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北對峙,魏立太子廢舊制

南梁琅琊百姓王萬壽殺了東莞、琅琊二郡的太守劉晰後, 佔據了朐山, 並召請北魏軍隊前來。

北魏徐州刺史盧昶派遣張天惠、傅文驥趕赴朐山,

南梁青、冀二州刺史張稷聞訊派兵去抵擋他們, 沒有取勝。 傅文驥等人佔據了朐山, 梁武帝遂下令鎮遠將軍馬仙琕去進攻他們。

北魏也派出蕭寶夤、趙遐率兵據守朐山, 共同接受盧昶的指揮調遣。

馬仙琕率軍圍住了朐山, 張稷臨時駐紮在六裡以便監督糧運, 梁武帝也屢次發兵來協助他們。 盧昶不敵, 上表北魏朝廷請求增兵六千、米十萬石, 宣武帝給他增派了四千兵力。

宣武帝詔令李崇等人在壽陽操練軍隊, 以便分散南梁在朐山的兵勢。 盧昶本是一個儒生, 並不熟悉軍旅事務。 朐山城中的糧食、柴火很快全都用盡了, 傅文驥獻城投降。

盧昶帶兵率先逃跑, 其他各路軍馬都相繼潰散, 正好天降大雪, 士兵們凍死以及凍掉手腳的有三分之二。

馬仙琕帶兵追擊, 大獲全勝, 方圓二百里之間, 凍僵的死屍遍地都是, 魏軍倖免於難的僅占十分之一二, 梁軍收繳到的糧食、牲口以及各種器械, 不可勝數。

盧昶單人匹馬逃跑, 把自己的符節、傳信、儀仗等等全都丟棄了。 到了郯(tan)城後, 他借用趙遐的符節來顯示自己的軍威, 掩飾自己的失敗。

宣武帝命令黃門侍郎騎馬去把盧昶鎖拿到洛陽, 仔細詢問了他慘敗的狀況, 最後, 盧昶和趙遐全被免官, 只有蕭寶夤把軍隊完整地帶回來。

盧昶還在朐山之時, 禦史中尉游肇對宣武帝說:“朐山只是彈丸之地, 又在偏僻的海邊, 地勢低下, 非常潮濕, 不適合居住。 對我們來說並不是緊要之地, 對於敵人來說卻是有利之地。

正因為對他們有用, 所以必定會拼死抗爭;對我們用處不大, 所以不得已而交戰。 以不得已之眾抵抗拼命的軍隊, 恐怕只會拖延時日、消耗甚大。 即使我們得到朐山, 也很難保全。 聽說賊敵屢次提出要以宿豫交換朐山,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 用這塊無用之地, 換回來過去就屬於我們的疆域, 兵戈之爭頓時化解, 其益處是非常大的。 ”

宣武帝正要照此行事, 恰恰盧昶戰敗, 就提升遊肇為侍中。

梁武帝對皇室宗親非常親厚, 對朝廷官員也優待愛護, 其中有犯法的, 他都超越法律而替他們開脫。 而老百姓有罪, 則一律按照法律處置, 並且株連犯罪, 不管老幼一概不免, 一人逃亡, 全家抵押服勞役。 百姓既然被逼得走投無路, 各種作奸犯科的盜竊犯罪就更嚴重了。

一次, 梁武帝舉行郊祀典禮, 有一個秣陵的老者借此機會攔住御駕講道:“陛下執法, 對庶民太嚴酷, 對權貴太寬鬆, 這不是長久之道。 如果能反過來, 那才是天下大幸啊!”梁武帝這才開始考慮對百姓的執法加以放寬。

正月初一, 梁武帝頒佈了詔令:“從今以後, 流放之家以及罪該以身抵押服勞役者, 如果有老人和小孩, 可以把他們除外。 ”

北魏皇子元詡出生, 元詡的母親胡充華是臨涇人, 幼年時受到良好教育, 後來入佛寺為尼。 她精研佛法, 深通佛經義理, 被宣召入宮講道, 深深地打動了宣武帝, 破例下詔讓她進宮, 隨侍左右。

當時北魏慣例, 立太子必殺其母。 所以在胡充華剛被選入後宮之時, 和她身份一樣的嬪妃們照慣例祝福她說:“願您生諸王、公主,

不要生太子。 ”

胡充華卻說:“我的志向與你們不同, 豈能害怕一身之死而讓國家沒有繼承人呢?”到她懷孕之後, 嬪妃們勸她把胎兒打掉, 她卻不幹, 並私下裡發誓說:“如果有幸生下男孩, 排行應該是長子, 假若兒子生下來之後我死去, 沒有一絲遺憾。 ”她很快就生下了元詡。

