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山歷史考究之鹽池會盟

鹽池會盟, 也稱“牛酒會鹽池”, 遼史不載。 史見於歐陽修《五代史記》。 他不是作為正史來寫的, 文字見於“四夷附錄第一, 第二。 卷72和卷73。 “是這個事件早期的文字記載。 鹽池會盟, 是一次血腥的殺戮, 耶律阿保機第一次把中國契丹民族的“議事制”, 推上了“皇權制”, 從此他當上了契丹第一個皇帝。 為遼、金、元、清帝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摘編歐陽修《新五代史》相關內容, 進行必要的分析, 考證具體的時間地點, 以正史說。

契丹自後魏以來, 名見中國。 或曰與厙莫奚同類而異種。 其居曰梟羅〓沒裡。 沒裡者, 河也。 是謂黃水之南, 黃龍之北, 得鮮卑之故地, 故又以為鮮卑之遺種。 當唐之世, 其地北接室韋, 東臨高麗, 西界奚國, 而南至營州。 其部族之大者曰大賀氏, 後分為八部, 其一曰〓皆利部, 二曰乙室活部, 三曰實活部, 四曰納尾部, 五曰頻沒部, 六曰內和雞部, 七曰集解部,

八曰奚溫部。 部之長號大人, 而常推一大人建旗鼓以統八部。 至其歲久, 或其國有災疾而畜牧衰, 則八部聚議, 以旗鼓立其次而代之。 被代者以為約本如此, 不敢爭。 其部大人遙輦次立。 時劉仁恭據有幽州, 數出兵摘星嶺攻之, 每歲秋霜落, 則燒其野草, 契丹馬多疾死, 即以良馬賂仁恭, 求市牧地, 請聽盟約甚謹。 八部之人以為遙輦不任事, 選於其眾, 以阿保機代之。

阿保機, 亦不知何部人也, 為人多智勇而善騎射, 是時劉守光暴虐, 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 阿保機乘間入塞, 攻陷城邑, 俘其人民, 依唐州縣置城以居之。 漢人教阿保機曰;“中國之王無代立者。 ”由是阿保機益以威制諸部而不肯代。 其立九年, 諸部以其久不代, 共責誚之。 阿保機不得已, 傳其旗鼓, 而謂諸部曰;“吾立九年, 所得漢人多矣, 吾欲自為一部以制漢城, 可乎?”諸部許之。 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 有鹽鐵之利, 乃後魏滑鹽縣也。 其地可植五穀, 阿保機率漢人耕種, 為制城郭邑屋〓市如幽州制度, 漢人安之, 不復思歸。 阿保機知眾可用,

用其妻述理策, 使人告諸部大人曰:“我有鹽池, 諸部所食。 然諸部知食鹽之利, 而不知鹽有主人, 可乎?當來告我。 ”諸部以為然, 共以牛酒會鹽池。 阿保機伏兵其旁, 酒酣伏罰, 盡殺諸部大人, 遂立, 不復代。

這就是《新五代史》有關鹽池會盟的祥細記載。 說歐史祥細也不儘然,

具體時間是哪一年, 地址在什麼地方, 都要我們進一步考證。

確定漢城鹽池的大範圍

一、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

這次“鹽池會盟”事件, 地點發生在灤河流域的漢城, 這個大範圍不可能有太大的爭議, 鹽池會盟是灤河文化的重要組成。 灤河全長八百多公里, 這次事件發生在灤河流域的哪一點上呢?我們只能根據歐陽修的記載, 進行層層分析, 找出幾個關鍵的要件進行考證, 基本就能找到事件發生的大體位置。 鹽池會盟的大範圍, 我們首先定在灤河這一條線上, 順著灤河這一條線, 按歐陽修記載的方位, 尋找炭山。 根據史料分析歷史上產鹽和鐵的地點, 基本就能確定漢城的位置。

