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中醫的病因說——飲食之病

飲食是人體獲取營養, 維持生命最基本的活動。 以中醫的語言講, 飲食物(水穀)是人體化生氣血的主要來源, 與脾胃(包括腸)的關係最為密切, 所以中醫非常重視飲食的調理和脾胃對機體的作用, 有一本著名古醫書就叫做《脾胃論》。

對於飲食我們應注意四個方面:

一是飲食的量

二是飲食的質(內容)

三是飲食的時間

四是飲食的速度

只要一個方面調適不當, 就會產生相應的疾病。

關於飲食量

飲食應適量, 不可過饑過飽。

過饑, 即進食量不夠, 不能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 即由於原材料的不足, 脾胃生成的氣血也減少, 久則出現乏力, 消瘦, 心慌, 心律不齊, 氣短, 面色蒼白無華, 手足不溫等病症, 女性甚至出現月經不調, 閉經等問題。

現在臨床這類情況比較多見於年青女性, 不是因缺乏食物, 而是為了所謂的美, 進食量過少, 特別是米麵類主食過少,

或不適當的避穀斷食, 久而久之, 使氣血生化無源。 遇到這類患者, 單純藥物治療往往無效, 而令其增加主食量後症狀大多能消失, 有些患者甚至不需要用藥, 僅增加食量即可治癒。

過飽, 即進食量過多, 無論多麼有營養的食品, 只要超過人體所需要的量, 就會變成中醫眼裡的“邪”, 如“食積”、“痰濕”、“濕熱”、“鬱熱”、“瘀血”等等。 進食過多, 超過人體脾胃運化能力, 往往會出現脘腹脹滿, 或疼痛拒按, 噯腐吞酸, 口腔潰瘍, 口臭, 牙齦紅腫疼痛, 大便稀, 解而不暢, 大便臭穢等“食積證”。

出現這種情況, 一是要減少進食量, 甚至可以空一、二餐, 讓胃腸好好休息一下。 另外, 可以用古代名方“保和丸”, 現有中成藥出售, 或者喝點大麥茶即可。

飲食過量, 超過了人體代謝的需要,

多餘的部分或會形成“痰飲”、“濕邪”, 造成過度肥胖、高脂血症、脂肪肝等;或產生過多的氣血, “氣有餘便是火”, 血有餘(血濃)則成“瘀血”, 出現一系列熱壅血瘀(鬱熱、鬱火)的現象, 如面、唇、指甲、掌色深紫紅, 皮膚痤瘡, 癤腫頻發, 頭脹頭痛, 煩躁失眠, 口臭, 牙齒出血, 大便幹結, 小便黃赤等等。

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短期的避穀療法, 或服點中成藥“防風通聖丸”。

另外要提醒大家的是, 三餐的進食量要合理, 即早、中餐的量應該適當多一些, 晚餐的量要儘量少一些, 因太陽一落山, 人的陽氣也漸弱, 消化能力下降, 晚上如果過多進食往往難以很好消化, 容易產生食積、痰濕等“廢料”。

關於飲食內容

食物與中藥一樣, 也是植物、動物、礦物三大類,

有辛、甘、酸、苦、鹹五味, 不同的食物、不同的味所含的營養成分也不同, 對人體的作用也不相同。 因此, 在適量的前題下, 飲食物當以全面、豐富為佳, 食物的偏嗜與味的偏嗜均可以導致疾病。

如過食肥甘油膩厚味, 會生“痰”、“火”, 使血脂升高, 出現肥胖壅腫, 易患瘡瘍、腫毒、痔瘡等病症, 長期下去甚則導致冠心病心肌梗塞。

長期素食會導致“陰”的不足, 出現消瘦, 面色少華, 皮膚蒼老, 唇口乾燥, 過早出現皺紋, 下肢皮膚粗糙, 足跟皮膚皸裂, 舌面少苔或無苔等。

此外, 飲食物還必須清潔無毒, 不潔的飲食, 是引起胃腸道疾病和腸道寄生蟲病的主要原因。 有毒食物, 如農藥污染、河水污染等, 可以引起各種中毒性疾病。

另外, 中醫強調“醫食同源”,

食的作用與藥物的作用原理一樣, 有“藥食同理”、“藥食同性”、“藥食同效”、“藥食同害”之說, 藥與食的功效都是按照“辛甘酸苦鹹”五味與“寒熱溫涼”四氣來解釋的。

