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食品造假不比現在差:往油里加尿,變質蝦用排泄物浸泡

我們現在的社會都十分看重食品安全問題, 很多人都不喜歡去飯館吃飯, 而更喜歡自己在家做飯吃。 因為沒親眼見到飯館是如何製作, 所以我們從食材的選購開始一直到做菜時用的材料, 後廚的環境等等都不放心。 因為太多地溝油, 毒奶粉事件衝擊著我們的心靈, 國家也在食品安全上面花費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 但情況並沒有大幅度的好轉。

我們總期待能有一天不再有這麼多的無良商家, 他們不都為了利益, 更多的是為了百姓們的身體著想。 我們甚至希望回到古代, 那時的天是藍的,

沒有工業的污染;那時的水是甜的, 沒有任何色素, 添加劑;那時的人是善良的, 不會為了一己私欲而坑害其他無辜的人。

可古人真的都是善良的麼?古代真的沒有“假冒偽劣”產品麼?如果你這麼想, 那你實在是太天真了。 古人們的造假手段和方法, 甚至比我們現代的高科技手段更加地出人意料,

更加地以假亂真。

在《清波雜誌》中有古人對變質蝦造假的描寫:老人們常說, 淮南地區的蝦米, 用草席包裹好了入京後已經變得乾枯發黑, 毫無鮮味。 把變質的蝦米放入排泄之物(便溺)浸泡一晚上, 再用水洗, 等到第二天, 這些大蝦就和當初的新鮮大蝦一模一樣了。 看來古人作假的手段不僅高明, 而且是無所不用其極, 把吃的蝦放進排泄物中, 想想都令人作嘔。

周密在《癸辛雜識》中也有對造假的記載:奸商們不僅僅是往酒裡摻水, 還往雞的身體裡塞沙子, 往羊和鵝的身體裡打氣, 魚肉中灌水, 這些都是為了讓它們看起來更壯實一些。 而且為了讓絲綢織作看起來順滑, 商家們往上面刷油。 還往食鹽中摻灰。 古人這些“奇思妙想”都是我們現在難以企及的。

《夷堅志》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賣油, 可他總覺得自己賺錢太少, 沒有別的商販賺得多, 所以他從朋友那兒學來了一個“妙方”:往油中摻尿。 而且不是只摻一點點, 而是足足有三分之一。

不知道吃到這樣油的人會覺得味道怎麼樣。

古代有很多造假的商販, 讓我們以為那個時候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不力, 其是古代的食品監察甚至比現在還要嚴格。

從周朝開始就有規定:堅決不允許有未成熟的果實在市場上流通, 就是為了防止買家吃壞了身體。

而到了漢朝, 則被列入了律法之中, 如果有人因為吃了豬肉而得病, 傷身體, 甚至死亡, 那麼就會因此獲罪。

到了唐朝, 國家的法律明確規定, 如果有人因為賣了有毒的食物而讓人受害, 就必須馬上將賣的食物燒毀。 如果吃了這樣的食物後生病, 那麼賣家就要受一年牢獄之災,如果食用之後致死的話,那麼商家就會被處以絞刑。

可見古代的食品監管也是很嚴格的,如果亂賣東西,說不定就會掉了腦袋。

那麼賣家就要受一年牢獄之災,如果食用之後致死的話,那麼商家就會被處以絞刑。

可見古代的食品監管也是很嚴格的,如果亂賣東西,說不定就會掉了腦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