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餐桌上的教養,將決定孩子日後的成功程度!

世界頂級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善於觀察的人, 只用一頓飯的功夫, 便可知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餐桌上的禮儀, 與一個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 餐桌禮儀不雅的人, 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 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

1

父母的教育, 決定孩子的教養

週六和朋友吃飯, 其中有對夫婦帶了個9歲的小男孩, 席間小孩子一直沒消停,

沒吃幾口就到處亂跑, 從其他客人身邊擠進餐桌, 扒著自己喜歡的菜吃, 最後自己碗裡放了一堆菜沒吃完。 可孩子媽媽像沒事人一樣, 只顧著跟周圍的人聊天, 仿佛沒有看到好幾個客人被孩子濺了一身的湯汁。

在聊天的時候, 那位媽媽說了很多孩子學習的事, 各科成績都挺好, 個兒高長得帥, 是班上的升旗手。 即便這樣媽媽還不滿意, 說打算給孩子報一個外面的培優班。

照趨勢發展下去, 30年後, 這個孩子會不會變成一個高工資、高成就和高社會地位的“三高”人士?即便這樣, 我覺得, 就憑孩子的表現和媽媽的態度, 他將來恐怕要絆倒在“教養”兩個字上。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聽過這樣一件事情。

2

孩子的教養, 決定未來的發展

前幾天, 有個朋友跟我講了他們公司招聘時發生的一件事:當時有個應聘的新人, 名牌大學畢業, 簡歷漂亮極了, 筆試高分錄取, 被邀參加公司高管出席的面試飯局。 飯局中, 這個新人高談闊論, 唾沫星子橫飛, 視其他客人為無物, 令人大失所望。 最後,

公司告訴他:雖然他能力優秀, 但是不懂得尊重別人, 沒有教養, 不能錄取他……

餐飲禮儀非常重要, 因為餐飲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會活動。 我們和同事一起吃飯、和朋友一起吃飯、和家人一起吃飯, 在飯桌上談生意, 在飯桌上聯絡感情, 在飯桌上發展關係。 可以肯定的說:養成良好用餐禮儀, 這是保證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 這種教養的養成, 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這種資產是永恆而無限的。

3

培養孩子餐桌禮儀, 父母必須重視

在餐桌上, 越來越多的父母們關注著孩子的營養, 卻對孩子的教養關心甚少。 我們見慣了孩子吃相上的不雅:有趴在桌上把盤裡的食物翻江倒海掃了又掃的,

有看到喜歡的菜不顧一切往自己碗裡夾的, 有喝湯時吧唧著嘴呼呼有聲的……對此, 家長卻見怪不該、習以為常, 甚至寵溺的一笑置之。

當你忽視了孩子的餐桌禮儀, 你就關閉了孩子展示自己的一扇門。 餐桌上, 孩子通過的坐姿、動作、神態、表情、目光等, 已經用無聲的、豐富的語言在告訴人們你是誰、你有什麼心態, 你尊重他人或者目無餘子, 你是對生活充滿自信的成功者還是消極對待人生的失敗者。 一頓飯的時間, 足夠讓你瞭解一個人。

因此, 培養孩子餐桌上好的肢體語言, 還意味著幫他矯正一種猥瑣、散漫的失敗者的壞習慣, 養成一種得體、有度的成功者習慣。

4

孩子在餐桌上要養成的好習慣

用餐前(長者先,幼者後),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後,方可動筷;

學習正確端碗、吃飯:幼兒大拇指在碗邊緣、其餘四個指頭放在碗底(龍含珠,左手拿碗的姿勢;鳳點頭,右手拿勺筷吃飯的姿勢),並養成習慣;

用餐過程中,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

用餐時,細嚼慢嚥,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吃東西,喝湯不出聲;

不翻撿盤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

不可揮動餐具指人;

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費;

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說:“請慢用,我先走了”。

假如現在就可以知道,30年後你的孩子是什麼樣,他做什麼工作,和什麼樣的人結婚,取得哪些成就,處於哪個社會階層?你會不會重新審視自己給孩子的教育,然後發現有些做得不夠,而有些做得太多呢?現在一切都還來得及。

01

選房子時,因為孩子比較小,我更願意選擇有兒童遊樂區的社區,有滑梯、蹺蹺板等設施,萬一不能帶孩子出去玩,社區裡也能撒撒歡兒。所以,每次經紀人帶我看完房,我都會社區裡溜達一圈,待的時間最長的就是遊樂區,一是可以和社區的人聊聊天,瞭解瞭解物業、社區安全等情況;二是感覺一下社區的整體氛圍。

遊樂區除了本社區居民,也有其他地方的居民帶著孩子過來玩。有一次,遇到一個奶奶帶著小孫女玩滑梯,那個小姑娘看起來三四歲的樣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從帶門禁的單元門裡出來,很嚮往地說:“奶奶奶奶,我也想住刷卡、有大花園、能玩沙子、鑽洞洞的房子!”