早在東漢時期的《黃帝內經》一書中就說:“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此五者, 有辛酸甘苦鹹,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 或緩或急, 或堅或軟, 四時五臟, 病隨五味所宜也。 ”什麼體質的人、什麼季節氣候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什麼味的食物過食或不食對人體有哪些傷害都有說法。

如氣虛陰虛的人, 不能多氣辣椒、酒等辛味的食品, 因辛味走竄香燥, 會耗氣傷陰。 夏天氣候潮濕悶熱時, 正常人可以適當多吃辣椒, 少吃油膩、過甜的飲食, 因油膩食物與甜食會助濕,使人產生胸悶,口粘,腹脹等不適感;深秋氣候乾燥時,不宜多食苦味或辛辣食品,否則令人咽喉、鼻腔乾燥,兩目乾澀等。

老年人不可過鹹飲食,因鹹能澀血,使血液變稠(即中醫說的瘀血),造成血管阻塞,引起各種心腦血管病;年青人如果長期過鹹飲食,會使膚色越來越黑,唇、甲、掌色紫暗,甚則出現頭痛頭脹,浮腫,血壓升高等問題。

關於五味的具體作用,後面有專篇詳細講解。

關於飲食時間

人類多數已形成一日三餐定時飲食的習慣,到飲食時間,既使不餓不渴也應當進食、喝水,這也是飲食衛生的一個重要方面。唐朝的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一書就告誡人們應:“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這是保護脾胃不受損傷的重要習慣。

現實中一些疾病就是由於長期因職業關係不能定時進食所造成的,如外科醫生、長途汽車駕駛員等患胃炎、胃潰瘍的比率明顯高於其他人群。

關於進食速度

吃的快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多年臨床發現,凡是進食速度過快的人,非常容易得兩種疾病,一是肥胖,二是慢性胃炎或胃潰瘍。

一者,進食過快,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超量飲食,造成肥胖;二是因食物沒有充分咀嚼,與口腔中的消化酶還沒有完全混合即下嚥,加重了胃的負擔,當胃不堪重負時就會發炎,出現胃泛酸、灼熱、脹氣、疼痛,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等問題。

所以建議大家進食時一定細嚼慢嚥,特別是有胃病的人。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更難正確把握飲食的量和質。由於食物極大的豐富,餐飲業的發達,吃的誘惑太多,導致飲食量的過度與質的不均衡,肥胖兒增多(營養過度),中青年高脂血症、心腦血管病的患病率增高,這些大多是飲食不節所造成的。

所以“學會吃”並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為了健康,我們還是要管住自己的嘴。

關注我們,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文 欣德醫話

因油膩食物與甜食會助濕,使人產生胸悶,口粘,腹脹等不適感;深秋氣候乾燥時,不宜多食苦味或辛辣食品,否則令人咽喉、鼻腔乾燥,兩目乾澀等。

老年人不可過鹹飲食,因鹹能澀血,使血液變稠(即中醫說的瘀血),造成血管阻塞,引起各種心腦血管病;年青人如果長期過鹹飲食,會使膚色越來越黑,唇、甲、掌色紫暗,甚則出現頭痛頭脹,浮腫,血壓升高等問題。

關於五味的具體作用,後面有專篇詳細講解。

關於飲食時間

人類多數已形成一日三餐定時飲食的習慣,到飲食時間,既使不餓不渴也應當進食、喝水,這也是飲食衛生的一個重要方面。唐朝的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一書就告誡人們應:“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這是保護脾胃不受損傷的重要習慣。

現實中一些疾病就是由於長期因職業關係不能定時進食所造成的,如外科醫生、長途汽車駕駛員等患胃炎、胃潰瘍的比率明顯高於其他人群。

關於進食速度

吃的快慢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多年臨床發現,凡是進食速度過快的人,非常容易得兩種疾病,一是肥胖,二是慢性胃炎或胃潰瘍。

一者,進食過快,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超量飲食,造成肥胖;二是因食物沒有充分咀嚼,與口腔中的消化酶還沒有完全混合即下嚥,加重了胃的負擔,當胃不堪重負時就會發炎,出現胃泛酸、灼熱、脹氣、疼痛,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等問題。

所以建議大家進食時一定細嚼慢嚥,特別是有胃病的人。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更難正確把握飲食的量和質。由於食物極大的豐富,餐飲業的發達,吃的誘惑太多,導致飲食量的過度與質的不均衡,肥胖兒增多(營養過度),中青年高脂血症、心腦血管病的患病率增高,這些大多是飲食不節所造成的。

所以“學會吃”並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為了健康,我們還是要管住自己的嘴。

關注我們,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文 欣德醫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