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無問西東》沈氏母子:最好的家教,就該這樣!

1

可能因為我是一個母親, 所以在看完《無問西東》時, 我覺得最好的一個故事就是沈光耀與他母親的那一段。

沈光耀是來自廣東的富家子弟,

家境優渥, 從小可謂在最好的物質和最好的教育中長大。

在西南聯大簡陋的教室裡, 沈光耀打開窗戶聽雨看世界的畫面, 讓許多觀者忍不住淚流滿面。

華裔作家鹿橋寫過一本小說《未央歌》。 講的正是一群天真年輕的大學生在國立西南聯大的故事。

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裡, 在平靜純潔的象牙塔中, 他們彼此引為摯友, 有愛有怨、有笑有淚。 《無問西東》裡沈光耀故事, 讓鹿橋的《未央歌》從文字裡醒了過來。

魯迅先生說, 所謂悲劇, 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那麼美好的年華, 那麼出類拔萃的世家子弟, 卻在國破山河碎的烽火歲月裡, 演繹了最悲壯的故事。

明知道打仗有多危險, 但看著身邊的人受苦受難, 怎能忍心不管?沈光耀最終參加了飛虎隊。 其實在故事的開頭, 我就猜到了結局。 只是沒有料到, 會被沈母的那一段演繹, 戳心戳肺到這等地步。

沈母的雍容與高貴, 是從她一口溫柔與隱忍的粵語中感受到的。

她反對兒子參軍——這是任何一個母親都會做出的本能反應。 但她只輕輕地跟兒子用粵語說:你跪下, 背家訓給我聽。

沈母告訴兒子:

你所追逐的功名利祿, 你祖上全部都擁有過,

我只希望你體會人生的樂趣, 希望你結婚生子, 不是給我增添子孫, 是想你知道為人父母的樂趣。

這才是真正的家教與家傳啊!

一個母親, 想用所有的人生智慧去阻止兒子犧牲。 但在巨大的家國恨中, 兒子最後還是“違逆”了母親最根本的心願。 影片中, 沈光耀開著飛機撞向了日本的戰艦, 那一年的他才僅僅26歲。

26歲, 美好而豐碩的生命才剛剛開始, 就戛然而止。 他並沒有如他母親希望的那樣, 最終能結婚生子, 嘗到為人父母的樂趣。

當沈母知道兒子最終為國捐軀, 我能感受到作為母親的恨與痛, 但, 她懂自己的兒子, 理解自己的兒子。

影片中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是有原型的。

沈崇誨也是文武雙全、家境優渥。1928年考入清華大學,曾作為校足球隊和棒球隊隊員,參加北平、東北地區和全國運動會。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領導各大學學生組織義勇軍。

1932年7月畢業後,到綏遠工作。同年12月,考入中央航校第三期。畢業後曾留校任飛行教官。後調任空軍第二大隊第九中隊中尉分隊長。沈崇誨殉國時年僅26歲。為表彰其英勇愛國精神,國民政府特追贈其為空軍上尉。

2

上下而求索不對嗎?人之初性本善不對嗎?位卑未敢忘憂國不對嗎?君子之道不對嗎?

借沈光耀之口,說出的這一連串質問,叩響的是一個生命的高貴者內心深處應有的標準。

沈氏母子身處的兩難,是自古忠孝無法兩全的困境。但真正觸動人心的,是一個母親最平凡的願望,卻再也不能實現。

香港演員米雪飾演的沈母在得知兒子的死訊之後,強忍著悲傷讓下人端出兩碗糖水,給了前來送遺物的兒子的同學,並用目光為他們送行,一個人站在空蕩的大堂裡,那蝕骨的淒涼與酸楚,紮得人心流血。

當母親都是自私的。你去看動物世界裡,那些保護幼獸的母獸,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把前來求助的別處小獸一腳踹死。更別說為了護仔,與各種威脅殊死搏鬥。這是動物的本性,也是人類的本性。

連野獸都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去送死,人類又怎麼會?

但是人類還真的會。

《拯救大兵瑞恩》講的是二戰時諾曼地登陸後,一支8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蔔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的故事。

為什麼非要用8個人的命去換1個“無名小卒”的命?電影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除了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于兩周內陸續在各地戰死。

影片並沒有提及這個將4個兒子送去戰場的瑞恩父母,但是可以想像,當他們得知4個兒子戰死3個的噩耗時,會是怎樣的場景?

