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連載|高陵史詩傳奇《亂世夾灘》第四章……

高陵史詩傳奇《亂世夾灘》

這是一段發生在高陵的史詩傳奇, 現實版《白鹿原》。

這是一段高陵吾村原(又稱吳村原、吳村八堡、吳村八社)真實歷史,

真人真事, 真槍實彈, 血雨腥風, 慷慨悲歌, 紅色傳奇。

04第四章

五月初九早飯後, 建業和妻子梅在桃園裡, 一人手提一個竹籠, 摘已經紅透了的“豁口”桃。 “豁口”桃是高陵水果三甜之一, 久負盛名。 果實大而呈紅顏色, 成熟的時候由於水肥跟得上, 日照時間長, 很多桃子都綻裂開來, 故稱“豁口”桃。

建業對梅說:“咱今個多摘些桃, 一會兒弟兄們來了, 回去時帶一些。 ”梅笑著說:“那還用說, 現在都成了一家人了。 ”一會兒竹籠裡就放滿了桃, 兩口子把小桌子放在門口的桃樹下, 在桌子上擺了一大盤子桃, 梅又拿來七個小板凳擺得整整齊齊。 治娃和樹清手挽手一塊兒到了, 坐在板凳上。 治娃笑衝衝地說:“大哥、大嫂, 你就知道我們來啊,

把桃都準備好了。 ”梅說:“可不是, 你哥光挑揀大桃, 給你們吃哩!”建業說:“快吃!”兩人各拿起一個拳頭大的“豁口”桃, 大吃起來。 正吃時, 大炮、科娃和勞娃也到了, 建業忙招呼三人坐下, 大炮先說話了, “二哥三哥呀, 你把大桃吃了, 就剩下些小桃了。 ”說著拿起一個張開大口, 在桃尖上咬了一口, 梅說:“科娃、勞娃, 快吃桃!”建業說:“吃完了再摘!”

一大盤“豁口”桃吃光了, 治娃說:“大哥呀, 咱六個端午節那天飲血酒、拜天、拜地, 結為兄弟, 卻忘了起個名字呀?”樹清說:“咱弟兄酒喝多了, 忘了起名字。 ”建業說:“對著哩, 我這屋就在這八畝桃園中, 三國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我們叫王、周、閔、藺、余、盛弟兄六結義。 ”大夥說:“好!咱是桃園六結義!”

王建業舊照

建業說:“咱弟兄六個今後要幹一番事業, 赤手空拳可不行啊。 ”治娃說:“我倒是有個想法, 我有一個好朋友, 臨潼新市人, 財東娃出身, 用五捆子棉花換了一支折腰子手槍, 去年他舅劉五生過生日, 我也去了, 他把槍別在腰上, 槍把子上拴了三尺長的紅綢子, 他還叫我打了一隻野鴿,

那槍還怪美的, 我還把他領到河裡鳧了一會水, 他不小心踩在深水窩裡, 我不拉他, 他就喂鱉去了。 他上岸後還說, 明年他大舅做生日時請我教他鳧水哩!”建業說:“你朋友叫個啥?”治娃說:“四個字的名字, 安四瓜子。 ”大炮聽了高興地說:“二哥, 他學鳧水時, 把他槍繳了!”科娃說:“對著哩, 大哥有了槍, 就像個山大王了。 ”勞娃說:“我還沒見過槍是個啥樣子哩。 ”建業說:“朋友的槍咋敢繳?”治娃說:“沒事, 出事了由我一人承擔。 ”

農曆六月, 初伏前後, 早上天氣涼涼的, 可到了正午時分, 太陽掛在天上像一團火球, 長在田裡的玉米苗被火一樣的太陽曬蔫了。 在火熱的陽光下, 治娃和樹清每人提了一個蛋蛋籠, 一起行走在去北田的路上, 上了惠家坡,

經惠家場往東就到了北田街上山西人六娃開的門面“老醋房”。

山西人還真會做生意, 二人剛進鋪子門, 老闆六娃就招呼治娃、樹清坐下, 給兩人送上一杯香茶。 六娃說:“兩位老熟人了, 要買啥, 隨便。 ”治娃說:“今個有個門戶, 買四樣禮。 ”六娃問:“要啥?”樹清開言道:“兩瓶西鳳酒, 二斤香片, 大肉二斤一吊, 打兩吊, 白砂糖四斤, 分兩份。 ”六娃指頭撥動算盤, 四樣禮各兩份, 兩個大洋。

付錢後倆人直接就去了劉五生家, 主人接過籠兒, 把二人招呼到席上, 主人端茶取煙, 這時候劉老漢到桌前, 治娃、樹清忙站起來說:“大叔呀, 我倆今個給老人家做壽來了, 望大叔長命百歲, 永遠健康!”

中關道一帶老年人過生日稱"做壽"。 老人花甲之年, 兒女們開始為老人祝壽, 以示敬老。有錢有勢的人“做壽",下請帖,備酒席,大操大辦。一為楊名顯貴,一為斂收錢財。一般尋常百姓為老人做壽,只是小宴招待一下近親或在生日時吃碗長壽麵了事。

劉老漢示意快坐下,“多承二位賢侄美言。”正說著安四瓜子來了,手裡提著一大吊子大肉,足有十斤。主人接禮後,安四瓜子說:“大舅,你外甥給您拜夀來啦!”說著跪下,向他舅又磕了頭作了揖,劉老漢忙扶起外甥說:“人來就行了,拿的禮做啥哩?”安四瓜子說:“外甥薄禮,舅父笑納。”