奶奶聽到這話,不假思索開啟唐僧模式:“哎呀的我祖宗,這房子哪是咱們住得起的,就你爸你媽那點工資,一輩子不吃不喝也買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啊,能供你上幼稚園已經不錯了……”

小女孩很失望,已經有自尊心的她看了看四周,眼圈紅了,撇撇嘴想哭但沒哭出來。她在滑梯上待了大概幾十秒,滑下來後跟奶奶說:“咱們走吧。”

那一瞬間,我很心疼那個小姑娘,天真無邪的她,懷揣美好的夢想,希望自己也成為住在新房子裡的小公主,卻被奶奶當頭棒喝,生生切斷了嚮往。我多希望奶奶說出口的是:“行,回去跟爸爸媽媽說讓他們努力工作,爭取咱們早點住在這樣的好房子裡。”如此,既呵護了孩子的美好,又在她心裡種植了努力就有可能實現願望的種子。

生活中最常聽見的、讓孩子無比沮喪的話,就是這些吧——

我們哪兒買的起;我們哪兒吃得起;我們怎麼能和他們家比呢;你就不應該想要這東西,知道這要花掉你爸媽的多少工資嗎……

它們似一把把利劍,讓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的期待,將他們禁錮於眼前的一粥一飯。

有人或許會說,美好是用錢堆起來的,沒有錢,談什麼美好?

02

講真,美好還真不一定和錢相關。

過年前置辦年貨,超市里的車厘子普通的也要七八十塊一斤,對於一般的中國家庭來說都是比較奢侈的水果。我們一家三口經過車厘子的貨架時,一個小男孩兒正膩在那裡不走,他不哭不鬧,只是對著旁邊的一對夫妻重複:“爸爸媽媽,我還從來沒吃過這種水果呢。”

夫妻倆對視一眼,有點為難。但猶豫了片刻,爸爸深呼吸一下說:“沒吃過咱就買兩斤嘗嘗,爸爸申請初二值一天班,就能買五六斤了呢!”

轉過頭,爸爸就把一包稱好的牛肉放回櫃檯,媽媽小聲嘀咕:“那可是你最喜歡的醬牛肉!”爸爸的回答很是讓我觸動:“我少吃一口沒事兒,也不是沒吃過。孩子得多見識見識,他吃過了可能覺得也就是那麼回事兒,也許更喜歡吃了,但咱不能斷了他想嘗嘗的念頭是不是?”

這位爸爸口中“想嘗嘗的念頭”,就是孩子對一種事物或者一種生活的嚮往,這種嚮往很大程度上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原動力。

上中學時,姐姐家鄰居是一個租戶,租戶的老公不知道什麼原因坐牢了,租戶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在縣城讀書,老大讀二年級,老二讀學前班,沒有老人幫忙,裡裡外外都是租戶一個人。

且不說老公坐牢這件事,單說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每天就累得不行。但租戶臉上每天都掛著燦爛的笑容,每週末都帶著倆孩子去吃一頓館子。兩個孩子的性格也很好,有人心存惡意逗他們,問為什麼爸爸整天不在家。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爸爸南方賺錢去了!”

兩年後租戶的老公回家,全家一起搬往南方家。臨走給姐姐道別,一是謝謝這幾年姐姐對她的照顧,二是問問姐姐需不需要她家的一些傢俱。姐姐問她為什麼要背井離鄉,她笑笑說:“孩子還小,不能讓他們太早因為大人的事受欺負,我家老大一直說長大當員警,萬一誰說點啥不好聽的,孩子心裡多難受?”

