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可哥的跨年潮汕美食之旅:乾麵,蠔烙,豬脹腸糯米吃不盡汕頭美食

來到汕頭, 老媽宮是不可繞開的去處。 2018年元旦, 我們吃完豐盛的早餐以後, 來到小公園附近的老媽宮, 又叫天后宮。 在明末清初的時候,

這裡是濱海的沙灘, 叫做“汕”。 漁民從這裡出海, 回來在這裡曬漁網。 女人們也就經常在這裡集聚, 一面織漁網, 一面等待親人出海歸來, 逐漸形成了居民點, 就是汕頭最早的雛形。 清朝嘉慶年間, 人們在這裡修建了天后宮和關帝廟。 漁船出海和潮人過洋, 都要在這裡拜別祭祀, 乞求平安, 包一點香灰和泥土帶上, 以示對故鄉的懷念之情。 這就成為汕頭開埠前最早的建築, 也是早期潮人華僑回來尋根的標記, 具有很重要的紀念意義。 現在她還一個是歷史博物館, 可以看到非常精美的木雕和石雕。 裡面香火也十分旺盛。

老媽宮對面的小巷子, 我看到著名的老媽宮粽球, 潮汕鼎鼎大名的小吃通常藏在一些小弄小巷裡, 外表一點也不起眼。 張新民先生說, 老媽宮粽球一開始是在老媽宮前擺攤而得名, 舊時的人出洋前必定要祭拜媽祖, 祈求保估平安, 順手在宮前買幾個粽球做供品, 路上再慢慢將它們吃了, 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這樣慢慢形成了一種習慣。

汕頭的老媽宮粽球, 與我們浙江嘉興的五芳齋粽子齊名, 同列為“中華名小吃”。 老媽宮粽球的特點是以甜鹹雙拼為內餡, 用料講究。 店裡的招牌寫明雙烹粽球就是甜鹹雙拼, 五香粽球則是純鹹味, 各有近十種的餡料, 雙拼的多了甜的蓮蓉沙, 都是10元一個, 注明沒有網購,

我各買了2個帶回寧波品嘗。 當天就吃豬腸脹糯米和鱟粿了。

豬腸脹糯米是潮汕地方民間傳統小食。 取豬大腸中段, 用食鹽、純鹼或澱粉反復搓洗至無異味, 將糯米先浸軟, 與豬肉、香菇、蝦、蓮子等輔料拌勻, 調入食鹽、味精、胡椒粉等調味品, 然後填裝入洗好的豬腸中(“脹”在潮汕方言中有把東西裝入容器中的意思,

“豬腸脹糯米”名稱由此而來), 兩端用紗線紮緊, 放開水鍋裡煮約1小時, 撈出斜切成小片, 蘸甜醬油食用

殳俏曾寫過:”大部分的灌腸, 內容都是肉, 而這一道小吃, 灌的卻是糯米。 用潮汕人的話來說, 這種食物最大的目的, 並不是解人嘴饞, 而是讓人吃飽。 糯米的配方, 則近似粽子, 裡面用到了小塊的豬肉、香菇、蝦米、蓮子、花生仁等。 把這些食材全部灌裝到洗得乾乾淨淨的豬大腸中, 紮緊了水煮, 糯米一熟, 便自然而然地膨脹起來, 把整條豬腸撐緊。 "

20元一份的豬脹腸糯米,店家會給一袋醬汁,淋在上面(醬油調進紅糖、適量辣椒、澱粉,小煮開,撒進炒香的白芝麻)。以糯米為主料,還有許多配料,味道類似吃粽子。

鱟粿,音同“後果”,鱟是種古老的水生物,藍血、扁殼,其子做成的鱟醬,在潮汕人的眼中,與西方人眼中的魚子醬一樣,是至高的美味。鱟粿原來是一種滲入了鱟醬的米飯團,專做為拜祭祖先和神明的供品而出現。但如今的鱟粿,因為鱟這種水產本身的滅絕,以致鱟醬的消失,早已變得名不符實。

不管是不是因為沒有鱟醬的加入,6元一份的鱟粿的確並不好吃,裡面有蝦幹一個,鵪鶉蛋一個,其它就是粿粉了,澆上辣椒醬,我們並沒有吃完。

我們在老媽宮粽球店裡吃小吃的時候,旁邊一桌客人在向店主人投訴粽球沒有煮熟,但老闆並不認同。我說不會啊,我在潮州剛吃了粽球過來,很好吃啊!她們說她們也在潮州吃過粽球,覺得很好吃,但是老媽宮的粽球不行,不僅不好吃,還沒熟。

我回家加熱了以後,每天早上一個老媽宮粽球當早餐,的確,粽球中心部分的米粒還是硬的,沒有煮到軟糯。腐乳肉是整塊的,根本沒有煮到綿軟的程度。盛名之下,實在難副!

