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衛青生平簡介

衛青(?-前106年), 字仲卿, 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人, 漢武帝時期皇后衛子夫的異父弟, 本名鄭青, 因為衛子夫的緣故冒姓衛。 任大司馬大將軍, 封長平侯。 西漢擊潰匈奴名將。

早年

衛青是平陽侯府中奴僕衛媼與平陽縣吏鄭季的私生子, 幼年被送至生父家寄養, 但被鄭妻所生兒子歧視, 後來便獨自離開父家回到母親身邊一起生活, 後因姐姐衛子夫在平陽公主家得到漢武帝的寵愛, 所以從姐姓衛。 之後衛青在平陽公主門下做騎奴(古時的騎童, 貴族出行時騎馬相隨的少年奴僕)。

入宮與發跡

建元二年春(前139年), 他的三姐衛子夫被借霸上掃墓之機做客平陽府的漢武帝相中後帶入宮中, 衛青相隨入宮“給事建章營”(就是在建章宮當差)。 後來衛子夫懷孕, 導致陳皇后妒忌, 陳皇后之母館陶長公主便派人綁架衛青企圖殺害, 但被衛青的朋友公孫敖帶人救出。 漢武帝得知後十分震怒, 隨即提拔衛青為建章監(禁衛隊長)、侍中, 封其姐衛子夫為夫人, 其兄衛長君為侍中, 並大肆封賞公孫敖等人, 數日間給衛青的賞賜便達到千金之多(‘上聞, 乃召青為建章監, 侍中, 及同母昆弟貴, 賞賜數日間累千金’)。

同時, 漢武帝開始設立身邊的親信為內朝官, 用以抗衡九卿貴族為主的“外朝”, 從此衛青開始被漢武帝重用, 又被封為太中大夫,

衛氏一家也從此開始顯貴。

傳說衛青年輕時隨從主人入宮辦事, 在甘泉宮前碰見一位帶著枷鎖的犯人為他看面相, 說他“貴人也, 官至封侯”。 而衛青則回復:“人奴之生, 得無笞罵即足矣, 安得封侯事乎?(生為別人的奴隸, 不挨打挨駡就心滿意足了, 怎麼得到什麼封侯呢)”。

衛青育有三子衛伉、衛不疑、衛登, 後來娶漢武帝姊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與衛青結伴終生, 與衛青‘合葬’(西漢的合葬制度不同墓, 其墓塚約在衛青墓東側1000多米處), 沒有為他生兒育女。

六擊匈奴

元光六年(前129年), 匈奴舉兵南下直指上谷地區(今河北省懷來縣)。 漢武帝出兵四萬、兵分四路, 果斷地任命了初出茅廬的衛青為車騎將軍, 同李廣、公孫敖、公孫賀一起迎擊匈奴。

衛青到達蘢城, 殺敵七百而回。 漢武帝見四路大軍除衛青凱旋外非敗即退(李廣、公孫敖敗兵, 公孫賀未能找到敵人作戰), 賞識有加, 封他為關內侯。

元朔元年(前128年)秋, 衛青率三萬騎兵出擊雁門郡(治善無, 今山西右玉境), 斬殺匈奴數千。

次年(元朔二年, 前127年)春, 衛青領兵三萬出征雲中(今山西原平市), 圍殲匈奴白羊王、樓煩王兩部, 斬首並俘虜匈奴數千、牛羊百萬計, 收復河套地區, 漢武帝隨後在河朔地區移民屯田, 建立朔方郡。 衛青因此被封為長平侯, 加封三千八百戶侯。

匈奴人不甘心失敗, 新任單于伊稚斜即位後開始瘋狂反撲。 自元朔三年(前126年)夏季開始, 匈奴先是數萬騎兵攻入代郡, 殺太守共友, 擄掠千餘人。 同年秋季又攻入雁門,