諾蘭的新片《敦克爾克》裡有一個視角,講的是英國民用船主道森,當得知大批英國軍人被困在敦克爾克不能回家時,他和小兒子及其朋友自告奮勇開著小船“月光石號”去接海對面的同胞。

影片的最後,老紳士用“經驗”駕駛船隻,避開了敵軍轟炸機的襲擊,同船被搭救的英國飛行員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他平靜地回答,是他一名曾經當飛行員的大兒子告訴他的,但是,他已經在二戰中戰死沙場。

抗戰初年的1938,林徽因和梁思成曾在前往昆明的途中,遇到了正在往昆明撤退的杭州筧橋中央航校的八名學員,他們為病中的林徽因提供了不少幫助,而林梁夫婦也與他們結下深厚情誼,最後成了這些背井離鄉的年輕人的“名譽家長”。

但是不久之後,噩耗頻傳,這八個年輕的孩子,包括林徽因的親弟弟林恒,最終全部以身殉國。

死者已逝,白髮人送黑髮的痛,卻永遠定格在了那裡。這些將孩子送上戰場,卻又等到孩子戰死噩耗的白髮人,卻不得不堅強地活下去。在家國大義面前,帶著逝者的信念活下去,便是最讓人動容之處了。

3

所以,每次看到或者讀到這樣的故事,總覺得人的命運有時候真的會無助得猶如螞蟻,被卷在時代的洪流裡,根本無力選擇和還擊。這也讓我越發珍視沒有戰爭的年代,才能成全所有個人的心願、本能的心願。

但想到《無問西東》裡沈氏母子的那一段對話,卻是放諸戰爭與和平時,都是值得稱道的教育觀——

我只希望你體會人生的樂趣,希望你結婚生子,不是給我增添子孫,是想你知道為人父母的樂趣。

和平年代,豐衣足食,我們為什麼還是時常不快樂?我們不需要在簡陋的教室裡上課,不需要在炮彈聲中讀書;不需要送家中的男人與男孩去戰場,不需要吃了上頓愁下頓。

但是我們依然不快樂,因為我們總希望得到更多。這種更多更好,不止于吃穿用度,而是一種欲望的膨脹;人生的樂趣不止于喜樂安康,而是出人頭地名就功成。

尋常人家兩代人的不快樂,基本都緣於干涉。所以沈氏母子的這段訓誡是多麼有力:孩子你要想好自己怎麼活,再去體驗你自己的人生。

如今很多父母催著自己的孩子結婚生子,最終是為了自己能早日抱上孫子孫女,卻從沒有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想過他們體驗人生的方式,是否一定需要跟上一輩一樣。

很多父母逼著自己的孩子拼命讀書,最終是為了給自己臉上增光,卻從沒有深想學習的意義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精神的充實與滌蕩。

做偉大的母親都不容易的。在小我中成就自己,在大我中成就孩子,都需要有胸襟,有眼光,有智慧。

慶倖的是,我不用面對像沈母這般的選擇——我當然希望我一輩子都不要面對這樣的選擇,如果需要去送死,我會義無反顧擋在兒子的面前,這是所有母親的本能反應。

既然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擋在孩子面前為他去死;那,是不是更應該站在他們的身後,做他們堅強的後盾,給他們最好的家教呢?

沈崇誨也是文武雙全、家境優渥。1928年考入清華大學,曾作為校足球隊和棒球隊隊員,參加北平、東北地區和全國運動會。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領導各大學學生組織義勇軍。

1932年7月畢業後,到綏遠工作。同年12月,考入中央航校第三期。畢業後曾留校任飛行教官。後調任空軍第二大隊第九中隊中尉分隊長。沈崇誨殉國時年僅26歲。為表彰其英勇愛國精神,國民政府特追贈其為空軍上尉。

2

上下而求索不對嗎?人之初性本善不對嗎?位卑未敢忘憂國不對嗎?君子之道不對嗎?