宣武帝因為屢屢喪失皇子,他自己年紀也大了,所以對元詡特別重視,謹慎護理,養在別宮,皇后和胡充華都不能靠近。北魏立皇子元詡為太子,宣武帝感念胡充華的情義,斷然廢止了殺母立子的野蠻做法,開了不殺其母的先例,又讓郭祚兼任太子少師。

北魏尚書令高肇被任命為司徒,清河王元懌任命為司空。高肇雖然位登三司,但認為去掉了尚書令的要職,心裡不痛快流露於言語眼色之間,見到的人都嗤笑他。

國子博士封軌,向來以方正剛直為行事準則,到高肇當上司徒後,高綽(高允的孫子)在那裡迎來送往,而封軌竟然不去拜見高肇。高綽在高肇沒有見到封軌前來,於是馬上起身返回,歎息著說:“我平生自認為不失規矩,但是今天的舉動,不如封先生太遠了。”

清河王元懌聰明有才學,外界聲望也不錯,有鑒於彭城王元勰無罪而被殺之禍,一次乘著侍宴的機會,他對高肇說:“天子的兄弟能有幾人,差不多被你剪除盡了!過去王莽是個禿頭,憑藉國舅的地位,便篡奪了漢室的天下。現在你是個駝背,恐怕也會成為禍亂之端。”

正巧遇上大旱,高肇擅自重新審理囚徒,想以此收攏人心。

元懌向宣武帝進言說:“過去季氏超越名分在泰山祭祀,孔子對此非常憤慨。這是因為從君臣名分來考慮,應該防微杜漸,不可冒犯呀!減少膳食的費用、重新審理囚徒,這應該是陛下的事情,現在卻讓司徒去幹了,這哪裡是做人臣者的本分呢!明君失之于上,奸臣竊之于下,禍亂的根子,就在這裡了!”宣武帝聽了,笑而不答。

鬱洲靠近北魏邊境,該地的民眾大多私自同北魏人做買賣。朐山之亂時,有人暗中與北魏勾結,朐山之亂平定之後,這些人心中非常不安。

青、冀二州刺史張稷由於仕途不得志,政令鬆弛,以致于僚屬們經常侵佔百姓。郁洲百姓徐道角等人不堪其苦,夜襲州城,殺了張稷,送上他的首級投降了北魏,北魏派遣樊魯率兵趕赴鬱洲。

此時,北魏正在發生饑荒,百姓餓死的有幾萬人,侍中游肇勸諫宣武帝,他認為:“朐山靠海,地勢低下潮濕,鬱洲更是在海中,得到它尤其沒有用處。該地對於梁朝是海道要衝,又靠近江、淮,而離我們卻非常遙遠,且不是軍事要地。為了這閑遠之地而派兵去攻打梁軍,是抵擋不過的。而今國內饑荒流行,百姓困苦,應以安撫為主,現在卻要勞煩軍旅、耗費糧食,對於出兵之事,我只看到它的損失,實在看不到它的益處。”

宣武帝沒有聽從遊肇的勸諫,派奚康生率兵去迎戰梁軍。但是,奚康生還沒有出發,南梁霍奉伯就討平了鬱洲之亂。

梁武帝曾經同侍中沈約各自寫出關於栗子的典故,沈約有意少寫了三點,以顯得自己學問比不上梁武帝。出來之後,他又對人說:“此公自護其所短,忌諱別人比他強,假如我不這樣,他會羞死的。”

消息傳到梁武帝耳中,他怒火中燒,要治沈約的罪,徐勉一再勸諫才止住。

梁武帝對張稷抱怨自己的事懷恨在心,就與沈約談到了張稷的事。沈約說:“左僕射出任邊境上的刺史,這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您何必再計較呢!”

梁武帝認為沈約與張稷是親家,袒護張稷,就生氣地說:“你說出這樣的話,還是忠臣嗎!”於是乘輿回到內殿去了。

沈約由於害怕,竟沒有覺察到梁武帝已經起身走了,還像原來那樣一動不動地坐著。回到家後,沒有走到胡床前就坐空了,腦袋著地倒在了窗戶下面,就病倒了。

沈約夢見齊和帝蕭寶融用劍割斷了他的舌頭,於是就叫來道士向天神祈禱,還說:“禪代的事情,不是我的主意。”

梁武帝派遣黃穆之來探視沈約的病情,晚上才回去,他先是瞞下了沈約找道士祈禱之事,又害怕獲罪,最終還是把這件事對梁武帝講了。武帝知道後勃然大怒,多次派人去譴責了沈約,沈約越發害怕了,幾天後就病逝了。

