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冷眼看CES2018」AI概念滿天飛,大型吹牛集會可休矣

新智元推薦

作者:Merde

轉載編輯:費欣欣

【新智元導讀】CES 2018結束了。 會上湧現出的眾多炫酷黑科技和前衛概念, 反而暴露了技術難以落地的問題。

原本的消費者商品展會, 成了一台未來科技秀。 各種終端強行加入AI元素, 使用體驗並不智慧;各款AI晶片性能強大, 卻沒有想好具體針對的任務;很多創業公司拿去年的產品重新換個說法今年再來……從Demo到量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年一度的CES(消費者電子展)又結束了,

作為科技創業公司, 你不在這個時候去一趟拉斯維加斯, 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於是乎, 每年在1月的這麼幾天, 你都會看到各種國內的科技媒體像約好了似的, 不一而足的在標題上卯足了勁地用上諸如「黑科技」「全球首個」「最新」「最強」之類的字眼。 全然被他們無視的一個事實是, 技術是逐步發展的, 概念是要落地的, 產品是要給人用的。 而符合這兩點的公司和產品, 在CES上往往少之又少。

大部分公司展出的, 都不是能夠實際落地、可量產上市的產品, 而往往只是處於測試階段或者更早期的demo(展示用原型機), 更有甚者只是一種概念。

所謂demo, 展臺上拿起來, 看看玩玩, 放下, 走人, OK沒問題, 但是讓人買回家去,

能用, 各方面魯棒性(穩定性)過關, 對不起, 只要稍微對科技產業有所瞭解的人就知道, 「看上去很美」的demo和最終產品之間的距離, 可能比起你離王思聰的距離還要遙遠。

自然, 這些千篇一律的鼓吹辭藻背後, 是廣大科技公司如饑似渴的PR廣告需求。 「總得來這麼一次, 要不然投資人可能會覺得公司是不是發展不好, 產品是不是沒進展?」去年的2017年CES Asia上, 一位AR領域創業公司CEO苦笑道。

於是乎, CES似乎逐漸變成了大型的toVC、PR用的展會。 理所當然, VC追逐的概念成了CES的主角。 然而, 這些打著AI乃至VR/AR旗號的所謂黑科技, 其中又有多大的水分呢?我們下面來試著略作分(tu)析(cao)。

人工智慧:別再吹什麼“AI晶片”了

人工智慧在2017年是資本追逐的主角, 為什麼資本會去追逐呢?其實他們自己也未必說得清楚。

「資本是有盲目性的」, 一位投資人坦誠, 很多時候看到別人在追什麼, 哪怕明知自己不懂, 明知投的公司可能不太靠譜, 也生怕錯過「下一波浪潮」而盲目跟進。

也許是受到資本的刺激, 也許是對AlphaGo的憧憬, CES 2018上, 無論有的沒的, 聽過的沒聽過的, 各路廠商的AI(人工智慧)產品突然變成了神仙打架, 什麼產品都要跑出來搶個鏡頭。

看遍整個展會, 幾乎所有的廠商都給自己掛上了「AI」的標籤, 好像如果沒有AI, 都不好意思來CES展。 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若是在天有靈, 看到這樣一派火熱的場景, 一定會非常欣慰的說……

WTF!這都些是什麼牛鬼蛇神??

在這次的CES 2018上, 看到最多的AI產品, 要麼就是各式AI終端, 要麼就是各種AI晶片。

像什麼AI電視、AI機上盒、AI冰箱、AI音箱、AI耳機, 這些終端產品只要與語音交互沾點邊的, 都在腦門上貼上了AI的標籤。

語音交互雖然是AI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僅僅摸了點語音交互的皮毛就號稱自己是AI終端, 實在是太牽強了。 目前絕大部分包含語音交互的所謂「AI」產品, 甚至連基本的基礎邏輯部分都沒有做好, 遑論更進一步的感知、識別和機器學習了。