汕頭小公園的街景,上個世紀30年代的建築,很有風格,雖然出租司機說:這些房子都要倒了,年輕人都往城市東邊去了,這裡只剩老年人了。但是這才是老汕頭的味道不是嗎?這個百貨大樓曾經是汕頭標誌性的建築,前一天我們看了夜景。

牆體斑駁的老房子,仍能看出百年前的汕頭該是多麼繁盛!

小公園的舊建築都在改造,但我們尋覓的愛西乾麵照常營業著,生意非常好。大概就是因為張新民先生等潮汕人的推薦吧。“愛西乾麵也算得上是一種很好吃的撈面,這種撈面是店裡自己做的,用精選麵粉多次擠壓加工而成的麵條又彈牙又韌滑,先在碗底加入秘制的鹵汁、芝麻醬、沙茶醬及豬油,麵條在沸水中泡熟後瀝幹水分倒入碗內,上面再疊放幾片自製鹵肉和蔥花。”因為早上剛吃了石炮臺的乾麵,也因為對愛西乾麵期望太高,卻並沒有給我帶來驚喜。

與愛西乾麵配套的還有一碗清湯,湯是用豬骨熬成,還有肉丸、豬雜、肉片等,這一套是25元。

從愛西乾麵店二樓望下去,小公園國平路上在元旦期間正舉辦“潮汕非遺文化一條街”,最具潮汕特色的潮汕釘金繡、剪紙、木雕等各種手工藝和展品都有展示,潮汕歷史文化可以一網打盡,我們立馬走去領市面。

民國時的可口可樂海報,美女正在喝可樂,那時候,這應該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吧?

小公園蛋撻,應該很有名,好多年輕人在買,我也不顧自己一早上吃了太多東西,湊熱鬧買了個流心芝士蛋撻,5元錢一個。

不知為什麼,這流心不太熟還是太濃郁,吃了以後胃不舒服。

在小公園附近逛著,又看到菜市場了,我們立馬進去看看。

果然如張新民先生說的,賣益母草和真珠花菜的攤位兼賣豬血,可以一併買回家煮豬血湯吃。這阿婆看到我拍照,還特意在盤子里加多一點豬血,拍起來好看一點。

潮汕小吃品種繁多,用汕頭美食達人異族極限的話來說,你可以365天吃得不重樣!這些水晶蝦餃,鱟粿,菜頭粿,紅桃粿以及種種我叫不出名字來的小吃點心,讓我眼花繚亂。

各色各樣的魚丸肉丸,現包的雲吞。

潮汕多產橄欖,這種也叫烏欖,以稚嫩未成熟的青橄欖為原料,與鹹菜葉和食用油在生鐵鍋中熬制,會逐漸變成黑色,醃制以後的烏橄欖用以配粥非常好。看我們好奇,店家送了一顆給我們嘗,味道不錯,當下粥的小菜剛好。在潮汕用橄欖入菜還有一種”橄欖螺頭湯“,也是美味菜肴。

白色的茄子,我是第一次看到,拍照留念。

看到薄殼米了!上次在潮州的菜場裡看到了魚飯,這次又看到了薄殼米。張新民對薄殼有過濃墨重彩的描繪。說薄殼是一種小型貽貝,南方常見,價格低廉,海南地方不吃,只把它當農田肥料。但是潮汕人把它當美味,在夏天薄殼盛出的時候,大吃特吃,張新民先生還策劃過”汕頭薄殼美食節“。汕頭有俗語”食薄殼找不著腳屐“或”食薄殼找不著奴囝“,意思是貪吃的媳婦只顧著吃薄殼,吐出來的空殼多至把鞋或小孩子都蓋住找不著了!但是現在是冬天,薄殼就會在夏天脫殼製成薄殼米,易於保存,讓我能在冬天也能看到薄殼!

