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將髒水注入奶奶輸液的吊瓶中:沒有“熊家長”,何來“熊孩子”?

文/鄒雨昕

近日, 河南鄭州一位老奶奶因鼻竇炎發作在家中輸液, 而不曾想小孫子竟扮演“醫生”角色, 學習醫生動作, 將髒水注入奶奶輸液的吊瓶中,

導致奶奶血壓下降, 寒戰高熱, 生命垂危, 被送入CPU病房搶救。 (1月16日新華社)

輸液對無菌以及輸入液體的澄明度要求都很高, 2006年的新弗事件便是因滅菌不合格導致4名患者死亡;而液體中哪怕有比線還細的絮狀物也會引發悲劇。 這一次“熊孩子”無疑釀成大錯, 親手將自己的奶奶推向生命的邊緣。

而這樣的熊孩子是怎樣產生的?沒有“熊家長”, 就沒有“熊孩子”, 家長的教育失范是熊孩子產生的根本原因。 從一邊倒的評論中可以看出, 網友諷刺的便是家長以孩子年齡小為藉口推脫自己教育責任的現象。 家長的溺愛、縱容, 把孩子年齡小作為放任管教的藉口, 甚至是教育理念出現偏差, 只注重孩子物質需求而忽略了精神培養等,

讓原本天真無邪的孩子成為埋藏在身邊的定時炸彈, 展現出“惡魔”的面容。

近年來, 社會上關於熊孩子闖禍的新聞層出不窮, 熊孩子們頂著年齡小的“免死金牌”帶來的惡性事件數不勝數。 熊孩子肢解表姐手辦造成數萬元損失, 熊孩子割斷施工者安全繩致使其懸在半空動彈不得, 熊孩子高空拋物砸死路過准新娘, 熊孩子玩兒打火機燒死十七人……一句“年齡小”, 就能夠抵消熊孩子們給他人帶來的傷害嗎?從錢財的損失到生命的代價, 人們沒有義務為熊孩子的家長們的教育失范買單。

與此同時, 社會對“熊孩子”的寬容度也逐漸降低, “熊孩子”這個詞語逐漸從原來帶點調侃的褒義的愛稱變為現在標籤化的貶義詞。

搜索“熊孩子”, 與之同時出現的詞語大多帶有強烈的敵意:摧毀、反擊、對付、整治……年齡小不再成為人們寬容熊孩子的理由, 也不能再成為家庭教育失範的擋箭牌。 網路對於熊孩子的攻擊, 實際上也是對家庭教育失範的憤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如果家長在教育中沒有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 漠視規則, 以年齡小為理由搪塞, 那麼給熊孩子留下的也會是“我還小, 我不需要考慮後果”的觀念。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熊孩子, 一旦邁過了年齡的保護線, 再次闖禍便會付出更慘痛的代價。

孩子年齡小不應該成為家長教育失范的擋箭牌, 也不應成為法律下的保護傘。 熊孩子如此肆無忌憚地犯錯, 不僅在於教育的缺位,

也在於犯錯成本太低, 不能夠引起孩子和家長的重視, 一句年齡小就能夠使其免於責罰。 國家仍然需要完善相關法律, 向熊孩子及其家長追責, 通過立法對“熊家長”的行為進行監督、糾錯以及約束, 撤走年齡的擋箭牌, 防止教育失範帶來傷害的再次發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