親戚來往分遠近,視舅家為上司街門,姑舅親為金刀割不斷的至親,民諺有“姑舅親,心連心,打斷骨頭連著筋”之說。老舅做壽,怎能少了這幾年在江湖混得不錯的安四瓜子。說畢,便和治娃、樹清坐在同一個桌子上,拉起了閒話。

安四瓜子對治娃說:“哥呀,咱三個先不坐席,去禦河(關中人對渭河的昵稱)裡,你教我鳧水。”樹清說:“我倆鳧水都是把式,教你這個徒弟沒嘛噠!”安四瓜子自豪地說:“你倆教我鳧水,我教你倆打槍!”邊說邊往肩上一拍:“今個帶了幾十發子彈哩!”治娃、樹清和安四瓜子三個出了劉老漢家向河灘走去。

渭河裡建業、大炮、科娃、勞娃四人脫得光光的,衣服放在岸上,四個漢子一個挨一個地跳到水裡,河水泛起了四朵小浪花。

都是河邊娃,誰個不會水。由於渭河上游的寶雞、甘肅天旱沒下透雨,雖到了六月還沒發過大水,渭河裡的水清涼透徹,魚兒時不時地躍出水面,陽光照在魚兒背上,像點點銀星。

渭河鯉魚在唐時就是供給皇室和百官的膳食及祭祀用品,以肉質銀白細嫩,味道鮮美而聞名。四人鳧水各爭上游,建業抓了一條五六斤的鯉魚,提出水面,往岸上一扔,魚兒離了水,在岸上躍了幾下就不動了。

河灘邊四個小夥子在河裡撈魚耍,安四瓜子別著折腰子槍,槍把子上拴的紅綢子在風中飄動。建業麻利地穿上衣服,提著那條大鯉魚走上前。樹清對安四瓜子介紹說:“這就是建業哥。”建業笑笑說:“早就聽治娃說你,歡迎!歡迎!”安四瓜子忙說:“建業哥的大名三四十裡外的人誰不知道?”正在這時,治娃將安四瓜子攔腰抱住,建業一巴就把安四瓜子的槍奪了,樹清順勢把安四瓜子身上的子彈袋卸了。安四瓜子大叫:“別……別……別耍了!”眼見槍和子彈被人奪走,一屁股坐在地上呼叫:“治……治娃,你……你……不……不……不夠人!”治娃說:“兄弟呀,你還得受點委屈。”建業這時手提折腰子槍說:“安四瓜子,今個借槍一用,改日一定奉上。你今個是要槍還是要人?”說著扣動扳機朝天放了一槍。這時候的安四瓜子也顧不了許多,從地上爬起來向北跑去,跑回舅家,連席也沒坐,就跑回臨潼縣新市村去了。他心裡仇恨周治娃、閔樹清、王建業,後來投靠在高陵三縣民防總指揮雷春伯部下。

奪得了折腰子槍後,六個人一塊到西頭劉家莊大炮家喝慶功酒去了,再路過“龍王廟”時,六個人還在龍王像前燒了香,磕了頭。

大炮的家在劉家莊,劉家莊除姓劉的四大戶外,還有幾戶比較貧窮的人家,如宋書客、井悅新、井悅恒等。宋書客兩輩人以賣文具、書刊為生,孫輩都是農民。孫媳李秀雲曾任村婦聯主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縣供聯社副主任、渭北玻璃廠黨支部副書記等職,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大炮這個人生性好強,雖是窮人但心裡不服氣財東人。他的西鄰是財東劉樹勳,家裡騾馬成群,住的房子三拱兩岔,非常講究,房前留小院落,建有門樓、照壁。而大炮家用麥草搭的房子破舊不堪,他賣了二畝地,硬是蓋了兩間上房,比劉樹勳家的房高出二尺。

自從奪了安四瓜子的槍後,大炮把弟兄五個叫到他家喝慶功酒,他在酒席上輪番和弟兄喝酒,大炮喝得臉紅耳赤,借著酒興說:“大哥,咱有了槍,你和二哥三哥會打,而我和科娃勞娃還不會打,即使就會打了,準頭也不行,我看還是不如在龍王廟廣場上練習槍法,同時把大哥學的武功教給弟兄們。”建業聽後大為吃驚說:“沒想到四弟這個粗人還能想出這麼好的點子。”治娃說:“對著哩,就是要練槍法、練武藝哩。我當過兵受過訓,現代槍法我當教練。”樹清也說:“我也當過兩年娃娃兵,我當二哥的助手。”建業拍板道:“就把練兵場放在龍王廟廣場。武功我當教練,時間定到七月七過會。”

七月七又叫七巧節,是姑娘們的節日。有姑娘的地方,就有小夥子,男男女女,特別熱鬧。龍王廟每年都要從這天起開始過會,前後十天時間。

關中“過會”(當地人也稱“忙罷會”、“忙罷”、“看忙罷”)是指關中農民從農曆六月起直到農曆九月十五,歷時一百多天的親友聚會、共慶豐收的民俗活動。過會日,人們身著盛裝,大宴賓客親戚,村裡毃鑼打鼓,扭秧歌、看社火,有時村上還唱大戲,熱鬧程度勝似春節。七月七又適遇過會,顯得更加熱鬧。這天,姑娘們用豌豆泡成豆芽用紙紮成二尺高的‘巧姑娘’掐一根兒放到水盆裡,以驗證巧拙,浮于水上者為“巧”,沉於水底者為“拙”。她們還要輪流鑽到供桌下邊摸著穿針引錢,誰能穿得上,就驗證誰心靈手巧,預示著將來遇合一定會好,能找個好女婿。

把練武也放在這天,一是農閒人多,二來圖個吉祥,湊湊熱鬧,以壯士氣。

大炮自告奮勇說:“我就在龍王廟隔壁,燒水、做飯,我全包了。”建業說:“一天兩天可以,咱從七月七練到十月一,近三個月,你管不起,我到咱灘裡幾個財東家走走,事就解決了。”治娃說:“不用去財東家,我家還有二十個大洋哩,夠用。”建業說:“二弟好樣的。照你說的辦,做飯的三個人就行了,由我家梅和四弟妹、六弟妹看咋樣?”大炮、勞娃說:“那還用說!”