蠔烙是在潮汕必吃的一種美食,在潮州街頭,我錯過了蠔烙,在汕頭則是一定要吃了。兩個選擇一個是西天巷蠔烙,一個是榕香蠔烙,我們最終選擇了榕香蠔烙。潮汕人食蠔歷史久遠,1930年,西天巷一帶有很多賣蠔烙的小攤,成為蠔烙美食一條街,後來公私合營,成立了西天巷蠔烙店。而這家榕香蠔烙的店主蔡武乳的祖父也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擺攤煎蠔烙的,傳至他父親,再傳到他手裡,不再擺攤而把小吃演變成正餐化。

店裡可點的菜式很多,也有自已做的粿可以外賣。但我們實在吃不下了,就只點了一盤蠔烙來嘗,這一盤40元。

據張新民先生說:蠔烙有個別名叫“厚朥蠔烙”,意即用很多豬油,猛火煎熟,好吃的蠔烙,應該是外脆內嫩,蠔多粉少,再淋上蛋液煎成金黃,上桌的時候將加有蛋液的一面朝上,灑上芫荽,配上魚露再吃。

蠔真的很多,外面也酥脆,裡面很嫩,有附送的魚露,但我們因為吃了太多東西,這一大盤終究沒有吃完。

潮汕人嗜茶如命,榕香蠔烙店門口,這應該是店主的茶盤。就像當我寫了那麼多潮汕的美食小吃的時候,潮汕的本地人會留言:你最應該帶的其實不是腐乳餅,而是單從茶!

愛旅行愛美食,純屬個人體驗分享。

愛美食的文藝青年通常都關注公眾號:可哥的美食生活

20元一份的豬脹腸糯米,店家會給一袋醬汁,淋在上面(醬油調進紅糖、適量辣椒、澱粉,小煮開,撒進炒香的白芝麻)。以糯米為主料,還有許多配料,味道類似吃粽子。

鱟粿,音同“後果”,鱟是種古老的水生物,藍血、扁殼,其子做成的鱟醬,在潮汕人的眼中,與西方人眼中的魚子醬一樣,是至高的美味。鱟粿原來是一種滲入了鱟醬的米飯團,專做為拜祭祖先和神明的供品而出現。但如今的鱟粿,因為鱟這種水產本身的滅絕,以致鱟醬的消失,早已變得名不符實。

不管是不是因為沒有鱟醬的加入,6元一份的鱟粿的確並不好吃,裡面有蝦幹一個,鵪鶉蛋一個,其它就是粿粉了,澆上辣椒醬,我們並沒有吃完。

我們在老媽宮粽球店裡吃小吃的時候,旁邊一桌客人在向店主人投訴粽球沒有煮熟,但老闆並不認同。我說不會啊,我在潮州剛吃了粽球過來,很好吃啊!她們說她們也在潮州吃過粽球,覺得很好吃,但是老媽宮的粽球不行,不僅不好吃,還沒熟。

我回家加熱了以後,每天早上一個老媽宮粽球當早餐,的確,粽球中心部分的米粒還是硬的,沒有煮到軟糯。腐乳肉是整塊的,根本沒有煮到綿軟的程度。盛名之下,實在難副!

汕頭小公園的街景,上個世紀30年代的建築,很有風格,雖然出租司機說:這些房子都要倒了,年輕人都往城市東邊去了,這裡只剩老年人了。但是這才是老汕頭的味道不是嗎?這個百貨大樓曾經是汕頭標誌性的建築,前一天我們看了夜景。

牆體斑駁的老房子,仍能看出百年前的汕頭該是多麼繁盛!

小公園的舊建築都在改造,但我們尋覓的愛西乾麵照常營業著,生意非常好。大概就是因為張新民先生等潮汕人的推薦吧。“愛西乾麵也算得上是一種很好吃的撈面,這種撈面是店裡自己做的,用精選麵粉多次擠壓加工而成的麵條又彈牙又韌滑,先在碗底加入秘制的鹵汁、芝麻醬、沙茶醬及豬油,麵條在沸水中泡熟後瀝幹水分倒入碗內,上面再疊放幾片自製鹵肉和蔥花。”因為早上剛吃了石炮臺的乾麵,也因為對愛西乾麵期望太高,卻並沒有給我帶來驚喜。

與愛西乾麵配套的還有一碗清湯,湯是用豬骨熬成,還有肉丸、豬雜、肉片等,這一套是25元。

從愛西乾麵店二樓望下去,小公園國平路上在元旦期間正舉辦“潮汕非遺文化一條街”,最具潮汕特色的潮汕釘金繡、剪紙、木雕等各種手工藝和展品都有展示,潮汕歷史文化可以一網打盡,我們立馬走去領市面。

民國時的可口可樂海報,美女正在喝可樂,那時候,這應該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吧?

