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探訪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殘片:古都尼尼微毀滅之謎

古都尼尼微毀滅之謎

作為古亞述帝國的帝都, 尼尼微城曾經輝煌不已, 但是幾千年過去了, 人們除了從史書和《聖經》上知道曾經有過尼尼微這樣一座城市之外, 其他就一無所知了。 直到19世紀, 西方開始興起探尋西亞文明的熱潮, 一批又一批來自各國的探險家們來到這片荒蕪的沙漠上, 尋找這座曾經在史書和《聖經》上講述的古城。

從16世紀開始, 美索不達米亞一直隸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它實際上已淪為帝國的一塊充滿邪惡的死角。 在這裡, 土匪搶人, 酋長好鬥, 地方官員受賄, 沙漠灼熱, 獅子覓食,

霍亂、痢疾一類的傳染病到處流行。 美索不達米亞危機四伏, 去那裡旅行簡直就是冒險。 然而, 仍有一些膽大好奇者探索了這塊歷史聖地。

先後來到美索不達米亞探險的有義大利人、丹麥人、英國人、法國人等, 他們當中有些是純粹的探險, 有些是政府資助的考察,

有些甚至就是西方國家駐美索不達米亞的外交人員。 其中最著名也最幸運的是一個叫奧斯丁•亨利•勒亞德的英國人。

在英國人之前, 法國人保爾•伊邁爾•波塔就已經在美索不達米亞秘密開採了很久, 他發掘出的許多雕塑和陶碑被運回歐洲後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但是他一直沒有找到《聖經》上記述的尼尼微城。 不甘心被法國人搶先摘走亞述王冠的英國人緊急派出他們的代理人前往美索不達米亞, 他就是奧斯丁•亨利•勒亞德。 喜好探險的勒亞德在中東許多地方旅行過, 當時他在英國駐君士坦丁堡的領事館工作。 一本傳記資料把他的工作稱做“多樣化的非官方外交使者”, 其實是一種介於政治活動和諜報工作之間的使命。

1845年, 勒亞德到達莫索(巴格達以北的城市, 傳說尼尼微古城就在附近)。 老練的勒亞德故意在法國人和地方酋長們面前晃蕩而過, 裝得像個獵人, 而私下裡卻把工具偷運到莫索附近的土丘, 開始發掘。 夜幕降臨之前, 他的工人們已發現了兩個亞述宮殿遺址。

不久, 他就發掘出了象牙雕刻、楔形文字碑和記載戰鬥場面的雕塑畫板。

1847年, 勒亞德開始發掘庫雲吉克, 那是法國人波塔曾經檢測然而又放棄了的土丘。 勒亞德發現, 在庫雲吉克地下20英尺處留存有大量文物。 庫雲吉克真的是長期被人們尋找的尼尼微。 而實際上, 勒亞德發現的第一個遺址是一個叫尼姆路德的城市, 歷史上曾做過亞述帝國的首都。 通過幾年的發掘, 勒亞德終於找到了深埋於地下的尼尼微, 幾乎在同一時期破譯出的楔形文字也證明了勒亞德的考古發現。

隨後, 勒亞德又發掘出了西元前704—前681年一直統治著亞述的國王辛拿切利甫的部分宮殿。 宮殿擁有71個房間, 其中一間是隨後建造的圖書館,

圖書館包攬了古亞述帝國從語言、歷史、文學、宗教到醫學的所有書籍。 宮殿至少還有27個入口, 每一個入口都由巨大的牛、獅或者獅身人面石雕衛士守衛著。 也許最令人難忘的要算那些記載著亞述歷史和神話的石雕壁畫了。 勒亞德估計, 如果把畫一幅接一幅地排列起來, 有將近2英里長。

由於大英博物館提供的資金極其有限,惱怒的勒亞德於1851年離開了發掘地。之後,又有伊拉克、法國、德國、英國以及美國的考古隊來到美索不達米亞進行了零星的發掘,有的發掘者高度重視科學考察價值,有的則只能算是些劫墓暴發戶。直到20世紀,人們才真正開始了對尼尼微、尼姆路德以及其他美索不達米亞古城的科學考察。

19世紀50年代初,大英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把勒亞德從尼尼微發現的24000多塊楔形文字碑進行分類翻譯。一天,一位參加翻譯工作的亞述學者喬治•史密斯在考察一堆破碎的石碑時,偶然讀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碑文記載了古巴比倫時期,上帝降大雨和洪水來懲罰邪惡有罪的人類的情景。大災中,一個名叫尤特拿比利姆的人造了一隻木船,載上家人和許多動物,在洪水中倖存了下來。很明顯,碑文記載的故事與《聖經•創世紀》中描述的“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幾乎一樣。

史密斯的發現引起了轟動。有些人聲稱,那段碑文證明諾亞方舟的故事是真實的;另一些人卻爭論說,碑文表明《聖經》故事是依據更古老的神話寫成的。可惜的是,那塊有關洪水故事的石碑已破碎,史密斯也無法提供巴比倫洪水故事的全文。於是,《每日郵報》出資派史密斯去尼尼微找回破裂碑文的殘餘部分。奇跡般的巧合出現了,史密斯竟然在不到一星期的時間裡就碰上了那塊遺失碑文的其餘部分。然而新恢復的碑文全文並沒有增添什麼有關洪水的內容,而希望繼續發掘的史密斯在兩年後卻因痢疾死在了敘利亞。

由於大英博物館提供的資金極其有限,惱怒的勒亞德於1851年離開了發掘地。之後,又有伊拉克、法國、德國、英國以及美國的考古隊來到美索不達米亞進行了零星的發掘,有的發掘者高度重視科學考察價值,有的則只能算是些劫墓暴發戶。直到20世紀,人們才真正開始了對尼尼微、尼姆路德以及其他美索不達米亞古城的科學考察。

19世紀50年代初,大英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把勒亞德從尼尼微發現的24000多塊楔形文字碑進行分類翻譯。一天,一位參加翻譯工作的亞述學者喬治•史密斯在考察一堆破碎的石碑時,偶然讀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碑文記載了古巴比倫時期,上帝降大雨和洪水來懲罰邪惡有罪的人類的情景。大災中,一個名叫尤特拿比利姆的人造了一隻木船,載上家人和許多動物,在洪水中倖存了下來。很明顯,碑文記載的故事與《聖經•創世紀》中描述的“洪水與諾亞方舟”的故事幾乎一樣。

史密斯的發現引起了轟動。有些人聲稱,那段碑文證明諾亞方舟的故事是真實的;另一些人卻爭論說,碑文表明《聖經》故事是依據更古老的神話寫成的。可惜的是,那塊有關洪水故事的石碑已破碎,史密斯也無法提供巴比倫洪水故事的全文。於是,《每日郵報》出資派史密斯去尼尼微找回破裂碑文的殘餘部分。奇跡般的巧合出現了,史密斯竟然在不到一星期的時間裡就碰上了那塊遺失碑文的其餘部分。然而新恢復的碑文全文並沒有增添什麼有關洪水的內容,而希望繼續發掘的史密斯在兩年後卻因痢疾死在了敘利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