龍王廟始建於1870年左右,由開荒見成效的漢民集資建設,修龍王廟是為了祈求龍王保佑渭河不往北崩,以保良田不受損失,但後來漲大河還是把龍王廟沖了。

到了民國十七年,龍王廟已建成四十多年。廟分前殿后殿,前殿是關老爺橫刀立馬,後殿塑著東海龍王廣敖的像,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廟前後左右松柏茂盛,樹木參天,門口左右兩棵兩丈多高的國槐,一抱多粗,樹上有四五個野雀窩。門前廣場足有二畝地大,正是一個好練兵場,廟門前二百米處就是滔滔東流的渭河,河裡幾隻捕魚的猴兒船上漁夫們正在撒網。

七月七這天早上已有幾絲寒意,上午是“渭橋袁”的木偶戲,唱的是《下河東》,晚上是高陵曲子戲,戲報上出的是《會友》《古城會》《劫法場》《林沖夜奔》。

曲子,源于唐,盛於明清。由於它曲調優美動聽,藝術感染力強,在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廣為流傳。清末,陝西回民起義後,曲子也在哈薩克落地生根。高陵曲子的曲目有近百種,從內容上可分為演義、風俗、傳奇、志怪等。曲子會是高陵城鄉戲曲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2009年高陵曲子申報為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王建業愛聽戲,高興時還能啍唱幾句,化民社(高陵縣劇團前身)成立時,建業出資70大洋,成為股東之一。

廟前廣場上人山人海,曲子戲《劫法場》正在開演,臺上三弦子挑頭,配二胡、梅胡,加上水水的清越,梆子的研研鼓點,老藝人手上上下翻飛的四頁瓦讓觀眾看得如醉如癡。一位老演員提槍入場,“威震山崗自稱為大王,青面虎要救十一郎。十一郎好漢,蓋世無雙,銅身鐵背,賽過金鋼。”臺上呐喊聲、鑼鼓聲,台下觀眾叫好聲連成一片。

一陣鑼鼓後,王建業別著折腰子槍,一個跟頭,躍上戲臺。槍把子上的紅綢子迎風飛舞,顯得霸氣十足,卓然不群。他說:“鄉親們,我們結義六弟兄今個比武,為七夕節湊湊興,我們的目的是組織起來,保護百姓,對抗官府,打富濟貧,誰如果願意加入我們的隊伍,我們歡迎!”話剛說完,人群裡就出來四個人,說:“我願意報名!”建業說:“歡迎歡迎!治娃、樹清快給他們登記報名。”他們是南郭村人郭志孝、沙梁子人王於錄、八楞子莊子人馮志春、閔志英。

建業、治娃、樹清、大炮、科娃、勞娃和四人有說有笑,一時親如兄弟,四人表示願跟建業學槍法、學武藝,同生死、闖天下。

夾灘人不知從何時起,崇尚習武,俠風仗義,嫉惡如仇,愛恨分明,走南闖北。祖祖輩輩喜歡舞刀弄槍,練就一身好拳腳。一來強身健體,二能防身禦匪,三能行俠仗義。因而尚武俠義思想源遠流長。夾灘村地處高陵臨潼兩地交界處,天高皇帝遠,兵荒馬亂年代,土匪經常出沒,地理條件並不優越,社會秩序素不穩定,當地民眾以崇尚俠士武義著稱關中道,也可能是由於這個地方歷史上曾駐紮大量回紇兵將的緣故。這裡人火爆的脾氣和好鬥的性格或許就是天生的,現在在武當山上還有民國時期夾灘村和南郭村幾個武俠送的牌匾。

建業、治娃、樹清三人向鄉親們表演起了武打拳法,時而輕如飛鴻,時而重如霹靂,形如捉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你來我往,虎步生風,剛勁後力,又如行雲流水,氣吞山河,勢如破竹。人們對他們的表演報以熱烈掌聲。之後三人表演了槍法,河邊上插著一個兩米高的紙人靶,其他七弟兄把人群分開,以保安全。建業掏出腰裡的槍,把一顆子彈推上槍膛,右手拿槍,閉左眼瞄準紙人靶,扣動扳機,叭的一聲,一顆子彈從紙人頭部射穿,眾人掌聲雷鳴。治娃接過槍,叭一聲,子彈從紙人額頭穿過。樹清接槍在手,叭一聲,子彈從紙人口部穿過。三人的表演讓人們的掌聲如炒豆一樣此起彼伏,其餘七人分別都打了一發子彈,但命中率都不高。

從七月到九月上旬,他們十人早出晚歸,練槍法練武功。在龍王廟練武的消息早就傳到縣府了,三縣(涇陽、三原、高陵)民防總指揮雷春伯驚呼:“王建業這一幫子人是要造反啊!”他召集文書高文通、參謀朱萬能商討夾灘王建業練兵之事。文書高文通說:“諒他幾個區區草民翻不起大浪。”參謀朱萬能陰沉著臉對雷春伯說:“雷總,夾灘幾個毛頭小子是水盆的魚兒翻不起個啥浪,對付這些人不用動大干戈,我帶兩個兵,扮成生意人,裝著去夾灘預定胡蘿蔔,摸清虛實後再作道理。”雷說:“年初王建業用棍棒把咱催糧的官差打了,膽子不小。”雷說:“那就依朱參謀之見,先去瞭解下情況後再作道理。”

