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往事|光宣新政與濟南開埠

重大歷史的轉折,往往源於一次災難深重的危機。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西逃。 時任直隸(河北)懷來知縣的吳永伴君西行,一路歷盡千辛萬苦:

“連日奔走,又不得飲食,既冷且餓。 途中口渴,命太監取水,有井矣而無汲器,或井內浮有人頭。 不得已,采秫秕稈與皇帝共嚼,略得漿汁,即以解渴。 昨夜我與皇帝僅得一板凳,相與貼背共坐,仰望達旦……”《庚子西狩叢談》。

或許,“仰望達旦”、難以入眠的光緒皇帝,在茫茫夜空痛苦地尋找著一絲光明,思考著如何挽大廈於將傾。 有著同樣想法的肯定還有“倉皇辭廟”的慈禧太后。

1901年1月29日,流亡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名義發佈“變法”上諭:“深念近數十年積習相仍,因循粉飾,以致成此大釁。 現在議和,一切政事尤須切實整頓,以期漸圖富強。 ”表示要更法令、破錮習、求振作、議更張,實行新政。

此諭的發佈,標誌著晚清“新政”的開始。

從而拉開了晚清最後十年改革的序幕,史稱“清末新政”、“光(緒)宣(統)新政”。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連續頒佈了一系列新政上諭,內容包括籌措軍餉,訓練新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廢除科舉,育才興學;改革官制,整頓吏治;法制改革,修訂新律等一系列措施。

這無異於給日益衰敗的大清王朝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意味深長的是,新政還頒佈了禁止纏足的法令。 看來,清朝是真的想放開腳丫子撒腿奔跑了。 落後就要挨打,這個苦頭已經嘗夠了。

儘管這場變法是為了自救,但朝廷致力中興的氣象,自然波及到了濟南,影響到了山東。

火車來 商埠開

新政衝擊了山東地區保守封閉的舊習,給濟南文化注入了一股開放進取的力量。

1904年,山東巡撫周馥與已經升任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袁世凱聯名上奏,促成了濟南商埠的誕生,開創了我國內陸城市自主開放的先河。

濟南商埠區劃定在老城西關之外,東起十王殿(今館驛街西口),西至北大槐樹,南沿赴長清大道(今經七路一帶),北至膠濟鐵路以南,占地共4000餘畝。 其中東西長約5裡,南北長不到3裡。

路名不僅是一個城市的方向標,更是一個城市的文明史。 在這片新興的熱土上,如何給道路命名呢?

濟南商埠地二馬路

有人說,濟南高度發達的紡織業給了規劃者以靈感:長者為經、短者為緯,以喻把商埠織成錦繡。 還有人說,那時濟南的紡織業並不發達。 規劃者可能取“經天緯地”之意,以喻佈局合理,井然有序,治理有方。 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商埠之於濟南,就像深圳之於中國,可謂當時的濟南“特區”。 對商埠來說,所有的繁榮與喧囂,都可以追溯到一個最原始的聲音,那就是蒸汽機車的汽笛。

對濟南,進而對山東來說,火車是個“不速之客”。 鐵路進山東,絕非你情我願,而是“霸王硬上弓”。

這個“霸王”,就是德國。

對於美麗富饒的山東,德國早就垂涎三尺。 這裡有著3000多公里的黃金海岸,在中國居第二位。 地下儲存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而且煤類多樣,煤質優良。

1897年11月,德國藉口“巨野教案”,強行侵佔膠州灣。 1898年3月,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允許德國在山東建設由青島經濰縣、博山和經沂州、萊蕪到濟南的兩條鐵路。

德國修路的真正目的是掠奪資源。 因為條約中有一個開“路”圈地的條件:允許德國在鐵路兩旁30華里內開礦。 由此開始了德國勢力在山東的大規模擴張。

對德國來說,鐵路,無異於一輛開疆破土的戰車。 鐵路鋪到哪裡,它的勢力就擴張到哪裡。 德國駐上海領事道出其中奧妙:“蓋我鐵路所至之處,即我占地之所及之處。 ”

