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探訪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殘片:吳哥古城之謎

吳哥古城之謎

“吳哥”, 梵語中意為“城”。 分為大吳哥和小吳哥的吳哥古城, 主要是由9世紀至13世紀創建的一組石造建築群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組成的。 大吳哥又稱吳哥通, “通”意為“城”;小吳哥又稱吳哥窟, “窟”意為“首都的寺院”。 吳哥古跡總共有大小各式建築物600餘座, 散佈在約45平方千米的森林裡。

就像它的所在一樣, 吳哥古城處處都隱藏著令人困惑的謎。

19世紀, 法國博物學家亨利•莫霍特得到一本中國元朝人周達觀寫的《真臘風土記》(真臘是元朝對柬埔寨的稱呼), 對書中描繪的東方風光異常著迷的亨利•莫霍特讀完該書便決定前往柬埔寨。

1860年, 亨利•莫霍特深入叢林尋找一種獨特的蝴蝶品種, 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 這個喜歡冒險的法國人進入人跡罕至的叢林深處。 在陰森的密林裡走了很久, 亨利突然發現了一條長長的石階, 石階通向幾座尖頂高塔, 他順著石階上去, 發現那裡分佈著許多被苔蘚和青藤覆蓋著的異常宏偉的建築物和石像。 亨利欣喜若狂, 在他後來的筆記中, 他這樣寫道:“如此迷人的景象一下子浮現在我眼前, 我忘記了旅途的疲勞, 內心充滿敬慕與喜悅之情, 猶如荒涼沙漠中突然見到一片綠洲。 ”懷著敬畏的心情, 亨利•莫霍特對吳哥古城進行了考察並繪製了草圖。

3周之後, 亨利•莫霍特離開了他發現的這座帶給他巨大震撼的古城。 當他再次踏上探索旅程, 卻不幸感染了熱病, 於1861年去世。 但是亨利的筆記被寄回了歐洲, 並於1864年出版。 他的筆記一經發表就在西方各國引起了轟動。 從此, 開始有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專家們趕赴吳哥。

其實, 亨利•莫霍特並不是第一個注意到吳哥古城的外來人,

在他之前, 中國的外交官、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遊客以及法國的傳教士都對吳哥古建築作過描述, 但是他們的記述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

19世紀後半期, 人們開始對吳哥古城進行科學發掘、整理和修復。 由於地處雨林, 人煙稀少, 歷時久遠, 到處都是參天古樹, 許多石雕被樹枝和藤蔓層層纏繞, 古寺廟、廣場、神像等長滿雜草, 發掘和研究工作進行得艱苦而漫長。 經過多年清理, 大量建築恢復了其本來面目, 在熱帶叢林裡沉睡了400年的古老城市再一次呈現在人們面前。

吳哥古城在9世紀—15世紀的漫長歲月裡一直是柬埔寨的國都。 古城約占地15平方千米, 四周環以高牆, 內有宮殿、廟宇、寶塔, 是柬埔寨古代建築藝術的代表。 其建築之精細、浮雕之生動、設計之巧妙均堪稱絕品。

據記載, 吳哥窟建于12世紀前半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 當時信奉婆羅門教的高棉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 為了祭祀“保護之神”, 同時也為了炫耀自己的功績以及為他死後做陵墓而專門建造了這座神廟。

吳哥窟的主體建築位於石砌台基上, 台基分為三層, 每一層台基的四周都有石砌回廊圍繞。 回廊上飾以浮雕, 題材大多取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中的神話故事, 也有反映當時高棉人現實生活及他們同占族入侵者戰鬥情景的畫面。 中心建築是大神殿, 分為3層台基。 位於最上層的是中央佛塔, 離地高度達65米, 其餘4座較小的則位於第二層的四角。 神殿各層皆環以圓柱回廊, 牆壁上更是佈滿了精美的浮雕和壁畫。 整個建築象徵著佛教傳說中的宇宙中心須彌山。 由於整個寺都是用巨石壘砌而成, 因而顯得格外整齊肅穆、和諧莊嚴。 此外, 寺內還有一座圖書館和一處供飲用的蓄水池。

吳哥通位於吳哥窟的北部,是蘇利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建造的新都。相比較而言,吳哥通規模宏偉壯觀,占地9公頃,城牆周長12千米,牆高7米,厚6米,周圍環以相當寬的護城河。而且全城5道城門中,有4道通向市中心的巴揚廟,另一道通往皇宮。5個城門上方都建有無數巨大的石塔,塔的四面雕有佛的頭像,高達2米多。吳哥通的中心是巴揚廟,它是王城的主體建築,高達45米,它和周圍的16座中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了一組整齊完美的階梯式塔型建築群。據史書記載,這16座寶塔象徵當時高棉的16個省。其中,被稱為“吳哥古跡明珠”的女王宮,更是以它精美絕倫的石雕著稱於世。這些雕像刻工之精細、線條之流暢、立體感之強烈,都堪稱石雕藝術中的奇觀。

吳哥遺跡包括城內的大小吳哥以及城外的塔普倫寺、女王宮等,遺跡內的全部建築沒有寸鐵尺木,完全由巨大的石塊堆砌而成,它的建成本身就是個奇跡。但更令人迷惑的是,如此龐大的建築群為什麼會被叢林的荒草所湮沒而長期無人問津呢?

