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岩松 ‖ 制高點+神臂弓:看南宋吳家將如何打敗金國騎兵

宋軍在富平之戰的失利直接危及到四川的安全。

南宋建炎元年(1130年), 由於宋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貿然與金軍在富平決戰, 致使陝西宋軍在兵力占優的情況下被擊敗。

此役之後, 秦嶺以北的陝西五路盡陷於金人, “巴蜀大震”。 就在朝廷上下惶惶不安之時, 從秦嶺深處傳來了勝利的消息。 在接下來的數年間, 一個叫吳階的人與弟弟吳磷齊心協力, 先後在和尚原、仙人關, 郯家灣等地連敗金國大軍, 最終使得四川之地轉危為安。

吳階(1093年—1139年), 字晉卿, 德順軍隴幹(今甘肅靜寧)人。 由於出身軍人世家, 史稱其“知兵善射騎, 讀書能通大義”。 作為與嶽飛同時代的南宋名將, 吳階最先取得擊敗金國名將兀術的戰績。 吳磷(1102年—1167年), 字唐卿, 智勇雙全,與兄長吳玠一起成為抗金名將。

金軍最終被吳氏兄弟阻擋在巴蜀的北大門之外。

許多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在看到吳氏兄弟所取得的這一連串輝煌勝利之後, 仍不禁會問:在宋軍新敗之餘, 這兩個人是如何力挽狂瀾於既倒呢?接下來, 本文將試著從精選陣地、作戰隊形與武器運用這三個方面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巧借地形令金軍騎兵失去用武之地

曾幾何時, 金國騎兵成為宋朝步兵的“噩夢”。

北宋立國以來, 其在對遼、夏的戰爭中之所以屢屢失敗,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以步兵為主體的宋軍在戰鬥中抵擋不住對方騎兵集群的高速衝擊。 為此, 吳階于富平大戰之前曾向張浚勸諫, “此間一帶平原, 敵人多為騎兵, 容易為其所乘,

恐有害無利, 應先據高阜, 憑險為營, 方保萬全。 ”遺憾的是, 這個正確的建議未被採納。

富平大敗之後, 吳階率本部人馬穿越金軍佔領下的鳳翔, 輾轉撤往大散關。 這裡是秦嶺與隴山的分界處, 為嘉陵江上游的河谷地帶, 也是由關中經漢中進入蜀地的咽喉要地。

地形條件決定:金軍若想從大散關這裡入川, 必須先拿下和尚原。

陝西既失, 如何將金人擋在大散關外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面對兇險的情勢, 吳階手下的大多數將領認為應集中兵力堅守大散關, 也有人認主張退守漢中。 對於這些意見, 吳階認為太過保守。 他把目光放在了大散關外一個進可攻, 退可守的前沿陣地, 和尚原。 這裡位於大散關以東, 四面陡峭, 頂上平寬, 原下谷道“路狹多石”。 從軍事地形學的角度來看, 確是一個兵法上所雲的“隘地”, 非常不利於金國騎兵的往來馳騁而有利於以步兵為主的宋軍憑險據守。 如果宋軍能佔據這個制高點, 其觀察視野將更加開闊, 弓弩的射擊準確率更高。 反觀金軍,若想從大散關這裡入川,必須先拿下和尚原。但在佯攻高地的過程中,部隊的防護與隱蔽度大大降低。而就算金軍從原下繞路而過直接攻擊大散關,也將面臨被原上宋軍切斷退路的危險。

為確保仙人關的安全,吳階再次向前延伸防線,在長嶺上築壘駐兵。

而在稍後的仙人關之戰中,吳階同樣選擇了彈性防禦。由於和尚原距後方較遠,為了節約兵力。他退保位於甘肅徽縣的仙人關。此地多為塘濼沼澤,便於阻遏金軍騎兵的突馳。仙人關東北的虞關(魚關)為嘉陵江航運的終點,是宋軍武器、糧秣等物資的重要補給站。為確保川陝通道的安全,吳玠再次將防線向前延伸,在仙人關東北的長嶺上築壘駐兵,並將之取名為“殺金坪”。同時,還在仙人關與殺金坪之間,修建了一道新的關隘,以增強前後方之間的聯繫。

通過對陣地的精心選擇,吳家兄弟很快人金人面臨一個尷尬的現實:無論是搶山頭還是爬城樓,其騎兵都派不上用場。即使在棄馬步戰之後,這些進攻者還會領教到宋軍的另外兩件“殺手鐧”的厲害。