濟南商埠地四馬路

1903年4月,鐵路通至青州,9月通至周村。儘管火車的轟鳴聲尚在百里之外,但那開疆破土的勢頭卻讓山東巡撫周馥坐不住了:他不能容忍德國人掌控濟南。

1904年5月1日,他與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袁世凱在天津行館再次秘密會晤。這天,他們經過一年的密謀策劃,完成了《直隸總督袁世凱等為添開濟南濰縣及周村商埠事奏摺》。

這份奏摺目前保存在國家第一檔案館,是濟南開埠最原始、最重要的歷史文獻。在位於經四路的濟南商埠文化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這份奏摺的高仿件。儘管我們無法看到他們上奏時的表情,但可以讀出他們急迫的心情:

“自光緒二十四年德國議租膠澳以後,青島建築碼頭,興造鐵路,現已通至濟南省城,轉瞬開辦津鎮鐵路(注:天津—鎮江,後改為天津-浦口),將與膠濟鐵路相接。濟南本為黃河、小清河碼頭,現在又為兩路樞紐,地勢扼要,商貨轉輸,較為便利。亟應在濟南城外自開通商口岸,以期中外鹹受利益。”

通商口岸,又稱商埠,是一個國家向外開放的特定通商地區。近代中國的商埠分為兩類:一類是約開商埠——外國列強強迫中國履行不平等條約而開的商埠;一類是自開商埠。約開商埠,主權易失;自開商埠,主權在我。二者有著天壤之別。

德國開“路”圈地,氣勢兇猛。袁世凱和周馥的共同想法是:“值此列強環伺、主權盡失之時,儘快自開商埠,以免利權再失。”

飽受列強欺淩的清政府也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批復出奇得快。5月19日,即“抄錄通行”,周知天下。

此舉讓德國人措手不及,無可奈何,深歎其手段之神速。倘若事前走漏風聲,德國人必然千方百計阻撓,自開商埠可能胎死腹中。這也是袁、週二人密謀的一個重要原因。

1904年6月1日,一聲響亮的汽笛打破了濟南的寧靜,膠濟鐵路全線通車,濟南古城從此有了火車。

火車來,商埠開。儘管有些事出無奈,迫不得已,但一旦邁進了這個門檻,就像中國加入WTO,融入了國際經濟新秩序。濟南的開放正式開始了。

濟南發生革命性變化

1905年11月15日,一場盛大典禮在老城西關隆重舉行。這天,濟南正式開設“華洋公共通商之埠”。從這一天起,濟南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連同這座古城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洋人來了。1904年開埠前,進入濟南的洋人外僑不過360人。開埠後的1918年,德日英美法外僑增至1005人。1928年,增至12個國家、3332人。四年後的1933年,則超過了一萬人。濟南敞開胸懷接納著每一名來客,本地的,外地的,中國的,外國的。

建築靚了 。各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哥特、羅曼、古典、摩登風格的建築,以及日爾曼式、英吉利式、日本式建築相繼在商埠亮相,豐富了城市的景觀,活躍了城市的形象。

貿易盛了 。商埠區出現了廣貨、百貨、西藥、五金、鐘錶、染料等新興行業。濟南的商品也開始漂洋過海,國際貿易日益興盛。德昌洋行生產的發網(歐洲女子用於蒙面)更是遠銷歐洲。

銀行起了 。濟南第一個外商銀行——德華銀行上世紀初在商埠區落戶。此後,日本的朝鮮銀行、橫濱正金銀行、法國與比利時合辦的義品放款銀行等紛紛登陸。1912年到1925年,濟南的商辦銀行已達20家。濟南開始真正感受到世界經濟脈搏的跳動。

民企興了 。1905年,濟南第一家民營企業——濟南電燈公司創辦。此後,仁豐紗廠、成通紗廠、成大紗廠、成豐麵粉廠等民營企業縱橫商海,叱吒風雲。苗氏家族更是躊躇滿志,雄心勃勃,積極開發大西北。濟南瑞蚨祥則把商號開到了京、津、滬等眾多城市。