就在十幾天前, 我體驗了搭載「小愛同學」的小米AI音箱, 它雖然支援三十多種語音控制功能, 但卻在查天氣時讓我大跌眼鏡。 當我說出「小愛同學, 紐約天氣怎麼樣」時, 我本以為會被提示無法查詢該地區天氣, 但告訴我的卻是無法識別我的語音……

除開這樣的基礎邏輯的缺陷之外, 交互流程的硬傷也廣泛存在。 有一款同樣號稱AI家電的冰箱十分有趣,集成了嵌入式軟硬體系統和網路連接功能。只需在冰箱門上指指點點,買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橘子汽水奶油冰棒都是灑灑水毛毛雨啦。

如果你覺得我所說的有趣指的是這些高集成化的操作,那你可就錯了。這台AI冰箱真正「有趣」的地方在於,當你在冰箱門上戳弄半天點擊下單之後,你還要再掏出手機來掃碼付款……

大哥,你這麼「智能」,我求求你把最後一步付款也集成到系統裡唄?先在冰箱上下單,然後掏出手機來付款,這是幾個意思啊?與其這樣脫了褲子放屁,我乾脆直接在手機上買不是更利索?

像這類名為「智慧」實則「宛如一個智障」的AI產品,充其量只是玩個新鮮而已,很難真正提升生活效率和生活品質。

AI晶片這邊的情況也是一樣的「不堪入目」,今年CES上,瑞芯微、NovuMind等公司分別發佈了自家的AI晶片產品。不過今年的情況與2017年的情況如出一轍,這些所謂的AI晶片,相較于穀歌TPU和NVIDIA DRIVE Xavier等產品來說,完全像是兩個世界。

無論是今年CES的瑞芯微RK3399 Pro NPU,還是去年的華為麒麟970 NPU等AI晶片,雖然一個個都是規格明碼標價,性能頭頭是道,但卻也都有一個共性:你不知道它們針對什麼而生。它們好像啥都能幹,又好像幹啥都很屌的樣子。

啥都能幹,這哪還是AI晶片啊,應該叫CPU才對吧?而且還幹啥都很屌?喂喂,Intel你別玩你那MR了,先緩緩吧,你的老本行都快被這幫AI晶片端了老窩啦。

好吧,這樣說可能有點言重了,不過對於目前這些AI晶片的功能,各家確實都少有明確的描述,基本上都是一句「AI任務」帶過。

這「AI」任務到底是個啥?一番細看之下,原來所謂的「AI任務」大多指的都是視頻、音訊、影像處理這些方面。這些都是非常傳統的需求,而且也都有專用處理器來應對,音視頻處理有DSP,影像處理有ISP。

其實無論是視頻音訊還是影像處理,這些工作都可以在CPU上完成。之所以專門設計DSP和ISP晶片,是因為它們處理這些任務的效率比CPU高出許多。同樣的,如果全新的AI晶片能比傳統DSP和ISP更加高效,那在處理器中加入AI晶片的同時,我們理應看到DSP和ISP從現有晶片組成中消失才對。

在高通官網的驍龍845介紹中,「可提供更豐富的拍攝、語音、XR 和遊戲體驗」的人工智慧平臺,依然被高通明確的歸結在Hexagon DSP下,說明現在各家AI晶片所宣傳的這些功能,並未達到真正意義上AI所在的層次,只是對既有需求的擴展而已。

可以說,目前大部分AI晶片,都是廠商對AI大潮反應過激的產物,其實際存在意義非常雞肋。如果說上面提到的各種AI終端產品還能玩個新鮮,那這些AI晶片甚至連玩個新鮮都做不到,在實際使用中是否能體驗到效果還不一定呢。

總之,在CES 2018的AI產品上,我們看到只有極少數廠家在有目的有方向的進行研發,其餘大多都是浮躁甚至是滑稽。

艾倫·圖靈於1950年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指一個人和一台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多次測試後如果有超過30%的測試者不能確定出被測試者是人還是機器,那麼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類智慧。

圖靈曾預測道,人工智慧的思考能力在2000年時可達到這項測試的標準。這項測試至今依舊被視為衡量人工智慧發展水準的準繩,但目前我們已遠遠落後於這個預測,暫時也沒有哪家公司的roadmap中提及這一標準。

顯然,這樣混沌的發展狀況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達到圖靈測試的標準更是遙遙無期。

VR/AR:這一次真的要改變世界了……?

