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當年見過這些殲7圖片的人 現在孩子都會打醬油了

本文大概

1578

讀完共需

5

分鐘

歷史上的今天, 1966年1月17日, 第一架國產化殲7首飛成功。

今天的“看航空”小編就與你一塊翻看下航空工業的老照片,

回憶殲7往事…

生產中殲7主體對接和裝配

殲7首飛的試飛員

葛文墉

靜力試驗

說來, 幾年前就有了殲7停產的報導, 隨著這些年來我國航空裝備的大發展, 我軍“軍改”的不斷深入, 殲7在我軍的服役生涯, 也日漸接近尾聲了。

當殲7逐漸淡出大家視野, 當殲7的首飛已逾半個世紀之時, 談及殲7, 可能你會有印象模糊之感。

畢竟, 對比前輩殲5, 我國第一款國產噴氣式戰鬥機, 歷史地位無人能及。

6

中國空軍的超音速時代, 在國土防空作戰中功勳卓著。 乃至, 當殲7入役之時, 也曾相當長時間籠罩在“殲6萬歲”的陰影之下, 最後只能通過與前輩的“比武”(對比試飛), 才為自己正了名。

8

幾代軍迷心中的“空中美男子”, 昔日中國空軍的主力擔當。

“蔡國慶”的美譽, 是大家對其寄予的厚望深情, 如今也成為時代記憶。

而到了新世紀, 特別是本世紀的第2個十年裡, 關於殲10、殲11(殲16)、殲20、“鶻鷹”的新聞已是“飽和轟炸”和“頭版頭條”。

似乎, 這中間的殲7, 就這樣…

準備掛載副油箱和“霹靂”空對空導彈的殲7Ⅰ

我國空軍裝備的殲7Ⅱ

殲7Ⅲ夜航訓練,塗裝頗有年代了

而事實上,殲7的入役,填補了我國空軍的裝備空白,肩負起國土防空的重任。

只不過,新的技術條件背景下,國土防空也有著新的變化,無人機多了,防空導彈多了,所以殲7的戰果看起來也就不如前輩那般輝煌,戰果是擊落“火蜂”高空無人駕駛偵察機多架、飄飛的高空偵察氣球幾百個。

殲7飛機戰績統計

引自空軍裝備部主編的《人民空軍騰飛和裝備發展實錄》

越南戰爭期間,人民空軍枕戈待旦

關於殲7的往事,既關於這是我國海空軍航空兵的第二代主力戰鬥機,也關於這是我國新一代外貿主力機型。但不變的是,在這半個世紀的發展中航空工業對其不斷升級改型改進,直至發展成為型號多達30餘個的家族譜系。特別是本世紀前後,殲7若干“魔改”試驗型號,驚鴻一瞥成為今天鮮為人知的“秘聞”。

海軍航空兵的殲7Ⅱ戰鬥機

殲7Ⅱ戰鬥機巡航西沙群島

1993年11月,殲7系列飛機出口交付第400架慶祝儀式

巴基斯坦空軍飛行員與中方人員在殲7PG飛機前

相對早年的殲7家族圖譜

1996年,第一屆珠海航展上殲7MG做飛行表演

殲7FS試驗機由過去殲7的機頭進氣改為顎下進氣

2000年前後的殲7MF概念模型,小鴨翼氣動佈局、腹部進氣道

殲7“三角翼”家族,無論是擔負起守衛藍天的重任,還是成為了外貿軍機市場上的暢銷機型,亦或絕對驚豔認不出來的“魔改”,這綿延了半個世紀的往事裡:有限於當時條件下的從蘇聯獲得的最後一種米格戰鬥機,“摸透米格-21”後的國產化,它也曾被稱為62式飛機;有從沈飛轉到成飛,又有部分轉至貴州011基地(今天的“貴飛”),這是“三線建設”的昨天,成就著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壯大的今天;它的設計團隊是相當龐大的群體,屠基達、宋文驄、彭仁穎、陸英育、於希明、吳炳麟、孫惠中等,分別擔任著殲7Ⅰ、殲7Ⅱ、殲7M、殲7E、殲7Ⅲ、殲教7…系列飛機的總設計師;對“米格-21”潛力的挖掘與性能的超越,是航空人的歷史使命,這也是航空人的“倔強”。