濟南開埠以後,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這裡誕生了第一家電影院、第一家西餐廳、第一座公園……穿洋服、買洋貨、抽洋煙、吃洋餐,不僅是年輕人的追求,也成為社會的時尚。

西風東漸,歐陸風情,濟南,這座有著高大圍牆的封閉古城,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開始感受現代社會發展的脈搏。

沒有商埠以前,濟南只是一座封閉的古城;有了商埠以後,濟南才是一座開放的城市。

開埠讓濟南加快走向現代化

濟南商埠,是在濟南老城之外建新城,既保留了一個具有傳統風格的老城,又容納了一座體現西方近代風格的新城。這種新舊兩城相得益彰、互不干擾的做法,可謂主政者的明智選擇。

與傳統的高牆深池、封閉保守的“圍城”方式不同,商埠區採取了現代城市的開放格局。開埠之初,採取優惠政策吸引客商前來投資。

開埠前,濟南是傳統的政治中心,經濟“大約比沿海城市的發展滯後40~50年”,“只能算一個三流的商業城市”。但在開埠後,山東政府迅速制定了大量“通商惠工”的政策,外國商業資本紛紛湧入,濟南一躍成為“山東內陸第一大商貿中心”。

1904年,德國的禪臣洋行首先在濟南落戶。到1919年,在濟南設立總行、分行或代理處的歐美洋行已達15家。數不清的銀行、洋行、老字型大小及商場紛紛在商埠紮堆。1927年,濟南城關及商埠兩地區的商戶已達6700多家,成為清末城市“自我發展”的一個典範。

濟南工商業在國內城市中的地位扶搖直上。民國時期散文家倪錫英在遊歷各大城市後,對濟南商埠讚不絕口:“市面的繁榮,比起南京的下關,和杭州的新市場,要遠勝數倍,竟可與青島、天津相抗衡。”這可能是近代濟南歷史上最為風光的歲月。

中外資本的源源湧入,讓濟南原有自發而緩慢的原始積累過程急劇加速,這突出表現在工業的迅猛發展上。

1905年,濟南第一家民營企業——濟南電燈房創辦。濟南人不可思議地見識了電燈照射出的亮光。之後,濟南順理成章地擁有了第一家造紙廠,第一家機械廠,第一家機器榨油廠……

工業的發展給濟南的社會形態帶來了更加深刻的變化:行棧商人把積累的資本投資於工業,轉變為民族工業資本家;手工業作坊裡的徒弟進工廠開機器轉變為工人;消費性城市轉變為生產性城市。這種轉型,意味著主導濟南的經濟力量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自開商埠,是濟南由傳統封閉城市走向開放和近現代化的開端,中外商人資本的彙聚,膠濟、津浦鐵路的通達,城市空間的不斷拓展,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興盛,使濟南由一個政治中心,一躍而成為山東內陸第一大商貿中心和華北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混沌乍開,風雲激蕩。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在這裡交融,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在這裡對接,濟南的文化更加開放、多元與包容。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符號,這些符號是這個國家或城市最獨特的東西。

有人說,濟南是一座不南不北的城市,沒有特點。其實,正因為不南不北,才能夠融南匯北,相容並包,兼收並蓄。大海不拒細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卻微塵,故能成其高。濟南容納百脈,才成就了天下泉城的大氣象。“包容”,是濟南這座城市最大的特點,也是這座城市最為人稱道的精神圖譜。

有了內心的包容,才有了外在的開放。有了包容的胸襟,才有了開放的氣度。

開埠,讓濟南第一次成為全省的經濟中心;開埠,讓濟南加快了走向現代化的步伐;開埠,讓濟南的城市魅力為更多的人所稱頌。

如今,徜徉在歷經歲月變遷後的老商埠,仍能感受到其昔日輝煌帶給這座城市的巨大榮耀。

儘管老商埠輝煌不再,但它延伸出的城建理念,延伸出的開放氣象,延伸出的包容精神,至今都值得人們傳承借鑒。

它是一壇用百年文脈釀造出的陳年老酒,愈陳愈香,愈品愈香……

濟南商埠地四馬路

1903年4月,鐵路通至青州,9月通至周村。儘管火車的轟鳴聲尚在百里之外,但那開疆破土的勢頭卻讓山東巡撫周馥坐不住了:他不能容忍德國人掌控濟南。

1904年5月1日,他與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袁世凱在天津行館再次秘密會晤。這天,他們經過一年的密謀策劃,完成了《直隸總督袁世凱等為添開濟南濰縣及周村商埠事奏摺》。