某家AR公司的CEO在CES上轉了一圈後,興致勃勃地發了個朋友圈:「本以為自己在閉門造車。知道這次拉斯維加斯CES,才發現自己已經領先世界這麼多了。……這一次真的要改變世界了!」

當然,我們絲毫不懷疑這位CEO想要改變世界的勇氣和決心,只是我們從未有幸體驗過他口中「當年約伯斯第一次看到圖形介面的感歎估計也不過如斯」的產品,而且縱觀下來,我們看到CES上的VR/AR產品幾乎是處於發展停滯狀態的。

VR不多說了,今年包括HTC在內的頭部硬體廠商在內,幾乎沒有任何技術上的突破。Vive Pro之類的產品,無非就是提升了解析度、加上了無需外部感測器的6DOF定位而已。

但這些廠商不需要背鍋,不看市場盲目的技術突破也是危險的。實際上,VR硬體在當前這個階段,相比AR已經是處於較為成熟的形態:工業設計差不多就這樣了,手勢和眼動這種新型交互還沒有大規模普及。接下來的問題就剩下是如何把螢幕解析度提升到更高、重量降到更低,成本降到更便宜、乃至未來雲端計算更強大催生真正的無線VR(雖然5G普及還要等2年以上)了——這些已經不是VR公司的工作了,這是背後的屏廠(京東方、天馬等)、方案商(中科創達、正東興等)、ODM(歌爾、龍旗、卓翼等)之類要努力的方向了——當然,VR的量要大,不然人家都懶得努力。

所以接下來真正需要考慮的是落地場景和老生常談的內容。有人在Oculus Go的螢幕供應商京東方玩過了Oculus Go,螢幕相當出色,而且Oculus對螢幕的要求很高,這似乎可以看出來Oculus Go在觀影和3DoF遊戲方面的想法;無獨有偶,華為的VR2也是主打觀影,但就像一位自嘲「開發VR遊戲的都是24K純屌絲」的VR遊戲開發商擔心的那樣,VR除了娛樂、影視、色情片還有什麼?

別告訴我是那些和簡化版VR遊戲差不多,我自己一個人都能開發個七七七八的所謂「B端應用」。

當下較先進的AR光波導方案

而技術難度比VR大很多倍AR,更遠遠不是這麼回事。

把一塊虛擬影像以自然的方式貼合到人的視野裡,真的不是說說那麼容易,也不是某些廠商在發佈會一筆帶過的那麼輕鬆,不然,那麼喜歡AR的蘋果老大庫克,為什麼會感歎「目前技術不足呢?」當然,這也絕不是某個前科滿滿、在CES上打著自作聰明的自創新概念來混淆視聽的國內VR公司能輕輕巧巧糊弄過去的。

AR眼鏡所需要的技術主要是兩大塊,前者是顯示,可以粗略概括為光學方案(光機/光學引擎),也就是如何把虛擬影像反射進人眼,造成虛擬影像疊加到現實中的AR效果;後者是定位,即如何以SLAM等定位技術,將虛擬物體的位置逼真呈現,讓其擁有「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等符合真實物體在人視覺系統中的情況,而不會隨著設備持有者的移動,虛擬物體的位置出現飄忽等問題,造成擬真感被破壞的情況。後者也許不是必要的,但對於實現沉浸感強的AR體驗卻是不可或缺的。

