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紅塵滾滾,滄桑變革,古代的“小天津”如今已是政府駐地

滑縣人民政府駐地道口鎮, 位於滑縣境西北隅。 東接滑縣老城, 距濮陽(開州)九十華里;西鄰浚縣小河集, 距淇縣(朝歌)六十華里;南毗小鋪鄉, 距汲縣(衛輝)九十華里;北以金堤河為界與浚縣(黎陽)相望, 距安陽(彰德)一百四十華里。 地理座標為東經114度24分—114度32分, 北緯35度34分—35度36分。 鎮區南北長五點四公里, 東西寬五點一公里, 總面積約十七點八九平方公里,其中老城約三點八平方公里。 人口三萬八千六百一十五人(一九八二年)。

道口, 舊稱李家道口, 系古黃河西岸上一小渡口。 其西有衛河自南向西北而過。 道口歷來屬黎陽。 明代天啟末年(一六二七年)李道口設遞運所, (此前為“平川驛”)。 清朝初年浚縣設十八鄉轄四十三裡, 道口為南鄉;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浚縣知縣李士琳改四十三裡為二十一所,道口為南鄉三所之一。 嘉慶十九年(一八一四年)滑、浚兩縣共設“滑浚縣丞署”,

道口稱鎮, 兩縣共同管理。 民國時浚縣政府建道口所, 屬浚縣。 一九四五年八月建道口區, 屬滑縣。 一九四六年春建道口市, 分南、北、中三個行政區,由冀魯豫四專署直轄。 一九四七年屬浚縣二區, 一九四八年浚縣重建道口區。 一九四九年十月劃與滑縣, 為道口鎮。

道口鎮素有“小天津”之稱。 喻道口“小天津”之謂者, 其因有三。

七城門、兩水門

道口踞晉冀魯豫四省之間,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歷來統治者都很重視其交通的發展。 道口“平川驛”是明代重要驛站之一, 它“東通齊魯, 西抵秦晉”。 清代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滑浚縣丞陳秉信督, 同邑人訓導韓方、癢生康鶴年、監生趙家訓、張基等監與道口築建土垣。 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浚縣知縣歐陽霖督、武舉趙廷傑等集資改築磚牆, 於周遭建起七個城門和兩大水門, 有“九門相照”之說。 城門均建在交通要處, 各有大道分別與四周諸省府、縣相通。 其交通地位可從七個城門樓亭上橫題匾額(建國前均已拆除)見諸一斑:

大東門(今大東關小橋處)外門上題“紫氣東來”,

內門上題“望岱”。

南小東門外門上題“泰岱屏障”, 內門上題“仰魯”。

北小東門外門上題“岳宗泰岱”, 內門上題“嘉德”(石匾上刻有劉關張三結義像)。

西門(今西街西口)外門上題“道通秦晉”, 內門上題“適衛”

南門(今後大街南口)外門上題:“德被重南”, 內門上題“通梁”。

小南門上題“古居賢裡”。

北門外門上題“恩承北闕”, 內門上題“達燕”。

一九〇六年、一九三八年, 道清(道口至清化)、道楚(道口至楚旺)兩鐵路相繼通車, 道口在陸運方面更趨於完備, 也更加速捷。

自東漢末年曹操治淇、衛二水, 隋煬帝開挖大運河以來, 道口西邊的衛河上設有木船行駛, 南通于衛輝、百泉, 北連於京津, 溝通了冀魯豫三省數十個城鎮的水上運輸。 尤其是清末至“七·七”事變間的半個世紀, 衛河水運更是繁忙。 當時, 道口南起三裡橋, 北至三裡灣, 十裡河道船桅如林, 蓬帆蔽日, 沿兩岸主要碼頭十餘處。 此時的道口已是水旱碼頭兼備、交通四通八達了。 如焦作煤炭需經此發往豫北、冀南、魯西各地;京津麵粉廠必用的原料——三府白麥多在道口碼頭集中北運;懷慶府的藥材也要從道口裝船運往天津。 總之,它集周圍數府糧食、棉花及土特產品於此以外運,攏京、津、滬、寧煤、鹽等百雜商品及“洋”貨至此而銷散,成為華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道口的吃、穿、住

道口手工業的發展盛況,說起來實在難以令人置信。道口,原是一小渡口。據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移民之後(明代洪武至永樂年間),才成為個以康、王、禹、蔡、薛、程等幾家為主的小村。村民多從事漁業、擺渡與務農。至清代光緒年間居民(一八七五至一九〇八年)已達一千七百五十四戶,一萬零三百零八人。手工業作坊(如肉食、糕點、制鞋、鐵木加工等)已有相應發展。民國時期,道口人口劇增至三萬餘人,手工業、工業蓬勃發展。這是因其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帝國主義、封建統治者及鉅賈大賈(天津人、山西人、河北人較多)蜂擁而至,大辦工廠,廣開商行的結果。

