利益和國家安全利益。決定蘇聯解體的《別洛韋日協定》第6條就明確表示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應當保留並支持共同的軍事戰略空間。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俄羅斯絕對不可能容忍烏克蘭倒向西方加入北約,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任何退縮或無所作為甚至都將可能會引發其他獨聯體國家效仿的“多米諾效應”。從地緣格局來看,烏克蘭是俄羅斯重要的戰略緩衝空間,美國及北約卻無視俄羅斯的存在,特別是俄羅斯強大的軍事力量,決意將烏克蘭從戰略緩衝區變成交鋒區,這就導致俄羅斯的戰略底線被突破,由此產生俄羅斯的猛烈反應反而讓美國有些措手不及。

烏克蘭危機遂導致俄羅斯和北約關係全面公開惡化,加劇歐洲東部地區安全形勢的動盪。在努力保持黑海地區影響力之後,採取守勢的俄羅斯本就無意去擴大衝突,引起新的矛盾。然而北約卻趁機進一步擴大在中東歐地區的軍事部署,俄羅斯不得不被動做出回應,僵持遂從烏克蘭擴展到波羅的海、黑海和外高加索等地區,在俄羅斯西部由北至南形成了一個“C”形軍事對峙前線。事實上俄羅斯早已不是蘇聯,既無實力也無精力,而北約卻依舊停留在冷戰思維,仍然不斷地去“冒犯”俄羅斯。2016年10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第13屆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會議上說:“俄羅斯不追求全球主宰地位,也不搞擴張與對抗。”在北約過往的幾輪東擴之後,北約與俄羅斯早已形成了領土接壤,北約近期打出的“組合拳”無異於在家門口鬧事,俄羅斯事實上已經退無可退。普京強調,“相互不信任縮小了有效應對國際社會面臨的現實挑戰和威脅的機會”。導致事態升級的北約兵力增派部署和反導系統部署進一步引發了“恐懼”,加大了雙方的戰略猜疑,於是雙方開始進入“出手”與“被動出手”的“閉環”。雖然這種軍事對峙幾乎不可能演化到直接發生戰爭的地步,但是軍備競賽和軍事摩擦可能將在所難免。

問題的核心其實始終是烏克蘭問題,真正解決了烏克蘭問題才能真正破解當前愈演愈烈的對峙局面。西方必須明白,對於俄羅斯來說,烏克蘭不僅僅只是一個國家,與烏克蘭類似的戰略緩衝空間的安全是俄羅斯最後的底線。烏克蘭危機打破了原有戰略平衡,因此現在雙方需要做的,就是去尋找地緣的再平衡。推動烏克蘭問題的政治解決,採取相應妥協與讓步使雙方對抗性矛盾與對立以非對抗的方式解決,北約與俄羅斯關係才有望趨於緩和。也許正如美國著名戰略分析大師布熱津斯基所說的那樣,烏克蘭問題的解決可效仿“芬蘭化”模式,烏克蘭遠離北約但與歐盟靠近,但同時保持與俄羅斯的關係,奉行中立政策,這樣既可以滿足俄羅斯的安全考量,也可以達到烏克蘭政治經濟期望。北約與烏克蘭能否放下包袱,重回談判桌,對俄羅斯採取合作、而不是排斥的態度,對化解烏當前陷入僵局的政治和經濟危機,徹底解決北約與俄羅斯的對峙局面至關重要。

持續升級的軍事對峙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雖然遠遠談不上“鐵幕”拉開,“冷戰2.0”更是謂之尚早,但是對於處於對峙前線的人民來說,似曾相識的感覺正在慢慢回來。

公務員群,教師群,學生群,愛好者群,企業群以及媒體群1264273178添加時備註您的資訊將您拉入對應的群中。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ID:sinozhuge

長按二維碼關注

萬里常安研究院是由國內知名國際關係學者、國際新聞評論員黃日涵老師領銜的專業研究“一帶一路”以及海外風險的智庫,旗下中國最大的政治學與國際關係社區擁有15萬的關注者,投稿或課題研究合作請聯繫郵箱:sinozhuge@126.com,另外“海外利益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