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可知職場這潭水有多深

在網上流傳的說法裡, 職場的面目可以說是猙獰了。

你不妨數數看, 殘酷、廝殺、劍拔弩張、暗流湧動, 還有那句著名的“沒有永遠的朋友,

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只有永遠的利益”, 總之那些描述戰場的緊張詞句, 幾乎都會被人們套用在職場上。 國外的影視劇裡, 還有人專門給自己的職場勁敵列了個名單, 起了個很嚇人的名字叫office hit list——“辦公室謀殺名單”。

關於職場的水到底有多深, 你當然是不會信上班就是談戀愛的國產影視劇——“無理取鬧凶老闆兩句老闆就愛上你, 老闆像你一樣沒腦子嗎?再說了, 整天搞曖昧不用做事的啊?”

但像上面那些看起來似乎有那麼點根據, 而且還很唬人的職場殘酷物語, 就不那麼容易被識破, 還相當有市場:各種閱讀量超高的“老闆最愛聽的10句話”類厚黑指南、“國企勾心鬥角注意事項”類職場宮心計, 即使如此煎熬, 也要”心若在夢就在“的雞湯,

還有“職場不相信眼淚, 實習的真相就是拿外賣”類毒雞湯, 灌完雞湯灌毒雞湯, 走火入魔沒在怕的。

他們熱衷於教你一些話術和馬屁術, 而話術本身不是陳詞濫調就是胡扯:

比如, 誰都好面子, 說話的時候你必須去體察周圍的氣氛和對方的情緒, 要對老闆和客戶察言觀色, 儘量少說“但是”, 代之以“同時”什麼的。

還有一套自成體系的胡說八道, 10 招獨門絕技“搞定”你老闆:Step 1 尊重老闆, Step 2 把老闆當客戶, Step 3 利用老闆……一點用也沒有, 還很猥瑣。

把職場形容成戰場、宮鬥, 無限放大正常的資源競爭, 營造一種人人自危步步為營的癲狂氛圍, 讓你為“職場無朋友, 信一次栽一次”、“上司人前誇你越多, 你拿的好處就越少”、“理想很重要, 但比理想更重要的是生存”這種語焉不詳的庸俗毒雞湯買帳。

說起來, 難道不是那幫以為有經驗有話語權的人嚇唬大學生的嗎?

所以職場其實長啥樣?根據一些職場的系列調查, 我們梳理了11條似是而非的職場傳言:

1.簡歷裡一定要會包裝自己, 同樣經歷換個高級表述就能脫穎而出哦

面經氾濫的求職季, “如何用高大上的詞彙炮製一份(你自己也不信)的高級簡歷”是很受歡迎的。

然而, 一個真相是, 你能想到的高級表述, HR 們很可能早就看吐了。

LinkedIn曾經公佈的全球簡歷濫用詞榜單說, “精通(specialized)”“領導力(leadership)”和“富有激情(passionate)”是用戶簡歷裡出現最多的三個詞, 此外“有創新精神(creative)”、“有戰略思維(strategic)”、“經驗豐富(experienced)”這些大話也都是年年上榜, 看起來, 每年的職場新人或者在原單位幹不下去的朋友都在沾沾自喜地做著一樣的傻事。

2.職場穿衣事關體面, 必須先下血本置裝才能安心入職

從我們的調查來看, 如果不是對著裝非常嚴格的公司, 其實基本的東西先搞搞好最要緊, 比如保持潔淨, 在好奇心研究所一項名為“在工作場合, 你覺得什麼樣子的打扮無法接受”的調查裡, 超過五分之一的人最不能接受的不是穿錯衣服, 而是“身上有異味”。

3.職場處處潛規則, 想要立足必須拉幫結夥, 要麼獻策要麼獻身, 總之不可描述

辦公室遍佈眼珠骨碌碌轉的小報告愛好者、年輕美貌受到老闆親自提攜的傻白甜……

這種對職場的猥瑣誤會多半來自職場小說/電視劇。

我們發現, 年輕人們真正普遍遇到的職場潛規則更可能是一些沒人會教你,

但真的很難拿得准的約定俗成, 比如:

“怎樣稱呼比自己資深的同事?直呼其名還是叫哥/姐/老師?”