殺掠千餘人。 元朔四年(前125年)又各三萬騎攻入代郡、定襄、上郡, 殺掠數千人。 特別是匈奴右賢王, 因為怨恨漢朝奪走了他領地內的河南地並築造朔方城, 多次騎兵擾邊進攻河朔地區, 殺掠吏民甚眾。 為了先發制人, 元朔五年(前124年)春, 漢武帝命衛青率領騎兵三萬出高闕, 由各部漢軍共十余萬人配合其行動。 衛青部出塞急行軍六七百里, 趁黑夜突襲右賢王部, 右賢王無力抵擋, 攜愛妾和精兵逃跑。 漢軍俘獲匈奴男女民眾一萬五千人、貴族十余人、牛羊數百萬。 漢武帝拜其為大將軍, 統領全部漢軍, 並加封八千七百戶侯。 衛青三個尚在繈褓中的兒子也被封侯, 但是被衛青婉拒, 要求轉而獎賞其部下。 衛青部下因此共十一人被封侯。

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夏, 衛青兩次率領十余萬騎兵出擊漠南, 殲敵過萬人。 但部下蘇建、趙信部三千人遭遇單于主力全軍覆沒(趙信帶八百隨從投降, 蘇建獨身逃出), 漢軍士兵、馬匹損失十余萬, 衛青不益封, 賜千金。 漢朝初設武功爵, 以籌集軍費。 隨軍校尉張騫被封為博望侯。 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此戰獨自領八百騎出擊, 俘虜匈奴單于的叔父和國相, 斬敵單于的祖父等2028人, 嶄露頭角。

漠北決戰

元狩四年(西元前119年)春, 漢武帝以十四萬匹戰馬及五十萬步卒作為後勤補給兵團, 授與衛青與霍去病各率領五萬騎兵, 步兵和運輸物資的軍隊十萬餘, 兵分兩路, 跨漠長征出擊匈奴。

漢軍原計劃由霍去病來攻擊單于主力, 衛青打擊左賢王。 後從俘獲的匈奴兵口中得知伊稚斜單于在東方,兩軍對調出塞線路,霍去病東出代郡,衛青西出定襄。

衛青出塞後,捕獲到匈奴俘虜,得知單于軍隊在自己方向。大軍出塞一千多裡,與匈奴單于主力遭遇。於是衛青下令讓武剛車排成環形營壘,又命五千騎兵縱馬賓士,抵擋匈奴。匈奴也有大約一萬騎兵賓士而來。恰巧太陽將落,刮起大風,沙石打在人們的臉上,兩軍都無法看見對方,漢軍又命左右兩翼急馳向前,包抄單于。單于看到漢朝軍隊很多,而且戰士和戰馬還很強大,若是交戰,對匈奴不利。因此,在傍晚時單于就乘著六頭騾子拉的車子,同大約幾百名壯健的騎兵,徑直衝開漢軍包圍圈,向西北賓士而去。這時,天已黃昏,漢朝軍隊和匈奴人相互扭打,殺傷人數大致相同。漢軍左校尉捕到匈奴俘虜,說單于在天未黑時已離去,於是漢軍就派出輕騎兵連夜追擊,大將軍的軍隊也跟隨其後。匈奴的兵士四散奔逃。直到天快亮時,漢軍已行走二百餘裡,沒有追到單于,卻俘獲和斬殺敵兵一萬多人,於是到達了窴顏山趙信城,獲得匈奴積存的糧食以供軍隊食用。漢軍留住一日而回,把城中剩餘的糧食全部燒掉才歸來。

漢武帝為表彰衛青、霍去病的戰功,特加封他們為大司馬,得以管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以代太尉之職。

後期

衛青一生戰功赫赫,《史記》記載其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七百戶,《漢書》為二萬二百戶。身為大司馬大將軍,位極人臣,衛青卻從不養士。衛青的一生共七次率兵出擊匈奴,他喜士退讓,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作戰驍勇,深受將士愛戴。其中淮南王劉安的謀士伍被對衛青的評價尤其之高,稱其‘才幹絕人,眾將皆為其所用’。

