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顓頊和嫦娥在四川的故事

李後強

(2018年1月6日)

【摘要】人類可能起源于喜馬拉雅, 最早進入四川盆地活動。 “五帝”的黃帝, 誕生在四川汶川茂縣一帶。 三星堆可能是黃帝之國, 縱目人就是黃帝造型, 四川盆地可能是中華文明的真正發源地。 黃帝居軒轅之丘, 實際是在四川盆地(軒轅)的瓦屋山(丘)。 顓頊(高陽氏)出生若水之野, 實際是在安寧河谷(若水)平原(之野)。 涼山大石墓是古人對先賢的懷念。 帝嚳(高辛氏)在岷江流域活動, 也到了安寧河谷。 彝族“諾蘇”實際上就是“若水”。 高陽氏與高辛氏分別代表高原陽光普照、高原原始森林之地。 原始宗教可能最早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顓頊改革宗教後, 隨著人類遷徙傳播到世界各地。 埃及金字塔建造可能受到青藏高原金字塔山形的啟示。 《聖經》故事中的諾亞方舟可能就是喜馬拉雅或四川盆地。 涼山冕寧的緯度低、海拔高、雲霧少, 無污染, 空氣透明度高, 成為航天器最佳天然發射場。 嫦娥奔月發生在冕甯縣, 古有傳說遺跡, 今有發射中心。

近年, 爭搶歷史名人成為一道社會風景線, 有的已經達到白熱化程度。 這與地方重視文化和發展經濟有密切關係。 關於五帝之一顓頊出生地爭論也很大, 省際之間、省內之間、縣區之間, 都有爭論。 由於嫦娥奔月是神話故事, 爭搶還不太激烈。 但神話也可能是真實事件的隱射和放大,

至少可以引發我們的創作靈感。 我們在田園調研和自然科學研究基礎上, 從新的角度來講述顓頊和嫦娥在安寧河谷的故事, 並用康養“六度理論”思考安寧河谷發展問題。

第一個問題, 人類可能起源于喜馬拉雅和黃帝在四川盆地活動

亞洲是全球陸地最高點, 全世界所有8000米以上的山峰都在亞洲。 青藏高原位於中國西南部, 地理界線為昆侖山、喜馬拉雅山脈等, 海拔4000米以上, 面積約250萬平方公里, 雪山連綿, 冰川廣布, 是地理第一階梯。 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 喜馬拉雅山被稱為地球第三極, 呈巨大金字塔形態, 最高的珠峰達8844米。 據地質考證, 早在20億年前, 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 稱古地中海,

與太平洋、大西洋貫通。 由於印度板塊北移與歐亞大陸板塊相撞, 受擠壓抬升, 成為當今的最高山脈。 過去研究表明, 喜馬拉雅山脈形成於6500萬年前。 但最新研究顯示: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最少有4.5億年。 這推翻了早期的理論即6500萬年。

根據科學家測算,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50億年, 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中已旋轉了46億年。 生物的歷史至少也有33億年, 而人類的歷史大概為300萬年。 約33億年前—25億年前的太古代, 是生命的開端。 約6億年前—2.25億年前的古生代,是生物大爆炸的時代。 奧陶紀(約5億年前), 出現脊椎動物。 志留紀(約4.4億年前), 出現魚類, 植物開始上陸。 約7000萬年前至今的新生代,是哺乳動物和人類的時代。 在漸新世(約4000萬年前), 靈長類中產生了猴類和古猿類。

到上新世(約1200萬年前)時, 古猿逐漸向人轉化。 新生代的第四紀(約300萬年前至今)是人類的時代。 人類在成為完全形成的人之後, 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一是早期猿人, 也稱能人, 出現在300萬年至200萬年前之間。 二是晚期猿人, 也稱直立人, 其生存年代約從180萬年至20萬年前。 三是早期智人, 也稱稱古人, 生活在20萬年至4萬年前。 四是晚期智人, 也稱新人, 出現在4萬年前至今, 晚期智人就是現代人類。

科學家研究表明, 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遊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進化而來的。 這種名為棘魚屬的原始魚類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 2013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研究員等人證明:類人猿起源於約5500萬年前。

總之, 喜馬拉雅山脈早於人類誕生。 2015年科學家在《隱秘的喜馬拉雅:亞洲的奇境》報告中指出, 喜馬拉雅存在一種“會走路”的鱧魚, 它通體呈藍色, 個頭很小, 能夠在陸地上存活達四天。 大量事實表明, 人類可能起源於喜馬拉雅山脈。 因為喜馬拉雅是地球上最早的一塊陸地, 其他地方當時還是海洋。 直到今天, 地球大部分還是海洋,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71%, 陸地占29%。 人類來自海洋, 但只能生活在陸地, 並且需要淡水。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最大的淡水塔。 所以, 珠峰兩邊有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和印度。 喜馬拉雅山脈現在海拔很高, 平均每年升高1釐米, 但過去沒有這麼高, 也不太缺氧, 適合人類生存。 喜馬拉雅山上有許多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過去的確在海洋之中。《聖經》故事中的諾亞方舟可能就是喜馬拉雅。從衛星看地球,四川盆地就像是一艘停靠在青藏高原東岸的“諾亞方舟”,因此四川被稱為青藏高原東大門。西藏阿裡地區18000年前的象雄文化也是證據。原始宗教可能最早起源于青藏高原,顓頊改革宗教後,隨著人類遷徙傳播到世界各地。西藏到處是金字塔形的巨大山脈,埃及人造金字塔是否受到青藏高原山形的啟示和影響,值得探討。阿裡的岡仁波齊山至今還被認為是世界多種宗教的中心。生物學家研究發現,世界上所有生物,在喜馬拉雅山脈都可以找到原型,即野生的原始標本,只是與現在人工馴化的或者自然進化的生物有較大差異。在喜馬拉雅還有夏爾巴人和藏族,甚至發現了雪人的足跡。

喜馬拉雅、青藏高原與昆侖山脈相貫通。昆侖山又稱昆侖虛、中國第一神山。該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脈之祖”。古人類經過漫長進化,一部分人逐漸遷徙到昆侖山一帶。所以,關於昆侖山的傳說很多,比如古代神話認為昆侖山中居住著一位“西王母”,人頭豹身,由兩隻青鳥侍奉。也有人認為黃帝誕生在昆侖山附近,如甘肅。遠古時代的人類還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居所,四處行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跡,這是造成今天許多地方爭搶同一個遠古名人的根本原因,因為都有一點根據。後來,人類祖先的一部分順著黃河、長江向東遷徙,到了中原和四川盆地,走向亞洲和世界。因此,有北京周口店人,有四川資陽人、重慶巫山人、雲南元謀人。另外一部分到了古印度和兩河地區,再走向非洲、歐洲,直至全球。1910年人們最早於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區發現了臘瑪古猿化石,後又在肯亞、希臘、土耳其、匈牙利、巴基斯坦和我國雲南省發現了臘瑪古猿化石。經鑒定,臘瑪古猿大約生存在1400萬年前至800萬年前。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人類即元謀人,距離現在大約 170萬年。