大小吳哥的每一塊石頭都精雕細琢,遍佈浮雕壁畫,其技巧之嫺熟、精湛,想像力之豐富,使現代人驚歎,以至於長時間流傳著吳哥古跡是天神創造物的傳說。人們發現在壘砌這些建築時,當初的建造者並沒有使用粘合劑之類的材料,完全靠石塊本身的重量和形狀緊密相連。時至今日,吳哥古跡的大部分建築雖歷經滄桑,但仍巋然不動。多年來,針對吳哥的科學考古沒有停止過,但還是有許多人們無法解開的謎團。

依據吳哥城的規模,估計這座古城最繁榮的時候,至少有近百萬居民。可是這樣一座繁榮昌盛的都城為什麼竟會湮沒在茫茫叢林裡呢?它的居民為什麼都不見了呢?有人猜測,當時流行的瘟疫或霍亂之類的疾病使他們在極短時間內全部死去。還有人認為,外族的入侵使吳哥淪陷,幾乎所有的居民都被迫成為入侵者的奴隸而被驅趕到了某個地方。

大部分學者認為,吳哥的廢棄與暹羅(泰國的古稱)人的不斷入侵有關。暹羅的不斷強大使高棉人蒙受深重的災難,日益衰竭的國力使高棉人無法應付暹羅人的挑戰,他們只好採取回避的辦法。再加上吳哥王朝的王族內部矛盾不斷激化,內外交困使得高棉王朝最終放棄了吳哥古城。15世紀上半葉,吳哥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曾經繁華昌盛的吳哥城逐漸雜草叢生,被茂密的熱帶森林所湮沒。

關於吳哥被遺棄的原因,2007年澳大利亞科學家的推測認為吳哥被棄的根本原因是水資源危機。負責這項研究的考古學家羅蘭德•弗萊特說,為了維持古城75萬人口的生存,高棉人不得不謹慎管理用水系統。但在控制吳哥城中部用水系統的兩個龐大建築中發現的阻塞物顯示,此系統在吳哥城存在的歷史末期已開始失去作用。依據過去的實地調查與新的發現,專家推論,由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的季風類型使古城無法支撐下去而最終被廢棄。

由於有關柬埔寨中古時代的史料極其缺乏,重現于世的吳哥古城與相關謎題還有待後人進一步探索研究。

吳哥通位於吳哥窟的北部,是蘇利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建造的新都。相比較而言,吳哥通規模宏偉壯觀,占地9公頃,城牆周長12千米,牆高7米,厚6米,周圍環以相當寬的護城河。而且全城5道城門中,有4道通向市中心的巴揚廟,另一道通往皇宮。5個城門上方都建有無數巨大的石塔,塔的四面雕有佛的頭像,高達2米多。吳哥通的中心是巴揚廟,它是王城的主體建築,高達45米,它和周圍的16座中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了一組整齊完美的階梯式塔型建築群。據史書記載,這16座寶塔象徵當時高棉的16個省。其中,被稱為“吳哥古跡明珠”的女王宮,更是以它精美絕倫的石雕著稱於世。這些雕像刻工之精細、線條之流暢、立體感之強烈,都堪稱石雕藝術中的奇觀。

吳哥遺跡包括城內的大小吳哥以及城外的塔普倫寺、女王宮等,遺跡內的全部建築沒有寸鐵尺木,完全由巨大的石塊堆砌而成,它的建成本身就是個奇跡。但更令人迷惑的是,如此龐大的建築群為什麼會被叢林的荒草所湮沒而長期無人問津呢?

大小吳哥的每一塊石頭都精雕細琢,遍佈浮雕壁畫,其技巧之嫺熟、精湛,想像力之豐富,使現代人驚歎,以至於長時間流傳著吳哥古跡是天神創造物的傳說。人們發現在壘砌這些建築時,當初的建造者並沒有使用粘合劑之類的材料,完全靠石塊本身的重量和形狀緊密相連。時至今日,吳哥古跡的大部分建築雖歷經滄桑,但仍巋然不動。多年來,針對吳哥的科學考古沒有停止過,但還是有許多人們無法解開的謎團。

依據吳哥城的規模,估計這座古城最繁榮的時候,至少有近百萬居民。可是這樣一座繁榮昌盛的都城為什麼竟會湮沒在茫茫叢林裡呢?它的居民為什麼都不見了呢?有人猜測,當時流行的瘟疫或霍亂之類的疾病使他們在極短時間內全部死去。還有人認為,外族的入侵使吳哥淪陷,幾乎所有的居民都被迫成為入侵者的奴隸而被驅趕到了某個地方。

大部分學者認為,吳哥的廢棄與暹羅(泰國的古稱)人的不斷入侵有關。暹羅的不斷強大使高棉人蒙受深重的災難,日益衰竭的國力使高棉人無法應付暹羅人的挑戰,他們只好採取回避的辦法。再加上吳哥王朝的王族內部矛盾不斷激化,內外交困使得高棉王朝最終放棄了吳哥古城。15世紀上半葉,吳哥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曾經繁華昌盛的吳哥城逐漸雜草叢生,被茂密的熱帶森林所湮沒。

關於吳哥被遺棄的原因,2007年澳大利亞科學家的推測認為吳哥被棄的根本原因是水資源危機。負責這項研究的考古學家羅蘭德•弗萊特說,為了維持古城75萬人口的生存,高棉人不得不謹慎管理用水系統。但在控制吳哥城中部用水系統的兩個龐大建築中發現的阻塞物顯示,此系統在吳哥城存在的歷史末期已開始失去作用。依據過去的實地調查與新的發現,專家推論,由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的季風類型使古城無法支撐下去而最終被廢棄。

由於有關柬埔寨中古時代的史料極其缺乏,重現于世的吳哥古城與相關謎題還有待後人進一步探索研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