這份奏摺目前保存在國家第一檔案館,是濟南開埠最原始、最重要的歷史文獻。在位於經四路的濟南商埠文化博物館,我們可以看到這份奏摺的高仿件。儘管我們無法看到他們上奏時的表情,但可以讀出他們急迫的心情:

“自光緒二十四年德國議租膠澳以後,青島建築碼頭,興造鐵路,現已通至濟南省城,轉瞬開辦津鎮鐵路(注:天津—鎮江,後改為天津-浦口),將與膠濟鐵路相接。濟南本為黃河、小清河碼頭,現在又為兩路樞紐,地勢扼要,商貨轉輸,較為便利。亟應在濟南城外自開通商口岸,以期中外鹹受利益。”

通商口岸,又稱商埠,是一個國家向外開放的特定通商地區。近代中國的商埠分為兩類:一類是約開商埠——外國列強強迫中國履行不平等條約而開的商埠;一類是自開商埠。約開商埠,主權易失;自開商埠,主權在我。二者有著天壤之別。

德國開“路”圈地,氣勢兇猛。袁世凱和周馥的共同想法是:“值此列強環伺、主權盡失之時,儘快自開商埠,以免利權再失。”

飽受列強欺淩的清政府也早已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批復出奇得快。5月19日,即“抄錄通行”,周知天下。

此舉讓德國人措手不及,無可奈何,深歎其手段之神速。倘若事前走漏風聲,德國人必然千方百計阻撓,自開商埠可能胎死腹中。這也是袁、週二人密謀的一個重要原因。

1904年6月1日,一聲響亮的汽笛打破了濟南的寧靜,膠濟鐵路全線通車,濟南古城從此有了火車。

火車來,商埠開。儘管有些事出無奈,迫不得已,但一旦邁進了這個門檻,就像中國加入WTO,融入了國際經濟新秩序。濟南的開放正式開始了。

濟南發生革命性變化

1905年11月15日,一場盛大典禮在老城西關隆重舉行。這天,濟南正式開設“華洋公共通商之埠”。從這一天起,濟南老百姓的生活方式連同這座古城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洋人來了。1904年開埠前,進入濟南的洋人外僑不過360人。開埠後的1918年,德日英美法外僑增至1005人。1928年,增至12個國家、3332人。四年後的1933年,則超過了一萬人。濟南敞開胸懷接納著每一名來客,本地的,外地的,中國的,外國的。

建築靚了 。各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哥特、羅曼、古典、摩登風格的建築,以及日爾曼式、英吉利式、日本式建築相繼在商埠亮相,豐富了城市的景觀,活躍了城市的形象。

貿易盛了 。商埠區出現了廣貨、百貨、西藥、五金、鐘錶、染料等新興行業。濟南的商品也開始漂洋過海,國際貿易日益興盛。德昌洋行生產的發網(歐洲女子用於蒙面)更是遠銷歐洲。

銀行起了 。濟南第一個外商銀行——德華銀行上世紀初在商埠區落戶。此後,日本的朝鮮銀行、橫濱正金銀行、法國與比利時合辦的義品放款銀行等紛紛登陸。1912年到1925年,濟南的商辦銀行已達20家。濟南開始真正感受到世界經濟脈搏的跳動。

民企興了 。1905年,濟南第一家民營企業——濟南電燈公司創辦。此後,仁豐紗廠、成通紗廠、成大紗廠、成豐麵粉廠等民營企業縱橫商海,叱吒風雲。苗氏家族更是躊躇滿志,雄心勃勃,積極開發大西北。濟南瑞蚨祥則把商號開到了京、津、滬等眾多城市。