“用微信聊工作和有事就打電話, 到底哪個是不禮貌?”

“接洽對方的名字實在分辨不出性別, 到底應該怎麼稱呼?”

”所有相關郵件都抄送整個項目組的人, 是打擾還是必要的團隊合作?”

4.領導罵你是對你好, 承受不了這點壓力就是不成熟

這種說法比較古早, 來自于爸媽那個用嚴厲叱駡來表示信任和喜愛的年代。 現如今, 成熟也不是心甘情願挨臭駡:

在好奇心研究所的“測測你的熱愛工作指數”中, 12487 人次參與調查, 其中 78% 的朋友對直屬領導的誇獎很在意。 另一項報告也說, 除了錢之外, 被認可和肯定對年輕人來說也是必要的,全球 50% 年輕人因不被賞識和認可而最終離職,在中國這個資料是 36%。自食其力的大人也需要被表揚。

5.辦公室政治就是勾心鬥角,不參與就會被孤立

人們身處不同職位,各有立場和需求,辦公室政治其實是從中協調的工具,它本身是中性的,雖然會有人選擇無事生非或溜鬚拍馬,但那不是辦公室政治的全部。

我們發現,人們更常遇到的辦公室政治可能是這樣的:加薪升職不止靠業績,也要向上司主動爭取;部門和部門間有微妙的歧視鏈,找別的部門辦事可能會被踢皮球;總是需要通過白紙黑字的契約達成協定而不能靠口頭承諾;和同事、上司維持在適當的距離等等。

你不應該被辦公室變成一個老油條,理想狀況是從職場學會硬技能, professional 指數加成,學會保護自己合法合理的利益,同時情商值 levels up。

6.會討好老闆會邀功會耍手腕就掌握了職場情商的精髓

討好老闆的話術與其說是情商,不如說是“滑商”——職場油滑指數。

事實上人們認可的職場“高情商”是什麼?

分內事情做好,分外事情不問;

認真對待工作,有擔當有責任感,不吐槽不帶來負能量,能和同事平等友好相處。

7.Soho超酷,足不出戶就能賺錢,Awesome!

有關職場的美好想像,介紹一些“人人都想要的工作”可能是一種固定門類,從這些故事裡,我們能看到不用通勤的 soho 一族,主要工作就是住酒店的試睡一族之類。

但事實上我們難以從中瞭解這些夢幻工作的真相。我們通常只看到不用通勤不用早起的愜意,卻沒有料到在家上班同時意味著全天都是上班時間;沒人說話,寂寞到和落在窗口的小鳥聊天;沒運動量,懶得動彈,soho 最後往往會變成 sobo(small office,bed office)“在床辦公”,腰酸背痛,一點都不 awesome,甚至還有點 awful。

一項研究刊登在美國心理學協會期刊上的研究說,每週在家工作兩天是最能提高工作滿意度的,超過兩天,就沒有那麼顯著的效果了。

8.跨行業、多技能的斜杠青年在職場上很吃香

斜杠青年概念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Marci Albohe 的書《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s》,指擁有多重職業身份並用斜杠將它們區分開的人。

但很多國內年輕人卻熱衷把它變成堆砌愛好標籤的自嗨,比方說,“二狗,事業單位摸魚能手/未遂設計師/白日夢想家/小龍蝦剝殼大賽冠軍/飯醉分子……”

然而職場主要看重的仍然是專業技能,要是相互關聯的技能還有意義,但如果是無關技能的興趣愛好,寫得再花哨也不要天真地以為用人單位會買帳。

一項技能達到真正熟練的一萬小時定律仍然是必要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 的中國年輕人都認可持續提升工作技能才是自身未來職業發展的關鍵。

9.單位人性化,你看都有人放偷懶假、男士產假、女士大姨媽假了

以上可能是職場類媒體或者公號的一種黔驢技窮,搬運一些境外公司職場福利惹人眼饞。說真的,與其討論別人家的福利,不如告訴我到底怎麼請年假。

在好奇心研究所名為“你去年的年假為啥沒休完的”調查中,1648名受訪者中有 20.4% 表示是因為沒人能夠接手休假期間的工作,6.5% 感到時間緊迫,擔心休了年假就完不成 KPI,做不完的的工作一直都在,休不完的年假卻會作廢,令人沮喪。還有 13.0% 的朋友無法心安理得地請假,怕被老闆質疑“你最近沒事做嗎?”

