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幼兒語言學習黃金期,它真的存在嗎?

俗話說的好, 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我們常常強調要珍惜語言學習黃金期, 學習英語應當分階段。 那麼, 它們是否有科學依據呢?

今天, 果果將在這篇文章中一併分析給大家。 文章比較長, 但乾貨很多, 前半部分是大腦學習語言的原理, 後面是結論。 著急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後面。

幼兒學語言和成人一樣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兩件事情:

►我們小時候學母語時沒學過語法, 但很難說出語法錯誤的句子;

►上學之後學英語時語法是重點, 但如果脫離考試環境, 生活中遇到外國人我們卻很容易說出語法不對的句子。

這其實就是幼兒學語言和成人學語言的不同之處。

成人學語言主要靠歸納和記憶, 這主要靠大腦中負責智力活動的區域, 因為成人大腦中的語言區域已經定型, 幾乎不能再接受新的語言, 而其智力區域卻高度發達。

△思維導圖即是典型的記憶歸納法的產物

而幼兒學語言主要靠聽聲音, 然後基於統計習得語言的規則, 這主要靠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 對幼兒來說, 大腦中的語言區域處於快速發育的階段, 可塑性很強, 但智力區域卻很弱小。

所以, 成人需要上課, 需要背書, 需要有意識地學習語言。 而幼兒不需要上課, 他們可以無意識地, 自然而然地習得一門語言。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過程, 在學術界實際是兩個詞——成人是學習 learn, 幼兒是習得 acquisition。

隨著年齡不斷增長, 孩子大腦的語言區域會趨於成熟定型, 直到12歲左右, 青少年大腦在這方面已經很接近成年人了,

所以有一個悲觀的事實不得不告訴大家, 12歲以後再開始學習外語的人永遠不可能達到母語使用者的程度。 有少數學者甚至認為這個分界線應該是7歲。 *

幼兒學外語, 應該充分利用其大腦特點, 讓其習得外語, 而非學習外語。

幼兒大腦為何更擅長學語言

這裡首先簡單介紹一個重要概念——突觸。

大腦中有很多神經元, 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 兩個神經元之間如果有突觸就可以傳遞資訊。 人與人之間的神經元數量是差不多的, 但是突觸數量各有不同。

嬰兒出生後, 大腦高速發育, 突觸不斷增長, 到8個月時, 大腦中大約有1000萬億個突觸。

但是,8個月其實是人一生中突觸數量的巔峰,從那之後突觸數量逐漸下降,到10歲時只剩下一半,到12歲時大腦基本定型。

下圖為突觸密集度的變化走勢,紅色部分是出生到一歲,藍色部分是1歲之後:

突觸為什麼會減少?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突觸的減少與幼兒受到的外界刺激有直接關係。

嬰兒出生後對周圍成人說話高度敏感,他們有能力分辨出微小的語音差異,比如送氣、語調、發音方式等。大約8-10個月之後,嬰兒的大腦會建立母語意識,那些不屬於母語的語音將被大腦過濾掉。

在這個過程中,對識別母語有利的突觸將茁壯成長,而大量對識別母語無用的突觸將被修剪掉。

以日本人說英語為例:

日語發音中不包含對英語中 r 和 l 這兩個音的區分。因此,未經特殊訓練的成年日本人聽不出來 r 和 l 的區別,比如 river 和 liver 在日本人聽來是同一個發音。因為日本人聽不出來,所以自然也說不出來。

2012年,瑞典 Lund 大學的科學家通過 MRI 成像技術發現日本人聽到r和l時大腦中只有一個區域被啟動,而英國人則有兩個區域被啟動。因此,要讓日本人區分出這兩個音,唯有改變其腦回路才能做到。

改變腦回路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在嬰幼兒時期給寶寶足夠的刺激。一方面,實驗證明8個月以內的日本嬰兒,在聽到 r 和 l 時,大腦有正確的反應。另一方面,有很多在美國長大的日裔小朋友,並不存在這個英語障礙,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這足以證明日本人不能區分 r 和 l 不是基因問題,而是文化問題。

