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打下江山,卻連累873人死亡,漸漸被遺忘的十大忠君愛國的人物

歷史功勳卓越, 卻死的慘不忍睹, 漸漸被遺忘的十大忠君愛國的人物

他們就像悄無聲息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一樣, 又悄無聲息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那麼, 從史籍中去探尋, 中國歷史上死得最慘, 而又有史料記載的, 當數以下十大人物:

1、比干:被挖心而死。

比干, 子姓, 比氏, 名幹, 沫邑(今河南淇縣)人。 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 帝乙的弟弟, 帝辛(商紂王)的叔叔。 比干是帝辛的叔叔, 也稱王叔比干, 是殷商王室的重臣, 官拜少師(丞相)。 20歲, 就乙太師高位輔佐商王帝乙, 受託孤重輔帝辛(殷紂王), 先後輔佐殷商兩代帝王,

忠君愛國, 為民請命, 敢於直言勸諫, 被稱為“亙古忠臣”。 從政40多年, 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 提倡冶煉鑄造, 富國強兵。 終年63歲。

比干認為, 君主有過, 作為臣, 不諫就是不忠, 怕死而保持沉默就是不勇, 提出建議不用那就得一死了之。 比干要做一個至忠之臣, 於是, 他拜見紂王, 強諫三日而不去。 紂王特不耐煩, 說你憑什麼呀?比干說, 憑善行仁義。 紂王發怒說, 我聽說聖人心有七竅, 我來看看你有沒有七竅?便命人殺掉比干, 真的挖出心來看。

2、荀瑤:頭顱做成酒器。

荀瑤(前506-前453年), 即智瑤, 因智氏源自荀氏, 故亦稱荀瑤, 諡號“襄”, 史稱智襄子。 春秋晉國執政大臣, 為了恢復晉國霸業, 增強晉國實力, 智襄子以身作則向國君獻出萬戶封邑, 韓氏、魏氏也隨後獻出封邑,

唯獨趙氏不肯獻出封邑, 智襄子於是率韓、魏兩家一起討伐趙氏。 在即將獲勝之際, 韓、魏兩家突然倒戈, 與趙氏聯合以水倒灌智氏大營, 智襄子兵敗被殺。 韓、魏、趙三家瓜分智氏封邑, 智氏家族兩百多人慘遭殺戮。 智氏亡而三晉分, 三晉分而七國立, 中國從此進入戰國時代。 豫讓為給主公智襄子復仇, 留下了“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悅己者容”的歷史典故。

荀瑤向韓、魏、趙三大夫勒索土地, 只有趙襄子拒絕, 荀瑤聯合韓、魏兩氏攻打趙襄子, 趙氏失敗後退守晉陽, 荀瑤包圍晉陽長達兩年, 即將攻破晉陽之時, 韓、魏倒戈, 與趙氏聯合反攻荀瑤, 最後, 荀瑤被活捉, 家族全部被殺, 荀瑤被斬首, 趙襄子用他的頭顱做成“首爵”, 也就是喝酒用的酒器。

3、吳起:亂箭射死。

吳起一生曆仕魯、魏、楚三國, 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 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 在楚國時, 曾主持“吳起變法”。 後因變法得罪貴族, 遭其殺害。 唐肅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內, 被稱為武廟十哲。 宋徽宗時被追尊為廣宗伯,

為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然而, 吳起的變法也影響了楚國貴族的利益, 楚悼王去世後, 楚國貴族便發動兵變, 追殺吳起。

前381年, 楚悼王去世, 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打吳起。 貴族們用箭射傷吳起, 吳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屍的地方, 將箭插在楚悼王的屍體上, 大喊:“群臣叛亂, 謀害我王。 ”貴族們在射殺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屍體。 楚國的法律規定傷害國王的屍體屬於重罪, 將被誅滅三族。 楚肅王繼位後, 命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 受牽連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吳起的屍身也被處以車裂肢解之刑。 吳起死後, 他在楚國的變法宣告失敗。

4、商鞅:五馬分屍。

商鞅(約西元前395年-西元前338年), 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

法家代表人物, 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 衛國國君的後裔, 姬姓公孫氏, 故又稱衛鞅、公孫鞅。 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 號為商君, 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 史稱“商鞅變法”。 政治上, 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 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西元前338年, 秦孝公逝世, 其子秦惠文王繼位。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 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 戰敗死於彤地, 其屍身被帶回咸陽, 處以車裂後示眾。

