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經的巴爾幹強國“巴爾幹之虎”,為什麼被歐美肢解?

​在20世紀的人類世界史中, 南斯拉夫稱得上是赫赫有名。 1914年, 塞爾維亞王國(南斯拉夫前身)的激進青年, 刺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

此事直接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二戰後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更是同時力抗美蘇兩大強國, 並且還牽頭在世界範圍內發起了著名的“不結盟運動”, 拉著一大票亞非拉國家, 游離於東西方陣營之外, 讓兩大集團大光其火。 而就自身實力而言, 南斯拉夫雖然稱不上世界級大國, 但在巴爾幹半島乃至近東, 卻也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稱得上是個區域性強國。

可是從80年代開始急劇滑落。 隨著蘇東劇變的發生, 南斯拉夫土崩瓦解。 到今天, 曾經占地22萬平方公里, 總人口2200萬的區域霸主, 也已成為歷史。 作為其遺產繼承者的塞爾維亞共和國, 已是一個地不到8萬平方公里, 人口不過600萬的內陸小國, 已徹底失去了當年“巴爾幹之虎”的風采。


而在南斯拉夫的分裂解體過程中, 美國可謂“居功至偉”!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 美國便有意識的在經濟上打壓南斯拉夫, 並積極煽動在南境內各民族的民族意識, 為南斯拉夫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到90年代初, 南斯拉夫分裂並陷入內戰,

美國為首的西方, 又積極支持各加盟共和國的獨立勢力, 阻止塞爾維亞族勢力控制下的南斯拉夫中樞及人民軍鎮壓叛亂。 這種做法, 最終導致了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黑、馬其頓等前南加盟共和國的獨立。

而美國對此依然不滿足, 到1999年, 科索沃危機爆發, 美國為首的北約發動恐襲, 逼迫南聯盟承認治下科索沃省的事實獨立。 2006年, 南聯盟(當時已改名為塞爾維亞與黑山)的最後一個加盟共和國, 黑山也與塞爾維亞分道揚鑣, 也僅剩下塞爾維亞孤零零的蝸居內陸, 國運徹底跌入穀底。


從22萬平方公里到不到8萬平方公里;從一個國家到被拆為8個國家, 從曾經的巴爾幹區域大國, 到蝸居一隅的內陸小國, 在所有蘇系國家中, 南斯拉夫可以說是被美國整的最慘的一個!

但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卻不是這樣。 當時的南斯拉夫, 可以說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中, 與美國關係最好的一個。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 不僅不視南斯拉夫為敵, 甚至還對它提供了長達十多年的經濟援助。

可為什麼“曾經的友好對象”, 到蘇東劇變後, 卻成為美國美國的生死大敵, 非要把它大卸八塊, 方能安心呢?


這跟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化密切相關。 冷戰期間, 南斯拉夫雖然也屬於社會主義國家一員, 但與蘇聯的地緣矛盾, 使得蘇南兩國分道揚鑣。

這對美國來說,當然是樂見的。本來,近東就是美蘇歐洲的一大爭奪焦點。由於美國爭取到了土耳其,封鎖了黑海——地中海海上通道,所以蘇聯想要從歐洲方向進入東地中海,只能通過巴爾幹半島一途。而隨著蘇南決裂,蘇聯向東地中海拓展地緣影響力的戰略通道被徹底堵死。

這種格局下,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美國仍舊願意對他提供支持,甚至願意讓南斯拉夫更強大一點——這樣它才更有底氣與蘇聯相抗衡。但從80年代開始,情況出現了變化。此時冷戰已進入第三階段,蘇聯頹勢漸顯,對東地中海的威脅相對降低。進入90年代後,蘇聯土崩瓦解,烏克蘭獨立,俄羅斯地緣勢力大幅東撤,不僅無力再經營東地中海,連對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都幾乎消失殆盡。

這種情況下,南斯拉夫作為東西方戰略緩衝,以及阻擋俄羅斯南下的戰略意義,已經不復存在。而它對美國以及西方的威脅,卻不斷凸顯。這就成為美國向南斯拉夫動手的直接動因。但是削弱它就行了,何必非要把它大卸八塊不可呢?