除了突觸,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來自瑞士 Basel 大學的科學家們2008年開展的一項研究,其內容是不同年齡開始學外語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該研究用 fMRI 成像技術掃描了44位元雙語人士的大腦,他們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各有不同,最早的是從出生開始,最晚的是9歲。

研究顯示,越早接觸第二語言,大腦越是更多地用語言區域來處理第二語言;越晚接觸第二語言,大腦越是更少地用語言區域來處理第二語言,反而越多地用大腦的其他區域來處理。

而語言區域對習得第二語言來說是更高效的。

綜上,可以得出一個宏觀結論——嬰幼兒時期是習得語言的黃金時期,宏觀來說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早接觸多刺激。如果嬰兒出生並生長在雙語環境中,那麼會自然習得兩種語言,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母語就有兩個。如果錯過了黃金時期,有的損失是不能彌補的。

下圖是華盛頓大學 Patricia Kuhl 教授提供的語言學習能力和年齡的關係:

總而言之,越早接觸,越容易習得,效果也越好。

如何激發大腦語言區域?

並非任何學習方法都能有效地激發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有一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方法,實際是無效的。

華盛頓大學大腦與認知科學系主任 Patricia Kuhl 開展了一項實驗。他們找了4組6-12個月大的美國寶寶,分別對他們進行中文訓練:

①派中文老師給寶寶上了12節課,課程內容基本就是互動地玩;

②給寶寶看12節課的視頻,視頻內容和中文老師講的一模一樣;

③給寶寶聽12節課的音訊,音訊內容和中文老師講的一模一樣;

④給寶寶上了12節英文課,作為對照組。

一段時間後對這4組美國寶寶進行中文測試。另外還有一組同齡的臺灣寶寶,不需要幹什麼,只是進行中文測試,作為對照組。

實驗結果如下:

首先,臺灣寶寶肯定中文水準上升,第4組美國寶寶肯定是中文水準下降。即上圖中的紅線和藍線。

其次,第1組美國寶寶,中文測試竟然達到了和臺灣寶寶一樣的水準。也就是說中文老師進行互動是有效果的。

第三,第2組和第3組美國寶寶,中文測試結果和第4組一樣的水準。也就是說看視頻和聽音訊是沒有效果的。

綜上,讓幼兒在3歲左右的語言黃金期,在浸入式的語言環境,以人之間的互動為主要形式是幼兒習得第二語言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中提到的不同階段的年齡分界線在學術界有爭論,僅供參考。

預約試聽

把握語言習得黃金期,為孩子營造浸入式語言學習環境,是最有效的幼兒二語習得方式。啟橙北美少兒英語,針對3-6歲孩子,提供純美式英語啟蒙課程!

24個豐富有趣的故事,給你最In多國文化主題教學。

字母操、拼讀遊戲幫孩子初步掌握自然拼讀發音規律。

美國原版分級讀物,學校、家庭、社會...內容廣泛沒貼近生活。

為孩子營造更多說的場景,學習場景立體化,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但是,8個月其實是人一生中突觸數量的巔峰,從那之後突觸數量逐漸下降,到10歲時只剩下一半,到12歲時大腦基本定型。

下圖為突觸密集度的變化走勢,紅色部分是出生到一歲,藍色部分是1歲之後:

突觸為什麼會減少?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突觸的減少與幼兒受到的外界刺激有直接關係。

嬰兒出生後對周圍成人說話高度敏感,他們有能力分辨出微小的語音差異,比如送氣、語調、發音方式等。大約8-10個月之後,嬰兒的大腦會建立母語意識,那些不屬於母語的語音將被大腦過濾掉。

在這個過程中,對識別母語有利的突觸將茁壯成長,而大量對識別母語無用的突觸將被修剪掉。

以日本人說英語為例:

日語發音中不包含對英語中 r 和 l 這兩個音的區分。因此,未經特殊訓練的成年日本人聽不出來 r 和 l 的區別,比如 river 和 liver 在日本人聽來是同一個發音。因為日本人聽不出來,所以自然也說不出來。

2012年,瑞典 Lund 大學的科學家通過 MRI 成像技術發現日本人聽到r和l時大腦中只有一個區域被啟動,而英國人則有兩個區域被啟動。因此,要讓日本人區分出這兩個音,唯有改變其腦回路才能做到。

改變腦回路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在嬰幼兒時期給寶寶足夠的刺激。一方面,實驗證明8個月以內的日本嬰兒,在聽到 r 和 l 時,大腦有正確的反應。另一方面,有很多在美國長大的日裔小朋友,並不存在這個英語障礙,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這足以證明日本人不能區分 r 和 l 不是基因問題,而是文化問題。

除了突觸,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來自瑞士 Basel 大學的科學家們2008年開展的一項研究,其內容是不同年齡開始學外語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該研究用 fMRI 成像技術掃描了44位元雙語人士的大腦,他們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各有不同,最早的是從出生開始,最晚的是9歲。

研究顯示,越早接觸第二語言,大腦越是更多地用語言區域來處理第二語言;越晚接觸第二語言,大腦越是更少地用語言區域來處理第二語言,反而越多地用大腦的其他區域來處理。

而語言區域對習得第二語言來說是更高效的。

綜上,可以得出一個宏觀結論——嬰幼兒時期是習得語言的黃金時期,宏觀來說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早接觸多刺激。如果嬰兒出生並生長在雙語環境中,那麼會自然習得兩種語言,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母語就有兩個。如果錯過了黃金時期,有的損失是不能彌補的。

下圖是華盛頓大學 Patricia Kuhl 教授提供的語言學習能力和年齡的關係:

總而言之,越早接觸,越容易習得,效果也越好。

如何激發大腦語言區域?

並非任何學習方法都能有效地激發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有一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方法,實際是無效的。

華盛頓大學大腦與認知科學系主任 Patricia Kuhl 開展了一項實驗。他們找了4組6-12個月大的美國寶寶,分別對他們進行中文訓練:

①派中文老師給寶寶上了12節課,課程內容基本就是互動地玩;

②給寶寶看12節課的視頻,視頻內容和中文老師講的一模一樣;

③給寶寶聽12節課的音訊,音訊內容和中文老師講的一模一樣;

④給寶寶上了12節英文課,作為對照組。

一段時間後對這4組美國寶寶進行中文測試。另外還有一組同齡的臺灣寶寶,不需要幹什麼,只是進行中文測試,作為對照組。

實驗結果如下:

首先,臺灣寶寶肯定中文水準上升,第4組美國寶寶肯定是中文水準下降。即上圖中的紅線和藍線。

其次,第1組美國寶寶,中文測試竟然達到了和臺灣寶寶一樣的水準。也就是說中文老師進行互動是有效果的。

第三,第2組和第3組美國寶寶,中文測試結果和第4組一樣的水準。也就是說看視頻和聽音訊是沒有效果的。

綜上,讓幼兒在3歲左右的語言黃金期,在浸入式的語言環境,以人之間的互動為主要形式是幼兒習得第二語言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中提到的不同階段的年齡分界線在學術界有爭論,僅供參考。

預約試聽

把握語言習得黃金期,為孩子營造浸入式語言學習環境,是最有效的幼兒二語習得方式。啟橙北美少兒英語,針對3-6歲孩子,提供純美式英語啟蒙課程!

24個豐富有趣的故事,給你最In多國文化主題教學。

字母操、拼讀遊戲幫孩子初步掌握自然拼讀發音規律。

美國原版分級讀物,學校、家庭、社會...內容廣泛沒貼近生活。

為孩子營造更多說的場景,學習場景立體化,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