利用疊陣對抗金人的集群衝鋒

雖然金軍的騎兵優勢在很大程度上被地形障礙所抵消,但宋軍離最後的勝利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金軍騎兵的一個代表就是人馬皆披重甲的鐵浮屠

通過與金軍的多次交鋒,吳階意識到這些來自白山黑水的北方戰士有四大優點:“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如今,雖然其機動性已經大打折扣,但金軍仍可身披“魚鱗重甲”,以“堅韌”的意志,憑藉弓矢與矛棍等遠近武器發起一輪又一輪的進攻。

那麼,如何打退金軍的進攻呢?最終,吳階的問題在弟弟吳麟這裡找到了答案。吳磷看到,複雜的地形條件雖然限制了金人的騎兵突馳,但對宋軍步兵的影響不大。為此,他根據戰區地形地貌與宋軍兵種特點,布下疊陣對抗敵人的強攻。

疊陣示意圖

從這張圖上不難看出,所謂的疊陣其實是一個由多兵種所組成的混合陣型。疊陣的週邊是一道可快速佈設的拒馬線。所謂拒馬又叫拒馬槍,是將三根兩端裝槍頭的七尺木槍做成一個人字架,使槍尖向外,中間用鐵軸穿起來。拒馬線後坐在地上的長槍兵。這些身披重甲的戰士將手中的槍尖指向敵人來襲方向,沒有命令不得起身。在長槍兵之後是半跪的“最強弓”與“強弓”,最後則是著名的神臂弓(其實是弩)。

當進攻之敵沖至距拒馬線不足百步時,以射程遠、威力大著稱的神臂弓最先射擊;敵人沖至七十步時,強弓開始發射,再近則是次強弓迎戰。由於疊陣中的弓弩手比重高達70%,這就使得,宋軍三輪密集攢射,就能放出千餘隻利箭。而那些僥倖穿越箭雨者,還將在拒馬線前遭到對方長槍手的格殺。當然,當那些長槍手進行戰鬥時,其後的弓弩手仍可輪番射擊。一旦陣中出現傷亡,則以擊鼓為號進行人員替換。這個時候,事先部署在兩翼的騎兵則會向前壓上以提供掩護。一旦陣型調整完畢之後,騎兵再行退下。如此循環往復,“疊陣”因此而得名。

作為一種可以快速移動的防禦設施,拒馬既可用於守城也可用於野戰。

曾有網友考證,一個疊陣約3200人(包括搬運拒馬的200人)。其中步兵主陣有披甲長槍手502人,神臂弩手302人,平射弓手202人,左右兩翼各有弓弩手281人,左右肋騎兵各有261人,此外還有900余人作為預備隊。

在實戰中,這種疊陣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紹興十一年(1131年)8月,吳璘在渭水北岸的剡家灣(屬秦州,今甘肅天水)布下疊陣,連續打退金軍數十次進攻。金軍遭受重大損失後開始向後退卻,在逃跑過程中又殺傷四千多人。

通過“輪流射擊”大量殺傷敵人

憑籍精心選擇戰場與佈設疊陣,宋軍終於擋住了金軍的兇悍衝擊。然而,為能徹底打敗敵人,吳氏兄弟還在戰術運用方面下了番功夫。

這種“輪流射擊”術甚至可以上溯到秦漢時期

早在和尚原之戰中,吳階就命令部下造勁弓強弩,輪番發射,號“駐隊矢”,一時間,箭射如雨。金軍大敗,“將士多戰沒”。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從現存史料中找到“駐隊矢”如何戰鬥的詳細資料。不過,通過對當時的戰爭形態以及武器裝備進行分析推理之後,不難得出結論,這個駐隊矢” 應該就是“輪流射擊”戰術。

在宋代,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對於弓弩的研發達到了一種空前的高度。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談到:“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當二人有餘;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鈞,比顏高之弓,人當五人有餘。此皆近歲教養所成……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這些宋代弓弩中,以“神臂弓”最為出名。《宋史》曾稱其“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

弩的優點是威力大、缺點是射速低。

然世間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武器亦然!