很遺憾,這兩者看似容易,但哪一點離成熟都相差很遠,所以AR眼鏡普遍外形醜、效果差、價格高。這也是為什麼CES上的AR眼鏡,大多數只能應用於工業等非消費端領域。因為這些領域的客戶,對價格和外形不那麼敏感,只要你幫我解決我幹活時的問題就好,就像PhotoShop這種專業軟體的介面,自然比什麼美圖秀秀之類醜多了。

但toB端就萬事OK了嗎?還差得遠,AR的光學引擎(光機),特別是國內的AR光機,在顯示和量產上有著非常大的瓶頸。是的,展出的demo很酷炫是一回事,能把這些demo量產一千台、一萬台,同時保證其穩定工作、成本安定又是另一回事。如前所述,「看上去很美」的demo和最終產品之間的距離,可能比起你離王思聰的距離還要遙遠。

大部分國內的AR眼鏡公司都需要被供應鏈公司掣肘,因為這些公司本身一般缺乏光學、晶片、演算法方面的設計和生產能力,只能依仗供應鏈上的合作夥伴。這些合作夥伴要麼是傳統實業公司,對訂單數敏感,幾K的小批量根本不放在眼裡,要麼同樣是初創公司,本身的量產能力也有問題。

不少人把2012年的穀歌眼鏡視為當今AR的發展肇始,這種眼鏡採用的是FOV小、厚度大、顯像大的棱鏡光學方案。在如今中國AR公司的眼鏡發佈會上,這種棱鏡方案已經不再拿出來作為賣點,動輒替代的是更先進的自由曲面棱鏡、光波導乃至光場方案。但實際上,能量產優秀棱鏡方案的公司在國內都少之又少,自由曲面棱鏡屈指可數,被普遍認為最先進的光波導方案更就只有一兩家。不少國內公司的AR眼鏡都因為合作夥伴的光機無法量產而被掣肘,產品出貨一推再推。

因此,CES上絕大多數量產或是自稱量產的AR眼鏡,在其實際大量出貨之前,其背後的可量產落地情況都是可疑的。這並不丟人。因為行業發展狀態就是如此,技術的確存在瓶頸,全世界的公司都在尋求突破。這其中可能需要漫長的過程,等待幾年也不新鮮,但應該做的是去正視這點、坦然承認,而不是動輒拿「重大突破」「黑科技」這種辭藻來麻痹自己(或VC和媒體)。

至於SLAM就更不說了,除了某些展臺的微軟HoloLens外,在CES上展出的AR眼鏡基本都沒有SLAM。這個其實也正常,先把顯示解決再解決定位嘛,而且國內做SLAM做的好的,基本都玩機器人去了。號稱能實現SLAM的,捫心自問一句,用的是什麼方案(單/雙目or深度)?晶片帶不帶的動?功耗吃不吃得緊?最關鍵的是:實現閉環了麼?不好意思,別把marker拿出來當SLAM忽悠媒體好不好?

今年有些有意思的地方是,ODM、供應鏈公司開始入場攪局了。如偉創力(Flex)、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公司(ASTRI)、OmniVision這些公司,平時只是負責供應鏈中的一環,但這次紛紛號稱要出,試圖分一杯羹。這給國內外的創業者都敲響了警鐘。

從上面可以看出,VR和AR並非獨立存在的新興產業,而是反映了整個世界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軟硬體技術發展的水準。比如螢幕公司不發展,顯示效果就上不去,晶片公司不發展,體驗品質就上不去,感測器公司不發展,定位方案就上不去。因此產業的落地和發展,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絕不是展會上幾個demo能說清的。

不過樂觀來看,未來VR/AR概念可能會死,但它們背後催生的這些技術發展和產業鏈公司卻是實打實地在進步,說不定將來,還會催生新的概念。當然,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活在CES上的中國公司

縱觀每年的CES,你會看到一種類似的套路:科技公司們紮堆發表精緻的keynote,描繪未來幾年美好願景,展示幾個完成度往往不過50%的demo,然後股價漲一漲,融資進一進,大家樂一樂,就可以各回各家了。至於這PPT何時能變成真的,demo何時才能實際落地,像CES的展會名一樣真正面向消費者。往往就後會無期了。