小公園蛋撻,應該很有名,好多年輕人在買,我也不顧自己一早上吃了太多東西,湊熱鬧買了個流心芝士蛋撻,5元錢一個。

不知為什麼,這流心不太熟還是太濃郁,吃了以後胃不舒服。

在小公園附近逛著,又看到菜市場了,我們立馬進去看看。

果然如張新民先生說的,賣益母草和真珠花菜的攤位兼賣豬血,可以一併買回家煮豬血湯吃。這阿婆看到我拍照,還特意在盤子里加多一點豬血,拍起來好看一點。

潮汕小吃品種繁多,用汕頭美食達人異族極限的話來說,你可以365天吃得不重樣!這些水晶蝦餃,鱟粿,菜頭粿,紅桃粿以及種種我叫不出名字來的小吃點心,讓我眼花繚亂。

各色各樣的魚丸肉丸,現包的雲吞。

潮汕多產橄欖,這種也叫烏欖,以稚嫩未成熟的青橄欖為原料,與鹹菜葉和食用油在生鐵鍋中熬制,會逐漸變成黑色,醃制以後的烏橄欖用以配粥非常好。看我們好奇,店家送了一顆給我們嘗,味道不錯,當下粥的小菜剛好。在潮汕用橄欖入菜還有一種”橄欖螺頭湯“,也是美味菜肴。

白色的茄子,我是第一次看到,拍照留念。

看到薄殼米了!上次在潮州的菜場裡看到了魚飯,這次又看到了薄殼米。張新民對薄殼有過濃墨重彩的描繪。說薄殼是一種小型貽貝,南方常見,價格低廉,海南地方不吃,只把它當農田肥料。但是潮汕人把它當美味,在夏天薄殼盛出的時候,大吃特吃,張新民先生還策劃過”汕頭薄殼美食節“。汕頭有俗語”食薄殼找不著腳屐“或”食薄殼找不著奴囝“,意思是貪吃的媳婦只顧著吃薄殼,吐出來的空殼多至把鞋或小孩子都蓋住找不著了!但是現在是冬天,薄殼就會在夏天脫殼製成薄殼米,易於保存,讓我能在冬天也能看到薄殼!

蠔烙是在潮汕必吃的一種美食,在潮州街頭,我錯過了蠔烙,在汕頭則是一定要吃了。兩個選擇一個是西天巷蠔烙,一個是榕香蠔烙,我們最終選擇了榕香蠔烙。潮汕人食蠔歷史久遠,1930年,西天巷一帶有很多賣蠔烙的小攤,成為蠔烙美食一條街,後來公私合營,成立了西天巷蠔烙店。而這家榕香蠔烙的店主蔡武乳的祖父也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擺攤煎蠔烙的,傳至他父親,再傳到他手裡,不再擺攤而把小吃演變成正餐化。

店裡可點的菜式很多,也有自已做的粿可以外賣。但我們實在吃不下了,就只點了一盤蠔烙來嘗,這一盤40元。

據張新民先生說:蠔烙有個別名叫“厚朥蠔烙”,意即用很多豬油,猛火煎熟,好吃的蠔烙,應該是外脆內嫩,蠔多粉少,再淋上蛋液煎成金黃,上桌的時候將加有蛋液的一面朝上,灑上芫荽,配上魚露再吃。

蠔真的很多,外面也酥脆,裡面很嫩,有附送的魚露,但我們因為吃了太多東西,這一大盤終究沒有吃完。

潮汕人嗜茶如命,榕香蠔烙店門口,這應該是店主的茶盤。就像當我寫了那麼多潮汕的美食小吃的時候,潮汕的本地人會留言:你最應該帶的其實不是腐乳餅,而是單從茶!

愛旅行愛美食,純屬個人體驗分享。

愛美食的文藝青年通常都關注公眾號:可哥的美食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