雖然後來一直沒和這個鄰居聯繫,但有這樣一位把一手爛牌也能打出花來的好媽媽,他們的日子保准不會差。

03

小時候,對於美好的東西,我生活的那個小村莊是排斥的,起碼表面上是排斥的。

誰家女兒燙燙頭髮、穿穿高跟鞋,就會被人指指點點說“洋性”,貶意詞,意思是臭美。過份點的還會道德綁架,嘀咕人家的爸媽還穿打補丁的衣服呢,小輩倒先作起來。

從小到大,我接受的都是女孩子愛美一定影響學習的思想,所以大學畢業我才開始留長髮。受影響的不止這一點,最可怕的是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不應該、不配擁有美好的事物”:衣服只看打折的,長時間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風格;吃的只要能果腹就行,餐廳的環境無關緊要;家裡的東西只追求有用,用壞了才扔……

這種“不配擁有美好”的心態,接觸了幾位講究生活品質的朋友才慢慢轉變。後來有了喆同學,更想把力所能及的美好事物都給他。

一位朋友工作十幾年,基本上都在不斷折騰,問她為什麼很少停下來腳步,她的回答是這樣的:“我們都是普通家庭走出來的普通人,成為奮鬥的一代是我們的宿命。經歷了物質貧乏的我們,至少要努力給孩子一個相對平和的生存環境,讓他們在基本的吃穿滿足之後,有能力看更多美好的東西。”

見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格局,經歷越多,孩子就會越談定、豁達。因為孩子每天的經歷,都將組合成為他們的人生;而身為父母,我們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經歷。

所以,當孩子對從未體驗過的事物表示出強烈的興致,即使我們此時此刻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也一定小心呵護他們神往的心靈,正是那些或小或大的願望,無意間拓寬了孩子的生命寬度……不然,即使因為《中國詩詞大會》刷遍朋友圈的董卿,說起“不能照鏡子、不能穿衣服”的童年,即使最終收到了爸爸的道歉,內心依然遺憾無比。

喜歡就在文末點贊,歡迎留言!

您所見到的,也許就是朋友需要的!分享吧

資源更新提醒

回復關鍵字【湯瑪斯】即可獲取

關注【海豚父母】回復【資源】即可獲得超6000G兒童學習資源

往期精選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會場

4

孩子在餐桌上要養成的好習慣

用餐前(長者先,幼者後),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後,方可動筷;

學習正確端碗、吃飯:幼兒大拇指在碗邊緣、其餘四個指頭放在碗底(龍含珠,左手拿碗的姿勢;鳳點頭,右手拿勺筷吃飯的姿勢),並養成習慣;

用餐過程中,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

用餐時,細嚼慢嚥,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吃東西,喝湯不出聲;

不翻撿盤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

不可揮動餐具指人;

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費;

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說:“請慢用,我先走了”。

假如現在就可以知道,30年後你的孩子是什麼樣,他做什麼工作,和什麼樣的人結婚,取得哪些成就,處於哪個社會階層?你會不會重新審視自己給孩子的教育,然後發現有些做得不夠,而有些做得太多呢?現在一切都還來得及。

01

選房子時,因為孩子比較小,我更願意選擇有兒童遊樂區的社區,有滑梯、蹺蹺板等設施,萬一不能帶孩子出去玩,社區裡也能撒撒歡兒。所以,每次經紀人帶我看完房,我都會社區裡溜達一圈,待的時間最長的就是遊樂區,一是可以和社區的人聊聊天,瞭解瞭解物業、社區安全等情況;二是感覺一下社區的整體氛圍。

遊樂區除了本社區居民,也有其他地方的居民帶著孩子過來玩。有一次,遇到一個奶奶帶著小孫女玩滑梯,那個小姑娘看起來三四歲的樣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從帶門禁的單元門裡出來,很嚮往地說:“奶奶奶奶,我也想住刷卡、有大花園、能玩沙子、鑽洞洞的房子!”

奶奶聽到這話,不假思索開啟唐僧模式:“哎呀的我祖宗,這房子哪是咱們住得起的,就你爸你媽那點工資,一輩子不吃不喝也買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啊,能供你上幼稚園已經不錯了……”

小女孩很失望,已經有自尊心的她看了看四周,眼圈紅了,撇撇嘴想哭但沒哭出來。她在滑梯上待了大概幾十秒,滑下來後跟奶奶說:“咱們走吧。”

那一瞬間,我很心疼那個小姑娘,天真無邪的她,懷揣美好的夢想,希望自己也成為住在新房子裡的小公主,卻被奶奶當頭棒喝,生生切斷了嚮往。我多希望奶奶說出口的是:“行,回去跟爸爸媽媽說讓他們努力工作,爭取咱們早點住在這樣的好房子裡。”如此,既呵護了孩子的美好,又在她心裡種植了努力就有可能實現願望的種子。

生活中最常聽見的、讓孩子無比沮喪的話,就是這些吧——

我們哪兒買的起;我們哪兒吃得起;我們怎麼能和他們家比呢;你就不應該想要這東西,知道這要花掉你爸媽的多少工資嗎……

它們似一把把利劍,讓孩子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扼殺了孩子對未來的期待,將他們禁錮於眼前的一粥一飯。

有人或許會說,美好是用錢堆起來的,沒有錢,談什麼美好?