秋收大忙,人們忙著收玉米、砍穀子。建業和治娃、樹清他們商量暫停練武,放半個月假。他們十個人每人一點地,有的是桃園,有的是胡蘿蔔地。建業把他們分成三組,幫鄉黨看護秋田,同時嚴防縣上官兵來收糧收款。建業、治娃、樹清三人在龍王廟坐鎮。

朱萬能商人打扮一身長袍,頭戴瓜皮帽子,腰裡別了個小手槍,帶著兩個士兵向夾灘步行而來。到了半晌午,三人走到了韓家坡頭,站在坡頭的老塄上,放眼向灘裡望去,野蒿、鬼刺、毛蠟草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草足有半人高,蘆葦已經黃還未收割,一片連著一片望不到頭,一條窄窄的彎彎曲曲的小路向河灘伸去,河面上吹過來的風讓三人打了幾個寒戰,遠處狐獾尖叫,野狼長嗥,不知名的怪鳥拉長聲音淒厲地鳴叫著,越是安靜越是令人恐懼。三人欲走又停,在坡頭上東張西望,不敢下灘。

這時候正在坡下玉米地裡埋伏巡邏的大炮、志英從玉米地裡看到三人鬼鬼祟祟、東張西望。志英眼尖,一眼看著頭一個戴禮帽的人腰裡別著槍,槍把子上拴的紅綢子露在外面,他踩了大炮一腳說:“看!三人賊眉鼠眼的像是縣裡的官兵。”大炮會意,二人沿小路一溜煙地跑到龍王廟,見了建業,三人把見到的情景說了一遍。建業、治娃、樹清商議片刻說:“走,今個給狗日的一點顏色看看,來人八成是探聽我們練兵消息的。”建業手提折腰子槍,其他四人各持馬刀,從小路向韓家坡跑去。小路東是建業、志英、大炮,小路西是治娃、樹清兩組埋伏後只等“客人”的到來。

參謀朱萬能和兩個士兵小心翼翼地下了韓家坡,走了不到二百米,建業在暗處,瞄準了戴禮帽的商人,叭的一槍,子彈就把朱萬能帽子打飛了,朱和兩個士兵本能地臥倒在地,聽到槍聲嚇得面如土色,用手下意識地抱著頭,問兩個兵:“我是死了還是活著?”兩個士兵也在頭上摸摸說:“怪了,沒見個人影哪來的槍聲?”朱說:“是神保佑咱仨”。他連禮帽也顧不上拾,站起身來四望無人,大叫:“土匪,快跑!”三人三步並作兩步跑回縣裡了。

建業五人哼著曲子戲《秦瓊觀陣》,邊走邊唱“戰鼓營門叮咚響,三國出下二刀公。老爺馬上逞威風,酒未溫斬華雄”。

回到了龍王廟,建業說:“這一夥狗雜種,見不得窮娃米湯起皮,今個也不要他們命,只是給他們點顏色看看。秋收後,咱們繼續練兵,聽說關中其他縣天旱不收,遭年饉了,咱這兒水澆地,免不了外來災民搶糧,咱們把咱當地百姓保護好就行了,對來要飯的窮人盡力幫,對來欺壓百姓的官兵,一個字——打!”

建業他們把練兵場就設在河灘邊上,十裡灘地自西而東,空曠縹緲,野生蘆葦叢生,自然而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每當秋季,這裡水波粼粼,漁歌晚唱,雁影橫空,美景如畫。

十幾個剛加入隊伍的後生,有的練拳棍,有的練長矛,有的練手槍。練兵場上一片“殺”!“殺”!“殺”!的喊聲,這是他們利用長矛當刺刀用,練刺殺。幾個愛打槍的,讓治娃教他們瞄準練習槍法。

建業不光教他們練槍法,還規定兄弟們不許擾民,不許欺壓百姓,不許隨便離開八社等等。違犯者,重則刀棍伺候,重則以命相還。有次郭衛錄在吳村楊司馬窩渡口大堂(現稱賓館)偷拿東西,被王建業知道後,要就地處決,經楊懷亭求情作保後,痛打30大棍才免於一死。建業起事初,在組織吳村原青年小夥練兵習武的同時,還經常和周治娃帶一幫兄弟去渭南、臨潼一帶活動,跟隨王泰吉(後文有介紹),打土豪,踏保安團,還和國民黨正規部隊交過手。後來因寡不敵眾,和王泰吉部隊失散,又回到夾灘,堅持武器鬥爭。

