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去澳門只看賭場?放下籌碼,走進這座“好色”之城吧!

一直以來, 澳門都以“賭城”的名號聞名於世, 各種花樣繁多的娛樂項目吸引著各地的遊客, 而許多人對澳門印象也僅限於此。

在澳工作一年有半, 對當地的情況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 也結識了不少本地的朋友和市民, 每每聊到博彩業時, 他們都會對此持有又愛又恨的態度——愛之創造了龐大的經濟效益, 恨之擾亂了平靜的生活節奏。

為此, 我不禁思考, 這個充滿魅力的海邊小城, 除去傳統的博彩、購物、美食等元素, 還有什麼引人入勝的地方呢?

因為工作需要, 這一年多來, 幾乎每天都在走街串巷, 有時難免身心疲憊, 而當我轉過街角, 看到一些色彩繽紛的建築突然跳進視線時, 整個人仿佛被明快的色彩治癒了一樣, 瞬間回血不少。 我想, 這或許就是我想要的答案。

澳門的確是個很“色”的城市, 這主要源於上百年的殖民歷史。 作為大航海時代不可一世的霸主, 葡萄牙人卻是出人意料的不務正業又童心未泯, 跟打翻了顏料似的, 隨手就往牆上塗。

在這些悶騷葡人的統治下,

澳門保留了大量的葡式建築, 而澳門人也在潛移默化之下對“色”情有獨鍾, 把“無色不歡”的風格進行到底。

因此, 澳門總是很熱情, 只要你多留心, 就能發現這座城市為客人精心準備的驚喜。

拍攝此組照片, 讓我對這個曾經奮鬥過的城市有了更加豐滿的解讀,

以及更加深刻的眷戀, 這是我留給這座小城的禮物, 也是她贈給我的禮物。

而現在, 我要把這份禮物分享給更多的人, 希望通過這組照片, 可以給大家呈現一個形象更加豐滿、更加精彩的澳門, 展現其不為人熟知的魅力。

澳門半島

大三巴牌坊旁邊的戀愛巷, 單聽名字就感受到一股浪漫的氣息,精緻的葡式建築和繽紛的牆面更是為這裡增添了甜蜜的味道。因此,這裡總會吸引到許多情侶前來打卡,可謂拍照虐狗秀恩愛的勝地。

這座粉紅色的建築物是建於1870年的陸軍俱樂部,地點位於葡京酒店附近,曾經是葡萄牙陸軍軍官活動的會所。後來於1995年翻新,餐廳開始對公眾開放。餐廳內供應傳統的葡國菜,做法正宗,加上俱樂部內風格鮮明的裝潢,具有濃厚的異國風情。

議事亭前地的商業中心,大夥兒忙著買買買的同時很少留意過這棟暖黃色的建築……和碧綠的荷葉藍藍的天共同組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藏在崗頂劇院旁邊的何東圖書館是集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于一體的園林式圖書館,外牆色彩明快,裡面構造別出心裁,環境清幽寂靜,絕對是文藝青年的閱讀天堂。

建築物建於1894年以前,原為官也夫人所擁有。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于1918年購入用作別墅,曾在此定居。1955年何東爵士病逝,後人根據生前遺囑意願將故居贈予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用途。

南灣湖邊這棟看起來少女心爆棚的粉紅色葡式建築……唔……這就是澳門的政府總部,沒錯,就是行政長官辦公的地方。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正經嚴肅的政府部門設在一棟粉色建築裡,簡直沒有比這更反差萌的了!

著色大膽的荷蘭園商業中心,紅黃綠三色在密集的商住區內強烈碰撞,絕對是水坑尾最奪人眼球的建築,當你們在著名的水坑尾波鞋街血拼時,不要忘記抬頭望一望,相信得到的驚喜比埋頭購物更加強烈...

荷蘭園商業中心後面的望德堂坊,經常舉辦各種文創集市和藝術展,是本地文藝小清新最愛逛的地方之一,雖然身處民居小巷中,但不難找到,從水坑尾街靠近塔石廣場的路口往上走幾十米就到。

望德堂區內的仁慈堂婆仔屋,前稱為婆仔屋,是澳門的文化創意空間。婆仔屋坐落於瘋堂斜巷,是逾百年的外觀為黃色的葡式建築,前有一小庭院,植有兩棵巨大的百年老樟樹,環境清幽美麗。

正好碰見一位外國帥哥在打電話,瀟灑地倚靠著建築外牆,仿佛一副色彩明快的油畫。

在望德堂區的另一個方向,離婆仔屋幾百米開外的地方,澳門社工局“大樓”仿佛海浪一樣的藍白色,帶有明顯的南歐風情。當然,政府總部都帶著粉紅色的反差萌,“哆啦A夢色”的社工局也就不足為奇了。