這跟南斯拉夫的特殊國情有關。南斯拉夫國家地緣結構支離破碎,缺乏強勢的主體核心板塊,人文構成上,也是極端複雜,2000多萬人口,分成了五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諾文尼亞、馬其頓、黑山),三種宗教信仰(天主教、伊斯蘭教、東正教),三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諾文尼亞語和馬其頓語)。這其中沒有一個族群能佔據絕對優勢,甚至連相對優勢都不明顯。地緣及人文結構的極端複雜,意味著南斯拉夫天然存在嚴重的分裂隱患。

為了應對這種潛在風險,南斯拉夫先是從斯拉夫族系入手,宣揚“泛斯拉夫主義”,希望通過這個共同的族群起源,將現實中存在嚴重隔閡的各大族群凝聚到一起。只不過,由於共同族系關係的過於遙遠,在現實中很難獲得各現有族群的認同。

而美國並未因此放棄對南斯拉夫的分裂行為。之後的前南解體與內戰中,早已放棄信仰的南斯拉夫中央權力,竭力阻止國家分裂,並派兵與獨立勢力交戰,但美國為首的西方,卻多次對他們強行阻止。直到1999年,美國依然支持科索沃脫離南聯盟,並通過北約組織發動空襲,向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的南聯盟中央施壓。直到2006年南聯盟徹底解體。這說明,意識形態衝突之外,美國肢解南斯拉夫,還有別的原因。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美國必須把南斯拉夫拆分殆盡,才能安心呢?這得從地緣政治角度來分析。冷戰時期,美國對一個強大的南斯拉夫,是持支持態度的。只不過,美國這種支持,是基於冷戰的大環境,為的是讓它能更有力的抗拒蘇聯。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地緣收縮,原先的利益驅使已不復存在。而從冷戰後的國際格局來看,一個完整的南斯拉夫,對西方的威脅,就越來越凸顯:

首先是與西歐的衝突。在歷史上,西歐與東歐兩大板塊,一直存在尖銳的地緣矛盾。最早時,是東羅馬帝國與天主教世界的衝突(這也引發了基督教的分裂——分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世界);而在近代,則是歐洲與奧斯曼帝國的衝突(反映到宗教文明體系上,則體現為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巴爾幹半島地處兩大勢力交匯,是二者的爭鬥焦點。


到20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沒落,俄羅斯也陷入中衰和蟄伏期(沙俄末期的衰頹與蘇聯前期的蟄伏),以西歐為核心歐系地緣勢力在近東取得了絕對優勢。

按理說,這時候的歐系勢力,應該趁機將巴爾幹消化吸收才對。只不過,這時候的歐系勢力代表——英法德意,內部矛盾激化,在這種歐系勢力內訌的大背景下,大家無法像中世紀那樣齊心對外。這就間接促成了南斯拉夫崛起。,一舉成長為巴爾幹區域強國。

作為本土地緣勢力,有了家底,南斯拉夫當然不願意做人附庸,甚至希望以自己為核心,在近東拓展地緣影響力。

這當然是那些覬覦巴爾幹的周邊勢力不允許的。但歐系勢力內訌,奧斯曼帝國崩盤、俄羅斯地緣收縮,使得他們都一時無暇顧及。而到二戰後,儘管歐系勢力內訌結束,開始內部整合(歐共體——歐盟),但蘇聯的強勢威脅,以及南共奪權上位的既成事實,使得它們為了避免南斯拉夫重新倒向蘇聯,也願意讓其維持獨立,甚至還願意讓它更強點,以更好的幫自己抵禦蘇聯南下近東的壓力。

但隨著冷戰結束,蘇聯土崩瓦解,俄羅斯地緣收縮,而伊斯蘭也依然四分五裂。傳統的兩大地緣對手,短期內皆不再有能力干涉巴爾幹,再加上歐系勢力內部已經整合到一定程度,一致對外的條件成熟,所以正好可以拿下巴爾幹,將它消化吸收,從整體上增強歐系勢力的地緣實力。