1928年5月一一8日,由劉志丹、王泰吉等人領導的渭華起義是大革命失敗後中共陝西省委領導的,以軍事力量與農民運動相結合,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起義之一。沉重地打擊了西北反動統治階級的囂張氣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鬥志。同時也教育和鍛煉了陝西人民,培養了政治、軍事幹部,為以後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積累了經驗,鍛煉和培養了革命骨幹,播下了革命火種。據吳村楊人楊懷亭(後有介紹)孫子楊益民介紹,解放初他到表哥韓學英家,見到曾參加渭華起義的沈在田,當沈知道楊是高陵東南鄉人時,說夾灘人王福娃、周治娃參加過渭華暴動,隨王泰吉在渭南參加了多次激戰。工農革命軍被打散後,王福娃、周治娃又回到夾灘,以夾灘村為中心,組織農民開展武裝鬥爭。南郭村人、縣郵電局退休幹部郭學禮(今年88歲)也說到此事,62年社教運動中,由省城下派到張蔔鄉當工作組的幹部沈在田向他說過王福娃、周治娃參加渭華起義這件事。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才教育了王福娃、周治娃,鍛煉了王福娃、周治娃的軍事才能和鬥爭精神。但渭華起義史料、高陵地方史和黨史資料對這件事均沒有記載。一方面可能是因時間太久,起義時間段並不長,起義人員多,王、周當時都是普通戰士,影響不大;起義失敗後,國民黨四處抓捕失散的起義人員,當時革命活動都是單線聯繫,地下黨組織和其他人對此事並不知情。當地人所傳說的,王福娃跟隨王泰吉到渭南踏民團失敗,又回到夾灘的故事說的是否與這段歷史有關,還有待考證。楊益民回憶說,爺爺楊懷亭曾向他說過,雷春伯之所以到夾灘“剿匪",就是因為省府掌握了王福娃、周治娃參加過渭華起義,又經常與王泰吉及陝甘邊紅軍遊擊隊來往的準確情報,害怕王福娃兄弟坐大,省府才讓雷春伯必須斬草除根,一個不留。

《亂世夾灘》作者簡介

1、王福民,生於1940年3月,高陵區夾灘村人,曾任村黨支部書記、渭北玻璃製品廠廠長;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西安市勞動模範。

2、王春雷,生於1965年9月,高陵區夾灘村人,長安師範畢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現任西安市高陵區文體廣電旅遊局黨委副書記。

鄭重聲明

1、未經作者授權,請勿轉載此文及圖片。

2、如果獲得作者授權轉載此文及圖片,請在轉載時注明作者及出處地址(即此貼的連結)。嚴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將此文用於任何與商業有關的目的。

3、此貼中的部分圖片來自於公開出版物和網路,僅用於閱讀、觀賞等非商業目的,謝謝原創和上傳者。

高陵《亂世夾灘》,現實版《白鹿原》。這是一段高陵吾村原(又稱吳村原、吳村八堡、吳村八社)真實歷史,真人真事,真槍實彈,血雨腥風,慷慨悲歌,紅色傳奇。

【發現高陵】陸續連載中,每日一章,與您不見不散!

明日為您帶來《亂世夾灘》第五章,敬請期待……

以示敬老。有錢有勢的人“做壽",下請帖,備酒席,大操大辦。一為楊名顯貴,一為斂收錢財。一般尋常百姓為老人做壽,只是小宴招待一下近親或在生日時吃碗長壽麵了事。

劉老漢示意快坐下,“多承二位賢侄美言。”正說著安四瓜子來了,手裡提著一大吊子大肉,足有十斤。主人接禮後,安四瓜子說:“大舅,你外甥給您拜夀來啦!”說著跪下,向他舅又磕了頭作了揖,劉老漢忙扶起外甥說:“人來就行了,拿的禮做啥哩?”安四瓜子說:“外甥薄禮,舅父笑納。”

親戚來往分遠近,視舅家為上司街門,姑舅親為金刀割不斷的至親,民諺有“姑舅親,心連心,打斷骨頭連著筋”之說。老舅做壽,怎能少了這幾年在江湖混得不錯的安四瓜子。說畢,便和治娃、樹清坐在同一個桌子上,拉起了閒話。

安四瓜子對治娃說:“哥呀,咱三個先不坐席,去禦河(關中人對渭河的昵稱)裡,你教我鳧水。”樹清說:“我倆鳧水都是把式,教你這個徒弟沒嘛噠!”安四瓜子自豪地說:“你倆教我鳧水,我教你倆打槍!”邊說邊往肩上一拍:“今個帶了幾十發子彈哩!”治娃、樹清和安四瓜子三個出了劉老漢家向河灘走去。

渭河裡建業、大炮、科娃、勞娃四人脫得光光的,衣服放在岸上,四個漢子一個挨一個地跳到水裡,河水泛起了四朵小浪花。

都是河邊娃,誰個不會水。由於渭河上游的寶雞、甘肅天旱沒下透雨,雖到了六月還沒發過大水,渭河裡的水清涼透徹,魚兒時不時地躍出水面,陽光照在魚兒背上,像點點銀星。

渭河鯉魚在唐時就是供給皇室和百官的膳食及祭祀用品,以肉質銀白細嫩,味道鮮美而聞名。四人鳧水各爭上游,建業抓了一條五六斤的鯉魚,提出水面,往岸上一扔,魚兒離了水,在岸上躍了幾下就不動了。

河灘邊四個小夥子在河裡撈魚耍,安四瓜子別著折腰子槍,槍把子上拴的紅綢子在風中飄動。建業麻利地穿上衣服,提著那條大鯉魚走上前。樹清對安四瓜子介紹說:“這就是建業哥。”建業笑笑說:“早就聽治娃說你,歡迎!歡迎!”安四瓜子忙說:“建業哥的大名三四十裡外的人誰不知道?”正在這時,治娃將安四瓜子攔腰抱住,建業一巴就把安四瓜子的槍奪了,樹清順勢把安四瓜子身上的子彈袋卸了。安四瓜子大叫:“別……別……別耍了!”眼見槍和子彈被人奪走,一屁股坐在地上呼叫:“治……治娃,你……你……不……不……不夠人!”治娃說:“兄弟呀,你還得受點委屈。”建業這時手提折腰子槍說:“安四瓜子,今個借槍一用,改日一定奉上。你今個是要槍還是要人?”說著扣動扳機朝天放了一槍。這時候的安四瓜子也顧不了許多,從地上爬起來向北跑去,跑回舅家,連席也沒坐,就跑回臨潼縣新市村去了。他心裡仇恨周治娃、閔樹清、王建業,後來投靠在高陵三縣民防總指揮雷春伯部下。