有關部門給沈約的諡號為“文”,梁武帝說:“心事不盡曰隱。”於是改諡號為隱侯。

宣武帝因為屢屢喪失皇子,他自己年紀也大了,所以對元詡特別重視,謹慎護理,養在別宮,皇后和胡充華都不能靠近。北魏立皇子元詡為太子,宣武帝感念胡充華的情義,斷然廢止了殺母立子的野蠻做法,開了不殺其母的先例,又讓郭祚兼任太子少師。

北魏尚書令高肇被任命為司徒,清河王元懌任命為司空。高肇雖然位登三司,但認為去掉了尚書令的要職,心裡不痛快流露於言語眼色之間,見到的人都嗤笑他。

國子博士封軌,向來以方正剛直為行事準則,到高肇當上司徒後,高綽(高允的孫子)在那裡迎來送往,而封軌竟然不去拜見高肇。高綽在高肇沒有見到封軌前來,於是馬上起身返回,歎息著說:“我平生自認為不失規矩,但是今天的舉動,不如封先生太遠了。”

清河王元懌聰明有才學,外界聲望也不錯,有鑒於彭城王元勰無罪而被殺之禍,一次乘著侍宴的機會,他對高肇說:“天子的兄弟能有幾人,差不多被你剪除盡了!過去王莽是個禿頭,憑藉國舅的地位,便篡奪了漢室的天下。現在你是個駝背,恐怕也會成為禍亂之端。”

正巧遇上大旱,高肇擅自重新審理囚徒,想以此收攏人心。

元懌向宣武帝進言說:“過去季氏超越名分在泰山祭祀,孔子對此非常憤慨。這是因為從君臣名分來考慮,應該防微杜漸,不可冒犯呀!減少膳食的費用、重新審理囚徒,這應該是陛下的事情,現在卻讓司徒去幹了,這哪裡是做人臣者的本分呢!明君失之于上,奸臣竊之于下,禍亂的根子,就在這裡了!”宣武帝聽了,笑而不答。

鬱洲靠近北魏邊境,該地的民眾大多私自同北魏人做買賣。朐山之亂時,有人暗中與北魏勾結,朐山之亂平定之後,這些人心中非常不安。

青、冀二州刺史張稷由於仕途不得志,政令鬆弛,以致于僚屬們經常侵佔百姓。郁洲百姓徐道角等人不堪其苦,夜襲州城,殺了張稷,送上他的首級投降了北魏,北魏派遣樊魯率兵趕赴鬱洲。

此時,北魏正在發生饑荒,百姓餓死的有幾萬人,侍中游肇勸諫宣武帝,他認為:“朐山靠海,地勢低下潮濕,鬱洲更是在海中,得到它尤其沒有用處。該地對於梁朝是海道要衝,又靠近江、淮,而離我們卻非常遙遠,且不是軍事要地。為了這閑遠之地而派兵去攻打梁軍,是抵擋不過的。而今國內饑荒流行,百姓困苦,應以安撫為主,現在卻要勞煩軍旅、耗費糧食,對於出兵之事,我只看到它的損失,實在看不到它的益處。”

宣武帝沒有聽從遊肇的勸諫,派奚康生率兵去迎戰梁軍。但是,奚康生還沒有出發,南梁霍奉伯就討平了鬱洲之亂。

梁武帝曾經同侍中沈約各自寫出關於栗子的典故,沈約有意少寫了三點,以顯得自己學問比不上梁武帝。出來之後,他又對人說:“此公自護其所短,忌諱別人比他強,假如我不這樣,他會羞死的。”

消息傳到梁武帝耳中,他怒火中燒,要治沈約的罪,徐勉一再勸諫才止住。

梁武帝對張稷抱怨自己的事懷恨在心,就與沈約談到了張稷的事。沈約說:“左僕射出任邊境上的刺史,這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您何必再計較呢!”

梁武帝認為沈約與張稷是親家,袒護張稷,就生氣地說:“你說出這樣的話,還是忠臣嗎!”於是乘輿回到內殿去了。

沈約由於害怕,竟沒有覺察到梁武帝已經起身走了,還像原來那樣一動不動地坐著。回到家後,沒有走到胡床前就坐空了,腦袋著地倒在了窗戶下面,就病倒了。

沈約夢見齊和帝蕭寶融用劍割斷了他的舌頭,於是就叫來道士向天神祈禱,還說:“禪代的事情,不是我的主意。”

梁武帝派遣黃穆之來探視沈約的病情,晚上才回去,他先是瞞下了沈約找道士祈禱之事,又害怕獲罪,最終還是把這件事對梁武帝講了。武帝知道後勃然大怒,多次派人去譴責了沈約,沈約越發害怕了,幾天後就病逝了。

有關部門給沈約的諡號為“文”,梁武帝說:“心事不盡曰隱。”於是改諡號為隱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