但一般人往往會忽視,或者刻意去回避的是,demo不是成品,吹牛和PPT也不能代表實際的市場反應。一款新科技產品的誕生,要面臨大量的考驗,從想法到驗證,再到解決供應鏈,降低成本,最終量產問世,還有可能因為市場定位失敗等問題而折戟沉沙。

一個事實是,科技巨頭們也正在紛紛從CES上撤退,沒有了蘋果(蘋果據說今年來偷偷見AR眼鏡的供應商了)、微軟、寶馬、奧迪等等,取而代之的是國內公司。今年參展的中國公司又達到了1551家的新高,占34%。去年則是1300家,占32%。光是名字裡帶深圳的公司,就480多家。

硬幣的另一面是,很多公司你在國內的展會上是找不到的——注意,這裡說的展會不是那種和CES性質差不多的公司,而是針對專門垂直領域的大型展會。

除了一兩家外,我幾乎沒有在這個展會上看到參加CES的VR/AR公司出現在其中。

有意思的是,不少公司可能全年都沒有動靜,但是在CES上,他們回來了,但仔細一看,拿出來的還是去年的東西,只不過換了個說法,換了個故事,新瓶裝舊酒。

真心希望這種「活在CES的創業公司」能少一點;講概念,講故事的公司能少一點。

畢竟,講故事是媒體、電影電視工作者的工作。尤其媒體本來日子就不景氣,大家就別再搶媒體的飯碗了。就算你要講給VC聽,也可以交給媒體去講嘛。然後VC和投資者們,你們也別再逼著創業者老給你們講故事了。各司其職,踏實做點事情,不好嗎?

路還很長。

新智元AI技術+產業社群招募中,歡迎對AI技術+產業落地感興趣的同學,加小助手微信號: aiera2015_1 入群;通過審核後我們將邀請進群,加入社群後務必修改群備註(姓名-公司-職位;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有一款同樣號稱AI家電的冰箱十分有趣,集成了嵌入式軟硬體系統和網路連接功能。只需在冰箱門上指指點點,買什麼雞鴨魚肉山珍海味橘子汽水奶油冰棒都是灑灑水毛毛雨啦。

如果你覺得我所說的有趣指的是這些高集成化的操作,那你可就錯了。這台AI冰箱真正「有趣」的地方在於,當你在冰箱門上戳弄半天點擊下單之後,你還要再掏出手機來掃碼付款……

大哥,你這麼「智能」,我求求你把最後一步付款也集成到系統裡唄?先在冰箱上下單,然後掏出手機來付款,這是幾個意思啊?與其這樣脫了褲子放屁,我乾脆直接在手機上買不是更利索?

像這類名為「智慧」實則「宛如一個智障」的AI產品,充其量只是玩個新鮮而已,很難真正提升生活效率和生活品質。

AI晶片這邊的情況也是一樣的「不堪入目」,今年CES上,瑞芯微、NovuMind等公司分別發佈了自家的AI晶片產品。不過今年的情況與2017年的情況如出一轍,這些所謂的AI晶片,相較于穀歌TPU和NVIDIA DRIVE Xavier等產品來說,完全像是兩個世界。

無論是今年CES的瑞芯微RK3399 Pro NPU,還是去年的華為麒麟970 NPU等AI晶片,雖然一個個都是規格明碼標價,性能頭頭是道,但卻也都有一個共性:你不知道它們針對什麼而生。它們好像啥都能幹,又好像幹啥都很屌的樣子。

