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佬們武漢薦書,潘石屹為啥最愛看《平凡的世界》

《支點》記者 李章穎

“屋外陽光正好, 屋內正好讀書”, 伴隨著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志的這句開場白, 1月14日, 由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武漢分院讀書會主辦的“企業家18歲”讀書分享會在卓爾書店拉開序幕。

此次讀書會演講嘉賓陣容強大, 風格鮮明。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熱衷“自黑”, 幽默機智;

中國互聯網產業第一人、聯和運通投資控股公司主席張樹新有著海量閱讀積累, 她言辭犀利、邏輯嚴謹;

正略集團董事長趙民擔任主持人, 敦厚、穩重。

性格迥異的三人在交流中產生奇妙“化學反應”, 妙語連珠不斷, 這讓現場觀眾看得十分過癮, 笑聲與掌聲不絕。

欲知現場如何, 支點君帶你一觀。

嘉賓潘石屹

《平凡的世界》開啟不平凡人生

整個讀書會中, 潘石屹始終謙和微笑, 言語中時不時透露出機智。

眾所周知, 這位地產大佬最近“沉迷”攝影。

當被問到“為學攝影看了什麼書”時, 潘先生一字一頓緩緩道:“就看了一本——相機說明書。 ”這一出人意料的回答引得現場眾人捧腹。

在潘石屹所推薦的書中, 首本是《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對我十八歲之後創業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甚至說, 對我一生的影響都特別大。 ”潘石屹說。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全景式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 全書共三部。 該書以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背景, 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 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進程中的艱難歷程。

“路遙的文字總能給予我力量, 小說中的主人公都是在逆境中努力尋求生存。 每當我遇到問題的時候, 一看路遙的書就覺得豁然開朗。 ”潘石屹說。

除了《平凡的世界》, 潘石屹還推薦了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所寫的《人類簡史》與《未來簡史》。

“我給人推薦書的時候特別謹慎。 ”潘石屹說。 據他描述, 在讀了五章《未來簡史》後曾一度覺得作者價值觀有問題, 因此呼籲眾人不要讀。 不過, 後來有次在飛機上將整書讀完, 發現作者的框架其實很好,

又開始推薦這本書。

在潘石屹看來, 這本以宏大視角審視人類終極命運的《未來簡史》其實“是一本講宗教的書”, “它把一個個宗教否定, 最終創立了一個新的宗教叫‘人文主義’。 ”

尤瓦爾·赫拉利的著作也激起了另外兩位嘉賓的討論興趣。

理科出生的張樹新相信“萬物皆數”。

趙民則表示:“《未來簡史》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 因為作者相信人類未來是有出路的, 這是此書的價值之一。 同時, 以人類智慧的穿透力來‘回溯’未來, 這樣的書更值得一看。 ”

嘉賓張樹新

“走不完的歷史都可以通過讀書來走完”

“不值得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張樹新對讀書的態度十分鮮明, “讀書和旅行的價值, 就是幫助我們找尋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與價值”。

在她看來, 80年代的青年是浪漫的一代, 讀書充滿理想主義。 這一代人時逢改革開放, 因而充滿昂揚向上的力量。

“這種理想主義和家國情懷已變成這一代人的基因, 影響著他們的閱讀、表達和事業。 ”張樹新說。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張樹新花了十年時間進行環球旅行。在她看來,只有看過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觀。

當然,“看世界”不見得是要花很多時間去旅行。

“年輕的時候要旅行,但不一定要花很多時間。當你到了正式接受系統教育的時候,必須接受系統教育,才能有看待世界的方法論。”張樹新說

提到系統教育,張樹新不免談到母校中國科技大學,“儘管當時覺得枯燥,但多年後發現,系統教育對於形成方法論確實十分重要”。

聽到張樹新褒揚母校,潘石屹打趣道:“張樹新比方舟子強多了。”