殲7總裝生產線

屠基達在殲7機群前

宋文驄與殲7Ⅲ的合影

最終,走過半個世紀的殲7和孕育它的航空人一起迎來了後來者“梟龍”和“山鷹”續寫新的三角翼傳奇,殲7也在軍旅生涯的榮光中等來了中國空軍裝備向著第四代跨越的黎明。

部分素材來自:《中國航空工業老照片》

《中國飛機》《中國飛機畫冊》

《航空春秋》《中國航空圖志》

《兵工科技-2000年珠海航展增刊》

編輯:於舟

排版:宣嶽

監製:王蘭

我國空軍裝備的殲7Ⅱ

殲7Ⅲ夜航訓練,塗裝頗有年代了

而事實上,殲7的入役,填補了我國空軍的裝備空白,肩負起國土防空的重任。

只不過,新的技術條件背景下,國土防空也有著新的變化,無人機多了,防空導彈多了,所以殲7的戰果看起來也就不如前輩那般輝煌,戰果是擊落“火蜂”高空無人駕駛偵察機多架、飄飛的高空偵察氣球幾百個。

殲7飛機戰績統計

引自空軍裝備部主編的《人民空軍騰飛和裝備發展實錄》

越南戰爭期間,人民空軍枕戈待旦

關於殲7的往事,既關於這是我國海空軍航空兵的第二代主力戰鬥機,也關於這是我國新一代外貿主力機型。但不變的是,在這半個世紀的發展中航空工業對其不斷升級改型改進,直至發展成為型號多達30餘個的家族譜系。特別是本世紀前後,殲7若干“魔改”試驗型號,驚鴻一瞥成為今天鮮為人知的“秘聞”。

海軍航空兵的殲7Ⅱ戰鬥機

殲7Ⅱ戰鬥機巡航西沙群島

1993年11月,殲7系列飛機出口交付第400架慶祝儀式

巴基斯坦空軍飛行員與中方人員在殲7PG飛機前

相對早年的殲7家族圖譜

1996年,第一屆珠海航展上殲7MG做飛行表演

殲7FS試驗機由過去殲7的機頭進氣改為顎下進氣

2000年前後的殲7MF概念模型,小鴨翼氣動佈局、腹部進氣道

殲7“三角翼”家族,無論是擔負起守衛藍天的重任,還是成為了外貿軍機市場上的暢銷機型,亦或絕對驚豔認不出來的“魔改”,這綿延了半個世紀的往事裡:有限於當時條件下的從蘇聯獲得的最後一種米格戰鬥機,“摸透米格-21”後的國產化,它也曾被稱為62式飛機;有從沈飛轉到成飛,又有部分轉至貴州011基地(今天的“貴飛”),這是“三線建設”的昨天,成就著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壯大的今天;它的設計團隊是相當龐大的群體,屠基達、宋文驄、彭仁穎、陸英育、於希明、吳炳麟、孫惠中等,分別擔任著殲7Ⅰ、殲7Ⅱ、殲7M、殲7E、殲7Ⅲ、殲教7…系列飛機的總設計師;對“米格-21”潛力的挖掘與性能的超越,是航空人的歷史使命,這也是航空人的“倔強”。

殲7總裝生產線

屠基達在殲7機群前

宋文驄與殲7Ⅲ的合影

最終,走過半個世紀的殲7和孕育它的航空人一起迎來了後來者“梟龍”和“山鷹”續寫新的三角翼傳奇,殲7也在軍旅生涯的榮光中等來了中國空軍裝備向著第四代跨越的黎明。

部分素材來自:《中國航空工業老照片》

《中國飛機》《中國飛機畫冊》

《航空春秋》《中國航空圖志》

《兵工科技-2000年珠海航展增刊》

編輯:於舟

排版:宣嶽

監製:王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