當時,手工業以錫器—點銅比較出名。點銅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技藝屢傳不衰,當時已有四十餘家,以李麻子鋪最為有名。釀造業以“泰泉宮”、“榮茂文”、“慶成合”“協全”四家酒廠著稱。它們的固定資產分別達到十至二十余萬元。“狀元紅”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優質酒。肉食加工業以“義興張”燒雞鋪更有名。燒雞鋪、肉架、兔肉籃等一百多家、處。香油加工業較有名氣的有水胡同李、於兩家。醬菜業較大的醬菜園有兩家(如湧全居等)。其他手工業還有染房、木器店、皮行、鐵貨鋪、鞋鋪、裁縫鋪、糕點鋪等等。其他較大型的工廠如蛋廠、鐵工廠、造船廠也先後建成開業,且很出名。

四大糧行、四大酒家

道口是歷史上有名的商埠碼頭。早在明代天啟年間(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年)就在道口設立了遞運所。至清代乾隆五十年(一七一一年),道口已成為浚縣九處集鎮中唯一的“日日集”,足見當時商業繁盛了。

由於道口是三府白麥的集運地,因而,道口糧行頗多。尤以清代同治年間(一八六二至一八七四年)最盛。民國時期,有“金盛店”(經理李化南),“源隆店”(經理趙子仁),“同盛店”(經理趙利安),“聚昌店”(經理王慎齋)等四大糧行。其他小糧行四十余家,計有:

榮遠坊、兆興坊、義興坊、同德坊、天合坊、同心坊、恒愉坊、中興坊、成玉坊盛坊、文殿坊、協成坊、久勝坊、體興坊、興泰坊、畫書坊、清源坊、公順坊、天德坊、永興坊、自德坊、裕泰坊、當興坊、萬順坊、長義坊、哀興坊、善興坊、萬聚坊、茂盛坊、天興坊、義成坊、和興坊、公正坊、復興坊、興隆坊、天泰坊、德泰坊、興盛坊、一元坊、高平印坊、段有義坊、馬體貴坊等。

酒店主要有“泰泉宮”、“榮茂文”、“慶成合”、“協全”等四大酒家,另有小商號三十餘家。較大醬菜鋪兩家,點心鋪兩家,煙店四家,久負盛名的大飯館有“醉仙居”“同家館”、“清源樓”三家,小飯鋪、茶社等飲食業攤點難以數計。其他顏料莊、百雜鋪、布莊(“德慶成”、“祥順公”)更是街街都有。

服務性行業以浴池、理髮為主。道口的浴池自清未起先後建起,共有九個:順河南街路西“玉虎天”(趙家)澡塘,一面街(楊家)澡塘,大碼頭“振清泉”(仝家)澡塘,水胡同路南(滿家)澡塘,順河街(張老五)澡塘,順河街(張老芝)澡塘,順北街路西“清香泉”澡塘,順北街路東“日新泉”(董家)澡塘,二道街“雙盛泉”(殷幹卿)澡塘等。

除此之外,大小醫院(如胡家醫院)、公共劇場(如“聚仙”、“大成”)、藥鋪(如“春和祥”)、煤場(如“奎盛公”,合股,下設代辦處三十多個)、煤油公司(如“中孚”、“敬盛”)、銀行(如“同和裕”、“西北”、“金城”)、當鋪、錢莊、鹽店等等數不勝數。

道口的商業最繁盛時期為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左右,經商人數多達萬人,主要商行近百家,小鋪店遍佈各街。當時有句俗語,稱道口“日進鬥金”,足見道口買賣之興隆。

道口自古就有正月廿九傳統的民間聖會,從正月二十七至卅為止。一連四天,白天是高蹺、抬閣、背閣、竹馬、八卦秋、耍獅子、武術遊街玩耍,彩旗飄飄,刀槍如林,炮聲隆隆,鼓樂喧天。夜晚,各商號均聯合在順河大街搭起彩棚,紅燈懸掛,火樹銀花。此期間,道口四圍各村及遠達四五十裡的新鎮、淇門等地村民,無不扶老攜幼、男、女結伴湧至道口。盛年每日看會人口竟達十多萬!這就大大促進了道口市場的繁榮。

道口不僅商業集中,市場繁榮,而且社會成份十分複雜:算卦的、相面的、玩猴的、賣藝的比比皆是,設攤布點;聽書的、看戲的、燒香的、還願的各投其所、摩踵擦肩;豪紳、闊少、姨太們吃喝玩樂,為所欲為;車夫、腳力、打雜者衣食無望,茹苦含辛。真可謂七十二行俱備,三教九流都有,五方雜地“小天津”,風花雪月楊柳場,所有這一切,都為這半個世紀的道口——“小天津”抹上了不同的色彩!