借沈光耀之口,說出的這一連串質問,叩響的是一個生命的高貴者內心深處應有的標準。

沈氏母子身處的兩難,是自古忠孝無法兩全的困境。但真正觸動人心的,是一個母親最平凡的願望,卻再也不能實現。

香港演員米雪飾演的沈母在得知兒子的死訊之後,強忍著悲傷讓下人端出兩碗糖水,給了前來送遺物的兒子的同學,並用目光為他們送行,一個人站在空蕩的大堂裡,那蝕骨的淒涼與酸楚,紮得人心流血。

當母親都是自私的。你去看動物世界裡,那些保護幼獸的母獸,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把前來求助的別處小獸一腳踹死。更別說為了護仔,與各種威脅殊死搏鬥。這是動物的本性,也是人類的本性。

連野獸都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去送死,人類又怎麼會?

但是人類還真的會。

《拯救大兵瑞恩》講的是二戰時諾曼地登陸後,一支8人小隊,在人海茫茫、槍林彈雨中找出生死未蔔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的故事。

為什麼非要用8個人的命去換1個“無名小卒”的命?電影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了:瑞恩家4名於前線參戰的兒子中,除了隸屬101空降師的小兒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個兒子皆已于兩周內陸續在各地戰死。

影片並沒有提及這個將4個兒子送去戰場的瑞恩父母,但是可以想像,當他們得知4個兒子戰死3個的噩耗時,會是怎樣的場景?

諾蘭的新片《敦克爾克》裡有一個視角,講的是英國民用船主道森,當得知大批英國軍人被困在敦克爾克不能回家時,他和小兒子及其朋友自告奮勇開著小船“月光石號”去接海對面的同胞。

影片的最後,老紳士用“經驗”駕駛船隻,避開了敵軍轟炸機的襲擊,同船被搭救的英國飛行員問他:“你是怎麼知道的?”他平靜地回答,是他一名曾經當飛行員的大兒子告訴他的,但是,他已經在二戰中戰死沙場。

抗戰初年的1938,林徽因和梁思成曾在前往昆明的途中,遇到了正在往昆明撤退的杭州筧橋中央航校的八名學員,他們為病中的林徽因提供了不少幫助,而林梁夫婦也與他們結下深厚情誼,最後成了這些背井離鄉的年輕人的“名譽家長”。

但是不久之後,噩耗頻傳,這八個年輕的孩子,包括林徽因的親弟弟林恒,最終全部以身殉國。

死者已逝,白髮人送黑髮的痛,卻永遠定格在了那裡。這些將孩子送上戰場,卻又等到孩子戰死噩耗的白髮人,卻不得不堅強地活下去。在家國大義面前,帶著逝者的信念活下去,便是最讓人動容之處了。

3

所以,每次看到或者讀到這樣的故事,總覺得人的命運有時候真的會無助得猶如螞蟻,被卷在時代的洪流裡,根本無力選擇和還擊。這也讓我越發珍視沒有戰爭的年代,才能成全所有個人的心願、本能的心願。

但想到《無問西東》裡沈氏母子的那一段對話,卻是放諸戰爭與和平時,都是值得稱道的教育觀——

我只希望你體會人生的樂趣,希望你結婚生子,不是給我增添子孫,是想你知道為人父母的樂趣。

和平年代,豐衣足食,我們為什麼還是時常不快樂?我們不需要在簡陋的教室裡上課,不需要在炮彈聲中讀書;不需要送家中的男人與男孩去戰場,不需要吃了上頓愁下頓。

但是我們依然不快樂,因為我們總希望得到更多。這種更多更好,不止于吃穿用度,而是一種欲望的膨脹;人生的樂趣不止于喜樂安康,而是出人頭地名就功成。

尋常人家兩代人的不快樂,基本都緣於干涉。所以沈氏母子的這段訓誡是多麼有力:孩子你要想好自己怎麼活,再去體驗你自己的人生。

如今很多父母催著自己的孩子結婚生子,最終是為了自己能早日抱上孫子孫女,卻從沒有站在自己孩子的角度想過他們體驗人生的方式,是否一定需要跟上一輩一樣。

很多父母逼著自己的孩子拼命讀書,最終是為了給自己臉上增光,卻從沒有深想學習的意義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精神的充實與滌蕩。

做偉大的母親都不容易的。在小我中成就自己,在大我中成就孩子,都需要有胸襟,有眼光,有智慧。

慶倖的是,我不用面對像沈母這般的選擇——我當然希望我一輩子都不要面對這樣的選擇,如果需要去送死,我會義無反顧擋在兒子的面前,這是所有母親的本能反應。

既然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擋在孩子面前為他去死;那,是不是更應該站在他們的身後,做他們堅強的後盾,給他們最好的家教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