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中國方言那麼多,那麼來自各地的古人是怎麼交流的呢?

近幾年穿越作品盛行, 許多朋友腦洞比較大, 經常會暢想自己穿越到古代的生活, 結合實際來看, 暫且不論現代人的生存技能如何在古代立足, 就單說交流一項, 已經是很大的問題了。 看看古籍上那些晦澀的語言, 我們能用普通話與之溝通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中國地大物博, 各地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語言習慣, 若是都用方言溝通, 自然欠缺妥當。 雖說, 我國普及普通話給各地溝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但是, 我國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九成, 直到05年普通話普及率仍沒超過百分之七十。 這也就是說連漢族人民之間互相交流都存在問題, 經常會出現障礙。 在東北, 人們都說著東北方言, 然而, 相隔百公里的兩個城市的某些名詞就有兩種不同發音。 曾在雲南工作過一段時間, 雲南各地的方言更是千奇百怪, 有些城市的方言連昆明本地人都聽不大懂。

現代尚且如此, 那麼, 古代各地百姓之間又是怎麼交流的呢?“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另一個稱呼, 其實, 各國都有自己的通用語言(官方用語、首都官話)——無論美國、俄羅斯、印度等國, 都是語言方言眾多而推行各國的標準用語以利於人們廣泛交通。

實際上, 我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類似於“普通話”的存在, 也就是官方語言, 俗稱“官話”。 在大部分朝代都是以國都附近的口音為基準, 一般的平民百姓極少遠行可能還操著一口方言, 但是, 讀過書的人外出遊歷四方, 相互溝通自然需要一種共通的語言工具。 畢竟, 學術是嚴謹的, 方言容易造成誤差, 馬虎不得。 除此之外, 商人行商到各地, 量詞發音必須標準, 否則怎麼與人貿易?從各地方言來說, 連一二三都各不相同, 與外地人根本不能精准的表達數量關係。 還有那些通過種種形式從各地入朝為官的官員, 自然, 也不會滿嘴方言的與其他同僚溝通, 跟皇帝講話更要嚴謹了, 否則, 若用方言使皇上會錯了意, 那可是要掉腦袋的大事。

各朝代的官方語言各不相同, 若讓我們來聽, 應該能聽懂明朝時期的南京官話, 再早一些的元朝官話我們就很難聽懂了, 那是一種蒙語發音較重的漢語, 再往前數發音語義等差異更大, 我們更加無法理解。 我國歷史上總共經歷過三次民族劇變,

分別是五胡來華、蒙元入侵和八旗入侵, 總體來說:這三個時期我國的官話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產生了較大的變化。 據記載當時均持中原雅音, 直至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之所需, 這也表示在很早以前人們都已經有了“雅音入市”共同的心願。

在周秦漢三朝,中原大地主要用一種叫做“雅言”的官話來溝通,“雅言”是以當時的周王領地附近的口音為基準,也就是洛陽話。雅言作為統一的官方語言,這樣交流起來就少了許多障礙。孔子周遊列國,門生三千,這三千人都來自不同的地區,自然口音天南海北,孔子講課的時候使用的就是這種雅言,這樣,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能聽得懂。《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雅言”一直使用了三個朝代,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等原因南北兩地百姓開始使用兩種官話。在北方的百姓仍然使用洛陽話,不過,裡面帶了些遊牧民族的口音,南方百姓則使用一種帶有南方民族口音的建康話。

隨後的隋唐宋三朝,所使用的官話都是基於隋文帝編著的“切韻”,這種語言較為經典純正,糅合了前代的洛陽話和建康話。並且,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有學者認為,根據中古音韻所擬的唐詩讀音,便與今日的粵語極為相近,指粵語為唐代正音並不為過。在唐代和宋代所使用的唐韻音和廣韻音都是出自切韻,卻做了些許改動,更加符合當時的情況。到了元代,我們之前說過,當時由於民族入侵,元朝制訂了帶有蒙古口音的“漢話”。明朝洪武年間,朝廷將前朝的官話結合南京話編著了“洪武正韻”。同樣是朝代變更所致,清朝時期,朝廷官方用滿語,普通百姓則還是漢語。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