同時,張樹新還強調,一定不要唯讀“有用”的書。

“人類歷史有多長?這個世界有多大?走不完的歷史都可以通過讀書來走完。讀書是世界上最不勢利的事情!”張樹新在現場的呼籲振聾發聵。

在她看來,如果讀書只是為了組織、管理、創業、掙錢,那麼完全可以不讀書。

潘石屹接過話茬說:“你這是在批判我。”一番“自黑”引發觀眾爆笑。

主持人、正略集團董事長趙民

“昨天的太陽曬不幹今天的衣服”

同樣愛讀書的潘石屹也認為,面向未來,不一定總想著賺錢,還要思考方向。

“年輕時候我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未來是什麼樣子的?未來不能全被預知,但可以窺探一二。其中一個關鍵字是‘賦能’,每個人身上的能量是與生俱來的,只有把個人的潛能和小宇宙激發出來,才算是好的書、好的組織。”他說。

在接受《支點》記者採訪時,潘石屹也表示:“可以陶醉在18歲,但這些都不重要,昨天的太陽曬不幹今天的衣服。”

在他看來,社會處在一個爆發式發展的時期,“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今天的故事、經驗對明天可能是沒用的”。

提到過去經驗與遇見未來,主持人趙民自然轉向了曾創辦中國互聯網第一個商業專案的張樹新。

趙民問張樹新,“作為中國互聯網第一人,你能想到今天的發展嗎?”

這位被媒體描述為“帶有巫婆氣質的女企業家”的回答十分乾淨俐落,“我想過”。

“不客氣地說,互聯網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沒有超出我的想像。但是,隨著大資料與雲計算真正實現、人工智慧出現……我也要開始重新學習。”張樹新說。

潘石屹笑道:“我誰都不信,就信李開複,人工智慧還是很有未來的。”

為此,兩位嘉賓推薦了《機器崛起》(湯瑪斯·瑞德)、《技術元素》(凱文·凱利)、《人工智慧》(李開複)、《創新者》(沃爾特·以撒森)等書目,讓大家能夠“窺見未來”。

閻志致辭

交一萬個朋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否還要交一萬個朋友?

在聊到交友觀時,潘石屹表示:“交一萬個朋友也好,交一個朋友也罷,關鍵是不要樹一個仇人。”

在他看來,“命裡有仇的人,是不會開心的”。

潘石屹笑稱,七八年前翻手機通訊錄時,看到很多人的名字不高興,因為這些人都欠了自己一些錢,從七八萬到七八百萬不等。

為了讓自己“解脫”,潘石屹把所有名單列出來,點了一束蠟,以“付之一炬”的儀式與債務一筆勾銷。

據說燒完之後的感覺十分奇妙,“長安街上每個人的笑容都很好看”,因為從此世界上沒有人欠自己錢了,自此周圍只剩朋友。

潘石屹信佛,這一故事雖是笑料,但背後的邏輯不乏禪意,“原諒他人,解脫自己”。

是否要交一萬個朋友?

面對同樣的問題,張樹新反問:“為什麼要交一萬個朋友?”

在她看來,不需要交一萬個朋友,要交真朋友。你看到他開心,他看到你開心,這就夠了。

據說,十年前張樹新曾立下誓言,“不見不想見的人,不吃不想吃的東西,不說不想說的話,不去不想去的場合”,因為讀書很需要時間。

對這一誓言,張樹新遵循得很好,至今微信朋友圈只有三百人。

潘石屹聞言道:“我感到很榮幸,跟樹新見了面、吃了飯,還加了微信。”此言引得全場再次大笑。

現場精彩問答

現場提問:除了思考過去未來,年輕人當下也面臨談戀愛、成家的問題,是否可以推薦情感教育、親子教育類的書?

張樹新:人要有浪漫情懷,但是要有現實能力。

情感關係比創業還難處理。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過去有感情不等於明天有感情,最好的關係依然需要每天持續建設,才能歷久常新。潘總和張欣關係那麼好,我覺得就是一直在建設中。

潘石屹:是的,我一直在努力!

張樹新:還有千萬不要嫁給書呆子!(笑)

現場提問:關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你們是怎麼理解的?

潘石屹:環保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我看到最優秀的企業家都在關注環保、愛滋病、貧窮等,只有二流企業家關注利潤、營業額、融資等。企業家無論大小,無論處在哪個階段,都要有人文關懷。

張樹新:商業和環境問題的解決是不矛盾的。發展初期,商業對環境的破壞是可能的,因為資源有限,但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注重環保會變成一種競爭力。

大佬推了哪些書?