四川盆地位於中國地理第二階梯,約20萬平方公里,海拔300至700米,地理界線為雲貴高原、巫山、大巴山,內部為低山、丘陵、平原。四川盆地號稱千河之盆,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00多條,不同規模的河流有5000多條,又是紫色(紅色)盆地,屬於世界唯一,具有內陸海洋性氣候,物產豐富,最適合人類生存。四川盆地在遠古時代也是海洋,巴蜀圖語的著名符號“S”(或者“魚”),就是指海洋和水波。人類從喜馬拉雅遷徙到昆侖山再到四川盆地,在盆地創造了許多輝煌,如“資陽人”,還有三星堆文化、金沙遺址。“資陽人”是中國發現的第三個古人類頭骨化石,也是新中國發現的首枚古人類頭骨化石。伴隨“資陽人”出土的,還有大批石器、骨器,特別是骨針、穿孔石珠、麂鹿角等文物。“資陽人”被鑒定為約4萬年前的古人類,和現代的人類有直接關係,是古蜀人祖先。“資陽人”的發掘說明在此之前,古人早在四川盆地活動,順著安寧河谷慢慢向南方擴散,直至東南亞、南亞。今天在安寧河谷發現的巨大石墓就是證據。五帝之首的黃帝,主要在四川盆地活動。《巴蜀史志》2017 年第4期報導,四川學者向胤道根據若干歷史資料和四川發掘的物證及作者現場考證發現,黃帝誕生在四川,不僅確認嫘祖故鄉西陵氏朝雲之國其方位在古蜀川西川北一帶,更重要是印證黃帝出生地在岷山汶川布瓦村附近一帶。因為有岷江、雅礱江、金沙江等,黃河、長江都在阿壩流過,黃帝出生在汶川、茂縣附近應該可信,黃帝后人大禹也出生在北川、汶川和茂縣一帶。黃帝的“黃”可能與西部黃色土地有關,本意為“黃地”。四川盆地就是典型的紫色土地,過去認為是紅色盆地、黃色盆地,黃帝之名應該取自四川盆地的土色。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據考證,嫘祖是四川鹽亭人,帶領人們養蠶紡絲。這裡的“軒轅”就是四川盆地,“丘”就是瓦屋山。《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現在學界的基本觀點,《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怪書,記載了550座山,300多條河流,由戰國中後期到漢代中期的楚國人或巴蜀人所作,這說明作者很熟悉四川情況。八百歲,可能是指眉山市彭山區的先秦道家人物彭祖,他是黃帝的後人,顓頊的玄孫。“女子國”可能是“雅女國”“東女國”,即洪雅、雅安和丹巴美女群。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袁珂先生在注《楚辭.天問》說道,“窮”即“窮山”,就是“岷山”。三星堆可能是上古黃帝之國,縱目人就是黃帝,四川盆地可能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山海經.海內西經》還指出,黃帝居住的軒轅之丘,呈方形,“青丘國,其人食五穀,衣絲帛,其狐九尾”。古代絲帛只有四川產,蜀是絲帛原產地。三星堆的青銅神樹就是三層九枝,各有鳳鳥,似為狐九尾。晉代郭璞說,青丘國在岷山之南。我們認為,“窮山”可能是邛崍之山,“青丘國”可能是青神洪雅,瓦屋山就是黃帝居住之丘。因為四川只有瓦屋山是方形,瓦屋山有三星洞,與三星堆一致。此外,瓦屋山地區有蠶叢傳說,認為青衣神就是蠶叢,青神縣就是紀念青衣神。因此,黃帝居住在瓦屋山,蠶叢、老子、張道陵、張三豐、蘇軾等都尋蹤而去。瓦屋山腳下有“五鬥觀”和其他文物古跡,特別是木雕老君像,栩栩如生。黃帝把兩個兒子,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一是因為四川河流眾多,二是黃帝是四川人,三是希望他們學習水的品格。

著名史學家徐中舒先生認為古族群分為高陽氏和高辛氏兩大部族集團,高陽氏顓頊,屬昌意系,降居若水(今雅礱江),陽不是山南水北為陽的“陽”,而是指低地茂密森林被砍伐後而陽光普照的農業區域。大禹來自高陽氏系統。高辛氏帝嚳,屬青陽系,降居江水(今岷江)。《世本》作:“泯水”,即岷江。高辛氏的 “辛”字,與“薪”相通,指柴薪森林,代表森林狩獵部族,首先進入南方低地開發地區。所以,高陽氏是指高原陽光普照的地方,高辛氏是指高原有原始森林的地方,說明兩大部落都從高原下來,最後都在四川盆地活動。大禹在四川活動很多,特別是在汶川、北川、茂縣等傳說最多,被評為四川首批十大歷史名人第一。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譚繼和先生認為,禹為高陽氏顓頊之孫,鯀之子,本身屬於高陽氏農業部族系統。鯀娶有莘氏女名女嬉。有莘氏之莘,即辛薪之“莘”,指森林薪柴,屬高辛氏系統,這說明夏部族是高陽氏農業部族和高辛氏狩獵部族的聯盟,這種聯盟的經濟內容就是產牧經濟,即低等農業與畜牧狩獵相結合的綜合經濟。我們認為,帝嚳的前輩在四川岷江、雅礱江,也算祖籍在蜀。高陽氏(顓頊)與高辛氏(帝嚳)都在四川盆地生活、工作過,對治水、農業發展貢獻很大,嫦娥出生在四川也是可能的。

第二個問題,大石墓與顓頊出生在安寧河谷

發源于菩薩崗的安寧河,從犛牛山脈與螺髻山脈之間緩緩南流,是雅礱江最大的支流。它途經冕寧、西昌、德昌、米易,留下了一連串沖積盆地,盆地總是古人的樂土,自古以來就是適合人類勞動生息的地方。安寧河谷是大裂谷,有釩鈦礦物,是四川第二大平原、第二大糧倉,適合人類生存繁衍。上古黃帝、昌意、顓頊、帝嚳、嫦娥、大禹在安寧河谷的活動,有考古發現的遠古遺址和古代大石墓為證。大石墓是後人對先人的紀念,也是遠古遺風。黃帝、顓頊、帝嚳及其後人都與巨人有關。比如,帝嚳因為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帝顓頊死後,侄子高辛即位,是為帝嚳,帝嚳在位七十年,享壽105歲。帝嚳有一個叫姜原的老婆,有一天她在野外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就由此感孕生了個男孩,給他取名為“棄”,而這個“棄”就是後來建立了周朝的周人始祖——稷(亦稱後稷)。在《山海經》中,有關於巨人族的明確記載。最著名的巨人就是誇父。《山海經?大荒東經》“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里。”

大石墓,與埃及金字塔同等神秘,是安寧河流域原住民獨特的墓葬形式。大石墓群主要分佈于川西南安寧河流域約7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在冕寧、喜德、西昌、德昌、米易諸縣市皆有分佈。大石墓的主要特點:墓室為長條形,墓頂皆用數塊巨石依次覆蓋,蓋頂石重達數噸,甚至把20多噸的天然巨石作為墓壁和墓頂石,長度大多在10米以上,在全球絕無僅有。大石墓中出土了許多文物,主要可以分為陶器,銅器,鐵器,骨、牙、金、瑪瑙、綠松石等質料的各類裝飾品,有些墓室內還發現過稻穀的痕跡。可見,這是不同時代的遺存 ,不是一次埋葬 。

從現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計算,入葬的人數可能在兩萬人左右,說明古邛人是這一地區最大的民族。當地老鄉稱這種巨石墳墓為月魯墳,說它們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殺的月魯貼木兒的葬身之地。而彝族老鄉叫它們“濮蘇烏烏”,說是彝族的祖先進入涼山前就居住在這裡的一種矮人的石頭房子。有人說,這是女媧補天的巨石,因為旁邊雅安就是女媧補天的地方。說法不同。前外交部長李肇星曾說:“我讀到女媧補天的故事,裡邊說到女媧補天的時候,還有一塊地方忘了補,這塊地方叫雅安”。