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繫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1911年清朝學部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以京音為准的官話為國語,取代原來明代官話《洪武正韻》的地位,並加大力度推廣。滿清滅亡後,北京官話就成了“普通話”,且沿用至今。語言是溝通的橋樑,普通話無論在各個領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今,古代的官話發音已很難重現,否則研讀古籍必定別有一番滋味。

例如:朱元璋當初在教訓高麗國的時候曾寫了一篇聖旨,裡面的語言就十分有趣,我們卻無法用當時的發音讀出來:“你那高麗的事,也有些不停當”“既要聽我的約束,比似俺中原地面,各有歲貢”“休只管小計量,明日神怒人怨呵,不好也。”從這些細節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官話用詞與現在差距十分巨大,曾經高中語文中的元雜劇課文中,一些語言的描述讓現代人看來也是摸不著頭腦。若是古代留聲設備能更早的發明出來,可能,如今就不會有這種不能與古代人“隔空對話”的遺憾了吧。

在周秦漢三朝,中原大地主要用一種叫做“雅言”的官話來溝通,“雅言”是以當時的周王領地附近的口音為基準,也就是洛陽話。雅言作為統一的官方語言,這樣交流起來就少了許多障礙。孔子周遊列國,門生三千,這三千人都來自不同的地區,自然口音天南海北,孔子講課的時候使用的就是這種雅言,這樣,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能聽得懂。《論語·述而第七》中說:“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雅言”一直使用了三個朝代,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等原因南北兩地百姓開始使用兩種官話。在北方的百姓仍然使用洛陽話,不過,裡面帶了些遊牧民族的口音,南方百姓則使用一種帶有南方民族口音的建康話。

隨後的隋唐宋三朝,所使用的官話都是基於隋文帝編著的“切韻”,這種語言較為經典純正,糅合了前代的洛陽話和建康話。並且,唐代在《切韻》的基礎上,制定《唐韻》作為唐朝標準音,規定官員和科舉考試必須使用唐韻。有學者認為,根據中古音韻所擬的唐詩讀音,便與今日的粵語極為相近,指粵語為唐代正音並不為過。在唐代和宋代所使用的唐韻音和廣韻音都是出自切韻,卻做了些許改動,更加符合當時的情況。到了元代,我們之前說過,當時由於民族入侵,元朝制訂了帶有蒙古口音的“漢話”。明朝洪武年間,朝廷將前朝的官話結合南京話編著了“洪武正韻”。同樣是朝代變更所致,清朝時期,朝廷官方用滿語,普通百姓則還是漢語。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末就出現了。

1902年,學者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議中國應該推行國語教育來統一語言。在談話中就曾提到“普通話”這一名稱。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學日本時,曾與留日學生組織了一個“演說聯繫會”,擬定了一份簡章,在這份簡章中就出現了“普通話”的名稱。1911年清朝學部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以京音為准的官話為國語,取代原來明代官話《洪武正韻》的地位,並加大力度推廣。滿清滅亡後,北京官話就成了“普通話”,且沿用至今。語言是溝通的橋樑,普通話無論在各個領域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今,古代的官話發音已很難重現,否則研讀古籍必定別有一番滋味。

例如:朱元璋當初在教訓高麗國的時候曾寫了一篇聖旨,裡面的語言就十分有趣,我們卻無法用當時的發音讀出來:“你那高麗的事,也有些不停當”“既要聽我的約束,比似俺中原地面,各有歲貢”“休只管小計量,明日神怒人怨呵,不好也。”從這些細節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官話用詞與現在差距十分巨大,曾經高中語文中的元雜劇課文中,一些語言的描述讓現代人看來也是摸不著頭腦。若是古代留聲設備能更早的發明出來,可能,如今就不會有這種不能與古代人“隔空對話”的遺憾了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