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探訪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殘片:邁錫尼文明存在之謎

邁錫尼文明存在之謎

伯羅奔尼薩斯半島上的亞哥裡斯平原乾旱貧瘠, 人們很難把它與荷馬史詩中所描述的“多金的”邁錫尼聯繫在一起。 “多金的”邁錫尼是真實的嗎?

邁錫尼文明是希臘青銅時代晚期的文明, 它由伯羅奔尼薩斯半島的邁錫尼城而得名。 約西元前2000年左右, 希臘人開始在巴爾幹半島南端定居。 從西元前16世紀上半葉起逐漸形成一些奴隸制國家, 出現了邁錫尼文明。 邁錫尼文明是希臘本土第一支較為發達的文明, 西元前17世紀中期至西元前12世紀盛極一時。

在《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 荷馬多次提到“人間王”阿伽門農的首都邁錫尼, 而且每次提及這一城市, 都要加上“多金的”這一詞來形容它。 在荷馬的筆下, 邁錫尼似乎是一座黃金遍地的城市。 邁錫尼國曾向外擴張, 其君王阿伽門農曾率領希臘聯軍渡海遠征特洛伊, 侵入小亞細亞西南沿海一帶,

特洛伊戰爭正是邁錫尼人與特洛伊人爭奪海上霸權的一場交鋒。 邁錫尼雖然取得了特洛伊戰爭的勝利, 但不久便被南下的強悍民族多利亞人所征服, 從此邁錫尼文明急劇衰亡, 希臘倒退到沒有文字記載的史前社會時期。 邁錫尼文明也逐漸被人們淡忘。

19世紀末, 德國考古學者H·謝裡曼在邁錫尼遺址發掘出眾多王族墓葬及豐富金銀飾物之後, 他相信自己找到了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所描寫的世界。 在一個邁錫尼的墓穴中, 他將所發現的一個金箔面具命名為“阿伽門農面具”, 邁錫尼文明及其歷史地位始得到肯定。

邁錫尼的遺址建築在一個高丘上, 城堡的堡牆以巨石環山建成, 大門上有雙獅拱衛一柱石刻,

被稱為“獅子門”。 據考古證明, 它建於西元前1300年左右。 它的門兩側的城牆向外突出, 形成一條過道, 加強了城門的防禦性。 “獅子門”寬3.5米, 高4米, 門柱用整塊石頭製成;柱子上有一塊橫樑, 重20噸, 中間厚兩邊薄, 形成一個弧形, 巧妙地減輕了橫樑的承重力。 橫樑上面裝飾有三角形的石板, 石板上雕著兩隻獅子, 獅的前爪搭在祭臺上, 形成雙獅拱衛之狀, 威風凜凜地向下俯視著。 門口的階梯也用整塊的岩石鋪成, 上面還殘留有戰爭的輪轍。 雖然邁錫尼城堡已成廢墟, 但這個莊嚴肅穆的城門, 歷經3 000年的風吹雨打依然巍然屹立, 威風不減當年。

1939年起, 由希臘考古學家帕巴德米特裡領導的希臘考古學會和英國考古學家韋思領導的考古隊共同對邁錫尼遺址進行發掘。 發掘工作斷斷續續進行了幾十年, 奇跡還在不斷出現, 人們對邁錫尼文明的瞭解也更加深入、全面。

邁錫尼的圓頂墓是相當宏偉的石構建築, 最大的圓頂墓稱為阿特柔斯王(阿伽門農之父)的寶庫,

高13.2米, 用巨石疊澀砌成, 墓門的一塊楣石竟重達120噸。 邁錫尼的陶器和工藝品也有自己的風格, 除吸收彌諾斯文明的因素外, 還具有強勁粗放的特色。 豎穴墓中的隨葬品, 如金質的面具、角杯、指環、金銀鑲嵌的刀劍等, 都是古代工藝的傑作。 圓頂墓已全部遭盜掘而極少遺存, 但瓦孚墓中殘存的兩隻金杯極為生動精美, 以浮雕表現捕捉林中野牛的情景。 邁錫尼的線形文字“B”的發現, 給傳奇性的邁錫尼考古又增添了新的魅力。 線形文字“B”如今已釋讀成功, 使我們對邁錫尼社會的奴隸制度和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從各地發現的泥板文書上瞭解到, 該文明的社會經濟情況與古代東方的奴隸制王國相接近。 泥板中還有日後希臘神話中常可見到的天神如宙斯、赫拉、雅典娜、阿波羅的名字,表明該文明與其後的希臘文明存在一定的繼承關係。

邁錫尼墳墓和王宮遺址的成功發掘,使世人看到了一個湮沒已久的輝煌的文明,證實了荷馬史詩中“多金的”邁錫尼的存在。邁錫尼考古的進行,使荷馬的優美的詩句又一次迴響在邁錫尼的廢墟中,湮沒已久的邁錫尼文明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學家的努力下,向人們展現了輝煌燦爛的面目。

“多金的”邁錫尼成了考古史上的又一個傳奇。

泥板中還有日後希臘神話中常可見到的天神如宙斯、赫拉、雅典娜、阿波羅的名字,表明該文明與其後的希臘文明存在一定的繼承關係。

邁錫尼墳墓和王宮遺址的成功發掘,使世人看到了一個湮沒已久的輝煌的文明,證實了荷馬史詩中“多金的”邁錫尼的存在。邁錫尼考古的進行,使荷馬的優美的詩句又一次迴響在邁錫尼的廢墟中,湮沒已久的邁錫尼文明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學家的努力下,向人們展現了輝煌燦爛的面目。

“多金的”邁錫尼成了考古史上的又一個傳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