濟南開埠以後,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這裡誕生了第一家電影院、第一家西餐廳、第一座公園……穿洋服、買洋貨、抽洋煙、吃洋餐,不僅是年輕人的追求,也成為社會的時尚。

西風東漸,歐陸風情,濟南,這座有著高大圍牆的封閉古城,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開始感受現代社會發展的脈搏。

沒有商埠以前,濟南只是一座封閉的古城;有了商埠以後,濟南才是一座開放的城市。

開埠讓濟南加快走向現代化

濟南商埠,是在濟南老城之外建新城,既保留了一個具有傳統風格的老城,又容納了一座體現西方近代風格的新城。這種新舊兩城相得益彰、互不干擾的做法,可謂主政者的明智選擇。

與傳統的高牆深池、封閉保守的“圍城”方式不同,商埠區採取了現代城市的開放格局。開埠之初,採取優惠政策吸引客商前來投資。

開埠前,濟南是傳統的政治中心,經濟“大約比沿海城市的發展滯後40~50年”,“只能算一個三流的商業城市”。但在開埠後,山東政府迅速制定了大量“通商惠工”的政策,外國商業資本紛紛湧入,濟南一躍成為“山東內陸第一大商貿中心”。

1904年,德國的禪臣洋行首先在濟南落戶。到1919年,在濟南設立總行、分行或代理處的歐美洋行已達15家。數不清的銀行、洋行、老字型大小及商場紛紛在商埠紮堆。1927年,濟南城關及商埠兩地區的商戶已達6700多家,成為清末城市“自我發展”的一個典範。

濟南工商業在國內城市中的地位扶搖直上。民國時期散文家倪錫英在遊歷各大城市後,對濟南商埠讚不絕口:“市面的繁榮,比起南京的下關,和杭州的新市場,要遠勝數倍,竟可與青島、天津相抗衡。”這可能是近代濟南歷史上最為風光的歲月。

中外資本的源源湧入,讓濟南原有自發而緩慢的原始積累過程急劇加速,這突出表現在工業的迅猛發展上。

1905年,濟南第一家民營企業——濟南電燈房創辦。濟南人不可思議地見識了電燈照射出的亮光。之後,濟南順理成章地擁有了第一家造紙廠,第一家機械廠,第一家機器榨油廠……

工業的發展給濟南的社會形態帶來了更加深刻的變化:行棧商人把積累的資本投資於工業,轉變為民族工業資本家;手工業作坊裡的徒弟進工廠開機器轉變為工人;消費性城市轉變為生產性城市。這種轉型,意味著主導濟南的經濟力量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

自開商埠,是濟南由傳統封閉城市走向開放和近現代化的開端,中外商人資本的彙聚,膠濟、津浦鐵路的通達,城市空間的不斷拓展,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興盛,使濟南由一個政治中心,一躍而成為山東內陸第一大商貿中心和華北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混沌乍開,風雲激蕩。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在這裡交融,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在這裡對接,濟南的文化更加開放、多元與包容。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符號,這些符號是這個國家或城市最獨特的東西。

有人說,濟南是一座不南不北的城市,沒有特點。其實,正因為不南不北,才能夠融南匯北,相容並包,兼收並蓄。大海不拒細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卻微塵,故能成其高。濟南容納百脈,才成就了天下泉城的大氣象。“包容”,是濟南這座城市最大的特點,也是這座城市最為人稱道的精神圖譜。

有了內心的包容,才有了外在的開放。有了包容的胸襟,才有了開放的氣度。

開埠,讓濟南第一次成為全省的經濟中心;開埠,讓濟南加快了走向現代化的步伐;開埠,讓濟南的城市魅力為更多的人所稱頌。

如今,徜徉在歷經歲月變遷後的老商埠,仍能感受到其昔日輝煌帶給這座城市的巨大榮耀。

儘管老商埠輝煌不再,但它延伸出的城建理念,延伸出的開放氣象,延伸出的包容精神,至今都值得人們傳承借鑒。

它是一壇用百年文脈釀造出的陳年老酒,愈陳愈香,愈品愈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