顓頊在五帝中排名第二,帝嚳排名第三。五帝指上古時代中國傳說中的五位部落首領,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hào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皞(昊)、顓頊、高辛(帝嚳)、堯、舜。2016年邱述學在《顓頊故里考》文章說,關於顓頊出生有7個版本:

1、《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貴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顓頊也。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2、《帝系》雲:“昌意娶於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

3、〈山海經、海內經〉:“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取淖(nao鬧)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4、郭璞注引《紀年》:“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

5、《世本》載:“顓頊母,濁山氏之子,名昌僕。”

6、《帝王世紀》載:“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昌僕,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于若水……”

7、《水經、若水注》:“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顓頊于若水之野。”

我們在前面說了,黃帝出生在汶川茂縣附近,經常居住在四川盆地,特別是洪雅瓦屋山一帶。這裡“若水”應該在四川,指四川的河流。雅礱江古稱若水,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古代彝族有幾十種稱呼,十分複雜,其中最大的一支叫“諾蘇”,實際上就是“若水”。過去,彝族是蠻夷的“夷”即“夷族”,1956年毛澤東主席改為“彝族”,說有米有絲,有吃有穿。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說,“西南夷君長以計數,邛都最大,此皆錐結、耕田,有邑聚”。書中還說,在雲南北、四川南,酋長有幾十個,邛都國最大。邛國實際上就在安寧河谷,今天“邛海”就是由邛國而來。若水就是安寧河谷。大石墓就是邛國遺產。史料記載,黃帝次子昌意,被降職到若水做諸侯,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僕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顓頊。《大戴禮 帝系》和《帝王世紀》還記載,昌意之妻昌僕,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顓頊。這說明,顓頊出生地有“土著”民族,有滿天繁星,月光明亮。只有攀枝花-西昌區域才有彝族和這種天氣。西昌被稱為“月城”。

關於顓頊與若水、冕甯(古稱台登)的文獻很多。比如,中華書局影印,【宋】樂史,王文楚等點校,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太平寰宇記》第三集第1618頁“台登縣,屬邛都國,黑水之間,若水出其下,即皇帝子昌意降居若水,即是此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1586頁,“若水出蜀郡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也。南過邛都縣西,直南至會無縣。若水又逕會無縣,縣有駿馬河,又有孫水焉,水出臺高縣即登臺縣也”。會無縣就是今天的會理縣。中華書局影印,【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第一冊第810頁,“九州要記曰台登縣有奴諾川、鸚鵡山,黑水之間,若水出其下,即黃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是此”、“漢志曰耄牛屬蜀郡鮮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耄牛即今台登縣”。更有意思的是,光緒年《冕寧縣誌》記載,“冕甯縣古鄀國,黃帝封其子昌意於此,娶蜀山氏女生顓頊于若水。若水即城外南河也,故冕邑為帝子之都,高陽氏故里。漢初屬邛都國。漢武帝時置西部都尉,治犛牛主外羌。元鼎六年置大笮、台登二縣。後漢省大笮入台登”。咸豐元年知縣洪瞻陛建縣城南關門,其上石刻“高陽氏降生之墟”七字。明楊慎《山海經補注》雲:“黑水廣都,今之成都也。” 《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藏名為“措曲”,是“生鐵之水”之意。黑水河屬岷江上游支流。黑水縣古為冉馬龍地域,秦、漢為蠶陵縣地,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與松潘相接,東西與紅原、茂縣相鄰,南和西南與理縣、瑪律康相連,距離省會成都284公里,縣城海拔2350米。蜀山在四川,若水就是安寧河,“之野”的“野”,實際就是安寧河谷平原。因此,顓頊出生四川,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應該可信。

顓頊雖然生於若水,但實際上生活在窮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陽。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號“高陽氏”。在顓頊以前,神人不分,生產和生活籠罩在對鬼神的祭祀之中,社會秩序嚴重失衡,他的主要功德是對原始宗教進行了"絕地天通"大膽的改革。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之孫高辛(帝嚳)繼位。在顓頊的後代子孫中最長壽要算彭祖了,他是顓頊的玄孫,一共活了八百多歲。顓頊的子孫後代非常繁盛,他們中的一支後來發展為南方的楚國,屈原就曾為自己是高陽氏顓頊的後代,而倍感自豪。

據學者研究,蜀山氏是一個部落。若水,雅礱江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南麓,經青海流入四川,於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全長1 571千米,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四川境內1 357千米,流域面積是11.63萬平方公里。在流入四川後,雅礱江基本南流(四川的河流基本上是從北向南流),北高南低,因此叫“降居”。雅礱江有眾多的支流,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90條,其中大於500平方公里的有51條,大於或接近一萬平方公里的主要支流有鮮水河、理塘河、安寧河等。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寫到:“上善若水”。 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老子在這裡頌揚水的精神,是在宣揚一種處世哲學。黃帝把昌意放到若水,與這個處世哲學有關嗎?當然這是我們今人的思考。

米易學者論證顓頊出生在米易何家壩,此地是若水和若木的發源地,若木就是“攀枝花樹。”1987年考古在米易何家壩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物,推測是遠古時代人類遺跡,與顓頊時代相關聯。2013年馮廣宏在《文史》雜誌發表《顓頊出自安寧河谷考》,引《漢書.地理志》載:“鮮水出徼處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入繩,過郡二,行千六百里。”邱述學在《顓頊故里考》中認為,顓頊時代屬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落後,農耕較為低下,主要生存方式打獵捕魚、依山旁水,遷徙無常。考證顓頊故里地沒有文字記載,很難定論。原始社會末期,顓頊部落群體活動在榮經、米易相距千里之遙是事實。依據史實提出看法:滎經是若水之源,米易是若水之終,但米易與滎經之間正好是冕寧。洪雅與滎經接壤,瓦屋山就在洪雅與滎經之間。

第三個問題,帝嚳與嫦娥奔月在冕寧

涼山位於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之間的節點和邊緣,處於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在這裡有著強烈的文化傳播特徵。上古人類沒有定居,遊走範圍很大。帝嚳在涼山也有活動,大石墓就是後人的記錄,還有橫欄山遺址、董家坡遺址、高坡遺址、沙坪站遺址等,說明安寧河流域及金沙江中游地區有新石器時代文化。《後漢書?南蠻傳》記錄了帝嚳執政時,華夏族的四周都是一些尚未開化的少數民族,現在西南的許多少數民族都是帝嚳後人。