宋朝的軍人在實戰中逐漸發現,這些勁弩相較於弓而言,雖然在射程與精度方面遠遠勝出,但也有一個弱點,那就是“射速慢”。戰鬥中,當一個弩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裝填、瞄準、發射這個流程之後,其使用弓箭的戰友已經射完了好幾枝箭。更要命的是,一旦敵人沖進入有效射程後,即便是最優秀的弩手也只有發射三四枝箭的機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在對弩在戰鬥中的運用方式進行改進,這就是所謂的“輪流射擊”。這種戰術至遲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據唐《通典》載:“複以陣中張,陣外射,番次輪回,張而複出,射而複入,則弩不絕聲,敵無薄我。”通俗地說,就是將弩手排列成三條線,第一排弩兵發射時,第二排持機瞄準,第三排拉弦上箭,如此周而復始……

對於駐隊矢的威力,金國名將兀術深有體會。

這種戰術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夠在弓弩的有效射程內,以最高的射速向敵人飽和攻擊。如此兇猛的“火力覆蓋”,使得金軍死傷累累。就連主將兀術也曾身中兩箭。為了逃命,這位以勇悍著稱的名將竟然靠剃掉鬍鬚更換衣服才得以從和尚原逃脫。

就這樣,吳階與吳磷先借地形限制住金國騎兵的突馳,再布疊陣頂住對方的集群衝鋒,最後用駐隊矢大量殺傷敵人,最終將來犯之敵阻擋在四川的北大門之外。坦率地說,無論是精選陣地、還是佈設疊陣乃至駐隊矢的“輪流射擊”,都不算吳家兄弟的“首創”。在此之前,這三個作戰元素都曾或隱或現地出現於戰爭的舞臺之上。然而,在富平新敗後的那段惶惶歲月裡,在崎嶇不平的川陝地區,他們將“陣地、武器與戰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最強戰力,最終令看似不可一世的金軍遭到了開國以來的首場慘敗!

【作者簡介】張岩松,筆名: 投筆膚談;常用網名:甯死不降王耀武;歷史、文學愛好者,鳳凰網編輯,梅州文學網(嘉應文學網)特約編輯。

反觀金軍,若想從大散關這裡入川,必須先拿下和尚原。但在佯攻高地的過程中,部隊的防護與隱蔽度大大降低。而就算金軍從原下繞路而過直接攻擊大散關,也將面臨被原上宋軍切斷退路的危險。

為確保仙人關的安全,吳階再次向前延伸防線,在長嶺上築壘駐兵。

而在稍後的仙人關之戰中,吳階同樣選擇了彈性防禦。由於和尚原距後方較遠,為了節約兵力。他退保位於甘肅徽縣的仙人關。此地多為塘濼沼澤,便於阻遏金軍騎兵的突馳。仙人關東北的虞關(魚關)為嘉陵江航運的終點,是宋軍武器、糧秣等物資的重要補給站。為確保川陝通道的安全,吳玠再次將防線向前延伸,在仙人關東北的長嶺上築壘駐兵,並將之取名為“殺金坪”。同時,還在仙人關與殺金坪之間,修建了一道新的關隘,以增強前後方之間的聯繫。

通過對陣地的精心選擇,吳家兄弟很快人金人面臨一個尷尬的現實:無論是搶山頭還是爬城樓,其騎兵都派不上用場。即使在棄馬步戰之後,這些進攻者還會領教到宋軍的另外兩件“殺手鐧”的厲害。

利用疊陣對抗金人的集群衝鋒

雖然金軍的騎兵優勢在很大程度上被地形障礙所抵消,但宋軍離最後的勝利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金軍騎兵的一個代表就是人馬皆披重甲的鐵浮屠

通過與金軍的多次交鋒,吳階意識到這些來自白山黑水的北方戰士有四大優點:“曰騎兵,曰堅忍,曰重甲,曰弓矢”。如今,雖然其機動性已經大打折扣,但金軍仍可身披“魚鱗重甲”,以“堅韌”的意志,憑藉弓矢與矛棍等遠近武器發起一輪又一輪的進攻。

那麼,如何打退金軍的進攻呢?最終,吳階的問題在弟弟吳麟這裡找到了答案。吳磷看到,複雜的地形條件雖然限制了金人的騎兵突馳,但對宋軍步兵的影響不大。為此,他根據戰區地形地貌與宋軍兵種特點,布下疊陣對抗敵人的強攻。

疊陣示意圖

從這張圖上不難看出,所謂的疊陣其實是一個由多兵種所組成的混合陣型。疊陣的週邊是一道可快速佈設的拒馬線。所謂拒馬又叫拒馬槍,是將三根兩端裝槍頭的七尺木槍做成一個人字架,使槍尖向外,中間用鐵軸穿起來。拒馬線後坐在地上的長槍兵。這些身披重甲的戰士將手中的槍尖指向敵人來襲方向,沒有命令不得起身。在長槍兵之後是半跪的“最強弓”與“強弓”,最後則是著名的神臂弓(其實是弩)。