奪得了折腰子槍後,六個人一塊到西頭劉家莊大炮家喝慶功酒去了,再路過“龍王廟”時,六個人還在龍王像前燒了香,磕了頭。

大炮的家在劉家莊,劉家莊除姓劉的四大戶外,還有幾戶比較貧窮的人家,如宋書客、井悅新、井悅恒等。宋書客兩輩人以賣文具、書刊為生,孫輩都是農民。孫媳李秀雲曾任村婦聯主任、村黨支部副書記、縣供聯社副主任、渭北玻璃廠黨支部副書記等職,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大炮這個人生性好強,雖是窮人但心裡不服氣財東人。他的西鄰是財東劉樹勳,家裡騾馬成群,住的房子三拱兩岔,非常講究,房前留小院落,建有門樓、照壁。而大炮家用麥草搭的房子破舊不堪,他賣了二畝地,硬是蓋了兩間上房,比劉樹勳家的房高出二尺。

自從奪了安四瓜子的槍後,大炮把弟兄五個叫到他家喝慶功酒,他在酒席上輪番和弟兄喝酒,大炮喝得臉紅耳赤,借著酒興說:“大哥,咱有了槍,你和二哥三哥會打,而我和科娃勞娃還不會打,即使就會打了,準頭也不行,我看還是不如在龍王廟廣場上練習槍法,同時把大哥學的武功教給弟兄們。”建業聽後大為吃驚說:“沒想到四弟這個粗人還能想出這麼好的點子。”治娃說:“對著哩,就是要練槍法、練武藝哩。我當過兵受過訓,現代槍法我當教練。”樹清也說:“我也當過兩年娃娃兵,我當二哥的助手。”建業拍板道:“就把練兵場放在龍王廟廣場。武功我當教練,時間定到七月七過會。”

七月七又叫七巧節,是姑娘們的節日。有姑娘的地方,就有小夥子,男男女女,特別熱鬧。龍王廟每年都要從這天起開始過會,前後十天時間。

關中“過會”(當地人也稱“忙罷會”、“忙罷”、“看忙罷”)是指關中農民從農曆六月起直到農曆九月十五,歷時一百多天的親友聚會、共慶豐收的民俗活動。過會日,人們身著盛裝,大宴賓客親戚,村裡毃鑼打鼓,扭秧歌、看社火,有時村上還唱大戲,熱鬧程度勝似春節。七月七又適遇過會,顯得更加熱鬧。這天,姑娘們用豌豆泡成豆芽用紙紮成二尺高的‘巧姑娘’掐一根兒放到水盆裡,以驗證巧拙,浮于水上者為“巧”,沉於水底者為“拙”。她們還要輪流鑽到供桌下邊摸著穿針引錢,誰能穿得上,就驗證誰心靈手巧,預示著將來遇合一定會好,能找個好女婿。

把練武也放在這天,一是農閒人多,二來圖個吉祥,湊湊熱鬧,以壯士氣。

大炮自告奮勇說:“我就在龍王廟隔壁,燒水、做飯,我全包了。”建業說:“一天兩天可以,咱從七月七練到十月一,近三個月,你管不起,我到咱灘裡幾個財東家走走,事就解決了。”治娃說:“不用去財東家,我家還有二十個大洋哩,夠用。”建業說:“二弟好樣的。照你說的辦,做飯的三個人就行了,由我家梅和四弟妹、六弟妹看咋樣?”大炮、勞娃說:“那還用說!”

龍王廟始建於1870年左右,由開荒見成效的漢民集資建設,修龍王廟是為了祈求龍王保佑渭河不往北崩,以保良田不受損失,但後來漲大河還是把龍王廟沖了。

到了民國十七年,龍王廟已建成四十多年。廟分前殿后殿,前殿是關老爺橫刀立馬,後殿塑著東海龍王廣敖的像,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廟前後左右松柏茂盛,樹木參天,門口左右兩棵兩丈多高的國槐,一抱多粗,樹上有四五個野雀窩。門前廣場足有二畝地大,正是一個好練兵場,廟門前二百米處就是滔滔東流的渭河,河裡幾隻捕魚的猴兒船上漁夫們正在撒網。

七月七這天早上已有幾絲寒意,上午是“渭橋袁”的木偶戲,唱的是《下河東》,晚上是高陵曲子戲,戲報上出的是《會友》《古城會》《劫法場》《林沖夜奔》。

曲子,源于唐,盛於明清。由於它曲調優美動聽,藝術感染力強,在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廣為流傳。清末,陝西回民起義後,曲子也在哈薩克落地生根。高陵曲子的曲目有近百種,從內容上可分為演義、風俗、傳奇、志怪等。曲子會是高陵城鄉戲曲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2009年高陵曲子申報為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王建業愛聽戲,高興時還能啍唱幾句,化民社(高陵縣劇團前身)成立時,建業出資70大洋,成為股東之一。

廟前廣場上人山人海,曲子戲《劫法場》正在開演,臺上三弦子挑頭,配二胡、梅胡,加上水水的清越,梆子的研研鼓點,老藝人手上上下翻飛的四頁瓦讓觀眾看得如醉如癡。一位老演員提槍入場,“威震山崗自稱為大王,青面虎要救十一郎。十一郎好漢,蓋世無雙,銅身鐵背,賽過金鋼。”臺上呐喊聲、鑼鼓聲,台下觀眾叫好聲連成一片。