冕甯是四川往來于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稱台登縣。西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邛都置越嶲郡,下設15個縣,以邛人聚居區設台登縣(即今冕寧縣瀘沽鎮、復興鎮及喜德縣北部地方),治地台登城,居孫水東、西源匯合處(今瀘沽鎮梳妝村);以笮人聚居區置笮秦縣,即今冕寧縣北部,瀘甯、裡莊和石棉縣南部,九龍縣東南部。以後直到東晉年間,仍有台登縣,即冕寧。最近幾年,考古專家在安寧河谷發現四川第二大先秦時期聚落群,說明距今4000多年前在四川的第二大平原安寧河谷有人類活動。成昆鐵路施工所涉及的20餘處先秦時期遺址沿安寧河谷平原分佈,綿延百餘公里,這為探討聚落形態、聚落群之間的地理空間分佈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傳說,幾乎全世界都有。國內河南、山東等最多。但真正有文獻記載和有遺跡的地方,幾乎沒有找到,因為太久遠,很難遺存。彝族、藏族的詩歌裡最多,比如關於《月亮的女兒》。據史料,嫦娥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嚳(天帝帝俊)的女兒、後羿(大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稱姮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忌諱而改稱嫦娥,又作常娥。據說嫦娥與後羿開創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後人為了紀念他們,演繹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間多有其傳說以及詩詞歌賦流傳。在神話傳說中,嫦娥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在東漢之前,無任何資料顯示嫦娥與羿是夫妻關係,直到高誘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後羿之妻。後來道教在其神話中,將嫦娥與月神太陰星君合併為一人,作女神像。嫦娥(姮娥)是帝嚳之女,帝嚳(天帝帝俊)是顓頊侄子,帝嚳是黃帝的曾孫,是共識。據史料,帝嚳有五位妻子和多個兒女。《山海經》記載,第四位元妻子常羲(又稱常儀)與帝嚳生了十二個月亮,而且“常羲”字面意思就有生月亮的意思,表明帝嚳和常儀的女兒就是月亮之神嫦娥。

綜合分析,我們認為作為嫦娥奔月之地,必須同時滿足十個條件。一是詩歌故鄉(有豐富現象力);二是有適合奔月的經緯度(地理位置優越);三是有帝嚳活動;四是有蠻夷(古代少數民族、奇異服裝);五是有藥材種植(不死藥);六是有奔月傳說或文獻記載或遺跡;七是有潔淨空氣便於觀月(月亮、星光);八是有古戰場;九是有兔子、神犬;十是有美麗的池水(西王母瑤池)。綜合看來,從古到今,只有冕寧最符合這十個條件,有顓頊、帝嚳、戰場、月城、彝族藥、彝海、邛海、嫦娥傳說等。冕寧是詩歌與舞蹈的天堂,是英雄與美女的故鄉,是火把與火箭的工廠。西昌經常日月同輝。西王母的不死藥可能就是石斛(石斛為九大仙草之首),四川是石斛的故鄉,冕寧很多。傳說中的西王母住在昆侖山,但其瑤池有多處。因為“西王母雖以昆侖為宮,亦自有離宮別窟,遊息之處,不專住一山也”(《山海經校注》),住在西昌邛海、冕寧彝海的可能性很大。邛海有180萬年了,西王母在西昌旅居時間應該較多、較長。嫦娥因為偷吃了西王母的石斛才被迫飛往月球。奔月只能是三種情況:一是把靈魂發射到月球上而留下肉體;二是有特異功能自己能飛;三是借助強大推進器載入月球。嫦娥可能是前兩種情況。飛往月球一定與地球經緯度有關。

我國目前的衛星發射基地經緯度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北緯40°58′05.54″;東經100°16′41.31″。西昌(冕甯)衛星發射中心:北緯28°14′44.73″;東經102°01′36.43″。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北緯38°5 0′55.42″;東經111°36′28.89″。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北緯19°19′00.00″;東經109°48′00.00″。酒泉主要擔負科研試驗衛星和載人航太飛船發射任務,太原主要擔負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資源、通信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西昌主要擔負通信、廣播、氣象衛星等和嫦娥系列探月衛星發射任務。此外還有一個測控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陝西),一個航太遠洋測量船基地(江蘇)。西昌(冕甯)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目前對外開放中規模最大、設備技術最先進、承攬衛星發射任務最多、具備發射多型號衛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發射場。在冕寧發射嫦娥號,最容易突破第一宇宙速度(為7.9 km/s)、第二宇宙速度(為11.2 km/s)和第三宇宙速度(為16.7 km/s)。使物體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的最小初始速度稱為第一宇宙速度;擺脫地球引力束縛,飛離地球的最小初始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而擺脫太陽引力束縛,飛出太陽系的最小初始速度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所謂第四宇宙速度,指在地球上發射的物體擺脫銀河系引力束縛,飛出銀河系所需最小初始速度,大約為110-120km/s。第五宇宙速度指航天器從地球發射,飛出該星系群最小速度,因為本星系群的半徑、品質均未有足夠精確資料,因而無法準確得知資料大小。科學家估計該星系群尺度大概有500--1000萬光年,照這樣算,需要1500--2250km/s的速度才能飛離,這個速度今天還無法達到。

自古以來,人們在西昌能經常觀賞到分外明亮皎潔的地球衛星--月亮,歷來傳為佳話,故西昌以“月城”的美稱聞名海內。而今,又以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服務於人類而聲震環宇。據航太專家介紹,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具有“天然發射場”的優越條件:一是緯度低(北緯28.2度),海拔高(1500米以上),發射傾角好,地空距離短。離赤道越近,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又可縮短地面到衛星軌道的距離,從而增加火箭的有效負荷。二是峽谷地形好,地質結構堅實,海拔1857米,有利於發射場的總體佈局,對地面發射設施、技術設備及跟蹤測量,通訊的布網有利,能滿足多個發射場的建設。三是晴好天氣,“發射視窗”好。年平均氣溫18℃,是全國氣候變化最小的地區之一,日照多達320天,幾乎沒有霧天,試驗週期和允許發射的時間較多。總之,冕寧的緯度低、海拔高、雲霧少,無污染,空氣透明度高,使得一座現代化高科技的衛星發射中心就高高矗立在澤遠鄉,這裡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航太基地。今天的探月工程,在西昌(冕寧)發射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2018年將發射嫦娥四號,實現了古人的夢想。古人的想像與今人的科學判斷完全一致。因此,冕寧是嫦娥奔月之地,沒有必要再爭論。

第四個問題,“六度理論”與安寧河谷發展

我們在《生態康養論》中提出了衡量一個地方是否適合發展康養產業的“六度理論”,就是溫度、濕度、海拔高度、環境潔靜度、優產度(物產優質)、森林覆蓋度(負氧離子)等,還有配套度(醫療、交通、商貿、通訊等),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反響。應用“六度理論”,我們考察發現安寧河谷最適合發展康養產業,幾乎完全滿足六度要求。

安寧河,漢代稱為孫水,晉代稱白沙江,唐代稱長江水,其北源稱長河。因元代有瀘沽治所,故又名瀘沽水,明代稱寧遠河,清代始名安寧河。安寧河是涼山的母親河,是雅礱江下游左岸最大支流,河長326公里,流域面積11150平方公里,發源于四川省冕寧縣,一直南流,經涼山州的冕寧、西昌、德昌三縣市後,入攀枝花市境內,匯入雅礱江。安寧河谷又是有名的地震帶,叫“安寧河—則木河地震帶”,北起冕寧,中經西昌、德昌、會理魚鮓(金河),南抵雲南元謀,在四川境內的長度接近300公里。這條地震帶恰與地質構造上的安寧河斷裂、雅礱江斷裂、則木河斷裂相吻合。歷史上這條地震帶上的地震級別大,但發生頻率相對較低,震源深度淺。多難興邦,大難興民。地震越多,人們越堅強,社會越發達。

顓頊是上古人物,但其愛好與創新很多,與瑪瑙、水利、農業、編制、婚姻、宗教、曆法、音樂等有關,與巴蜀文化、彝族文化、玉龍文化、紅山文化等關係密切。特別是,顓頊對創制九州、宗教改革、音樂文化、玉石文化、農業發展等貢獻很大。因此,發揚高陽文化,要解放思想,大膽開拓。