為了敘述方便, 節省文字, 我們最後討論炭山, 因為炭山的史料文字,實在太亂、太濫。

二、阿保機乘間入塞

這個漢城,北不過遷安。

契丹固有的國土——營州,不是在唐代的亂世之秋始入契丹,而是在唐代的萬歲通天元年,營州就已經屬於契丹。我們先看《遼史地理志匯釋》有關營州的載述。

營州,廣寧縣,治今河北省昌黎縣。《新唐書·地理志》營州柳城縣下所雲: 西北接奚,北接契丹,是此柳城方位也。遼之營州隸平州,平州今永平府也。《明一統志》柳城在昌黎縣西南六十裡唐置營州。

我們再看《遼史》有關營州的記載: 營州。鄰海軍,下,刺史。本商孤竹國。秦屬遼西,漢為昌黎郡,前燕慕容光徙都于此,魏立營州領昌黎、建德、遼東、樂浪、冀、營丘六郡。後周為高保寧所據。隋開皇置州,大業改遼西郡。唐武德元年改營州,萬歲通天元年始入契丹,後唐複為營州。太宗以居定州俘戶。

分析以上記載,這就告訴我們,遼之營州是現在的遷安。遼太宗耶律德光遷定州安喜俘戶以居。遷安一說遷自安喜,安喜縣屬河北定州。遼太宗以後,始成遷安,太祖阿保機時代還稱營州。遷安,民間還有一說,司馬遷安葬之所。

營州以北,就是當時的塞外,因為唐時劉守光的暴虐不得人心,才有阿保機乘間入塞。這就說明鹽池會盟的地點在營州以南,其地可植五穀,阿保機率漢人耕種,由遊牧制向農耕制過渡,也是契丹南北兩院制的原始基礎。漢人安之,不復思歸,才有了漢城。

阿保機所置漢城在遷安以南的灤河上。

三、有鹽鐵之利

有鹽鐵之利,是這個漢城的關鍵要件。本節討論的重點是鹽池。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就把這個事件記作“鹽池之利”,而葉隆禮的《契丹國志》記作“鹽地”,我們仍以“鹽鐵之利”作為討論的基礎。

鹽和鐵,在相關的歷史上,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可以說,誰佔有了鹽和鐵,誰就佔有政權,尤其是冷兵器時代,鐵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契丹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掌握了冶鐵和製造技術,無論從歷史文獻記載和現今的考古發掘,契丹金屬開採的規模很大,技術先進。遷安以南能產鐵的地方不少。

灤河流域能產鹽的地方都在海邊,灤河上游產鹽的概率極小。根據這一推斷,我們把鹽池會盟的地點,就應鎖定在灤河下游能生產鹽而且靠海的地方。這個地域範圍大體是昌黎、樂亭、灤南(包括灤縣南部)。 1、昌黎 〓上一節對昌黎我們已經分析過了。唐遼之際,其地屬營州,而且在灤河以東。“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一般常識,這個方位不可能超過灤河再向東南延伸。而河東的任何一點的灤河上,都是西北向或西南向才到灤河上,方位正好相反,漢城在昌黎縣的可能性極小。 2、樂亭〓 唐遼和五代之際的歷史上還沒有樂亭縣,樂亭縣大約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九年(也有說是金代)。從唐遼五代至金,樂亭只是石城縣的一個亭,亭是小於縣而大於鄉的行政單位。 樂亭這個地方產鹽,但沒有鐵,沒有鐵不是主要原因,有鐵之利就行。如果這個漢城可能在樂亭,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們都不會最終排除,世界最著名的遼金史專家陳述先生就是我們樂亭人。希望樂亭的文人學士能在樂亭這塊沃土上找到阿保機這個漢城,共同討論,以惠鄉里。 3、灤南〓 為了討論方便,灤南的大概念,包括灤縣的南部,不只是灤南縣的行政區劃。這一帶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至少有4000年。

灤南,史稱石城,這裡一塊大石頭也沒有,為什麼叫石城,頗使人費解,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歷史問題。其實石城準確的地址是現在的官宅,我們腳下的奔城是古歷史上的碣石。石城,是碣石城的簡稱。從遼代開始,大遼帝國的皇家車馬軍隊到這裡冬季捺缽,把一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碣石生態環境破壞掉了。那個時代,灤河還從這裡流過。西北風,東南水,每年以不小於3釐米的速度遞減。盛唐還像大墳塚的碣石,因為遼代建立了奔城,而消滅了碣石。