突然,一輛紅色的小汽車闖入鏡頭,可以說是非常應景了。

塔石廣場邊上一排紅藍色的葡式建築,一直延伸了幾百米,明顯地記載著這個城市一段獨特的歷史,而抬頭看到壯觀的新葡京酒店,則代表著澳門輝煌的現在和未知的將來。

氹仔區

官也街是氹仔有名的美食街和手信街。青洲灶記咖啡是當地享負盛名的咖啡室(茶餐廳),以前從澳門半島的舊區青洲聲名鵲起,後來順應時勢在遊客眾多的官也街附近開設分店,既開拓了市場,又方便了遊客。

雖然是新店開業,但店外面還有鮮明灶記特色的矮凳仔座位,可是說是非常原汁原味了。

喂喂,這位路過的大叔,你在偷窺什麼呢?

花俏的葡式花磚,暖黃色的牆面,一看就讓人很有食欲。說到澳門不能不說豬扒包,說到豬扒包就不能不說大利來記,這家以豬扒包聞名的老店位於官也街附近,是許多遊客的覓食必到之處,但據說品質已經不復當年,近幾年逐漸走下神壇了。

官也街一帶有許多低調神秘的小店,離開主道,拐入九曲十八彎的小巷裡,很容易就能發現與眾不同的風景。

不屑流於世俗的文藝青年們總能找到不一樣的角度,在神秘的小巷裡,沒有遊人如鯽的喧鬧,更能用心享受那一抹少女粉帶來的驚喜。

穿過官也街,沿著嘉路士米耶馬路和光復街往上走,就到了極具特色的龍環葡韻景區,這裡有五幢建於1921年的經典葡式建築,曾作為澳門離島高級官員的官邸及一些土生葡人家庭住宅。

上世紀80年代年,澳門政府對這些建築進行翻修,改造成住宅式博物館,並於1999年對公眾開放,成為“澳門八景”之一。

作為澳門最具代表性的葡人區,這裡的主色調是以淡綠和白色的經典配色,呈現著最經典、最濃郁的葡國風情,因此備受遊客青睞,很多新婚男女和影樓更是把這裡視為婚紗攝影的勝地。

住宅式博物館旁邊的花園,經典的葡式淡綠色與各種植物融為一體,讓人滿眼的鬱鬱蔥蔥。對面就是紙醉金迷的路氹城,讓這個清幽寂靜的世外桃源顯得尤為可貴。

這兩位穿著豔麗的“中年美女”,也許覺得滿眼綠色太單調,不惜以自身化作點綴,成為“萬綠叢中一點紅”。

澳門後花園——路環

路環原為一個獨立島嶼,其位置相當於今天路氹填海區蓮花路和石排灣馬路以南的部分,因為長期填海,現已和氹仔連成一體,而兩島之間因填海而成的區域就是現在的路氹城。

雖然澳門這個昔日的小漁村已經急速地發展成國際化都市,許多舊時的記憶已經被城市化和娛樂業侵蝕得不復存在,但值得慶倖的是,遙遠的路環還保留著它最原始的一面。由於遠離市區的煩擾及雜亂,所以當地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貌得以較為完整地沿襲下來。

路環村,也稱為路環市區,從氹仔搭乘公交到“路環市區”站即可到達。這個村落看似不起眼,但大名鼎鼎的安德魯蛋撻總店就隱藏於此,想要品嘗到最原汁原味的澳門葡撻,這裡一定會給你不同於其他分店的獨特感覺。

另外,這個小村落還是澳門人心目中名副其實的“彩虹村”。

如果說澳門市區象徵著澳門的現在,路氹城代表了澳門的未來,那路環就是澳門的過去。來到這個單純的小漁村,就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一百年前的澳門,海邊顏色鮮豔的吊腳漁屋,招牌老舊的魚鋪海味檔,海風帶來的腥味,每一樣都是熟悉的舊日回憶。

聖方濟各教堂是鮮豔黃色和像樂高一樣的巴羅克建築,主要是為了紀念1910年時大戰海盜的勝利,因此,教堂內曾保存有聖方濟各的手骸聖鐲和大三巴聖堂火災遺下死者的聖鐲。

另外此地曾經還是經典韓劇《宮‧野蠻王妃》中著名的拍攝場景,吸引了一些戲迷前來朝聖,同時還經常會有許多新婚男女在此拍婚紗照。當時我路過的時候,正好有一對小情侶在甜蜜自拍,倒是增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