安寧河谷的開發對涼山的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安寧河的“山水田林湖”優勢十分明顯,這裡有橫斷山脈、螺髻山、瀘山等,支流眾多,水系豐富,林木茂盛,森林覆蓋率超過50%。河谷內農田和山坡梯田眾多,景觀獨特,邛海、彝海湖面開闊,水質好,具備一體化聯動發展的良好潛質。涼山州制定了《安寧河谷發展總體規劃》《安寧河谷城鎮體系規劃》《安寧河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業發展規劃》,這些規劃是涼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涉及整個安寧河谷涼山境內約700平方公里的發展區域,分為從2017-2020年的近期目標和從2021年-2030年的遠期目標,初步劃定了生態、農業、城鎮建設三個空間佈局目標,對城鄉聚落體系空間、產業佈局、綜合交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規劃設計,明確了建設“世界級陽光生態安寧河谷”。規劃目標:到2030年,安寧河谷常住人口達到196萬,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00億元。規劃以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康養為主線,提出建設具有生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宜居、富有特色的安寧河谷,構建起“一帶三極五系統三路徑五驅動”的總體發展格局,其中一帶為安寧河谷全域陽光度假帶,三極為冕寧、西昌、德昌支撐極。

在安寧河谷建設與發展中,要做到與文化結合,與旅遊結合,與科技結合,與特色小鎮結合,與共用經濟結合,與制度創新結合,與擴大開放結合。打好民族牌、航太牌、陽光牌、神話牌、紅色牌、生態牌、農業牌。對接好國家政策、省上部署、精准扶貧、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老齡產業等戰略和機遇。在安寧河谷開發中,要大力發展文化歷史旅遊,康養文化旅遊,科考旅遊,康養農業,突出衛星發射與嫦娥奔月,高陽文化等,加大文創力度,推出更多文化產品,影視作品。圍繞顓頊、嫦娥、衛星、陽光、彝族、彝海、大石墓,開發系列產品和旅遊景區,力爭成為著名的世界旅遊目的地。

(李後強,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2018年1月6日在首屆“高陽文化與安寧河谷”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喜馬拉雅山上有許多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過去的確在海洋之中。《聖經》故事中的諾亞方舟可能就是喜馬拉雅。從衛星看地球,四川盆地就像是一艘停靠在青藏高原東岸的“諾亞方舟”,因此四川被稱為青藏高原東大門。西藏阿裡地區18000年前的象雄文化也是證據。原始宗教可能最早起源于青藏高原,顓頊改革宗教後,隨著人類遷徙傳播到世界各地。西藏到處是金字塔形的巨大山脈,埃及人造金字塔是否受到青藏高原山形的啟示和影響,值得探討。阿裡的岡仁波齊山至今還被認為是世界多種宗教的中心。生物學家研究發現,世界上所有生物,在喜馬拉雅山脈都可以找到原型,即野生的原始標本,只是與現在人工馴化的或者自然進化的生物有較大差異。在喜馬拉雅還有夏爾巴人和藏族,甚至發現了雪人的足跡。

喜馬拉雅、青藏高原與昆侖山脈相貫通。昆侖山又稱昆侖虛、中國第一神山。該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寬130-20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達50多萬平方公里。昆侖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侖山為中華“龍脈之祖”。古人類經過漫長進化,一部分人逐漸遷徙到昆侖山一帶。所以,關於昆侖山的傳說很多,比如古代神話認為昆侖山中居住著一位“西王母”,人頭豹身,由兩隻青鳥侍奉。也有人認為黃帝誕生在昆侖山附近,如甘肅。遠古時代的人類還是遊牧民族,沒有固定居所,四處行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跡,這是造成今天許多地方爭搶同一個遠古名人的根本原因,因為都有一點根據。後來,人類祖先的一部分順著黃河、長江向東遷徙,到了中原和四川盆地,走向亞洲和世界。因此,有北京周口店人,有四川資陽人、重慶巫山人、雲南元謀人。另外一部分到了古印度和兩河地區,再走向非洲、歐洲,直至全球。1910年人們最早於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的西瓦立克山區發現了臘瑪古猿化石,後又在肯亞、希臘、土耳其、匈牙利、巴基斯坦和我國雲南省發現了臘瑪古猿化石。經鑒定,臘瑪古猿大約生存在1400萬年前至800萬年前。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人類即元謀人,距離現在大約 170萬年。

四川盆地位於中國地理第二階梯,約20萬平方公里,海拔300至700米,地理界線為雲貴高原、巫山、大巴山,內部為低山、丘陵、平原。四川盆地號稱千河之盆,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00多條,不同規模的河流有5000多條,又是紫色(紅色)盆地,屬於世界唯一,具有內陸海洋性氣候,物產豐富,最適合人類生存。四川盆地在遠古時代也是海洋,巴蜀圖語的著名符號“S”(或者“魚”),就是指海洋和水波。人類從喜馬拉雅遷徙到昆侖山再到四川盆地,在盆地創造了許多輝煌,如“資陽人”,還有三星堆文化、金沙遺址。“資陽人”是中國發現的第三個古人類頭骨化石,也是新中國發現的首枚古人類頭骨化石。伴隨“資陽人”出土的,還有大批石器、骨器,特別是骨針、穿孔石珠、麂鹿角等文物。“資陽人”被鑒定為約4萬年前的古人類,和現代的人類有直接關係,是古蜀人祖先。“資陽人”的發掘說明在此之前,古人早在四川盆地活動,順著安寧河谷慢慢向南方擴散,直至東南亞、南亞。今天在安寧河谷發現的巨大石墓就是證據。五帝之首的黃帝,主要在四川盆地活動。《巴蜀史志》2017 年第4期報導,四川學者向胤道根據若干歷史資料和四川發掘的物證及作者現場考證發現,黃帝誕生在四川,不僅確認嫘祖故鄉西陵氏朝雲之國其方位在古蜀川西川北一帶,更重要是印證黃帝出生地在岷山汶川布瓦村附近一帶。因為有岷江、雅礱江、金沙江等,黃河、長江都在阿壩流過,黃帝出生在汶川、茂縣附近應該可信,黃帝后人大禹也出生在北川、汶川和茂縣一帶。黃帝的“黃”可能與西部黃色土地有關,本意為“黃地”。四川盆地就是典型的紫色土地,過去認為是紅色盆地、黃色盆地,黃帝之名應該取自四川盆地的土色。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據考證,嫘祖是四川鹽亭人,帶領人們養蠶紡絲。這裡的“軒轅”就是四川盆地,“丘”就是瓦屋山。《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軒轅之國在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現在學界的基本觀點,《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怪書,記載了550座山,300多條河流,由戰國中後期到漢代中期的楚國人或巴蜀人所作,這說明作者很熟悉四川情況。八百歲,可能是指眉山市彭山區的先秦道家人物彭祖,他是黃帝的後人,顓頊的玄孫。“女子國”可能是“雅女國”“東女國”,即洪雅、雅安和丹巴美女群。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袁珂先生在注《楚辭.天問》說道,“窮”即“窮山”,就是“岷山”。三星堆可能是上古黃帝之國,縱目人就是黃帝,四川盆地可能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山海經.海內西經》還指出,黃帝居住的軒轅之丘,呈方形,“青丘國,其人食五穀,衣絲帛,其狐九尾”。古代絲帛只有四川產,蜀是絲帛原產地。三星堆的青銅神樹就是三層九枝,各有鳳鳥,似為狐九尾。晉代郭璞說,青丘國在岷山之南。我們認為,“窮山”可能是邛崍之山,“青丘國”可能是青神洪雅,瓦屋山就是黃帝居住之丘。因為四川只有瓦屋山是方形,瓦屋山有三星洞,與三星堆一致。此外,瓦屋山地區有蠶叢傳說,認為青衣神就是蠶叢,青神縣就是紀念青衣神。因此,黃帝居住在瓦屋山,蠶叢、老子、張道陵、張三豐、蘇軾等都尋蹤而去。瓦屋山腳下有“五鬥觀”和其他文物古跡,特別是木雕老君像,栩栩如生。黃帝把兩個兒子,青陽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一是因為四川河流眾多,二是黃帝是四川人,三是希望他們學習水的品格。

