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傷亡近4萬,看到打死日軍的人數,令人唏噓!

1894年7月25日, 中日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 戰爭伊始, 沒人想到堂堂的大清竟然敗給了撮爾小國日本。 當時的清軍畢竟也平定過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 絞殺過撚軍, 北洋水師更是號稱東亞第一、世界第九, 為什麼遇到日軍就一觸即潰最終全軍覆沒呢?

事實上, 甲午戰爭前, 日本常備軍有七個師團, 士兵人數共計20多萬, 其中17萬參加了戰爭。 而清朝部隊的總數為60萬左右, 但具備戰鬥力的軍隊只有10萬左右。 滿清馬上取天下, 自從入主中原以來, 清朝八旗軍的戰鬥力每況愈下, 他們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吃香喝辣,

卻不幹正事, 清政府每年要為這吃乾飯的隊伍支付2000萬兩銀, 已經成為清政府體內的毒瘤。

太平天國戰爭爆發後, 八旗軍被打得屁滾尿流, 清政府於是授意漢族大臣回籍練兵, 從而出現了力挽狂瀾的勇營部隊, 其中以湘軍、淮軍最能打。 這些原來政府的民兵反倒承擔起清朝國防軍的角色。

甲午戰爭爆發之前, 根據李鴻章的報告, 北洋沿線的清軍主力僅五萬餘人, 這就是清政府全國精銳的陸軍總數。 其中真正能夠用作機動的兵力, 只有2萬5千餘人。 所以, 甲午海戰清軍失敗,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能打的清軍其實並沒有多少, 原來幹過太平天國的士兵也都成了老人。

1874年, 李鴻章給大哥李瀚章的信中, 透露了對淮軍中最能打的盛軍的擔憂:“昨過盛軍, 問將領皆四十以外人, 不覺老將至矣!”更讓人驚訝的是清政府選拔軍官的標準居然還停留在大刀長矛時代, 他們仍然醉心于祖先曾經使用過的武器, 射箭、扛石鎖、耍大刀是那時候政府軍隊選拔軍官的重要標準。

制度方面, 當時的日本早已經全面推行義務兵制, 實現了軍事訓練、制度、裝備、戰術的近代化。 甲午戰爭時, 日本陸軍兵力幾乎全部投入中國戰場。 除了打仗的, 還有保障後勤的。 而清軍的勇營部隊沿用明代戚家軍的制度, 沒有近代化的司令部指揮系統,

如果你提示有沒有近代化的後勤供應、醫療衛生, 清軍將領聽了立馬懵逼。

當時清軍主要的作戰經驗不過是自學摸索, 或者長輩、同僚的言傳身教。 他們缺乏近代軍事知識方面的培訓, 更沒有佇列、兵器的操法。 所以, 清軍的失敗是必然的。

這樣的狀況導致的結果就是,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整個甲午戰爭期間, 清軍傷亡近4萬人, 而日軍陣亡僅1132人。 在旅順之戰, 日軍只陣亡了40人。 甲午戰敗之後, 清政府向日本賠款2.3億兩, 日本將85%的戰爭賠款用來擴軍, 將10%的戰爭賠款用來推進小學義務教育。

你對甲午戰爭怎麼看呢?歡迎留言, 發表你的看法!如果你認為小編寫得還行,就請讚賞鼓勵一下哦!

發表你的看法!如果你認為小編寫得還行,就請讚賞鼓勵一下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