當進攻之敵沖至距拒馬線不足百步時,以射程遠、威力大著稱的神臂弓最先射擊;敵人沖至七十步時,強弓開始發射,再近則是次強弓迎戰。由於疊陣中的弓弩手比重高達70%,這就使得,宋軍三輪密集攢射,就能放出千餘隻利箭。而那些僥倖穿越箭雨者,還將在拒馬線前遭到對方長槍手的格殺。當然,當那些長槍手進行戰鬥時,其後的弓弩手仍可輪番射擊。一旦陣中出現傷亡,則以擊鼓為號進行人員替換。這個時候,事先部署在兩翼的騎兵則會向前壓上以提供掩護。一旦陣型調整完畢之後,騎兵再行退下。如此循環往復,“疊陣”因此而得名。

作為一種可以快速移動的防禦設施,拒馬既可用於守城也可用於野戰。

曾有網友考證,一個疊陣約3200人(包括搬運拒馬的200人)。其中步兵主陣有披甲長槍手502人,神臂弩手302人,平射弓手202人,左右兩翼各有弓弩手281人,左右肋騎兵各有261人,此外還有900余人作為預備隊。

在實戰中,這種疊陣發揮了巨大的威力。紹興十一年(1131年)8月,吳璘在渭水北岸的剡家灣(屬秦州,今甘肅天水)布下疊陣,連續打退金軍數十次進攻。金軍遭受重大損失後開始向後退卻,在逃跑過程中又殺傷四千多人。

通過“輪流射擊”大量殺傷敵人

憑籍精心選擇戰場與佈設疊陣,宋軍終於擋住了金軍的兇悍衝擊。然而,為能徹底打敗敵人,吳氏兄弟還在戰術運用方面下了番功夫。

這種“輪流射擊”術甚至可以上溯到秦漢時期

早在和尚原之戰中,吳階就命令部下造勁弓強弩,輪番發射,號“駐隊矢”,一時間,箭射如雨。金軍大敗,“將士多戰沒”。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很難從現存史料中找到“駐隊矢”如何戰鬥的詳細資料。不過,通過對當時的戰爭形態以及武器裝備進行分析推理之後,不難得出結論,這個駐隊矢” 應該就是“輪流射擊”戰術。

在宋代,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對於弓弩的研發達到了一種空前的高度。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談到:“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當二人有餘;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鈞,比顏高之弓,人當五人有餘。此皆近歲教養所成……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這些宋代弓弩中,以“神臂弓”最為出名。《宋史》曾稱其“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

弩的優點是威力大、缺點是射速低。

然世間從來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武器亦然!

宋朝的軍人在實戰中逐漸發現,這些勁弩相較於弓而言,雖然在射程與精度方面遠遠勝出,但也有一個弱點,那就是“射速慢”。戰鬥中,當一個弩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裝填、瞄準、發射這個流程之後,其使用弓箭的戰友已經射完了好幾枝箭。更要命的是,一旦敵人沖進入有效射程後,即便是最優秀的弩手也只有發射三四枝箭的機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在對弩在戰鬥中的運用方式進行改進,這就是所謂的“輪流射擊”。這種戰術至遲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據唐《通典》載:“複以陣中張,陣外射,番次輪回,張而複出,射而複入,則弩不絕聲,敵無薄我。”通俗地說,就是將弩手排列成三條線,第一排弩兵發射時,第二排持機瞄準,第三排拉弦上箭,如此周而復始……

對於駐隊矢的威力,金國名將兀術深有體會。

這種戰術的最大優點就是能夠在弓弩的有效射程內,以最高的射速向敵人飽和攻擊。如此兇猛的“火力覆蓋”,使得金軍死傷累累。就連主將兀術也曾身中兩箭。為了逃命,這位以勇悍著稱的名將竟然靠剃掉鬍鬚更換衣服才得以從和尚原逃脫。

就這樣,吳階與吳磷先借地形限制住金國騎兵的突馳,再布疊陣頂住對方的集群衝鋒,最後用駐隊矢大量殺傷敵人,最終將來犯之敵阻擋在四川的北大門之外。坦率地說,無論是精選陣地、還是佈設疊陣乃至駐隊矢的“輪流射擊”,都不算吳家兄弟的“首創”。在此之前,這三個作戰元素都曾或隱或現地出現於戰爭的舞臺之上。然而,在富平新敗後的那段惶惶歲月裡,在崎嶇不平的川陝地區,他們將“陣地、武器與戰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最強戰力,最終令看似不可一世的金軍遭到了開國以來的首場慘敗!

【作者簡介】張岩松,筆名: 投筆膚談;常用網名:甯死不降王耀武;歷史、文學愛好者,鳳凰網編輯,梅州文學網(嘉應文學網)特約編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