我們要尋找的漢城,北不過遷安遷西南界,南到一千年前的海邊,東不過灤河,西不過炭山向南的延長線

漢城就在灤南

自秦漢以後,實行郡縣制,灤南屬海陽。海陽縣置是現在灤縣的古馬鎮,後魏灤南置滑鹽縣。這一帶建制沿革石城和海陽曆史最長。《遼史·地理志》有關於這一地區如下記載。

灤州,永安軍,中,刺史。本古黃洛城,灤河環繞在盧龍山南,齊桓公伐山戎,見山神俞鬼,即此。秦為右北平,漢為石城縣,後為海陽縣。漢末為公孫度所有,晉以後屬遼西。石晉割地,在平州之境,太宗以俘戶置。縣三。

義豐縣 〓 本黃洛故城,黃洛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于濡水。漢屬遼西郡,久廢。唐季入契丹。世宗置縣,戶四千。

馬城縣 〓 本盧龍縣地,唐開元二十八年析置縣,以通水運。東北有千斤冶,東有茂鄉鎮。遼割隸灤州,在州西南四十裡,戶三千。

石城縣 〓 漢置,屬右北平郡。唐貞觀中於此置臨渝縣,萬歲通天元年改石城縣。今縣又在其南五十裡,遼徙置以就鹽官,戶三千。 對《遼史》這段文字簡單作以下說明:

1、義豐縣 ,是現在的灤縣 ,本黃洛城,因黃水而得名。灤河,也有的史稱黃水,這一點有時被研究者所忽視,灤縣以上稱黃水,以下稱濡水。有涇渭分明,也有黃漆對峙。大水的年份站在漆水入灤的口上往下看,黃漆對峙的派勢非常壯觀。  2、古馬城和今馬城,古馬城是現今灤縣的古馬鎮,今馬城是古茂鄉鎮。因灤河入海口的東移,“以通水運”縣置東遷茂鄉鎮。曹操北征烏桓,他的謀士郭嘉就病死在這裡,當時他的職稱是茂鄉的邦辦,(稱茂鄉邦,見曹進表)。古馬在灤縣西南四十裡,東北有千斤冶,指的是現在的司營鐵礦。

3、石城縣 在州南五十裡,是現在的官宅,一千年前還沒有奔城,官宅城歷史上接待過許多皇王相將士,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發佈的第一部農業政策,就刻寫在官宅城東門的門〓上。四百多年後,(西元207年)曹操在這裡寫下了著名的《觀滄海》。那個時代,奔城以東還是灤河的入海口。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灤南一帶鹽鐵之利,史料具在。也簡單分析了河海地質年代的變遷。一千多年前的阿保機時代,這個漢城就在灤南。但直觀的從灤南現有的地名裡很難找出漢城的馬跡蛛絲。考證走進窮途末路時,讓我們換位進行思考,原來當時契丹人給在漢人居住地從事耕種的地方叫漢城。契丹族屬胡人,而胡人這個漢城,當地的漢人則稱其為胡人莊,胡人耕種居住的各個莊——簡稱胡各莊。

現在灤南縣的胡各莊鎮,就是一千多年前契丹人的漢城。只要我們把灤河故道回復到1100年前,現在的胡各莊就在灤河邊上。海岸線也回復到相應的歷史年代,不難看出,歷史上鹽池會盟的“鹽池”,就在胡各莊這一地區。

相關幾個問題的結論

一、炭山就是唐山的大成山

確定契丹漢城就是胡各莊後,因為“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我們以胡各莊為座標點,向西北方向找到的第一座山,就是唐山的大成山,這不是巧合,是還歷史的一個真實。遼道宗繼位的這一年清甯元年(1055年)“丙申,宋遣歐陽修等來賀繼位”(遼史本紀二十一,道宗一)具體時間是臘月初三,根據時間推斷,完成興宗的葬禮後,道宗應在灤南一帶冬捺缽,歐陽修所到之地,就是唐山灤南地區。歐史的真實性,是他親歷了這裡的地理環境。