5、李斯:碎屍萬段、毀宗滅族。

李斯(約西元前284年—西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 。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然而,李斯聽從趙高的話,使胡亥陰謀奪取帝位後,卻被以謀反之罪告發,結果,李斯被判刑,刺字,割鼻,截趾,梟首,最後斬為肉泥,宗族子弟,一律處死。

6、彭越:剁成肉醬,被人分食。

彭越(?—前196年),別號彭仲,昌邑(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人。西漢開國功臣、諸侯王,秦末聚兵起義,初在魏地起兵,後率兵歸劉邦,拜魏相國、建成侯,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後封為梁王,都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

彭越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個正規使用遊擊戰戰術的軍事家,可以說是遊擊戰的始祖。論軍事謀略與指揮才能,他不如韓信,但論功績,他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楚漢戰爭中,正是由於他率部在楚軍的後方開展遊擊戰,打擊楚國的補給,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使項羽兩面作戰疲于應付,使楚軍的糧食裝備得不到補給,也給了前線漢軍不被項羽殲滅的機會,楚漢戰爭正是在劉邦的正面防禦,韓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後方遊擊戰的基礎上,才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有機會殲滅項羽麾下疲憊的部隊,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然而,劉邦僅因親征時,彭越沒有親隨,先將他貶為庶人,後將他梟首滅族,並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遍賜諸侯。

7、戚夫人:做成人彘,丟進廁所。

戚夫人(前224年—前194年),原名戚懿,戚夫人是她的封號,亦稱戚姬。秦末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劉邦做漢王時遇到她,生下劉邦的第三子趙隱王劉如意。

劉邦寵倖戚夫人,戚夫人常對邦日夜涕泣,要讓劉邦下定決心廢黜呂後之子劉盈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劉如意在取代呂後女婿張敖的趙王之位後,一直未去封地而留在長安,好幾次險些眼看取代劉盈成為太子。戚夫人得寵而欲奪嫡,劉邦因愛欲行廢立,故大臣們不支持改立太子。在這種高壓情形下,劉邦不得不停止改立太子。

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呂後為皇太后,囚戚夫人于永巷,讓其每日舂米,戚夫人心生不滿,她不甘被貶為舂工,她通過歌唱怨歌形式,希望有人能告訴她兒子劉如意以及大臣,自己被貶做舂工,呂後得知戚夫人並不甘心,勃然大怒,接著派人將其做成人彘。她讓人把戚夫人的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銅注入耳朵,使其耳聾,割去舌頭,用藥灌進喉嚨,使其失聲,再割去鼻子,剃盡眉發,然後扔到廁所,任其在痛苦中死去。

8、方孝孺:被誅十族。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宮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朱棣以誅九族威脅方孝孺,方孝孺卻說:“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暴怒之下,將方孝孺處以車裂之刑,並將其學生歸入第十族,連同方孝孺親屬九族一起誅殺,最終直接殺死873人。

9、袁崇煥:被千刀萬剮。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甯遠大捷、甯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淩遲。

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被處死後明朝百姓爭相搶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卻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讚賞。評價歷來褒貶不一。

10、石達開:淩遲處死。

石達開(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客家人,太平天國主要將領之一,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戰略家,武學家,詩人,書法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

1851年12月,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石達開晉封“翼王五千歲”。

1857年,封“左軍主將翼王”,天京事變曾封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軍民尊為“義王”(本人謙辭不受)。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受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獲封翼王,三十二歲英勇就義于成都。一生轟轟烈烈,體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蹟為後世所傳頌,被認為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後在清軍的追殺下,他決心捨命保全三軍,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後,清軍背信棄義,偷襲義軍殘餘,並將石達開淩遲處死。

5、李斯:碎屍萬段、毀宗滅族。

李斯(約西元前284年—西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 。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然而,李斯聽從趙高的話,使胡亥陰謀奪取帝位後,卻被以謀反之罪告發,結果,李斯被判刑,刺字,割鼻,截趾,梟首,最後斬為肉泥,宗族子弟,一律處死。