《三體》

《三體》是作家劉慈欣創作的一部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被譽為迄今為止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小說,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高度。2014年第一部小說的英文版在美國上市,反響熱烈,並於2015年獲得美國科幻奇幻協會“星雲獎”提名。2015年8月23日,《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它全景式地表現了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該書以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人類簡史》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一部重磅作品。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作者理清了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挖掘人類文化、宗教、法律、國家、信貸等產生的根源。這是一部宏大的人類簡史,更見微知著、以小寫大,讓人類重新審視自己。

《未來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以宏大視角審視人類未來的終極命運,甫一出版就在全球掀起一股風潮,引起廣泛關注。

《失控》

全名為《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失控》成書於1994年,作者是《連線》雜誌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書中提到今天正在興起或大熱的概念包括:大眾智慧、雲計算、物聯網、虛擬實境、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路社區、網路經濟等。

《技術元素》

“技術元素”是凱文·凱利專門創造出來的詞語。本書繼承了《失控》和《新經濟的新規則》的思考體系,談到了文明進化、數字出版、免費經濟、人工智慧、物聯網、數位化生活等熱議的話題。

《創新者》

本書講述了電腦和互聯網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並為我們生動地刻畫出數字時代的創新者群像。以撒森從一個電腦程式的創造者、詩人拜倫之女艾達說起,細數了一群站在科學與人文交叉路口的創新者,探究了是什麼讓他們把富有遠見的創意變為顛覆性的現實,講述了他們如何協作創新從而實現創造性的飛躍。

《歷史的教訓》

《歷史的教訓》是美國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勳章(1977年)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的代表作。該書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詳細說明了地理條件、經濟狀況、種族優劣、人類本性、宗教活動、社會主義、政府、戰爭、道德、盛衰定律、生物進化等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係,並總結出歷史留給人們的巨大精神遺產,體現了他們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

《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是一本立足大學通識教育的科學讀本。它以科學為主題,圍繞科學是什麼而展開,探討了科學的含義、結構、動機、本性、價值及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內容。解答了科學究竟是什麼?科學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學習研究科學出於什麼樣的動機和目的?科學具有怎樣的價值?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

《地圖的歷史》

小小地圖反映歷史變遷。《地圖的歷史》一書幫助我們追蹤古代繪圖時代到摩登時代的繪圖歷史,圍繞著歷史上最著名的地圖,講述了人類永無止境的發現與探險旅程,還有古往今來的繪圖家們、探險家們以及勘測者們的精彩故事。

《偉大的旅行》

英國考古學家布萊恩·費剛將人類從700萬年前誕生起,不斷前進,穿過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達巴塔哥尼亞的遷移之旅,命名為“偉大的旅行”。在20世紀末,走5.3萬公里並不算難。日本旅行家關野吉晴放棄了動力機械的旅行方式,而是用雪橇、扒犁、自行車、獨木舟、皮筏、騎馬、騎駱駝、徒步等方式,逆著這段路線,追溯人類起源。

《機器崛起》

本書探討了人將控制“委託”給機器,人與機器交互或通過機器進行交互,以及機器與機器的交互,以及這一系列動作的可能後果。下一步是什麼?機器能在智力上超越人類嗎?現代社會正不知不覺走入一個慢慢失去控制的危險的勇敢新世界?還是會走向一個更加有秩序、有層次、有規範的高級社會?