這時候,南斯拉夫就成為歐系勢力的眼中釘。作為巴爾幹本土勢力,就算南斯拉夫願意被歐洲吸納,但它龐大的體量,也決定了融入後的它,勢必在這個加強版的體系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這會對傳統歐系強國的主導地位構成衝擊。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加劇歐盟分裂的風險。

歐系列強之所以覬覦巴爾幹,除了基於擴充歐系勢力整體實力的考慮,也是要通過對這塊土地的吸納,增強自己實力,而不是把原屬於自己的權力和利益蛋糕分給巴爾幹人。他們更不希望將來有一天,南斯拉夫成為自己在歐盟體系內部的勁敵。

所以,歐系勢力並不希望一個強大的南斯拉夫存在,而更希望看到南斯拉夫分裂為一個個獨立的小國,到時候再將其吸納,對歐洲列強來說,無疑要有利的多,融合起來,也方便的多。

當然,這種做法,會削弱歐盟這個整體,在遭遇東方外敵入侵巴爾幹時的抵禦能力。不過在俄羅斯和土耳其都已沒落的情況下,這個威脅並不存在。

這是對歐系勢力而言。而對美國來說,它除了要照顧歐洲盟友的利益外,作為全球霸主,它也同樣不希望看到巴爾幹半島出現區域性強國。

美國的本土位於西半球,巴爾幹半島所在的東地中海,跟美國地緣關係極其疏離,這意味著美國對該板塊的天然影響力十分孱弱。但是東地中海對美國來說又至關重要。這裡不僅有蘇伊士運河,以及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地中海)兩個世界級戰略通道,而且以此為基,美國還可以同時對中東及俄羅斯戰略施壓——這些對美國維持全球霸權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要確保對東地中海秩序的掌控,就要盡可能的削弱當地本土勢力。而南斯拉夫有著“巴爾幹之虎”的美譽,這樣一個強大本土勢力的存在,對美國來說是個不大不小的威脅。

鑒於美國在東地中海的強勢存在,會嚴重制約南斯拉夫的地緣影響力擴張,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地緣衝突。

這跟土耳其是不一樣的。美國的存在,同樣制約了土耳其對東地中海的經營。但土耳其在黑海方向直面蘇聯——俄羅斯,所以它需要借美國之力,來抵禦俄羅斯的強勢進逼。既然如此,它必須接受美國在東地中海的存在。

但南斯拉夫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部,哪怕在蘇聯時代,也只是跟蘇聯的東歐衛星國接壤(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隨著蘇聯崩潰,俄羅斯戰略收縮,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都不可能再對南斯拉夫構成威脅。這種情況下,南斯拉夫沒有借重美國的必要,自然也沒有忍受美國掌控東地中海秩序的動力。

這種情況下,美南之間,必然會圍繞東地中海,乃至近東的利益產生爭奪。而美國雖貴為全球霸主,但與東地中海地緣關係的極端疏離,使得它在應對南斯拉夫這個“巴爾幹之虎”時,存在先天不足。既然如此,那美國的最好選擇,就是把這只老虎給拆解掉。隨著南斯拉夫的土崩瓦解,巴爾幹本土勢力對美國的威脅,自然也就不復存在。

所以,美國在完成了對南斯拉夫的和平演變後,依然對它窮追不捨,直到將塞爾維亞這個前南地區的相對優勢族群徹底壓制(現在已經沒落成一個內陸小國),美國才能夠高枕無憂!

隨著南斯拉夫的解體,巴爾幹半島再次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不過靠著西方的強大外力壓制,該地區也實現了難得的和平。

只不過,這種嚴重依賴外力的和平,依然是不穩定的,一旦西方勢力衰退,或者俄羅斯復蘇,甚至土耳其、乃至伊斯蘭世界東山再起,巴爾幹這個歐洲的火藥桶,又會被重新點爆!到那時,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又該迎來什麼樣的劫難呢?