村子裡幾乎每棟房子的外牆都被漆上了各種鮮豔亮麗的顏色,往深處走,每條小巷,每個轉角,每次抬頭,都是滿眼的五彩繽紛。很難想像這些是淳樸的漁民的作品,而更像是老天在這裡打翻了調色盤,是老天爺送給曾飽受困難的村民的禮物。

一帶一路、中葡合作平臺、港珠澳大橋、粵港澳大灣區……澳門身上的標籤越來越多,發展空間也越來越大,這座昔日的小漁村,這座以博彩業聞名世界的海邊小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希望澳門不要迷失在高速發展的大潮中,而是留一些餘地,為市民和遊客保留多一點澳門最本真的東西。

也希望大家不再被“賭城“的標籤一葉障目,每個人都應該走出紙醉金迷的度假村,耐心地瞭解這座小城,細細品味它的純粹,去接受它給予的動人驚喜。

蘇崢投稿於粵港澳大灣區網,轉載請注明(無注明來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責任權利)

想要瞭解更多粵港澳大灣區資訊,關注本號後點擊頭像底部功能表內容或者前往YGA.cn查看吧!

單聽名字就感受到一股浪漫的氣息,精緻的葡式建築和繽紛的牆面更是為這裡增添了甜蜜的味道。因此,這裡總會吸引到許多情侶前來打卡,可謂拍照虐狗秀恩愛的勝地。

這座粉紅色的建築物是建於1870年的陸軍俱樂部,地點位於葡京酒店附近,曾經是葡萄牙陸軍軍官活動的會所。後來於1995年翻新,餐廳開始對公眾開放。餐廳內供應傳統的葡國菜,做法正宗,加上俱樂部內風格鮮明的裝潢,具有濃厚的異國風情。

議事亭前地的商業中心,大夥兒忙著買買買的同時很少留意過這棟暖黃色的建築……和碧綠的荷葉藍藍的天共同組成一道別致的風景。

藏在崗頂劇院旁邊的何東圖書館是集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于一體的園林式圖書館,外牆色彩明快,裡面構造別出心裁,環境清幽寂靜,絕對是文藝青年的閱讀天堂。

建築物建於1894年以前,原為官也夫人所擁有。其後被香港富紳何東爵士于1918年購入用作別墅,曾在此定居。1955年何東爵士病逝,後人根據生前遺囑意願將故居贈予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用途。

南灣湖邊這棟看起來少女心爆棚的粉紅色葡式建築……唔……這就是澳門的政府總部,沒錯,就是行政長官辦公的地方。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正經嚴肅的政府部門設在一棟粉色建築裡,簡直沒有比這更反差萌的了!

著色大膽的荷蘭園商業中心,紅黃綠三色在密集的商住區內強烈碰撞,絕對是水坑尾最奪人眼球的建築,當你們在著名的水坑尾波鞋街血拼時,不要忘記抬頭望一望,相信得到的驚喜比埋頭購物更加強烈...

荷蘭園商業中心後面的望德堂坊,經常舉辦各種文創集市和藝術展,是本地文藝小清新最愛逛的地方之一,雖然身處民居小巷中,但不難找到,從水坑尾街靠近塔石廣場的路口往上走幾十米就到。

望德堂區內的仁慈堂婆仔屋,前稱為婆仔屋,是澳門的文化創意空間。婆仔屋坐落於瘋堂斜巷,是逾百年的外觀為黃色的葡式建築,前有一小庭院,植有兩棵巨大的百年老樟樹,環境清幽美麗。

正好碰見一位外國帥哥在打電話,瀟灑地倚靠著建築外牆,仿佛一副色彩明快的油畫。

在望德堂區的另一個方向,離婆仔屋幾百米開外的地方,澳門社工局“大樓”仿佛海浪一樣的藍白色,帶有明顯的南歐風情。當然,政府總部都帶著粉紅色的反差萌,“哆啦A夢色”的社工局也就不足為奇了。

突然,一輛紅色的小汽車闖入鏡頭,可以說是非常應景了。

塔石廣場邊上一排紅藍色的葡式建築,一直延伸了幾百米,明顯地記載著這個城市一段獨特的歷史,而抬頭看到壯觀的新葡京酒店,則代表著澳門輝煌的現在和未知的將來。

氹仔區

官也街是氹仔有名的美食街和手信街。青洲灶記咖啡是當地享負盛名的咖啡室(茶餐廳),以前從澳門半島的舊區青洲聲名鵲起,後來順應時勢在遊客眾多的官也街附近開設分店,既開拓了市場,又方便了遊客。

雖然是新店開業,但店外面還有鮮明灶記特色的矮凳仔座位,可是說是非常原汁原味了。

喂喂,這位路過的大叔,你在偷窺什麼呢?