”張樹新花了十年時間進行環球旅行。在她看來,只有看過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觀。

當然,“看世界”不見得是要花很多時間去旅行。

“年輕的時候要旅行,但不一定要花很多時間。當你到了正式接受系統教育的時候,必須接受系統教育,才能有看待世界的方法論。”張樹新說

提到系統教育,張樹新不免談到母校中國科技大學,“儘管當時覺得枯燥,但多年後發現,系統教育對於形成方法論確實十分重要”。

聽到張樹新褒揚母校,潘石屹打趣道:“張樹新比方舟子強多了。”

同時,張樹新還強調,一定不要唯讀“有用”的書。

“人類歷史有多長?這個世界有多大?走不完的歷史都可以通過讀書來走完。讀書是世界上最不勢利的事情!”張樹新在現場的呼籲振聾發聵。

在她看來,如果讀書只是為了組織、管理、創業、掙錢,那麼完全可以不讀書。

潘石屹接過話茬說:“你這是在批判我。”一番“自黑”引發觀眾爆笑。

主持人、正略集團董事長趙民

“昨天的太陽曬不幹今天的衣服”

同樣愛讀書的潘石屹也認為,面向未來,不一定總想著賺錢,還要思考方向。

“年輕時候我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未來是什麼樣子的?未來不能全被預知,但可以窺探一二。其中一個關鍵字是‘賦能’,每個人身上的能量是與生俱來的,只有把個人的潛能和小宇宙激發出來,才算是好的書、好的組織。”他說。

在接受《支點》記者採訪時,潘石屹也表示:“可以陶醉在18歲,但這些都不重要,昨天的太陽曬不幹今天的衣服。”

在他看來,社會處在一個爆發式發展的時期,“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今天的故事、經驗對明天可能是沒用的”。

提到過去經驗與遇見未來,主持人趙民自然轉向了曾創辦中國互聯網第一個商業專案的張樹新。

趙民問張樹新,“作為中國互聯網第一人,你能想到今天的發展嗎?”

這位被媒體描述為“帶有巫婆氣質的女企業家”的回答十分乾淨俐落,“我想過”。

“不客氣地說,互聯網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沒有超出我的想像。但是,隨著大資料與雲計算真正實現、人工智慧出現……我也要開始重新學習。”張樹新說。

潘石屹笑道:“我誰都不信,就信李開複,人工智慧還是很有未來的。”

為此,兩位嘉賓推薦了《機器崛起》(湯瑪斯·瑞德)、《技術元素》(凱文·凱利)、《人工智慧》(李開複)、《創新者》(沃爾特·以撒森)等書目,讓大家能夠“窺見未來”。

閻志致辭

交一萬個朋友?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否還要交一萬個朋友?

在聊到交友觀時,潘石屹表示:“交一萬個朋友也好,交一個朋友也罷,關鍵是不要樹一個仇人。”

在他看來,“命裡有仇的人,是不會開心的”。

潘石屹笑稱,七八年前翻手機通訊錄時,看到很多人的名字不高興,因為這些人都欠了自己一些錢,從七八萬到七八百萬不等。

為了讓自己“解脫”,潘石屹把所有名單列出來,點了一束蠟,以“付之一炬”的儀式與債務一筆勾銷。

據說燒完之後的感覺十分奇妙,“長安街上每個人的笑容都很好看”,因為從此世界上沒有人欠自己錢了,自此周圍只剩朋友。

潘石屹信佛,這一故事雖是笑料,但背後的邏輯不乏禪意,“原諒他人,解脫自己”。

是否要交一萬個朋友?

面對同樣的問題,張樹新反問:“為什麼要交一萬個朋友?”

在她看來,不需要交一萬個朋友,要交真朋友。你看到他開心,他看到你開心,這就夠了。

據說,十年前張樹新曾立下誓言,“不見不想見的人,不吃不想吃的東西,不說不想說的話,不去不想去的場合”,因為讀書很需要時間。

對這一誓言,張樹新遵循得很好,至今微信朋友圈只有三百人。

潘石屹聞言道:“我感到很榮幸,跟樹新見了面、吃了飯,還加了微信。”此言引得全場再次大笑。

現場精彩問答

現場提問:除了思考過去未來,年輕人當下也面臨談戀愛、成家的問題,是否可以推薦情感教育、親子教育類的書?

張樹新:人要有浪漫情懷,但是要有現實能力。

情感關係比創業還難處理。太陽每天都是新的,過去有感情不等於明天有感情,最好的關係依然需要每天持續建設,才能歷久常新。潘總和張欣關係那麼好,我覺得就是一直在建設中。

潘石屹:是的,我一直在努力!