一陣鑼鼓後,王建業別著折腰子槍,一個跟頭,躍上戲臺。槍把子上的紅綢子迎風飛舞,顯得霸氣十足,卓然不群。他說:“鄉親們,我們結義六弟兄今個比武,為七夕節湊湊興,我們的目的是組織起來,保護百姓,對抗官府,打富濟貧,誰如果願意加入我們的隊伍,我們歡迎!”話剛說完,人群裡就出來四個人,說:“我願意報名!”建業說:“歡迎歡迎!治娃、樹清快給他們登記報名。”他們是南郭村人郭志孝、沙梁子人王於錄、八楞子莊子人馮志春、閔志英。

建業、治娃、樹清、大炮、科娃、勞娃和四人有說有笑,一時親如兄弟,四人表示願跟建業學槍法、學武藝,同生死、闖天下。

夾灘人不知從何時起,崇尚習武,俠風仗義,嫉惡如仇,愛恨分明,走南闖北。祖祖輩輩喜歡舞刀弄槍,練就一身好拳腳。一來強身健體,二能防身禦匪,三能行俠仗義。因而尚武俠義思想源遠流長。夾灘村地處高陵臨潼兩地交界處,天高皇帝遠,兵荒馬亂年代,土匪經常出沒,地理條件並不優越,社會秩序素不穩定,當地民眾以崇尚俠士武義著稱關中道,也可能是由於這個地方歷史上曾駐紮大量回紇兵將的緣故。這裡人火爆的脾氣和好鬥的性格或許就是天生的,現在在武當山上還有民國時期夾灘村和南郭村幾個武俠送的牌匾。

建業、治娃、樹清三人向鄉親們表演起了武打拳法,時而輕如飛鴻,時而重如霹靂,形如捉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你來我往,虎步生風,剛勁後力,又如行雲流水,氣吞山河,勢如破竹。人們對他們的表演報以熱烈掌聲。之後三人表演了槍法,河邊上插著一個兩米高的紙人靶,其他七弟兄把人群分開,以保安全。建業掏出腰裡的槍,把一顆子彈推上槍膛,右手拿槍,閉左眼瞄準紙人靶,扣動扳機,叭的一聲,一顆子彈從紙人頭部射穿,眾人掌聲雷鳴。治娃接過槍,叭一聲,子彈從紙人額頭穿過。樹清接槍在手,叭一聲,子彈從紙人口部穿過。三人的表演讓人們的掌聲如炒豆一樣此起彼伏,其餘七人分別都打了一發子彈,但命中率都不高。

從七月到九月上旬,他們十人早出晚歸,練槍法練武功。在龍王廟練武的消息早就傳到縣府了,三縣(涇陽、三原、高陵)民防總指揮雷春伯驚呼:“王建業這一幫子人是要造反啊!”他召集文書高文通、參謀朱萬能商討夾灘王建業練兵之事。文書高文通說:“諒他幾個區區草民翻不起大浪。”參謀朱萬能陰沉著臉對雷春伯說:“雷總,夾灘幾個毛頭小子是水盆的魚兒翻不起個啥浪,對付這些人不用動大干戈,我帶兩個兵,扮成生意人,裝著去夾灘預定胡蘿蔔,摸清虛實後再作道理。”雷說:“年初王建業用棍棒把咱催糧的官差打了,膽子不小。”雷說:“那就依朱參謀之見,先去瞭解下情況後再作道理。”

秋收大忙,人們忙著收玉米、砍穀子。建業和治娃、樹清他們商量暫停練武,放半個月假。他們十個人每人一點地,有的是桃園,有的是胡蘿蔔地。建業把他們分成三組,幫鄉黨看護秋田,同時嚴防縣上官兵來收糧收款。建業、治娃、樹清三人在龍王廟坐鎮。

朱萬能商人打扮一身長袍,頭戴瓜皮帽子,腰裡別了個小手槍,帶著兩個士兵向夾灘步行而來。到了半晌午,三人走到了韓家坡頭,站在坡頭的老塄上,放眼向灘裡望去,野蒿、鬼刺、毛蠟草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草足有半人高,蘆葦已經黃還未收割,一片連著一片望不到頭,一條窄窄的彎彎曲曲的小路向河灘伸去,河面上吹過來的風讓三人打了幾個寒戰,遠處狐獾尖叫,野狼長嗥,不知名的怪鳥拉長聲音淒厲地鳴叫著,越是安靜越是令人恐懼。三人欲走又停,在坡頭上東張西望,不敢下灘。

這時候正在坡下玉米地裡埋伏巡邏的大炮、志英從玉米地裡看到三人鬼鬼祟祟、東張西望。志英眼尖,一眼看著頭一個戴禮帽的人腰裡別著槍,槍把子上拴的紅綢子露在外面,他踩了大炮一腳說:“看!三人賊眉鼠眼的像是縣裡的官兵。”大炮會意,二人沿小路一溜煙地跑到龍王廟,見了建業,三人把見到的情景說了一遍。建業、治娃、樹清商議片刻說:“走,今個給狗日的一點顏色看看,來人八成是探聽我們練兵消息的。”建業手提折腰子槍,其他四人各持馬刀,從小路向韓家坡跑去。小路東是建業、志英、大炮,小路西是治娃、樹清兩組埋伏後只等“客人”的到來。