儘管衛青仁善退讓,天下人卻沒有稱讚他的(“天下未有稱也”)。部下蘇建曾建議衛青:“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士大夫無稱焉,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者,勉之哉!(大將軍你功高位重,但天下的士子文人卻無人稱讚你。希望將軍你能象古代名將那樣招集門客,來誇獎你!)”勸他巴結文人、收買門客以在社會上製造有利於自己的輿論。而衛青拒絕:“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待士大夫,招賢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竇嬰、田蚡大肆厚養門客,皇帝恨得咬牙切齒。如果結交文人、招攬高賢親信打擊異己,那是主公的權柄。作為臣子遵紀守法做好本職就行了,招什麼門客!)”儘管功勳卓著,衛青為人謙遜低調,從不仗勢跋扈,《史記》中評價他“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

但衛青在世之時,也從未有大臣敢構陷衛家和太子,《資治通鑒》記載,直到衛青死後,大臣以衛太子再無外家依靠,開始構陷太子的逐漸多了起來。 漢武帝希望群臣下拜大將軍,漢臣汲黯只對衛青行平輩的做輯之禮,群臣反而都勸汲黯跪拜大將軍,而衛青不但不生氣,反到更加敬重汲黯。

元封五年(前106年),衛青去世,諡號烈侯,取《諡法》“有功安民曰烈”之意。 漢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東為衛青修建了一座‘廬山’形狀(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墓塚,以象徵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評價

司馬遷《史記》中對衛青的評價十分微妙。一方面,司馬遷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強調衛青的外戚身份,著重描寫衛青低調懷柔的處世作風,對其戰功的敘述卻遠不如李廣的事蹟詳細,以至於後世的黃淳耀(明)評論:“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認為司馬遷對李廣和衛青的評價不公。黃震(宋)在《史記評林》中則認為:“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另一方面,司馬遷又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間接借淮南王謀士伍被之口讚譽衛青“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於士卒有恩,眾皆樂為之用”、“騎上下山若蜚,材幹絕人”、“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須士卒盡得水,乃敢飲。軍罷,卒盡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賜金帛,盡以賜軍吏”、“雖古名將弗過也”,讚揚衛青謙遜知禮、才能出眾、愛護將士,是古來少有的良將。後世有人認為,司馬遷之所以如此矛盾,是因為他忌諱衛青的出身背景(賤民出身、私生子、外戚身份),加上衛青位極人臣但是低調懷柔能得善終不符合他的欣賞品位(司馬遷自身的經歷使他對項羽、李廣、郭解等富於悲劇色彩的人物更為偏向,描寫時帶入了很多私人感情),因此不願意直接公開的讚賞衛青。

有人甚至因為《史記》中衛青、霍去病被記入過《佞幸列傳》,稱其‘和柔媚上’,以及《史記·汲鄭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對衛青十分隨便不拘禮,從而聯想出他們中有同性戀行為。蘇東坡也曾在《東坡志林·人物》中借此題發揮寫過一篇文章嘲諷漢武帝和衛青。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後從俘獲的匈奴兵口中得知伊稚斜單于在東方,兩軍對調出塞線路,霍去病東出代郡,衛青西出定襄。

衛青出塞後,捕獲到匈奴俘虜,得知單于軍隊在自己方向。大軍出塞一千多裡,與匈奴單于主力遭遇。於是衛青下令讓武剛車排成環形營壘,又命五千騎兵縱馬賓士,抵擋匈奴。匈奴也有大約一萬騎兵賓士而來。恰巧太陽將落,刮起大風,沙石打在人們的臉上,兩軍都無法看見對方,漢軍又命左右兩翼急馳向前,包抄單于。單于看到漢朝軍隊很多,而且戰士和戰馬還很強大,若是交戰,對匈奴不利。因此,在傍晚時單于就乘著六頭騾子拉的車子,同大約幾百名壯健的騎兵,徑直衝開漢軍包圍圈,向西北賓士而去。這時,天已黃昏,漢朝軍隊和匈奴人相互扭打,殺傷人數大致相同。漢軍左校尉捕到匈奴俘虜,說單于在天未黑時已離去,於是漢軍就派出輕騎兵連夜追擊,大將軍的軍隊也跟隨其後。匈奴的兵士四散奔逃。直到天快亮時,漢軍已行走二百餘裡,沒有追到單于,卻俘獲和斬殺敵兵一萬多人,於是到達了窴顏山趙信城,獲得匈奴積存的糧食以供軍隊食用。漢軍留住一日而回,把城中剩餘的糧食全部燒掉才歸來。