著名史學家徐中舒先生認為古族群分為高陽氏和高辛氏兩大部族集團,高陽氏顓頊,屬昌意系,降居若水(今雅礱江),陽不是山南水北為陽的“陽”,而是指低地茂密森林被砍伐後而陽光普照的農業區域。大禹來自高陽氏系統。高辛氏帝嚳,屬青陽系,降居江水(今岷江)。《世本》作:“泯水”,即岷江。高辛氏的 “辛”字,與“薪”相通,指柴薪森林,代表森林狩獵部族,首先進入南方低地開發地區。所以,高陽氏是指高原陽光普照的地方,高辛氏是指高原有原始森林的地方,說明兩大部落都從高原下來,最後都在四川盆地活動。大禹在四川活動很多,特別是在汶川、北川、茂縣等傳說最多,被評為四川首批十大歷史名人第一。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譚繼和先生認為,禹為高陽氏顓頊之孫,鯀之子,本身屬於高陽氏農業部族系統。鯀娶有莘氏女名女嬉。有莘氏之莘,即辛薪之“莘”,指森林薪柴,屬高辛氏系統,這說明夏部族是高陽氏農業部族和高辛氏狩獵部族的聯盟,這種聯盟的經濟內容就是產牧經濟,即低等農業與畜牧狩獵相結合的綜合經濟。我們認為,帝嚳的前輩在四川岷江、雅礱江,也算祖籍在蜀。高陽氏(顓頊)與高辛氏(帝嚳)都在四川盆地生活、工作過,對治水、農業發展貢獻很大,嫦娥出生在四川也是可能的。

第二個問題,大石墓與顓頊出生在安寧河谷

發源于菩薩崗的安寧河,從犛牛山脈與螺髻山脈之間緩緩南流,是雅礱江最大的支流。它途經冕寧、西昌、德昌、米易,留下了一連串沖積盆地,盆地總是古人的樂土,自古以來就是適合人類勞動生息的地方。安寧河谷是大裂谷,有釩鈦礦物,是四川第二大平原、第二大糧倉,適合人類生存繁衍。上古黃帝、昌意、顓頊、帝嚳、嫦娥、大禹在安寧河谷的活動,有考古發現的遠古遺址和古代大石墓為證。大石墓是後人對先人的紀念,也是遠古遺風。黃帝、顓頊、帝嚳及其後人都與巨人有關。比如,帝嚳因為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帝顓頊死後,侄子高辛即位,是為帝嚳,帝嚳在位七十年,享壽105歲。帝嚳有一個叫姜原的老婆,有一天她在野外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就由此感孕生了個男孩,給他取名為“棄”,而這個“棄”就是後來建立了周朝的周人始祖——稷(亦稱後稷)。在《山海經》中,有關於巨人族的明確記載。最著名的巨人就是誇父。《山海經?大荒東經》“其狀如牛,蒼色無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風雨,目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名曰夔。黃帝殺之,取皮以冒鼓,聲聞五百里。”

大石墓,與埃及金字塔同等神秘,是安寧河流域原住民獨特的墓葬形式。大石墓群主要分佈于川西南安寧河流域約7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在冕寧、喜德、西昌、德昌、米易諸縣市皆有分佈。大石墓的主要特點:墓室為長條形,墓頂皆用數塊巨石依次覆蓋,蓋頂石重達數噸,甚至把20多噸的天然巨石作為墓壁和墓頂石,長度大多在10米以上,在全球絕無僅有。大石墓中出土了許多文物,主要可以分為陶器,銅器,鐵器,骨、牙、金、瑪瑙、綠松石等質料的各類裝飾品,有些墓室內還發現過稻穀的痕跡。可見,這是不同時代的遺存 ,不是一次埋葬 。

從現存的200余座大石墓分析,如按每座墓葬入八九十人計算,入葬的人數可能在兩萬人左右,說明古邛人是這一地區最大的民族。當地老鄉稱這種巨石墳墓為月魯墳,說它們是明朝初年反抗朱元璋而被殺的月魯貼木兒的葬身之地。而彝族老鄉叫它們“濮蘇烏烏”,說是彝族的祖先進入涼山前就居住在這裡的一種矮人的石頭房子。有人說,這是女媧補天的巨石,因為旁邊雅安就是女媧補天的地方。說法不同。前外交部長李肇星曾說:“我讀到女媧補天的故事,裡邊說到女媧補天的時候,還有一塊地方忘了補,這塊地方叫雅安”。

顓頊在五帝中排名第二,帝嚳排名第三。五帝指上古時代中國傳說中的五位部落首領,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hào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皞(昊)、顓頊、高辛(帝嚳)、堯、舜。2016年邱述學在《顓頊故里考》文章說,關於顓頊出生有7個版本:

1、《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貴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僕,生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顓頊也。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2、《帝系》雲:“昌意娶於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

3、〈山海經、海內經〉:“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取淖(nao鬧)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4、郭璞注引《紀年》:“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

5、《世本》載:“顓頊母,濁山氏之子,名昌僕。”

6、《帝王世紀》載:“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昌僕,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于若水……”

7、《水經、若水注》:“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顓頊于若水之野。”

我們在前面說了,黃帝出生在汶川茂縣附近,經常居住在四川盆地,特別是洪雅瓦屋山一帶。這裡“若水”應該在四川,指四川的河流。雅礱江古稱若水,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古代彝族有幾十種稱呼,十分複雜,其中最大的一支叫“諾蘇”,實際上就是“若水”。過去,彝族是蠻夷的“夷”即“夷族”,1956年毛澤東主席改為“彝族”,說有米有絲,有吃有穿。司馬遷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說,“西南夷君長以計數,邛都最大,此皆錐結、耕田,有邑聚”。書中還說,在雲南北、四川南,酋長有幾十個,邛都國最大。邛國實際上就在安寧河谷,今天“邛海”就是由邛國而來。若水就是安寧河谷。大石墓就是邛國遺產。史料記載,黃帝次子昌意,被降職到若水做諸侯,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僕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顓頊。《大戴禮 帝系》和《帝王世紀》還記載,昌意之妻昌僕,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顓頊。這說明,顓頊出生地有“土著”民族,有滿天繁星,月光明亮。只有攀枝花-西昌區域才有彝族和這種天氣。西昌被稱為“月城”。