參謀朱萬能和兩個士兵小心翼翼地下了韓家坡,走了不到二百米,建業在暗處,瞄準了戴禮帽的商人,叭的一槍,子彈就把朱萬能帽子打飛了,朱和兩個士兵本能地臥倒在地,聽到槍聲嚇得面如土色,用手下意識地抱著頭,問兩個兵:“我是死了還是活著?”兩個士兵也在頭上摸摸說:“怪了,沒見個人影哪來的槍聲?”朱說:“是神保佑咱仨”。他連禮帽也顧不上拾,站起身來四望無人,大叫:“土匪,快跑!”三人三步並作兩步跑回縣裡了。

建業五人哼著曲子戲《秦瓊觀陣》,邊走邊唱“戰鼓營門叮咚響,三國出下二刀公。老爺馬上逞威風,酒未溫斬華雄”。

回到了龍王廟,建業說:“這一夥狗雜種,見不得窮娃米湯起皮,今個也不要他們命,只是給他們點顏色看看。秋收後,咱們繼續練兵,聽說關中其他縣天旱不收,遭年饉了,咱這兒水澆地,免不了外來災民搶糧,咱們把咱當地百姓保護好就行了,對來要飯的窮人盡力幫,對來欺壓百姓的官兵,一個字——打!”

建業他們把練兵場就設在河灘邊上,十裡灘地自西而東,空曠縹緲,野生蘆葦叢生,自然而成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每當秋季,這裡水波粼粼,漁歌晚唱,雁影橫空,美景如畫。

十幾個剛加入隊伍的後生,有的練拳棍,有的練長矛,有的練手槍。練兵場上一片“殺”!“殺”!“殺”!的喊聲,這是他們利用長矛當刺刀用,練刺殺。幾個愛打槍的,讓治娃教他們瞄準練習槍法。

建業不光教他們練槍法,還規定兄弟們不許擾民,不許欺壓百姓,不許隨便離開八社等等。違犯者,重則刀棍伺候,重則以命相還。有次郭衛錄在吳村楊司馬窩渡口大堂(現稱賓館)偷拿東西,被王建業知道後,要就地處決,經楊懷亭求情作保後,痛打30大棍才免於一死。建業起事初,在組織吳村原青年小夥練兵習武的同時,還經常和周治娃帶一幫兄弟去渭南、臨潼一帶活動,跟隨王泰吉(後文有介紹),打土豪,踏保安團,還和國民黨正規部隊交過手。後來因寡不敵眾,和王泰吉部隊失散,又回到夾灘,堅持武器鬥爭。

1928年5月一一8日,由劉志丹、王泰吉等人領導的渭華起義是大革命失敗後中共陝西省委領導的,以軍事力量與農民運動相結合,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起義之一。沉重地打擊了西北反動統治階級的囂張氣焰,鼓舞了西北人民的鬥志。同時也教育和鍛煉了陝西人民,培養了政治、軍事幹部,為以後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積累了經驗,鍛煉和培養了革命骨幹,播下了革命火種。據吳村楊人楊懷亭(後有介紹)孫子楊益民介紹,解放初他到表哥韓學英家,見到曾參加渭華起義的沈在田,當沈知道楊是高陵東南鄉人時,說夾灘人王福娃、周治娃參加過渭華暴動,隨王泰吉在渭南參加了多次激戰。工農革命軍被打散後,王福娃、周治娃又回到夾灘,以夾灘村為中心,組織農民開展武裝鬥爭。南郭村人、縣郵電局退休幹部郭學禮(今年88歲)也說到此事,62年社教運動中,由省城下派到張蔔鄉當工作組的幹部沈在田向他說過王福娃、周治娃參加渭華起義這件事。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才教育了王福娃、周治娃,鍛煉了王福娃、周治娃的軍事才能和鬥爭精神。但渭華起義史料、高陵地方史和黨史資料對這件事均沒有記載。一方面可能是因時間太久,起義時間段並不長,起義人員多,王、周當時都是普通戰士,影響不大;起義失敗後,國民黨四處抓捕失散的起義人員,當時革命活動都是單線聯繫,地下黨組織和其他人對此事並不知情。當地人所傳說的,王福娃跟隨王泰吉到渭南踏民團失敗,又回到夾灘的故事說的是否與這段歷史有關,還有待考證。楊益民回憶說,爺爺楊懷亭曾向他說過,雷春伯之所以到夾灘“剿匪",就是因為省府掌握了王福娃、周治娃參加過渭華起義,又經常與王泰吉及陝甘邊紅軍遊擊隊來往的準確情報,害怕王福娃兄弟坐大,省府才讓雷春伯必須斬草除根,一個不留。

《亂世夾灘》作者簡介

1、王福民,生於1940年3月,高陵區夾灘村人,曾任村黨支部書記、渭北玻璃製品廠廠長;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西安市勞動模範。

2、王春雷,生於1965年9月,高陵區夾灘村人,長安師範畢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現任西安市高陵區文體廣電旅遊局黨委副書記。

鄭重聲明

1、未經作者授權,請勿轉載此文及圖片。

2、如果獲得作者授權轉載此文及圖片,請在轉載時注明作者及出處地址(即此貼的連結)。嚴禁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將此文用於任何與商業有關的目的。

3、此貼中的部分圖片來自於公開出版物和網路,僅用於閱讀、觀賞等非商業目的,謝謝原創和上傳者。

高陵《亂世夾灘》,現實版《白鹿原》。這是一段高陵吾村原(又稱吳村原、吳村八堡、吳村八社)真實歷史,真人真事,真槍實彈,血雨腥風,慷慨悲歌,紅色傳奇。

【發現高陵】陸續連載中,每日一章,與您不見不散!

明日為您帶來《亂世夾灘》第五章,敬請期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