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錢寶網崩盤的警示

錢寶網的崩盤, 再度引發社會對於互聯網理財平臺的關注。 近年來, 在經過一系列風險事件的教育和相關部門的強力監管下, 整個社會已經對各類形形色色的高額回報“理財產品”有了一定的風險認知。 但是, 從目前情況來看, 從P2P、現金貸、校園貸、培訓貸到ICO等一系列事件中, 參與者的博傻和投機心態仍然需要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 涉及居民理財領域的風險大案要案不斷發生, 牽連人數之廣、涉案金額之大都令人觸目驚心。 按理說, 這些事件社會影響巨大, 受到了極大關注, 從監管者到各類媒體,

都對這些風險事件進行了充分的披露和報導, 民眾應當對這類產品有一定的免疫能力, 為何此類大案要案還是不斷發生?

實際上, 作為錢寶網的投資者, 對其風險應當有一定預期。 2015年, 南京當地多家媒體曾接到相關部門的“封殺令”, 要求取消和錢寶網、錢旺公司合作的宣傳、投資、商務專案。 2016年, 南京市有關部門甚至在錢寶網辦公樓周邊貼滿“警惕非法集資”等宣傳標語, 警示投資者不要上當。

實際上, 從目前瞭解的情況來看, 有一部分投資者在起初就知道這很可能是一個騙局, 但是在高額回報的誘惑下, 由最初的觀望、觀察, 到小心謹慎地試探投資, 投資獲利後再擴大投入, 到最後大規模甚至通過借貸進行投入,

最後深陷其中。 而在錢寶網崩盤之後, 一些投資者表現出的情緒不是懊悔自責和反省, 而是怨自己沒有早點進入早點退出。 換言之, 他們在意的並不是這是一個騙局, 而是覺得自己“跑晚了”。

在此類案件中, 部分參與者的“博傻”傾向特別明確。 誠然, 大部分受害者由於金融知識、風險識別等風險承擔能力相對較弱, 容易受到誤導、欺詐,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投資者, 其本身對於風險已經有了一定認識, 但是卻存在“比別人跑得快”的心態, 大膽參與這些投機遊戲。 這些人, 都自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 反應更快, 能夠在這些騙局中火中取栗、全身而退, 不會成為最後的接盤者。 就這樣, 從2012年創立到2017年創始人落網, 涉嫌非法集資的錢寶網存續5年才東窗事發。

目前, 社會輿論對於這些案件的受害者大多抱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對於受害者, 我們無法過於苛責, 但也應意識到進一步加強風險教育的重要性。 收益性與風險性是金融投資的兩大基本屬性。 在類似錢寶網的騙局中, 大多以高收益作為誘餌, 對風險不作任何提示, 有的甚至將實際控制人“偶像化”、“英雄化”, 對投資人進行深度洗腦。 過去, 包括P2P、現金貸、校園貸、培訓貸、ICO等, 在開始的時候都化身金融科技公司, 實質性地開展金融業務, 只有在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影響時才受到關注。

2017年以來, 中央和有關部門都不斷強調“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 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

筆者認為, 一方面, 政府部門和監管機構應當進一步強化對於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監管, 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早期干預機制, 彌補社會部分群體對風險識別能力的欠缺。 另一方面, 投資者也應充分認識到這類打著各種旗號的“高收益”產品的風險, 不要抱有政府會兜底的幻想, 更不要抱著自己比別人聰明的想法火中取栗。 (吳黎華)

責編:於璧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