花俏的葡式花磚,暖黃色的牆面,一看就讓人很有食欲。說到澳門不能不說豬扒包,說到豬扒包就不能不說大利來記,這家以豬扒包聞名的老店位於官也街附近,是許多遊客的覓食必到之處,但據說品質已經不復當年,近幾年逐漸走下神壇了。

官也街一帶有許多低調神秘的小店,離開主道,拐入九曲十八彎的小巷裡,很容易就能發現與眾不同的風景。

不屑流於世俗的文藝青年們總能找到不一樣的角度,在神秘的小巷裡,沒有遊人如鯽的喧鬧,更能用心享受那一抹少女粉帶來的驚喜。

穿過官也街,沿著嘉路士米耶馬路和光復街往上走,就到了極具特色的龍環葡韻景區,這裡有五幢建於1921年的經典葡式建築,曾作為澳門離島高級官員的官邸及一些土生葡人家庭住宅。

上世紀80年代年,澳門政府對這些建築進行翻修,改造成住宅式博物館,並於1999年對公眾開放,成為“澳門八景”之一。

作為澳門最具代表性的葡人區,這裡的主色調是以淡綠和白色的經典配色,呈現著最經典、最濃郁的葡國風情,因此備受遊客青睞,很多新婚男女和影樓更是把這裡視為婚紗攝影的勝地。

住宅式博物館旁邊的花園,經典的葡式淡綠色與各種植物融為一體,讓人滿眼的鬱鬱蔥蔥。對面就是紙醉金迷的路氹城,讓這個清幽寂靜的世外桃源顯得尤為可貴。

這兩位穿著豔麗的“中年美女”,也許覺得滿眼綠色太單調,不惜以自身化作點綴,成為“萬綠叢中一點紅”。

澳門後花園——路環

路環原為一個獨立島嶼,其位置相當於今天路氹填海區蓮花路和石排灣馬路以南的部分,因為長期填海,現已和氹仔連成一體,而兩島之間因填海而成的區域就是現在的路氹城。

雖然澳門這個昔日的小漁村已經急速地發展成國際化都市,許多舊時的記憶已經被城市化和娛樂業侵蝕得不復存在,但值得慶倖的是,遙遠的路環還保留著它最原始的一面。由於遠離市區的煩擾及雜亂,所以當地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貌得以較為完整地沿襲下來。

路環村,也稱為路環市區,從氹仔搭乘公交到“路環市區”站即可到達。這個村落看似不起眼,但大名鼎鼎的安德魯蛋撻總店就隱藏於此,想要品嘗到最原汁原味的澳門葡撻,這裡一定會給你不同於其他分店的獨特感覺。

另外,這個小村落還是澳門人心目中名副其實的“彩虹村”。

如果說澳門市區象徵著澳門的現在,路氹城代表了澳門的未來,那路環就是澳門的過去。來到這個單純的小漁村,就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一百年前的澳門,海邊顏色鮮豔的吊腳漁屋,招牌老舊的魚鋪海味檔,海風帶來的腥味,每一樣都是熟悉的舊日回憶。

聖方濟各教堂是鮮豔黃色和像樂高一樣的巴羅克建築,主要是為了紀念1910年時大戰海盜的勝利,因此,教堂內曾保存有聖方濟各的手骸聖鐲和大三巴聖堂火災遺下死者的聖鐲。

另外此地曾經還是經典韓劇《宮‧野蠻王妃》中著名的拍攝場景,吸引了一些戲迷前來朝聖,同時還經常會有許多新婚男女在此拍婚紗照。當時我路過的時候,正好有一對小情侶在甜蜜自拍,倒是增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

村子裡幾乎每棟房子的外牆都被漆上了各種鮮豔亮麗的顏色,往深處走,每條小巷,每個轉角,每次抬頭,都是滿眼的五彩繽紛。很難想像這些是淳樸的漁民的作品,而更像是老天在這裡打翻了調色盤,是老天爺送給曾飽受困難的村民的禮物。

一帶一路、中葡合作平臺、港珠澳大橋、粵港澳大灣區……澳門身上的標籤越來越多,發展空間也越來越大,這座昔日的小漁村,這座以博彩業聞名世界的海邊小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希望澳門不要迷失在高速發展的大潮中,而是留一些餘地,為市民和遊客保留多一點澳門最本真的東西。

也希望大家不再被“賭城“的標籤一葉障目,每個人都應該走出紙醉金迷的度假村,耐心地瞭解這座小城,細細品味它的純粹,去接受它給予的動人驚喜。

蘇崢投稿於粵港澳大灣區網,轉載請注明(無注明來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責任權利)

想要瞭解更多粵港澳大灣區資訊,關注本號後點擊頭像底部功能表內容或者前往YGA.cn查看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