確定炭山就是大成山,在遼史的研究中意義非同一般,這將擊碎遼史中的許多疑案,對遼史的研究,會起到一個跨越性的進展。炭山,遼史也稱涼徑或冷陘,在遼金史中有多處“如炭山”“幸炭山”的記載,炭山就是大成山,將成為遼金史研究的重要參照系。

炭山就是大成山,因為這裡產煤炭而得其名,可以把唐山的產煤史上推一千年。唐、炭讀音相近,唐山,是從炭山習慣發音演進來的,唐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出現在金史中。《金史》卷一百五十“劉樞傳”劉樞字居正,通州三河人,登天眷二年進士,調唐山主薄。

二、殺胡林

鹽池會盟,殺胡人諸部大人,這個重大事件,才有了殺胡林的記載。史學家翦伯贊就提出殺胡林在灤縣的說法。殺胡林,在遼史研究中是一大疑案。遼太宗耶律德光討宋到開封後,因“打草穀”政策的失利,不得不放棄宋都開封北退,在回師途中病死在殺胡林。取其內臟,用鹽充其腹北去。顯然,殺胡林和鹽也有關係。有的史學者認為,殺胡林在石家莊欒城,欒武子的欒城歷史上和殺胡無關。遼太宗回自己的大本營,沒有必要再向西北繞道。契丹發跡的大本營就在灤南。各野史的“殺狐林”則是不現實的杜撰。

殺胡林,就是現在灤南縣的洪家林。我們當地人給這裡叫洪兒林,殺胡切,就是把“殺胡”兩個字快讀,就讀作洪。其次,契丹人居地而姓,這裡是殺胡人的刑場,後來轉引作邢姓。再次,契丹人風俗東向為上。東為陽,西為陰,這個刑場必然在漢城以西,洪家林在胡各莊正西。雅雅洪林的說法不確。三、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這個問題我們討論的是“鹽池會盟”的具體時間

從表面看這個小標題,怎麼也和時間無關。但只要細心讀,這幾個字就是告訴我們“鹽池會盟”的具體時間。我們知道,耶律阿保機是在神冊元年當了契丹皇帝,這一年是西元916年。他當皇帝必然要有一個先決條件,這就是統一契丹各部。鹽池會盟,殺諸部大人, 契丹八部的政治權利就掌控在阿保機的手裡。這是他當皇帝的最有利時機,“殺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阿保機當了皇帝。鹽池會盟是他當皇帝的前一年,即西元915年。

我們從“牛酒會鹽池”的角度來分析“牛”的遷徙因素,鹽池會盟的月份不可能在春夏到中秋這個季節,這個季節正是農業區農作物的生長期,大規模的牧群在農業區遷徙是不可能的。其次,遊牧民族遷徙規律是:春開始北去,秋開始南移,“遂水草而居”。這次鹽池會盟如果精確到月份,應該在晚秋或初冬,我們暫定在十月。今後發現更精確的史料再來訂正。胡各莊的喑牛澱,還留下了這個事件司牛飲水的烙記,喑牛澱就是當時的飲牛澱。四、結論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西元915年十月,契丹盟主耶律阿保機,在現今河北唐山東南的古灤河流域,灤南縣胡各莊一帶的鹽池,依照其妻述律的精密策劃,安排討論王者複立的問題,同時討論有關鹽的政策。並以牛酒會鹽池。耶律阿保機利用晏盟的機會,伏下殺機,逮撲了諸部大人,並且在洪家林血腥地殺戮了諸部大人,從此統一了契丹各部。第二年,也就是神冊元年,阿保機在灤南登基當了契丹民族的第一個皇帝,即遼太祖。使契丹民族由議事制開始了皇權制,史稱“鹽池會盟”。