10.有些行業是青春飯,天天熬夜加班過勞死概率超大

年輕人是真的很拼,相比數前代,現在 20-34歲年輕人的工作時長是史無前例的。萬寶盛華的全球調查結果顯示84%受訪者每週工作超過40小時,30%甚至每週工作50小時以上,相當於工作日每天10個小時不間斷的工作。而且自從大家習慣用微信工作後,常常就要24小時standby,很苦。

但除了真忙,其實還有以下兩種情形,分別是把分分鐘的工作總結成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和把分分鐘的工作拖成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

越是不想幹活兒越追求儀式感,把幹活兒之前的拖延視為一種必要的情緒醞釀,裝模作樣等待“整點”,結果陷入“一定要等到整點才能停止摸魚開始工作,而總是控制不住超出一兩分鐘於是只好等下一個整點”的怠工閉環。

一位元設計師用圖表的方式吐槽過自己的工作狀態,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都在無所事事,半夜三點秒變梵古,也並不是故意要熬夜,只是因為,70% 的時間都用來刷劇了。

11.你的工作馬上就要被機器人取代了,夕陽產業不走就死

不同科研或者學術機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幾篇“機器人替代人工”的預警報告,再由媒體取一個聳動的標題,引發年復一年的爭議。

查閱近60年來有關“機器/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慧取代人工”的論文、報告和媒體報導之後發現,有 30 多種職業已經被宣判過至少一次死刑,包括行政文員、財務、手藝人、客服、仲介……但現在它們多數還是好好的。

科技摧毀了一些原有的職位,但卻催生了新的,不要怕!

作為大多數成年人的三分之一的生活場景,職場日常並沒有厚黑學殘酷物語告訴你的那麼水深火熱,再說,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告,現如今大多數中國年輕人工作更多是為了“富裕起來”,而不是為了基本生存所需,即使身處一個難以適應的環境也沒必要硬撐,跳個槽能有多大的事。

人們也確實是這麼操作的,根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職場人士越來越放蕩不羈愛自由,即使不跟瘋狂工作的日本人相比,只跟看起來輕鬆愉快的美國人相比,都心思活絡許多。調查的兩國職場人士平均在職時間來看,中國職場人士堅守同一個崗位的時間僅為 34個月。但相比之下,美國人則會在同一崗位待上56個月。

被認可和肯定對年輕人來說也是必要的,全球 50% 年輕人因不被賞識和認可而最終離職,在中國這個資料是 36%。自食其力的大人也需要被表揚。

5.辦公室政治就是勾心鬥角,不參與就會被孤立

人們身處不同職位,各有立場和需求,辦公室政治其實是從中協調的工具,它本身是中性的,雖然會有人選擇無事生非或溜鬚拍馬,但那不是辦公室政治的全部。

我們發現,人們更常遇到的辦公室政治可能是這樣的:加薪升職不止靠業績,也要向上司主動爭取;部門和部門間有微妙的歧視鏈,找別的部門辦事可能會被踢皮球;總是需要通過白紙黑字的契約達成協定而不能靠口頭承諾;和同事、上司維持在適當的距離等等。

你不應該被辦公室變成一個老油條,理想狀況是從職場學會硬技能, professional 指數加成,學會保護自己合法合理的利益,同時情商值 levels up。

6.會討好老闆會邀功會耍手腕就掌握了職場情商的精髓

討好老闆的話術與其說是情商,不如說是“滑商”——職場油滑指數。

事實上人們認可的職場“高情商”是什麼?

分內事情做好,分外事情不問;

認真對待工作,有擔當有責任感,不吐槽不帶來負能量,能和同事平等友好相處。

7.Soho超酷,足不出戶就能賺錢,Awesome!