張樹新:還有千萬不要嫁給書呆子!(笑)

現場提問:關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你們是怎麼理解的?

潘石屹:環保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我看到最優秀的企業家都在關注環保、愛滋病、貧窮等,只有二流企業家關注利潤、營業額、融資等。企業家無論大小,無論處在哪個階段,都要有人文關懷。

張樹新:商業和環境問題的解決是不矛盾的。發展初期,商業對環境的破壞是可能的,因為資源有限,但商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注重環保會變成一種競爭力。

大佬推了哪些書?

《三體》

《三體》是作家劉慈欣創作的一部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被譽為迄今為止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小說,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高度。2014年第一部小說的英文版在美國上市,反響熱烈,並於2015年獲得美國科幻奇幻協會“星雲獎”提名。2015年8月23日,《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長篇小說,它全景式地表現了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該書以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人類簡史》

《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一部重磅作品。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到21世紀資本、科技交織的人類發展史。作者理清了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脈絡,挖掘人類文化、宗教、法律、國家、信貸等產生的根源。這是一部宏大的人類簡史,更見微知著、以小寫大,讓人類重新審視自己。

《未來簡史》

尤瓦爾·赫拉利以宏大視角審視人類未來的終極命運,甫一出版就在全球掀起一股風潮,引起廣泛關注。

《失控》

全名為《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失控》成書於1994年,作者是《連線》雜誌的創始主編凱文·凱利。書中提到今天正在興起或大熱的概念包括:大眾智慧、雲計算、物聯網、虛擬實境、敏捷開發、協作、雙贏、共生、共同進化、網路社區、網路經濟等。

《技術元素》

“技術元素”是凱文·凱利專門創造出來的詞語。本書繼承了《失控》和《新經濟的新規則》的思考體系,談到了文明進化、數字出版、免費經濟、人工智慧、物聯網、數位化生活等熱議的話題。

《創新者》

本書講述了電腦和互聯網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並為我們生動地刻畫出數字時代的創新者群像。以撒森從一個電腦程式的創造者、詩人拜倫之女艾達說起,細數了一群站在科學與人文交叉路口的創新者,探究了是什麼讓他們把富有遠見的創意變為顛覆性的現實,講述了他們如何協作創新從而實現創造性的飛躍。

《歷史的教訓》

《歷史的教訓》是美國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勳章(1977年)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的代表作。該書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詳細說明了地理條件、經濟狀況、種族優劣、人類本性、宗教活動、社會主義、政府、戰爭、道德、盛衰定律、生物進化等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係,並總結出歷史留給人們的巨大精神遺產,體現了他們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

《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是一本立足大學通識教育的科學讀本。它以科學為主題,圍繞科學是什麼而展開,探討了科學的含義、結構、動機、本性、價值及科學文化等方面的內容。解答了科學究竟是什麼?科學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學習研究科學出於什麼樣的動機和目的?科學具有怎樣的價值?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便利?

《地圖的歷史》

小小地圖反映歷史變遷。《地圖的歷史》一書幫助我們追蹤古代繪圖時代到摩登時代的繪圖歷史,圍繞著歷史上最著名的地圖,講述了人類永無止境的發現與探險旅程,還有古往今來的繪圖家們、探險家們以及勘測者們的精彩故事。

《偉大的旅行》

英國考古學家布萊恩·費剛將人類從700萬年前誕生起,不斷前進,穿過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達巴塔哥尼亞的遷移之旅,命名為“偉大的旅行”。在20世紀末,走5.3萬公里並不算難。日本旅行家關野吉晴放棄了動力機械的旅行方式,而是用雪橇、扒犁、自行車、獨木舟、皮筏、騎馬、騎駱駝、徒步等方式,逆著這段路線,追溯人類起源。

《機器崛起》

本書探討了人將控制“委託”給機器,人與機器交互或通過機器進行交互,以及機器與機器的交互,以及這一系列動作的可能後果。下一步是什麼?機器能在智力上超越人類嗎?現代社會正不知不覺走入一個慢慢失去控制的危險的勇敢新世界?還是會走向一個更加有秩序、有層次、有規範的高級社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