啥都能幹,這哪還是AI晶片啊,應該叫CPU才對吧?而且還幹啥都很屌?喂喂,Intel你別玩你那MR了,先緩緩吧,你的老本行都快被這幫AI晶片端了老窩啦。

好吧,這樣說可能有點言重了,不過對於目前這些AI晶片的功能,各家確實都少有明確的描述,基本上都是一句「AI任務」帶過。

這「AI」任務到底是個啥?一番細看之下,原來所謂的「AI任務」大多指的都是視頻、音訊、影像處理這些方面。這些都是非常傳統的需求,而且也都有專用處理器來應對,音視頻處理有DSP,影像處理有ISP。

其實無論是視頻音訊還是影像處理,這些工作都可以在CPU上完成。之所以專門設計DSP和ISP晶片,是因為它們處理這些任務的效率比CPU高出許多。同樣的,如果全新的AI晶片能比傳統DSP和ISP更加高效,那在處理器中加入AI晶片的同時,我們理應看到DSP和ISP從現有晶片組成中消失才對。

在高通官網的驍龍845介紹中,「可提供更豐富的拍攝、語音、XR 和遊戲體驗」的人工智慧平臺,依然被高通明確的歸結在Hexagon DSP下,說明現在各家AI晶片所宣傳的這些功能,並未達到真正意義上AI所在的層次,只是對既有需求的擴展而已。

可以說,目前大部分AI晶片,都是廠商對AI大潮反應過激的產物,其實際存在意義非常雞肋。如果說上面提到的各種AI終端產品還能玩個新鮮,那這些AI晶片甚至連玩個新鮮都做不到,在實際使用中是否能體驗到效果還不一定呢。

總之,在CES 2018的AI產品上,我們看到只有極少數廠家在有目的有方向的進行研發,其餘大多都是浮躁甚至是滑稽。

艾倫·圖靈於1950年提出了著名的圖靈測試,指一個人和一台機器隔開的情況下,通過向被測試者隨意提問,多次測試後如果有超過30%的測試者不能確定出被測試者是人還是機器,那麼這台機器就通過了測試,並被認為具有人類智慧。

圖靈曾預測道,人工智慧的思考能力在2000年時可達到這項測試的標準。這項測試至今依舊被視為衡量人工智慧發展水準的準繩,但目前我們已遠遠落後於這個預測,暫時也沒有哪家公司的roadmap中提及這一標準。

顯然,這樣混沌的發展狀況還將持續一段時間,達到圖靈測試的標準更是遙遙無期。

VR/AR:這一次真的要改變世界了……?

某家AR公司的CEO在CES上轉了一圈後,興致勃勃地發了個朋友圈:「本以為自己在閉門造車。知道這次拉斯維加斯CES,才發現自己已經領先世界這麼多了。……這一次真的要改變世界了!」

當然,我們絲毫不懷疑這位CEO想要改變世界的勇氣和決心,只是我們從未有幸體驗過他口中「當年約伯斯第一次看到圖形介面的感歎估計也不過如斯」的產品,而且縱觀下來,我們看到CES上的VR/AR產品幾乎是處於發展停滯狀態的。

VR不多說了,今年包括HTC在內的頭部硬體廠商在內,幾乎沒有任何技術上的突破。Vive Pro之類的產品,無非就是提升了解析度、加上了無需外部感測器的6DOF定位而已。

但這些廠商不需要背鍋,不看市場盲目的技術突破也是危險的。實際上,VR硬體在當前這個階段,相比AR已經是處於較為成熟的形態:工業設計差不多就這樣了,手勢和眼動這種新型交互還沒有大規模普及。接下來的問題就剩下是如何把螢幕解析度提升到更高、重量降到更低,成本降到更便宜、乃至未來雲端計算更強大催生真正的無線VR(雖然5G普及還要等2年以上)了——這些已經不是VR公司的工作了,這是背後的屏廠(京東方、天馬等)、方案商(中科創達、正東興等)、ODM(歌爾、龍旗、卓翼等)之類要努力的方向了——當然,VR的量要大,不然人家都懶得努力。

所以接下來真正需要考慮的是落地場景和老生常談的內容。有人在Oculus Go的螢幕供應商京東方玩過了Oculus Go,螢幕相當出色,而且Oculus對螢幕的要求很高,這似乎可以看出來Oculus Go在觀影和3DoF遊戲方面的想法;無獨有偶,華為的VR2也是主打觀影,但就像一位自嘲「開發VR遊戲的都是24K純屌絲」的VR遊戲開發商擔心的那樣,VR除了娛樂、影視、色情片還有什麼?