有關職場的美好想像,介紹一些“人人都想要的工作”可能是一種固定門類,從這些故事裡,我們能看到不用通勤的 soho 一族,主要工作就是住酒店的試睡一族之類。

但事實上我們難以從中瞭解這些夢幻工作的真相。我們通常只看到不用通勤不用早起的愜意,卻沒有料到在家上班同時意味著全天都是上班時間;沒人說話,寂寞到和落在窗口的小鳥聊天;沒運動量,懶得動彈,soho 最後往往會變成 sobo(small office,bed office)“在床辦公”,腰酸背痛,一點都不 awesome,甚至還有點 awful。

一項研究刊登在美國心理學協會期刊上的研究說,每週在家工作兩天是最能提高工作滿意度的,超過兩天,就沒有那麼顯著的效果了。

8.跨行業、多技能的斜杠青年在職場上很吃香

斜杠青年概念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2007年《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Marci Albohe 的書《One Person / multiple careers》,指擁有多重職業身份並用斜杠將它們區分開的人。

但很多國內年輕人卻熱衷把它變成堆砌愛好標籤的自嗨,比方說,“二狗,事業單位摸魚能手/未遂設計師/白日夢想家/小龍蝦剝殼大賽冠軍/飯醉分子……”

然而職場主要看重的仍然是專業技能,要是相互關聯的技能還有意義,但如果是無關技能的興趣愛好,寫得再花哨也不要天真地以為用人單位會買帳。

一項技能達到真正熟練的一萬小時定律仍然是必要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 的中國年輕人都認可持續提升工作技能才是自身未來職業發展的關鍵。

9.單位人性化,你看都有人放偷懶假、男士產假、女士大姨媽假了

以上可能是職場類媒體或者公號的一種黔驢技窮,搬運一些境外公司職場福利惹人眼饞。說真的,與其討論別人家的福利,不如告訴我到底怎麼請年假。

在好奇心研究所名為“你去年的年假為啥沒休完的”調查中,1648名受訪者中有 20.4% 表示是因為沒人能夠接手休假期間的工作,6.5% 感到時間緊迫,擔心休了年假就完不成 KPI,做不完的的工作一直都在,休不完的年假卻會作廢,令人沮喪。還有 13.0% 的朋友無法心安理得地請假,怕被老闆質疑“你最近沒事做嗎?”

10.有些行業是青春飯,天天熬夜加班過勞死概率超大

年輕人是真的很拼,相比數前代,現在 20-34歲年輕人的工作時長是史無前例的。萬寶盛華的全球調查結果顯示84%受訪者每週工作超過40小時,30%甚至每週工作50小時以上,相當於工作日每天10個小時不間斷的工作。而且自從大家習慣用微信工作後,常常就要24小時standby,很苦。

但除了真忙,其實還有以下兩種情形,分別是把分分鐘的工作總結成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和把分分鐘的工作拖成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

越是不想幹活兒越追求儀式感,把幹活兒之前的拖延視為一種必要的情緒醞釀,裝模作樣等待“整點”,結果陷入“一定要等到整點才能停止摸魚開始工作,而總是控制不住超出一兩分鐘於是只好等下一個整點”的怠工閉環。

一位元設計師用圖表的方式吐槽過自己的工作狀態,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都在無所事事,半夜三點秒變梵古,也並不是故意要熬夜,只是因為,70% 的時間都用來刷劇了。

11.你的工作馬上就要被機器人取代了,夕陽產業不走就死

不同科研或者學術機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幾篇“機器人替代人工”的預警報告,再由媒體取一個聳動的標題,引發年復一年的爭議。

查閱近60年來有關“機器/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慧取代人工”的論文、報告和媒體報導之後發現,有 30 多種職業已經被宣判過至少一次死刑,包括行政文員、財務、手藝人、客服、仲介……但現在它們多數還是好好的。

科技摧毀了一些原有的職位,但卻催生了新的,不要怕!

作為大多數成年人的三分之一的生活場景,職場日常並沒有厚黑學殘酷物語告訴你的那麼水深火熱,再說,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告,現如今大多數中國年輕人工作更多是為了“富裕起來”,而不是為了基本生存所需,即使身處一個難以適應的環境也沒必要硬撐,跳個槽能有多大的事。

人們也確實是這麼操作的,根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職場人士越來越放蕩不羈愛自由,即使不跟瘋狂工作的日本人相比,只跟看起來輕鬆愉快的美國人相比,都心思活絡許多。調查的兩國職場人士平均在職時間來看,中國職場人士堅守同一個崗位的時間僅為 34個月。但相比之下,美國人則會在同一崗位待上56個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