因為炭山的史料文字,實在太亂、太濫。

二、阿保機乘間入塞

這個漢城,北不過遷安。

契丹固有的國土——營州,不是在唐代的亂世之秋始入契丹,而是在唐代的萬歲通天元年,營州就已經屬於契丹。我們先看《遼史地理志匯釋》有關營州的載述。

營州,廣寧縣,治今河北省昌黎縣。《新唐書·地理志》營州柳城縣下所雲: 西北接奚,北接契丹,是此柳城方位也。遼之營州隸平州,平州今永平府也。《明一統志》柳城在昌黎縣西南六十裡唐置營州。

我們再看《遼史》有關營州的記載: 營州。鄰海軍,下,刺史。本商孤竹國。秦屬遼西,漢為昌黎郡,前燕慕容光徙都于此,魏立營州領昌黎、建德、遼東、樂浪、冀、營丘六郡。後周為高保寧所據。隋開皇置州,大業改遼西郡。唐武德元年改營州,萬歲通天元年始入契丹,後唐複為營州。太宗以居定州俘戶。

分析以上記載,這就告訴我們,遼之營州是現在的遷安。遼太宗耶律德光遷定州安喜俘戶以居。遷安一說遷自安喜,安喜縣屬河北定州。遼太宗以後,始成遷安,太祖阿保機時代還稱營州。遷安,民間還有一說,司馬遷安葬之所。

營州以北,就是當時的塞外,因為唐時劉守光的暴虐不得人心,才有阿保機乘間入塞。這就說明鹽池會盟的地點在營州以南,其地可植五穀,阿保機率漢人耕種,由遊牧制向農耕制過渡,也是契丹南北兩院制的原始基礎。漢人安之,不復思歸,才有了漢城。

阿保機所置漢城在遷安以南的灤河上。

三、有鹽鐵之利

有鹽鐵之利,是這個漢城的關鍵要件。本節討論的重點是鹽池。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就把這個事件記作“鹽池之利”,而葉隆禮的《契丹國志》記作“鹽地”,我們仍以“鹽鐵之利”作為討論的基礎。

鹽和鐵,在相關的歷史上,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可以說,誰佔有了鹽和鐵,誰就佔有政權,尤其是冷兵器時代,鐵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契丹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掌握了冶鐵和製造技術,無論從歷史文獻記載和現今的考古發掘,契丹金屬開採的規模很大,技術先進。遷安以南能產鐵的地方不少。

灤河流域能產鹽的地方都在海邊,灤河上游產鹽的概率極小。根據這一推斷,我們把鹽池會盟的地點,就應鎖定在灤河下游能生產鹽而且靠海的地方。這個地域範圍大體是昌黎、樂亭、灤南(包括灤縣南部)。 1、昌黎 〓上一節對昌黎我們已經分析過了。唐遼之際,其地屬營州,而且在灤河以東。“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一般常識,這個方位不可能超過灤河再向東南延伸。而河東的任何一點的灤河上,都是西北向或西南向才到灤河上,方位正好相反,漢城在昌黎縣的可能性極小。 2、樂亭〓 唐遼和五代之際的歷史上還沒有樂亭縣,樂亭縣大約始建於元代至元十九年(也有說是金代)。從唐遼五代至金,樂亭只是石城縣的一個亭,亭是小於縣而大於鄉的行政單位。 樂亭這個地方產鹽,但沒有鐵,沒有鐵不是主要原因,有鐵之利就行。如果這個漢城可能在樂亭,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們都不會最終排除,世界最著名的遼金史專家陳述先生就是我們樂亭人。希望樂亭的文人學士能在樂亭這塊沃土上找到阿保機這個漢城,共同討論,以惠鄉里。 3、灤南〓 為了討論方便,灤南的大概念,包括灤縣的南部,不只是灤南縣的行政區劃。這一帶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至少有4000年。

灤南,史稱石城,這裡一塊大石頭也沒有,為什麼叫石城,頗使人費解,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歷史問題。其實石城準確的地址是現在的官宅,我們腳下的奔城是古歷史上的碣石。石城,是碣石城的簡稱。從遼代開始,大遼帝國的皇家車馬軍隊到這裡冬季捺缽,把一個“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碣石生態環境破壞掉了。那個時代,灤河還從這裡流過。西北風,東南水,每年以不小於3釐米的速度遞減。盛唐還像大墳塚的碣石,因為遼代建立了奔城,而消滅了碣石。