02

講真,美好還真不一定和錢相關。

過年前置辦年貨,超市里的車厘子普通的也要七八十塊一斤,對於一般的中國家庭來說都是比較奢侈的水果。我們一家三口經過車厘子的貨架時,一個小男孩兒正膩在那裡不走,他不哭不鬧,只是對著旁邊的一對夫妻重複:“爸爸媽媽,我還從來沒吃過這種水果呢。”

夫妻倆對視一眼,有點為難。但猶豫了片刻,爸爸深呼吸一下說:“沒吃過咱就買兩斤嘗嘗,爸爸申請初二值一天班,就能買五六斤了呢!”

轉過頭,爸爸就把一包稱好的牛肉放回櫃檯,媽媽小聲嘀咕:“那可是你最喜歡的醬牛肉!”爸爸的回答很是讓我觸動:“我少吃一口沒事兒,也不是沒吃過。孩子得多見識見識,他吃過了可能覺得也就是那麼回事兒,也許更喜歡吃了,但咱不能斷了他想嘗嘗的念頭是不是?”

這位爸爸口中“想嘗嘗的念頭”,就是孩子對一種事物或者一種生活的嚮往,這種嚮往很大程度上是讓生活更美好的原動力。

上中學時,姐姐家鄰居是一個租戶,租戶的老公不知道什麼原因坐牢了,租戶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在縣城讀書,老大讀二年級,老二讀學前班,沒有老人幫忙,裡裡外外都是租戶一個人。

且不說老公坐牢這件事,單說一個人照顧兩個孩子,每天就累得不行。但租戶臉上每天都掛著燦爛的笑容,每週末都帶著倆孩子去吃一頓館子。兩個孩子的性格也很好,有人心存惡意逗他們,問為什麼爸爸整天不在家。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爸爸南方賺錢去了!”

兩年後租戶的老公回家,全家一起搬往南方家。臨走給姐姐道別,一是謝謝這幾年姐姐對她的照顧,二是問問姐姐需不需要她家的一些傢俱。姐姐問她為什麼要背井離鄉,她笑笑說:“孩子還小,不能讓他們太早因為大人的事受欺負,我家老大一直說長大當員警,萬一誰說點啥不好聽的,孩子心裡多難受?”

雖然後來一直沒和這個鄰居聯繫,但有這樣一位把一手爛牌也能打出花來的好媽媽,他們的日子保准不會差。

03

小時候,對於美好的東西,我生活的那個小村莊是排斥的,起碼表面上是排斥的。

誰家女兒燙燙頭髮、穿穿高跟鞋,就會被人指指點點說“洋性”,貶意詞,意思是臭美。過份點的還會道德綁架,嘀咕人家的爸媽還穿打補丁的衣服呢,小輩倒先作起來。

從小到大,我接受的都是女孩子愛美一定影響學習的思想,所以大學畢業我才開始留長髮。受影響的不止這一點,最可怕的是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自己“不應該、不配擁有美好的事物”:衣服只看打折的,長時間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風格;吃的只要能果腹就行,餐廳的環境無關緊要;家裡的東西只追求有用,用壞了才扔……

這種“不配擁有美好”的心態,接觸了幾位講究生活品質的朋友才慢慢轉變。後來有了喆同學,更想把力所能及的美好事物都給他。

一位朋友工作十幾年,基本上都在不斷折騰,問她為什麼很少停下來腳步,她的回答是這樣的:“我們都是普通家庭走出來的普通人,成為奮鬥的一代是我們的宿命。經歷了物質貧乏的我們,至少要努力給孩子一個相對平和的生存環境,讓他們在基本的吃穿滿足之後,有能力看更多美好的東西。”

見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格局,經歷越多,孩子就會越談定、豁達。因為孩子每天的經歷,都將組合成為他們的人生;而身為父母,我們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經歷。

所以,當孩子對從未體驗過的事物表示出強烈的興致,即使我們此時此刻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也一定小心呵護他們神往的心靈,正是那些或小或大的願望,無意間拓寬了孩子的生命寬度……不然,即使因為《中國詩詞大會》刷遍朋友圈的董卿,說起“不能照鏡子、不能穿衣服”的童年,即使最終收到了爸爸的道歉,內心依然遺憾無比。

喜歡就在文末點贊,歡迎留言!

您所見到的,也許就是朋友需要的!分享吧

資源更新提醒

回復關鍵字【湯瑪斯】即可獲取

關注【海豚父母】回復【資源】即可獲得超6000G兒童學習資源

往期精選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會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