而南斯拉夫的消失,受損失最大的,當然作為主體的塞爾維亞——這個民族一百多年的苦心經營,在這場解體過程中被剝奪殆盡。以今日塞爾維亞之頹勢,不僅再次崛起遙遙無期,甚至一旦巴爾幹再爆發大規模衝突,甚至不排出被強勢民族吞併的風險。

按理說,對一手毀掉自己民族崛起大計的美國和歐洲,塞爾維亞應該恨之入骨才對。但科索沃戰爭結束才不到20年,塞爾維亞徹底淪落為內陸小國(2006年黑山獨立,塞爾維亞失去所有海岸線和出海口)也才不到12年時間。這麼短的時間內,塞爾維亞無論是國家政治立場,還是民眾情感,都發生了大的逆轉,由曾經對西方咬牙切齒,轉而緊抱西方的大腿,並積極申請加入歐盟——哪怕因此受到歐洲多方刁難,也不改此衷。

按照傳統觀念,塞爾維亞此舉,簡直可以用認賊作父來形容了!但是,在感歎的同時,我們又不禁要疑惑:為什麼塞爾維亞的態度,會這麼快就發生180度逆轉呢?這實際上是由塞爾維亞新的地緣形勢所決定了。而這種決定背後,則再次印證了國際政治的一個真理——在利益面前,一切都是浮雲!

這對美國來說,當然是樂見的。本來,近東就是美蘇歐洲的一大爭奪焦點。由於美國爭取到了土耳其,封鎖了黑海——地中海海上通道,所以蘇聯想要從歐洲方向進入東地中海,只能通過巴爾幹半島一途。而隨著蘇南決裂,蘇聯向東地中海拓展地緣影響力的戰略通道被徹底堵死。

這種格局下,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美國仍舊願意對他提供支持,甚至願意讓南斯拉夫更強大一點——這樣它才更有底氣與蘇聯相抗衡。但從80年代開始,情況出現了變化。此時冷戰已進入第三階段,蘇聯頹勢漸顯,對東地中海的威脅相對降低。進入90年代後,蘇聯土崩瓦解,烏克蘭獨立,俄羅斯地緣勢力大幅東撤,不僅無力再經營東地中海,連對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都幾乎消失殆盡。

這種情況下,南斯拉夫作為東西方戰略緩衝,以及阻擋俄羅斯南下的戰略意義,已經不復存在。而它對美國以及西方的威脅,卻不斷凸顯。這就成為美國向南斯拉夫動手的直接動因。但是削弱它就行了,何必非要把它大卸八塊不可呢?

這跟南斯拉夫的特殊國情有關。南斯拉夫國家地緣結構支離破碎,缺乏強勢的主體核心板塊,人文構成上,也是極端複雜,2000多萬人口,分成了五個主體民族(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諾文尼亞、馬其頓、黑山),三種宗教信仰(天主教、伊斯蘭教、東正教),三種官方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斯諾文尼亞語和馬其頓語)。這其中沒有一個族群能佔據絕對優勢,甚至連相對優勢都不明顯。地緣及人文結構的極端複雜,意味著南斯拉夫天然存在嚴重的分裂隱患。

為了應對這種潛在風險,南斯拉夫先是從斯拉夫族系入手,宣揚“泛斯拉夫主義”,希望通過這個共同的族群起源,將現實中存在嚴重隔閡的各大族群凝聚到一起。只不過,由於共同族系關係的過於遙遠,在現實中很難獲得各現有族群的認同。