我們要尋找的漢城,北不過遷安遷西南界,南到一千年前的海邊,東不過灤河,西不過炭山向南的延長線

漢城就在灤南

自秦漢以後,實行郡縣制,灤南屬海陽。海陽縣置是現在灤縣的古馬鎮,後魏灤南置滑鹽縣。這一帶建制沿革石城和海陽曆史最長。《遼史·地理志》有關於這一地區如下記載。

灤州,永安軍,中,刺史。本古黃洛城,灤河環繞在盧龍山南,齊桓公伐山戎,見山神俞鬼,即此。秦為右北平,漢為石城縣,後為海陽縣。漢末為公孫度所有,晉以後屬遼西。石晉割地,在平州之境,太宗以俘戶置。縣三。

義豐縣 〓 本黃洛故城,黃洛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于濡水。漢屬遼西郡,久廢。唐季入契丹。世宗置縣,戶四千。

馬城縣 〓 本盧龍縣地,唐開元二十八年析置縣,以通水運。東北有千斤冶,東有茂鄉鎮。遼割隸灤州,在州西南四十裡,戶三千。

石城縣 〓 漢置,屬右北平郡。唐貞觀中於此置臨渝縣,萬歲通天元年改石城縣。今縣又在其南五十裡,遼徙置以就鹽官,戶三千。 對《遼史》這段文字簡單作以下說明:

1、義豐縣 ,是現在的灤縣 ,本黃洛城,因黃水而得名。灤河,也有的史稱黃水,這一點有時被研究者所忽視,灤縣以上稱黃水,以下稱濡水。有涇渭分明,也有黃漆對峙。大水的年份站在漆水入灤的口上往下看,黃漆對峙的派勢非常壯觀。  2、古馬城和今馬城,古馬城是現今灤縣的古馬鎮,今馬城是古茂鄉鎮。因灤河入海口的東移,“以通水運”縣置東遷茂鄉鎮。曹操北征烏桓,他的謀士郭嘉就病死在這裡,當時他的職稱是茂鄉的邦辦,(稱茂鄉邦,見曹進表)。古馬在灤縣西南四十裡,東北有千斤冶,指的是現在的司營鐵礦。

3、石城縣 在州南五十裡,是現在的官宅,一千年前還沒有奔城,官宅城歷史上接待過許多皇王相將士,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發佈的第一部農業政策,就刻寫在官宅城東門的門〓上。四百多年後,(西元207年)曹操在這裡寫下了著名的《觀滄海》。那個時代,奔城以東還是灤河的入海口。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灤南一帶鹽鐵之利,史料具在。也簡單分析了河海地質年代的變遷。一千多年前的阿保機時代,這個漢城就在灤南。但直觀的從灤南現有的地名裡很難找出漢城的馬跡蛛絲。考證走進窮途末路時,讓我們換位進行思考,原來當時契丹人給在漢人居住地從事耕種的地方叫漢城。契丹族屬胡人,而胡人這個漢城,當地的漢人則稱其為胡人莊,胡人耕種居住的各個莊——簡稱胡各莊。

現在灤南縣的胡各莊鎮,就是一千多年前契丹人的漢城。只要我們把灤河故道回復到1100年前,現在的胡各莊就在灤河邊上。海岸線也回復到相應的歷史年代,不難看出,歷史上鹽池會盟的“鹽池”,就在胡各莊這一地區。

相關幾個問題的結論

一、炭山就是唐山的大成山

確定契丹漢城就是胡各莊後,因為“漢城在炭山東南灤河上”,我們以胡各莊為座標點,向西北方向找到的第一座山,就是唐山的大成山,這不是巧合,是還歷史的一個真實。遼道宗繼位的這一年清甯元年(1055年)“丙申,宋遣歐陽修等來賀繼位”(遼史本紀二十一,道宗一)具體時間是臘月初三,根據時間推斷,完成興宗的葬禮後,道宗應在灤南一帶冬捺缽,歐陽修所到之地,就是唐山灤南地區。歐史的真實性,是他親歷了這裡的地理環境。