別告訴我是那些和簡化版VR遊戲差不多,我自己一個人都能開發個七七七八的所謂「B端應用」。

當下較先進的AR光波導方案

而技術難度比VR大很多倍AR,更遠遠不是這麼回事。

把一塊虛擬影像以自然的方式貼合到人的視野裡,真的不是說說那麼容易,也不是某些廠商在發佈會一筆帶過的那麼輕鬆,不然,那麼喜歡AR的蘋果老大庫克,為什麼會感歎「目前技術不足呢?」當然,這也絕不是某個前科滿滿、在CES上打著自作聰明的自創新概念來混淆視聽的國內VR公司能輕輕巧巧糊弄過去的。

AR眼鏡所需要的技術主要是兩大塊,前者是顯示,可以粗略概括為光學方案(光機/光學引擎),也就是如何把虛擬影像反射進人眼,造成虛擬影像疊加到現實中的AR效果;後者是定位,即如何以SLAM等定位技術,將虛擬物體的位置逼真呈現,讓其擁有「近大遠小、近實遠虛」等符合真實物體在人視覺系統中的情況,而不會隨著設備持有者的移動,虛擬物體的位置出現飄忽等問題,造成擬真感被破壞的情況。後者也許不是必要的,但對於實現沉浸感強的AR體驗卻是不可或缺的。

很遺憾,這兩者看似容易,但哪一點離成熟都相差很遠,所以AR眼鏡普遍外形醜、效果差、價格高。這也是為什麼CES上的AR眼鏡,大多數只能應用於工業等非消費端領域。因為這些領域的客戶,對價格和外形不那麼敏感,只要你幫我解決我幹活時的問題就好,就像PhotoShop這種專業軟體的介面,自然比什麼美圖秀秀之類醜多了。

但toB端就萬事OK了嗎?還差得遠,AR的光學引擎(光機),特別是國內的AR光機,在顯示和量產上有著非常大的瓶頸。是的,展出的demo很酷炫是一回事,能把這些demo量產一千台、一萬台,同時保證其穩定工作、成本安定又是另一回事。如前所述,「看上去很美」的demo和最終產品之間的距離,可能比起你離王思聰的距離還要遙遠。

大部分國內的AR眼鏡公司都需要被供應鏈公司掣肘,因為這些公司本身一般缺乏光學、晶片、演算法方面的設計和生產能力,只能依仗供應鏈上的合作夥伴。這些合作夥伴要麼是傳統實業公司,對訂單數敏感,幾K的小批量根本不放在眼裡,要麼同樣是初創公司,本身的量產能力也有問題。

不少人把2012年的穀歌眼鏡視為當今AR的發展肇始,這種眼鏡採用的是FOV小、厚度大、顯像大的棱鏡光學方案。在如今中國AR公司的眼鏡發佈會上,這種棱鏡方案已經不再拿出來作為賣點,動輒替代的是更先進的自由曲面棱鏡、光波導乃至光場方案。但實際上,能量產優秀棱鏡方案的公司在國內都少之又少,自由曲面棱鏡屈指可數,被普遍認為最先進的光波導方案更就只有一兩家。不少國內公司的AR眼鏡都因為合作夥伴的光機無法量產而被掣肘,產品出貨一推再推。

因此,CES上絕大多數量產或是自稱量產的AR眼鏡,在其實際大量出貨之前,其背後的可量產落地情況都是可疑的。這並不丟人。因為行業發展狀態就是如此,技術的確存在瓶頸,全世界的公司都在尋求突破。這其中可能需要漫長的過程,等待幾年也不新鮮,但應該做的是去正視這點、坦然承認,而不是動輒拿「重大突破」「黑科技」這種辭藻來麻痹自己(或VC和媒體)。