而美國並未因此放棄對南斯拉夫的分裂行為。之後的前南解體與內戰中,早已放棄信仰的南斯拉夫中央權力,竭力阻止國家分裂,並派兵與獨立勢力交戰,但美國為首的西方,卻多次對他們強行阻止。直到1999年,美國依然支持科索沃脫離南聯盟,並通過北約組織發動空襲,向致力於維護國家統一的南聯盟中央施壓。直到2006年南聯盟徹底解體。這說明,意識形態衝突之外,美國肢解南斯拉夫,還有別的原因。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美國必須把南斯拉夫拆分殆盡,才能安心呢?這得從地緣政治角度來分析。冷戰時期,美國對一個強大的南斯拉夫,是持支持態度的。只不過,美國這種支持,是基於冷戰的大環境,為的是讓它能更有力的抗拒蘇聯。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地緣收縮,原先的利益驅使已不復存在。而從冷戰後的國際格局來看,一個完整的南斯拉夫,對西方的威脅,就越來越凸顯:

首先是與西歐的衝突。在歷史上,西歐與東歐兩大板塊,一直存在尖銳的地緣矛盾。最早時,是東羅馬帝國與天主教世界的衝突(這也引發了基督教的分裂——分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世界);而在近代,則是歐洲與奧斯曼帝國的衝突(反映到宗教文明體系上,則體現為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巴爾幹半島地處兩大勢力交匯,是二者的爭鬥焦點。


到20世紀初,奧斯曼土耳其沒落,俄羅斯也陷入中衰和蟄伏期(沙俄末期的衰頹與蘇聯前期的蟄伏),以西歐為核心歐系地緣勢力在近東取得了絕對優勢。

按理說,這時候的歐系勢力,應該趁機將巴爾幹消化吸收才對。只不過,這時候的歐系勢力代表——英法德意,內部矛盾激化,在這種歐系勢力內訌的大背景下,大家無法像中世紀那樣齊心對外。這就間接促成了南斯拉夫崛起。,一舉成長為巴爾幹區域強國。

作為本土地緣勢力,有了家底,南斯拉夫當然不願意做人附庸,甚至希望以自己為核心,在近東拓展地緣影響力。

這當然是那些覬覦巴爾幹的周邊勢力不允許的。但歐系勢力內訌,奧斯曼帝國崩盤、俄羅斯地緣收縮,使得他們都一時無暇顧及。而到二戰後,儘管歐系勢力內訌結束,開始內部整合(歐共體——歐盟),但蘇聯的強勢威脅,以及南共奪權上位的既成事實,使得它們為了避免南斯拉夫重新倒向蘇聯,也願意讓其維持獨立,甚至還願意讓它更強點,以更好的幫自己抵禦蘇聯南下近東的壓力。

但隨著冷戰結束,蘇聯土崩瓦解,俄羅斯地緣收縮,而伊斯蘭也依然四分五裂。傳統的兩大地緣對手,短期內皆不再有能力干涉巴爾幹,再加上歐系勢力內部已經整合到一定程度,一致對外的條件成熟,所以正好可以拿下巴爾幹,將它消化吸收,從整體上增強歐系勢力的地緣實力。

這時候,南斯拉夫就成為歐系勢力的眼中釘。作為巴爾幹本土勢力,就算南斯拉夫願意被歐洲吸納,但它龐大的體量,也決定了融入後的它,勢必在這個加強版的體系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這會對傳統歐系強國的主導地位構成衝擊。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加劇歐盟分裂的風險。

歐系列強之所以覬覦巴爾幹,除了基於擴充歐系勢力整體實力的考慮,也是要通過對這塊土地的吸納,增強自己實力,而不是把原屬於自己的權力和利益蛋糕分給巴爾幹人。他們更不希望將來有一天,南斯拉夫成為自己在歐盟體系內部的勁敵。

所以,歐系勢力並不希望一個強大的南斯拉夫存在,而更希望看到南斯拉夫分裂為一個個獨立的小國,到時候再將其吸納,對歐洲列強來說,無疑要有利的多,融合起來,也方便的多。