內容來源於《道口志》。

總之,它集周圍數府糧食、棉花及土特產品於此以外運,攏京、津、滬、寧煤、鹽等百雜商品及“洋”貨至此而銷散,成為華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道口的吃、穿、住

道口手工業的發展盛況,說起來實在難以令人置信。道口,原是一小渡口。據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移民之後(明代洪武至永樂年間),才成為個以康、王、禹、蔡、薛、程等幾家為主的小村。村民多從事漁業、擺渡與務農。至清代光緒年間居民(一八七五至一九〇八年)已達一千七百五十四戶,一萬零三百零八人。手工業作坊(如肉食、糕點、制鞋、鐵木加工等)已有相應發展。民國時期,道口人口劇增至三萬餘人,手工業、工業蓬勃發展。這是因其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帝國主義、封建統治者及鉅賈大賈(天津人、山西人、河北人較多)蜂擁而至,大辦工廠,廣開商行的結果。

當時,手工業以錫器—點銅比較出名。點銅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技藝屢傳不衰,當時已有四十餘家,以李麻子鋪最為有名。釀造業以“泰泉宮”、“榮茂文”、“慶成合”“協全”四家酒廠著稱。它們的固定資產分別達到十至二十余萬元。“狀元紅”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優質酒。肉食加工業以“義興張”燒雞鋪更有名。燒雞鋪、肉架、兔肉籃等一百多家、處。香油加工業較有名氣的有水胡同李、於兩家。醬菜業較大的醬菜園有兩家(如湧全居等)。其他手工業還有染房、木器店、皮行、鐵貨鋪、鞋鋪、裁縫鋪、糕點鋪等等。其他較大型的工廠如蛋廠、鐵工廠、造船廠也先後建成開業,且很出名。

四大糧行、四大酒家

道口是歷史上有名的商埠碼頭。早在明代天啟年間(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年)就在道口設立了遞運所。至清代乾隆五十年(一七一一年),道口已成為浚縣九處集鎮中唯一的“日日集”,足見當時商業繁盛了。

由於道口是三府白麥的集運地,因而,道口糧行頗多。尤以清代同治年間(一八六二至一八七四年)最盛。民國時期,有“金盛店”(經理李化南),“源隆店”(經理趙子仁),“同盛店”(經理趙利安),“聚昌店”(經理王慎齋)等四大糧行。其他小糧行四十余家,計有:

榮遠坊、兆興坊、義興坊、同德坊、天合坊、同心坊、恒愉坊、中興坊、成玉坊盛坊、文殿坊、協成坊、久勝坊、體興坊、興泰坊、畫書坊、清源坊、公順坊、天德坊、永興坊、自德坊、裕泰坊、當興坊、萬順坊、長義坊、哀興坊、善興坊、萬聚坊、茂盛坊、天興坊、義成坊、和興坊、公正坊、復興坊、興隆坊、天泰坊、德泰坊、興盛坊、一元坊、高平印坊、段有義坊、馬體貴坊等。

酒店主要有“泰泉宮”、“榮茂文”、“慶成合”、“協全”等四大酒家,另有小商號三十餘家。較大醬菜鋪兩家,點心鋪兩家,煙店四家,久負盛名的大飯館有“醉仙居”“同家館”、“清源樓”三家,小飯鋪、茶社等飲食業攤點難以數計。其他顏料莊、百雜鋪、布莊(“德慶成”、“祥順公”)更是街街都有。

服務性行業以浴池、理髮為主。道口的浴池自清未起先後建起,共有九個:順河南街路西“玉虎天”(趙家)澡塘,一面街(楊家)澡塘,大碼頭“振清泉”(仝家)澡塘,水胡同路南(滿家)澡塘,順河街(張老五)澡塘,順河街(張老芝)澡塘,順北街路西“清香泉”澡塘,順北街路東“日新泉”(董家)澡塘,二道街“雙盛泉”(殷幹卿)澡塘等。

除此之外,大小醫院(如胡家醫院)、公共劇場(如“聚仙”、“大成”)、藥鋪(如“春和祥”)、煤場(如“奎盛公”,合股,下設代辦處三十多個)、煤油公司(如“中孚”、“敬盛”)、銀行(如“同和裕”、“西北”、“金城”)、當鋪、錢莊、鹽店等等數不勝數。

道口的商業最繁盛時期為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左右,經商人數多達萬人,主要商行近百家,小鋪店遍佈各街。當時有句俗語,稱道口“日進鬥金”,足見道口買賣之興隆。

道口自古就有正月廿九傳統的民間聖會,從正月二十七至卅為止。一連四天,白天是高蹺、抬閣、背閣、竹馬、八卦秋、耍獅子、武術遊街玩耍,彩旗飄飄,刀槍如林,炮聲隆隆,鼓樂喧天。夜晚,各商號均聯合在順河大街搭起彩棚,紅燈懸掛,火樹銀花。此期間,道口四圍各村及遠達四五十裡的新鎮、淇門等地村民,無不扶老攜幼、男、女結伴湧至道口。盛年每日看會人口竟達十多萬!這就大大促進了道口市場的繁榮。

道口不僅商業集中,市場繁榮,而且社會成份十分複雜:算卦的、相面的、玩猴的、賣藝的比比皆是,設攤布點;聽書的、看戲的、燒香的、還願的各投其所、摩踵擦肩;豪紳、闊少、姨太們吃喝玩樂,為所欲為;車夫、腳力、打雜者衣食無望,茹苦含辛。真可謂七十二行俱備,三教九流都有,五方雜地“小天津”,風花雪月楊柳場,所有這一切,都為這半個世紀的道口——“小天津”抹上了不同的色彩!

內容來源於《道口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