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汕尾小尋味,吃碗小米打個嗝 回味無窮

永遠的臍帶, 阮義忠就這樣在《家書》中, 慢悠悠地說起了故土瑣碎與動容。 如今在外漂泊, 已然無可避免。 只是離家愈遠, 念想愈濃。 不似酒可澆愁, 茶可解憂。 這念想, 大抵只有小吃名產, 方能淺去二分。

且看省城沙河大街一帶, 是縣城海豐能人志士聚集的拼搏之地。 而在車水馬龍之中, “海豐小米”的雅秀小店是多不勝數。 店中所售正是縣城馳名天下的、縣城人日夜念想的名產——小米。 便是這碗小巧晶瑩的美味, 恰是那異鄉人愁緒的萌芽, 念想的開端。

連縣城靈魂樂隊《五條人》也曾經唱過:

邁去理伊, 邁去理伊, 吃碗小米打個嗝。

(不去理他, 不去理他, 吃碗小米打個嗝。 )

大抵漂泊既定, 世事無常, 那就別再搭理太多, 吃飽小米幹活算了。

這些念想的源頭,

興許就是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如五條人的家鄉海豐陶河, 每年正月十八元宵時節, 都會大擺慶賀添丁的糕仔茶。 而小米, 則是整個糕仔茶中的壓軸大主角。

所以自古陶河巧婦擅制小米, 先年正月十八之前整個陶河都沸沸揚揚做起小米, 好手藝的婦女全被邀請幫忙製作小米。 個別手藝超群的, 則會親力親為, 做好一盤盤皮薄餡足的小米, 供來客盡情享用。 這些古老的習俗, 後續會再和大家好好分享。

至於當年糕仔茶的熱鬧與美味, 已在每個陶河人心中落下難忘的喜悅。 就像好友阿雅:小時候跟著爸爸和哥哥在都塘一起串門吃糕仔茶, 吃小米配鹹茶, 吃餅乾和糖果, 吃每家每戶特色的糕點, 每每有喝不完的鹹茶就偷偷倒給爸爸, 每次她都把肚子撐得鼓鼓的, 爸爸的也鼓鼓的……

阿雅說起糕仔茶, 會帶著龍飛鳳舞的喜悅。 而小米這份小小玲瓏的美味, 她一直依依不捨, 百吃不厭。 所以每次從深圳回到海豐, 她都會央著胡媽媽做小米吃。 似乎如此, 便能讓歲月偷走的歡愉, 一一歸還。

胡媽媽的小米,是從一個遠房老師傅學來的。聽胡媽媽說,老師傅先年在深圳西鄉做小米批發到香港,年邁退休後不再重操舊業,機緣巧合教了她做小米。只有阿雅回家的時候,胡媽媽會有興致做一些小米。阿雅常常讓她弄點去小攤賣,只是做小米並非易事,胡媽媽總抱怨阿雅就喜歡折騰她。

大概粿品的製作,最為關鍵的均是粿皮的製作。小米也同樣的嬌氣,因為需要用番薯粉來沖調作皮,所以番薯粉的好壞便決定了小米口感的優劣。番薯天生的厚實,遇上沸沸揚揚的熱水,就像一場神奇的魔法,那大地的皓白外衣脫去了,重新裹上了晶瑩的外殼。這些本是鬆散的顆粒凝聚在一起,等待在巧手裡的一次重生。

肉餡的要求相比便簡單直接得多,新鮮豬肉,剁成肉末,加入醬油和汕尾人奉為神物的大地魚粉,便已滿足一份色香味美的餡料要求。

沖調成功的番薯粉團,粘度和強度都最佳,這時候捏團搓成小面皮,夾一小筷子的肉餡置於面皮中央,然後一褶褶地順時針捏起,最後捏緊收口,一個小巧的白玉餃子狀便宛然天成,那紋路之間,就像一朵下了凡的雲,吃飽了人間煙火,便只能老實呆在掌心裡,不敢亂逃。

包好的小米一隻只沿著蒸盤整齊放好,一盤子的素白的紋路像隱藏了某種秘密,等待溫度和蒸汽,解鎖這其中的奧妙。所有粿品的蒸煮,遵循的是“深湯猛火”四字。而時間的把控則掌握在巧婦的手裡,不長不短,便是對味道最好的發揮。

約摸七分鐘過後,胡媽媽掀開了鍋蓋準備出爐。上等的番薯粉製作出來的小米晶瑩彈口,如同琥珀般的金黃。胡媽媽迅速拿起油刷,給這些含苞待放的精巧兒,加上最好一道工序。植物的油脂,像為它們抹上了兩腮的胭紅,呐,正好看呢!

旁邊的阿雅大概也等餓了,拿著竹簽快速地挑了一個出來。不巧把粿皮撕破了一些,卻顧不得往嘴裡送了,呼哧呼哧地吃了起來,惹來胡媽媽的一頓罵。罵完便開始張羅著把小米一個個擺弄出來,弄成一碟兒讓我們趕緊吃。

吃小米與其他粿不一樣,最好的是熱騰騰的吃下。蘸一口蠔油和辣椒混搭的醬,紅黑交搭,既辣又鮮。那晶瑩的粿皮在溫熱裡,尤為纏綿可口,肉餡也因熱氣的作用,滿帶鮮汁,尤為宜人。那膠黏彈口的粿皮是讓人上癮的,像小時候吃過的一種牛皮糖,像多年前吃過的阿嫲包的薯丸子,像那夏天那大海畔一口又一口的爽口的果凍,懷念?思念還是想念。甭管啦,吃下便是!