6、彭越:剁成肉醬,被人分食。

彭越(?—前196年),別號彭仲,昌邑(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人。西漢開國功臣、諸侯王,秦末聚兵起義,初在魏地起兵,後率兵歸劉邦,拜魏相國、建成侯,與韓信、英布並稱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後封為梁王,都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

彭越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個正規使用遊擊戰戰術的軍事家,可以說是遊擊戰的始祖。論軍事謀略與指揮才能,他不如韓信,但論功績,他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楚漢戰爭中,正是由於他率部在楚軍的後方開展遊擊戰,打擊楚國的補給,用敵進我退,敵退我追的戰術,使項羽兩面作戰疲于應付,使楚軍的糧食裝備得不到補給,也給了前線漢軍不被項羽殲滅的機會,楚漢戰爭正是在劉邦的正面防禦,韓信的千里包抄,和彭越後方遊擊戰的基礎上,才在最後的垓下之戰中有機會殲滅項羽麾下疲憊的部隊,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然而,劉邦僅因親征時,彭越沒有親隨,先將他貶為庶人,後將他梟首滅族,並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遍賜諸侯。

7、戚夫人:做成人彘,丟進廁所。

戚夫人(前224年—前194年),原名戚懿,戚夫人是她的封號,亦稱戚姬。秦末定陶(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劉邦做漢王時遇到她,生下劉邦的第三子趙隱王劉如意。

劉邦寵倖戚夫人,戚夫人常對邦日夜涕泣,要讓劉邦下定決心廢黜呂後之子劉盈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劉如意在取代呂後女婿張敖的趙王之位後,一直未去封地而留在長安,好幾次險些眼看取代劉盈成為太子。戚夫人得寵而欲奪嫡,劉邦因愛欲行廢立,故大臣們不支持改立太子。在這種高壓情形下,劉邦不得不停止改立太子。

劉邦死後,劉盈即位,呂後為皇太后,囚戚夫人于永巷,讓其每日舂米,戚夫人心生不滿,她不甘被貶為舂工,她通過歌唱怨歌形式,希望有人能告訴她兒子劉如意以及大臣,自己被貶做舂工,呂後得知戚夫人並不甘心,勃然大怒,接著派人將其做成人彘。她讓人把戚夫人的四肢剁掉,挖出眼睛,用銅注入耳朵,使其耳聾,割去舌頭,用藥灌進喉嚨,使其失聲,再割去鼻子,剃盡眉發,然後扔到廁所,任其在痛苦中死去。

8、方孝孺:被誅十族。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聰明好學、機警敏捷,長大後拜大儒宋濂為師,為同輩人所推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後,即遵照太祖遺訓,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後讓他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 燕王朱棣誓師“靖難”,揮軍南下京師。惠帝亦派兵北伐,當時討伐燕王的詔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進京後,文武百宮多見風轉舵,投降燕王。方孝孺拒不投降,結果被捕下獄。

朱棣以誅九族威脅方孝孺,方孝孺卻說:“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暴怒之下,將方孝孺處以車裂之刑,並將其學生歸入第十族,連同方孝孺親屬九族一起誅殺,最終直接殺死873人。

9、袁崇煥:被千刀萬剮。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貫廣東東莞石碣,通籍廣西梧州(籍貫爭議)。明朝末年薊遼督師。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甯遠大捷、甯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淩遲。

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被處死後明朝百姓爭相搶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卻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讚賞。評價歷來褒貶不一。

10、石達開:淩遲處死。

石達開(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亞達,綽號石敢當,廣西貴縣(今貴港)客家人,太平天國主要將領之一,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戰略家,武學家,詩人,書法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

1851年12月,太平天國在永安建制,石達開晉封“翼王五千歲”。

1857年,封“左軍主將翼王”,天京事變曾封為“聖神電通軍主將翼王”,軍民尊為“義王”(本人謙辭不受)。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受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萬馬,二十歲獲封翼王,三十二歲英勇就義于成都。一生轟轟烈烈,體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蹟為後世所傳頌,被認為是“中國歷代農民起義中最完美的形象”。

後在清軍的追殺下,他決心捨命保全三軍,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後,清軍背信棄義,偷襲義軍殘餘,並將石達開淩遲處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