關於顓頊與若水、冕甯(古稱台登)的文獻很多。比如,中華書局影印,【宋】樂史,王文楚等點校,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太平寰宇記》第三集第1618頁“台登縣,屬邛都國,黑水之間,若水出其下,即皇帝子昌意降居若水,即是此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1586頁,“若水出蜀郡耄牛徼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也。南過邛都縣西,直南至會無縣。若水又逕會無縣,縣有駿馬河,又有孫水焉,水出臺高縣即登臺縣也”。會無縣就是今天的會理縣。中華書局影印,【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第一冊第810頁,“九州要記曰台登縣有奴諾川、鸚鵡山,黑水之間,若水出其下,即黃帝子昌意降居若水是此”、“漢志曰耄牛屬蜀郡鮮水出徼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耄牛即今台登縣”。更有意思的是,光緒年《冕寧縣誌》記載,“冕甯縣古鄀國,黃帝封其子昌意於此,娶蜀山氏女生顓頊于若水。若水即城外南河也,故冕邑為帝子之都,高陽氏故里。漢初屬邛都國。漢武帝時置西部都尉,治犛牛主外羌。元鼎六年置大笮、台登二縣。後漢省大笮入台登”。咸豐元年知縣洪瞻陛建縣城南關門,其上石刻“高陽氏降生之墟”七字。明楊慎《山海經補注》雲:“黑水廣都,今之成都也。” 《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藏名為“措曲”,是“生鐵之水”之意。黑水河屬岷江上游支流。黑水縣古為冉馬龍地域,秦、漢為蠶陵縣地,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北與松潘相接,東西與紅原、茂縣相鄰,南和西南與理縣、瑪律康相連,距離省會成都284公里,縣城海拔2350米。蜀山在四川,若水就是安寧河,“之野”的“野”,實際就是安寧河谷平原。因此,顓頊出生四川,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應該可信。

顓頊雖然生於若水,但實際上生活在窮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陽。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號“高陽氏”。在顓頊以前,神人不分,生產和生活籠罩在對鬼神的祭祀之中,社會秩序嚴重失衡,他的主要功德是對原始宗教進行了"絕地天通"大膽的改革。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之孫高辛(帝嚳)繼位。在顓頊的後代子孫中最長壽要算彭祖了,他是顓頊的玄孫,一共活了八百多歲。顓頊的子孫後代非常繁盛,他們中的一支後來發展為南方的楚國,屈原就曾為自己是高陽氏顓頊的後代,而倍感自豪。

據學者研究,蜀山氏是一個部落。若水,雅礱江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南麓,經青海流入四川,於攀枝花市三堆子入金沙江。全長1 571千米,流域面積13.6萬平方千米。四川境內1 357千米,流域面積是11.63萬平方公里。在流入四川後,雅礱江基本南流(四川的河流基本上是從北向南流),北高南低,因此叫“降居”。雅礱江有眾多的支流,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290條,其中大於500平方公里的有51條,大於或接近一萬平方公里的主要支流有鮮水河、理塘河、安寧河等。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寫到:“上善若水”。 老子的“上善若水”是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老子在這裡頌揚水的精神,是在宣揚一種處世哲學。黃帝把昌意放到若水,與這個處世哲學有關嗎?當然這是我們今人的思考。

米易學者論證顓頊出生在米易何家壩,此地是若水和若木的發源地,若木就是“攀枝花樹。”1987年考古在米易何家壩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物,推測是遠古時代人類遺跡,與顓頊時代相關聯。2013年馮廣宏在《文史》雜誌發表《顓頊出自安寧河谷考》,引《漢書.地理志》載:“鮮水出徼處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莋入繩,過郡二,行千六百里。”邱述學在《顓頊故里考》中認為,顓頊時代屬原始社會末期,生產力落後,農耕較為低下,主要生存方式打獵捕魚、依山旁水,遷徙無常。考證顓頊故里地沒有文字記載,很難定論。原始社會末期,顓頊部落群體活動在榮經、米易相距千里之遙是事實。依據史實提出看法:滎經是若水之源,米易是若水之終,但米易與滎經之間正好是冕寧。洪雅與滎經接壤,瓦屋山就在洪雅與滎經之間。

第三個問題,帝嚳與嫦娥奔月在冕寧

涼山位於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與雲貴高原之間的節點和邊緣,處於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在這裡有著強烈的文化傳播特徵。上古人類沒有定居,遊走範圍很大。帝嚳在涼山也有活動,大石墓就是後人的記錄,還有橫欄山遺址、董家坡遺址、高坡遺址、沙坪站遺址等,說明安寧河流域及金沙江中游地區有新石器時代文化。《後漢書?南蠻傳》記錄了帝嚳執政時,華夏族的四周都是一些尚未開化的少數民族,現在西南的許多少數民族都是帝嚳後人。

冕甯是四川往來于祖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稱台登縣。西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邛都置越嶲郡,下設15個縣,以邛人聚居區設台登縣(即今冕寧縣瀘沽鎮、復興鎮及喜德縣北部地方),治地台登城,居孫水東、西源匯合處(今瀘沽鎮梳妝村);以笮人聚居區置笮秦縣,即今冕寧縣北部,瀘甯、裡莊和石棉縣南部,九龍縣東南部。以後直到東晉年間,仍有台登縣,即冕寧。最近幾年,考古專家在安寧河谷發現四川第二大先秦時期聚落群,說明距今4000多年前在四川的第二大平原安寧河谷有人類活動。成昆鐵路施工所涉及的20餘處先秦時期遺址沿安寧河谷平原分佈,綿延百餘公里,這為探討聚落形態、聚落群之間的地理空間分佈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關於嫦娥奔月的故事、傳說,幾乎全世界都有。國內河南、山東等最多。但真正有文獻記載和有遺跡的地方,幾乎沒有找到,因為太久遠,很難遺存。彝族、藏族的詩歌裡最多,比如關於《月亮的女兒》。據史料,嫦娥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嚳(天帝帝俊)的女兒、後羿(大羿)之妻,其美貌非凡,本稱姮娥,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忌諱而改稱嫦娥,又作常娥。據說嫦娥與後羿開創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後人為了紀念他們,演繹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民間多有其傳說以及詩詞歌賦流傳。在神話傳說中,嫦娥因偷食大羿自西王母處所求得的不死藥而奔月成仙,居住在月亮上面的廣寒宮之中。在東漢之前,無任何資料顯示嫦娥與羿是夫妻關係,直到高誘注解《淮南子》才指出嫦娥是後羿之妻。後來道教在其神話中,將嫦娥與月神太陰星君合併為一人,作女神像。嫦娥(姮娥)是帝嚳之女,帝嚳(天帝帝俊)是顓頊侄子,帝嚳是黃帝的曾孫,是共識。據史料,帝嚳有五位妻子和多個兒女。《山海經》記載,第四位元妻子常羲(又稱常儀)與帝嚳生了十二個月亮,而且“常羲”字面意思就有生月亮的意思,表明帝嚳和常儀的女兒就是月亮之神嫦娥。

綜合分析,我們認為作為嫦娥奔月之地,必須同時滿足十個條件。一是詩歌故鄉(有豐富現象力);二是有適合奔月的經緯度(地理位置優越);三是有帝嚳活動;四是有蠻夷(古代少數民族、奇異服裝);五是有藥材種植(不死藥);六是有奔月傳說或文獻記載或遺跡;七是有潔淨空氣便於觀月(月亮、星光);八是有古戰場;九是有兔子、神犬;十是有美麗的池水(西王母瑤池)。綜合看來,從古到今,只有冕寧最符合這十個條件,有顓頊、帝嚳、戰場、月城、彝族藥、彝海、邛海、嫦娥傳說等。冕寧是詩歌與舞蹈的天堂,是英雄與美女的故鄉,是火把與火箭的工廠。西昌經常日月同輝。西王母的不死藥可能就是石斛(石斛為九大仙草之首),四川是石斛的故鄉,冕寧很多。傳說中的西王母住在昆侖山,但其瑤池有多處。因為“西王母雖以昆侖為宮,亦自有離宮別窟,遊息之處,不專住一山也”(《山海經校注》),住在西昌邛海、冕寧彝海的可能性很大。邛海有180萬年了,西王母在西昌旅居時間應該較多、較長。嫦娥因為偷吃了西王母的石斛才被迫飛往月球。奔月只能是三種情況:一是把靈魂發射到月球上而留下肉體;二是有特異功能自己能飛;三是借助強大推進器載入月球。嫦娥可能是前兩種情況。飛往月球一定與地球經緯度有關。