漢武帝為表彰衛青、霍去病的戰功,特加封他們為大司馬,得以管理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以代太尉之職。

後期

衛青一生戰功赫赫,《史記》記載其所得封邑總共有一萬六千七百戶,《漢書》為二萬二百戶。身為大司馬大將軍,位極人臣,衛青卻從不養士。衛青的一生共七次率兵出擊匈奴,他喜士退讓,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作戰驍勇,深受將士愛戴。其中淮南王劉安的謀士伍被對衛青的評價尤其之高,稱其‘才幹絕人,眾將皆為其所用’。

儘管衛青仁善退讓,天下人卻沒有稱讚他的(“天下未有稱也”)。部下蘇建曾建議衛青:“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士大夫無稱焉,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者,勉之哉!(大將軍你功高位重,但天下的士子文人卻無人稱讚你。希望將軍你能象古代名將那樣招集門客,來誇獎你!)”勸他巴結文人、收買門客以在社會上製造有利於自己的輿論。而衛青拒絕:“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待士大夫,招賢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竇嬰、田蚡大肆厚養門客,皇帝恨得咬牙切齒。如果結交文人、招攬高賢親信打擊異己,那是主公的權柄。作為臣子遵紀守法做好本職就行了,招什麼門客!)”儘管功勳卓著,衛青為人謙遜低調,從不仗勢跋扈,《史記》中評價他“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

但衛青在世之時,也從未有大臣敢構陷衛家和太子,《資治通鑒》記載,直到衛青死後,大臣以衛太子再無外家依靠,開始構陷太子的逐漸多了起來。 漢武帝希望群臣下拜大將軍,漢臣汲黯只對衛青行平輩的做輯之禮,群臣反而都勸汲黯跪拜大將軍,而衛青不但不生氣,反到更加敬重汲黯。

元封五年(前106年),衛青去世,諡號烈侯,取《諡法》“有功安民曰烈”之意。 漢武帝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東為衛青修建了一座‘廬山’形狀(匈奴境內的一座山)的墓塚,以象徵衛青一生的赫赫戰功。

評價

司馬遷《史記》中對衛青的評價十分微妙。一方面,司馬遷在《衛將軍驃騎列傳》中強調衛青的外戚身份,著重描寫衛青低調懷柔的處世作風,對其戰功的敘述卻遠不如李廣的事蹟詳細,以至於後世的黃淳耀(明)評論:“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認為司馬遷對李廣和衛青的評價不公。黃震(宋)在《史記評林》中則認為:“凡看衛霍傳,須合李廣看。衛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另一方面,司馬遷又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間接借淮南王謀士伍被之口讚譽衛青“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於士卒有恩,眾皆樂為之用”、“騎上下山若蜚,材幹絕人”、“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須士卒盡得水,乃敢飲。軍罷,卒盡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賜金帛,盡以賜軍吏”、“雖古名將弗過也”,讚揚衛青謙遜知禮、才能出眾、愛護將士,是古來少有的良將。後世有人認為,司馬遷之所以如此矛盾,是因為他忌諱衛青的出身背景(賤民出身、私生子、外戚身份),加上衛青位極人臣但是低調懷柔能得善終不符合他的欣賞品位(司馬遷自身的經歷使他對項羽、李廣、郭解等富於悲劇色彩的人物更為偏向,描寫時帶入了很多私人感情),因此不願意直接公開的讚賞衛青。

有人甚至因為《史記》中衛青、霍去病被記入過《佞幸列傳》,稱其‘和柔媚上’,以及《史記·汲鄭列傳》中記載漢武帝對衛青十分隨便不拘禮,從而聯想出他們中有同性戀行為。蘇東坡也曾在《東坡志林·人物》中借此題發揮寫過一篇文章嘲諷漢武帝和衛青。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