當然,這種做法,會削弱歐盟這個整體,在遭遇東方外敵入侵巴爾幹時的抵禦能力。不過在俄羅斯和土耳其都已沒落的情況下,這個威脅並不存在。

這是對歐系勢力而言。而對美國來說,它除了要照顧歐洲盟友的利益外,作為全球霸主,它也同樣不希望看到巴爾幹半島出現區域性強國。

美國的本土位於西半球,巴爾幹半島所在的東地中海,跟美國地緣關係極其疏離,這意味著美國對該板塊的天然影響力十分孱弱。但是東地中海對美國來說又至關重要。這裡不僅有蘇伊士運河,以及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地中海)兩個世界級戰略通道,而且以此為基,美國還可以同時對中東及俄羅斯戰略施壓——這些對美國維持全球霸權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要確保對東地中海秩序的掌控,就要盡可能的削弱當地本土勢力。而南斯拉夫有著“巴爾幹之虎”的美譽,這樣一個強大本土勢力的存在,對美國來說是個不大不小的威脅。

鑒於美國在東地中海的強勢存在,會嚴重制約南斯拉夫的地緣影響力擴張,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地緣衝突。

這跟土耳其是不一樣的。美國的存在,同樣制約了土耳其對東地中海的經營。但土耳其在黑海方向直面蘇聯——俄羅斯,所以它需要借美國之力,來抵禦俄羅斯的強勢進逼。既然如此,它必須接受美國在東地中海的存在。

但南斯拉夫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部,哪怕在蘇聯時代,也只是跟蘇聯的東歐衛星國接壤(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隨著蘇聯崩潰,俄羅斯戰略收縮,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都不可能再對南斯拉夫構成威脅。這種情況下,南斯拉夫沒有借重美國的必要,自然也沒有忍受美國掌控東地中海秩序的動力。

這種情況下,美南之間,必然會圍繞東地中海,乃至近東的利益產生爭奪。而美國雖貴為全球霸主,但與東地中海地緣關係的極端疏離,使得它在應對南斯拉夫這個“巴爾幹之虎”時,存在先天不足。既然如此,那美國的最好選擇,就是把這只老虎給拆解掉。隨著南斯拉夫的土崩瓦解,巴爾幹本土勢力對美國的威脅,自然也就不復存在。

所以,美國在完成了對南斯拉夫的和平演變後,依然對它窮追不捨,直到將塞爾維亞這個前南地區的相對優勢族群徹底壓制(現在已經沒落成一個內陸小國),美國才能夠高枕無憂!

隨著南斯拉夫的解體,巴爾幹半島再次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不過靠著西方的強大外力壓制,該地區也實現了難得的和平。

只不過,這種嚴重依賴外力的和平,依然是不穩定的,一旦西方勢力衰退,或者俄羅斯復蘇,甚至土耳其、乃至伊斯蘭世界東山再起,巴爾幹這個歐洲的火藥桶,又會被重新點爆!到那時,這塊多災多難的土地,又該迎來什麼樣的劫難呢?

而南斯拉夫的消失,受損失最大的,當然作為主體的塞爾維亞——這個民族一百多年的苦心經營,在這場解體過程中被剝奪殆盡。以今日塞爾維亞之頹勢,不僅再次崛起遙遙無期,甚至一旦巴爾幹再爆發大規模衝突,甚至不排出被強勢民族吞併的風險。

按理說,對一手毀掉自己民族崛起大計的美國和歐洲,塞爾維亞應該恨之入骨才對。但科索沃戰爭結束才不到20年,塞爾維亞徹底淪落為內陸小國(2006年黑山獨立,塞爾維亞失去所有海岸線和出海口)也才不到12年時間。這麼短的時間內,塞爾維亞無論是國家政治立場,還是民眾情感,都發生了大的逆轉,由曾經對西方咬牙切齒,轉而緊抱西方的大腿,並積極申請加入歐盟——哪怕因此受到歐洲多方刁難,也不改此衷。

按照傳統觀念,塞爾維亞此舉,簡直可以用認賊作父來形容了!但是,在感歎的同時,我們又不禁要疑惑:為什麼塞爾維亞的態度,會這麼快就發生180度逆轉呢?這實際上是由塞爾維亞新的地緣形勢所決定了。而這種決定背後,則再次印證了國際政治的一個真理——在利益面前,一切都是浮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