而胡媽媽在這時已經擂好一大缽鹹茶。鹹茶在縣城各地,便是小米最家常的配偶。阿雅說每次媽媽都總是嘴硬不願意做,說太折騰不想弄,然而第二天總會做好很多小米,讓她吃夠吃足,順便打包一些與她一起回到深圳。回到那座沒有小米只有拼搏的大都市里。

就像縣城的很多人,把小米打包遠走,也把一份念想打包遠走了,似乎,這就是與故土縣城,永遠割捨不了的臍帶。

這個故事,一直改了很多遍,似乎沒有合適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海豐人情結甚深的小吃,關於小米,除了阿雅,還有很多故事,我們後面再說,那些海豐與小米的故事。

于作者

連幼希,故鄉在罾(zeng)城,現人稱捷勝。此文,是連幼希因懷念故鄉,緬懷幼年,不忍故鄉的風俗味道和故事被漸淡忘,希望借文字築一座歲月帶不走的城而作。

來源|十號私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每天為你提供汕尾最前線的旅遊動態資訊,當地旅遊介紹

景區攻略、人文習俗、特色美食、旅遊視頻 !隨時查看!

-----

騰途旅遊—是你遊汕尾必備的旅遊指南書

胡媽媽的小米,是從一個遠房老師傅學來的。聽胡媽媽說,老師傅先年在深圳西鄉做小米批發到香港,年邁退休後不再重操舊業,機緣巧合教了她做小米。只有阿雅回家的時候,胡媽媽會有興致做一些小米。阿雅常常讓她弄點去小攤賣,只是做小米並非易事,胡媽媽總抱怨阿雅就喜歡折騰她。

大概粿品的製作,最為關鍵的均是粿皮的製作。小米也同樣的嬌氣,因為需要用番薯粉來沖調作皮,所以番薯粉的好壞便決定了小米口感的優劣。番薯天生的厚實,遇上沸沸揚揚的熱水,就像一場神奇的魔法,那大地的皓白外衣脫去了,重新裹上了晶瑩的外殼。這些本是鬆散的顆粒凝聚在一起,等待在巧手裡的一次重生。

肉餡的要求相比便簡單直接得多,新鮮豬肉,剁成肉末,加入醬油和汕尾人奉為神物的大地魚粉,便已滿足一份色香味美的餡料要求。

沖調成功的番薯粉團,粘度和強度都最佳,這時候捏團搓成小面皮,夾一小筷子的肉餡置於面皮中央,然後一褶褶地順時針捏起,最後捏緊收口,一個小巧的白玉餃子狀便宛然天成,那紋路之間,就像一朵下了凡的雲,吃飽了人間煙火,便只能老實呆在掌心裡,不敢亂逃。

包好的小米一隻只沿著蒸盤整齊放好,一盤子的素白的紋路像隱藏了某種秘密,等待溫度和蒸汽,解鎖這其中的奧妙。所有粿品的蒸煮,遵循的是“深湯猛火”四字。而時間的把控則掌握在巧婦的手裡,不長不短,便是對味道最好的發揮。

約摸七分鐘過後,胡媽媽掀開了鍋蓋準備出爐。上等的番薯粉製作出來的小米晶瑩彈口,如同琥珀般的金黃。胡媽媽迅速拿起油刷,給這些含苞待放的精巧兒,加上最好一道工序。植物的油脂,像為它們抹上了兩腮的胭紅,呐,正好看呢!

旁邊的阿雅大概也等餓了,拿著竹簽快速地挑了一個出來。不巧把粿皮撕破了一些,卻顧不得往嘴裡送了,呼哧呼哧地吃了起來,惹來胡媽媽的一頓罵。罵完便開始張羅著把小米一個個擺弄出來,弄成一碟兒讓我們趕緊吃。

吃小米與其他粿不一樣,最好的是熱騰騰的吃下。蘸一口蠔油和辣椒混搭的醬,紅黑交搭,既辣又鮮。那晶瑩的粿皮在溫熱裡,尤為纏綿可口,肉餡也因熱氣的作用,滿帶鮮汁,尤為宜人。那膠黏彈口的粿皮是讓人上癮的,像小時候吃過的一種牛皮糖,像多年前吃過的阿嫲包的薯丸子,像那夏天那大海畔一口又一口的爽口的果凍,懷念?思念還是想念。甭管啦,吃下便是!

而胡媽媽在這時已經擂好一大缽鹹茶。鹹茶在縣城各地,便是小米最家常的配偶。阿雅說每次媽媽都總是嘴硬不願意做,說太折騰不想弄,然而第二天總會做好很多小米,讓她吃夠吃足,順便打包一些與她一起回到深圳。回到那座沒有小米只有拼搏的大都市里。

就像縣城的很多人,把小米打包遠走,也把一份念想打包遠走了,似乎,這就是與故土縣城,永遠割捨不了的臍帶。

這個故事,一直改了很多遍,似乎沒有合適的方式來表達這種海豐人情結甚深的小吃,關於小米,除了阿雅,還有很多故事,我們後面再說,那些海豐與小米的故事。

于作者

連幼希,故鄉在罾(zeng)城,現人稱捷勝。此文,是連幼希因懷念故鄉,緬懷幼年,不忍故鄉的風俗味道和故事被漸淡忘,希望借文字築一座歲月帶不走的城而作。

來源|十號私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每天為你提供汕尾最前線的旅遊動態資訊,當地旅遊介紹

景區攻略、人文習俗、特色美食、旅遊視頻 !隨時查看!

-----

騰途旅遊—是你遊汕尾必備的旅遊指南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