我國目前的衛星發射基地經緯度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北緯40°58′05.54″;東經100°16′41.31″。西昌(冕甯)衛星發射中心:北緯28°14′44.73″;東經102°01′36.43″。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北緯38°5 0′55.42″;東經111°36′28.89″。文昌衛星發射中心:北緯19°19′00.00″;東經109°48′00.00″。酒泉主要擔負科研試驗衛星和載人航太飛船發射任務,太原主要擔負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資源、通信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西昌主要擔負通信、廣播、氣象衛星等和嫦娥系列探月衛星發射任務。此外還有一個測控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陝西),一個航太遠洋測量船基地(江蘇)。西昌(冕甯)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目前對外開放中規模最大、設備技術最先進、承攬衛星發射任務最多、具備發射多型號衛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發射場。在冕寧發射嫦娥號,最容易突破第一宇宙速度(為7.9 km/s)、第二宇宙速度(為11.2 km/s)和第三宇宙速度(為16.7 km/s)。使物體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的最小初始速度稱為第一宇宙速度;擺脫地球引力束縛,飛離地球的最小初始速度叫第二宇宙速度;而擺脫太陽引力束縛,飛出太陽系的最小初始速度速度叫第三宇宙速度。所謂第四宇宙速度,指在地球上發射的物體擺脫銀河系引力束縛,飛出銀河系所需最小初始速度,大約為110-120km/s。第五宇宙速度指航天器從地球發射,飛出該星系群最小速度,因為本星系群的半徑、品質均未有足夠精確資料,因而無法準確得知資料大小。科學家估計該星系群尺度大概有500--1000萬光年,照這樣算,需要1500--2250km/s的速度才能飛離,這個速度今天還無法達到。

自古以來,人們在西昌能經常觀賞到分外明亮皎潔的地球衛星--月亮,歷來傳為佳話,故西昌以“月城”的美稱聞名海內。而今,又以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服務於人類而聲震環宇。據航太專家介紹,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具有“天然發射場”的優越條件:一是緯度低(北緯28.2度),海拔高(1500米以上),發射傾角好,地空距離短。離赤道越近,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又可縮短地面到衛星軌道的距離,從而增加火箭的有效負荷。二是峽谷地形好,地質結構堅實,海拔1857米,有利於發射場的總體佈局,對地面發射設施、技術設備及跟蹤測量,通訊的布網有利,能滿足多個發射場的建設。三是晴好天氣,“發射視窗”好。年平均氣溫18℃,是全國氣候變化最小的地區之一,日照多達320天,幾乎沒有霧天,試驗週期和允許發射的時間較多。總之,冕寧的緯度低、海拔高、雲霧少,無污染,空氣透明度高,使得一座現代化高科技的衛星發射中心就高高矗立在澤遠鄉,這裡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發射地球同步衛星的航太基地。今天的探月工程,在西昌(冕寧)發射了嫦娥一號、二號、三號,2018年將發射嫦娥四號,實現了古人的夢想。古人的想像與今人的科學判斷完全一致。因此,冕寧是嫦娥奔月之地,沒有必要再爭論。

第四個問題,“六度理論”與安寧河谷發展

我們在《生態康養論》中提出了衡量一個地方是否適合發展康養產業的“六度理論”,就是溫度、濕度、海拔高度、環境潔靜度、優產度(物產優質)、森林覆蓋度(負氧離子)等,還有配套度(醫療、交通、商貿、通訊等),在全國產生了較大反響。應用“六度理論”,我們考察發現安寧河谷最適合發展康養產業,幾乎完全滿足六度要求。

安寧河,漢代稱為孫水,晉代稱白沙江,唐代稱長江水,其北源稱長河。因元代有瀘沽治所,故又名瀘沽水,明代稱寧遠河,清代始名安寧河。安寧河是涼山的母親河,是雅礱江下游左岸最大支流,河長326公里,流域面積11150平方公里,發源于四川省冕寧縣,一直南流,經涼山州的冕寧、西昌、德昌三縣市後,入攀枝花市境內,匯入雅礱江。安寧河谷又是有名的地震帶,叫“安寧河—則木河地震帶”,北起冕寧,中經西昌、德昌、會理魚鮓(金河),南抵雲南元謀,在四川境內的長度接近300公里。這條地震帶恰與地質構造上的安寧河斷裂、雅礱江斷裂、則木河斷裂相吻合。歷史上這條地震帶上的地震級別大,但發生頻率相對較低,震源深度淺。多難興邦,大難興民。地震越多,人們越堅強,社會越發達。

顓頊是上古人物,但其愛好與創新很多,與瑪瑙、水利、農業、編制、婚姻、宗教、曆法、音樂等有關,與巴蜀文化、彝族文化、玉龍文化、紅山文化等關係密切。特別是,顓頊對創制九州、宗教改革、音樂文化、玉石文化、農業發展等貢獻很大。因此,發揚高陽文化,要解放思想,大膽開拓。

安寧河谷的開發對涼山的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安寧河的“山水田林湖”優勢十分明顯,這裡有橫斷山脈、螺髻山、瀘山等,支流眾多,水系豐富,林木茂盛,森林覆蓋率超過50%。河谷內農田和山坡梯田眾多,景觀獨特,邛海、彝海湖面開闊,水質好,具備一體化聯動發展的良好潛質。涼山州制定了《安寧河谷發展總體規劃》《安寧河谷城鎮體系規劃》《安寧河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業發展規劃》,這些規劃是涼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涉及整個安寧河谷涼山境內約700平方公里的發展區域,分為從2017-2020年的近期目標和從2021年-2030年的遠期目標,初步劃定了生態、農業、城鎮建設三個空間佈局目標,對城鄉聚落體系空間、產業佈局、綜合交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規劃設計,明確了建設“世界級陽光生態安寧河谷”。規劃目標:到2030年,安寧河谷常住人口達到196萬,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00億元。規劃以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康養為主線,提出建設具有生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宜居、富有特色的安寧河谷,構建起“一帶三極五系統三路徑五驅動”的總體發展格局,其中一帶為安寧河谷全域陽光度假帶,三極為冕寧、西昌、德昌支撐極。

在安寧河谷建設與發展中,要做到與文化結合,與旅遊結合,與科技結合,與特色小鎮結合,與共用經濟結合,與制度創新結合,與擴大開放結合。打好民族牌、航太牌、陽光牌、神話牌、紅色牌、生態牌、農業牌。對接好國家政策、省上部署、精准扶貧、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老齡產業等戰略和機遇。在安寧河谷開發中,要大力發展文化歷史旅遊,康養文化旅遊,科考旅遊,康養農業,突出衛星發射與嫦娥奔月,高陽文化等,加大文創力度,推出更多文化產品,影視作品。圍繞顓頊、嫦娥、衛星、陽光、彝族、彝海、大石墓,開發系列產品和旅遊景區,力爭成為著名的世界旅遊目的地。

(李後強,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2018年1月6日在首屆“高陽文化與安寧河谷”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