至於SLAM就更不說了,除了某些展臺的微軟HoloLens外,在CES上展出的AR眼鏡基本都沒有SLAM。這個其實也正常,先把顯示解決再解決定位嘛,而且國內做SLAM做的好的,基本都玩機器人去了。號稱能實現SLAM的,捫心自問一句,用的是什麼方案(單/雙目or深度)?晶片帶不帶的動?功耗吃不吃得緊?最關鍵的是:實現閉環了麼?不好意思,別把marker拿出來當SLAM忽悠媒體好不好?

今年有些有意思的地方是,ODM、供應鏈公司開始入場攪局了。如偉創力(Flex)、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公司(ASTRI)、OmniVision這些公司,平時只是負責供應鏈中的一環,但這次紛紛號稱要出,試圖分一杯羹。這給國內外的創業者都敲響了警鐘。

從上面可以看出,VR和AR並非獨立存在的新興產業,而是反映了整個世界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軟硬體技術發展的水準。比如螢幕公司不發展,顯示效果就上不去,晶片公司不發展,體驗品質就上不去,感測器公司不發展,定位方案就上不去。因此產業的落地和發展,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絕不是展會上幾個demo能說清的。

不過樂觀來看,未來VR/AR概念可能會死,但它們背後催生的這些技術發展和產業鏈公司卻是實打實地在進步,說不定將來,還會催生新的概念。當然,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活在CES上的中國公司

縱觀每年的CES,你會看到一種類似的套路:科技公司們紮堆發表精緻的keynote,描繪未來幾年美好願景,展示幾個完成度往往不過50%的demo,然後股價漲一漲,融資進一進,大家樂一樂,就可以各回各家了。至於這PPT何時能變成真的,demo何時才能實際落地,像CES的展會名一樣真正面向消費者。往往就後會無期了。

但一般人往往會忽視,或者刻意去回避的是,demo不是成品,吹牛和PPT也不能代表實際的市場反應。一款新科技產品的誕生,要面臨大量的考驗,從想法到驗證,再到解決供應鏈,降低成本,最終量產問世,還有可能因為市場定位失敗等問題而折戟沉沙。

一個事實是,科技巨頭們也正在紛紛從CES上撤退,沒有了蘋果(蘋果據說今年來偷偷見AR眼鏡的供應商了)、微軟、寶馬、奧迪等等,取而代之的是國內公司。今年參展的中國公司又達到了1551家的新高,占34%。去年則是1300家,占32%。光是名字裡帶深圳的公司,就480多家。

硬幣的另一面是,很多公司你在國內的展會上是找不到的——注意,這裡說的展會不是那種和CES性質差不多的公司,而是針對專門垂直領域的大型展會。

除了一兩家外,我幾乎沒有在這個展會上看到參加CES的VR/AR公司出現在其中。

有意思的是,不少公司可能全年都沒有動靜,但是在CES上,他們回來了,但仔細一看,拿出來的還是去年的東西,只不過換了個說法,換了個故事,新瓶裝舊酒。

真心希望這種「活在CES的創業公司」能少一點;講概念,講故事的公司能少一點。

畢竟,講故事是媒體、電影電視工作者的工作。尤其媒體本來日子就不景氣,大家就別再搶媒體的飯碗了。就算你要講給VC聽,也可以交給媒體去講嘛。然後VC和投資者們,你們也別再逼著創業者老給你們講故事了。各司其職,踏實做點事情,不好嗎?

路還很長。

新智元AI技術+產業社群招募中,歡迎對AI技術+產業落地感興趣的同學,加小助手微信號: aiera2015_1 入群;通過審核後我們將邀請進群,加入社群後務必修改群備註(姓名-公司-職位;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