確定炭山就是大成山,在遼史的研究中意義非同一般,這將擊碎遼史中的許多疑案,對遼史的研究,會起到一個跨越性的進展。炭山,遼史也稱涼徑或冷陘,在遼金史中有多處“如炭山”“幸炭山”的記載,炭山就是大成山,將成為遼金史研究的重要參照系。

炭山就是大成山,因為這裡產煤炭而得其名,可以把唐山的產煤史上推一千年。唐、炭讀音相近,唐山,是從炭山習慣發音演進來的,唐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出現在金史中。《金史》卷一百五十“劉樞傳”劉樞字居正,通州三河人,登天眷二年進士,調唐山主薄。

二、殺胡林

鹽池會盟,殺胡人諸部大人,這個重大事件,才有了殺胡林的記載。史學家翦伯贊就提出殺胡林在灤縣的說法。殺胡林,在遼史研究中是一大疑案。遼太宗耶律德光討宋到開封後,因“打草穀”政策的失利,不得不放棄宋都開封北退,在回師途中病死在殺胡林。取其內臟,用鹽充其腹北去。顯然,殺胡林和鹽也有關係。有的史學者認為,殺胡林在石家莊欒城,欒武子的欒城歷史上和殺胡無關。遼太宗回自己的大本營,沒有必要再向西北繞道。契丹發跡的大本營就在灤南。各野史的“殺狐林”則是不現實的杜撰。

殺胡林,就是現在灤南縣的洪家林。我們當地人給這裡叫洪兒林,殺胡切,就是把“殺胡”兩個字快讀,就讀作洪。其次,契丹人居地而姓,這裡是殺胡人的刑場,後來轉引作邢姓。再次,契丹人風俗東向為上。東為陽,西為陰,這個刑場必然在漢城以西,洪家林在胡各莊正西。雅雅洪林的說法不確。三、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這個問題我們討論的是“鹽池會盟”的具體時間

從表面看這個小標題,怎麼也和時間無關。但只要細心讀,這幾個字就是告訴我們“鹽池會盟”的具體時間。我們知道,耶律阿保機是在神冊元年當了契丹皇帝,這一年是西元916年。他當皇帝必然要有一個先決條件,這就是統一契丹各部。鹽池會盟,殺諸部大人, 契丹八部的政治權利就掌控在阿保機的手裡。這是他當皇帝的最有利時機,“殺諸部大人,遂立,不復代。”阿保機當了皇帝。鹽池會盟是他當皇帝的前一年,即西元915年。

我們從“牛酒會鹽池”的角度來分析“牛”的遷徙因素,鹽池會盟的月份不可能在春夏到中秋這個季節,這個季節正是農業區農作物的生長期,大規模的牧群在農業區遷徙是不可能的。其次,遊牧民族遷徙規律是:春開始北去,秋開始南移,“遂水草而居”。這次鹽池會盟如果精確到月份,應該在晚秋或初冬,我們暫定在十月。今後發現更精確的史料再來訂正。胡各莊的喑牛澱,還留下了這個事件司牛飲水的烙記,喑牛澱就是當時的飲牛澱。四、結論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西元915年十月,契丹盟主耶律阿保機,在現今河北唐山東南的古灤河流域,灤南縣胡各莊一帶的鹽池,依照其妻述律的精密策劃,安排討論王者複立的問題,同時討論有關鹽的政策。並以牛酒會鹽池。耶律阿保機利用晏盟的機會,伏下殺機,逮撲了諸部大人,並且在洪家林血腥地殺戮了諸部大人,從此統一了契丹各部。第二年,也就是神冊元年,阿保機在灤南登基當了契丹民族的第一個皇帝,即遼太祖。使契丹民族由議事制開始了皇權制,史稱“鹽池會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