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主父偃對漢武帝說,不惜血本守住這個地方,才能開疆拓土統一中國

一直以明媚與清淺, 一直坐在山河深處, 看歲月流逝, 人來人往。 而我, 就這樣認定了, 那是兩千多年前的漢朝, 開闢的一條通往北國春天的路。

河南之戰, 漢匈雙方投入的兵力不多, 規模亦不為大, 但它在漢匈戰爭史上卻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西漢王朝收復河南地, 使得漢朝的北部邊防線更往北推移至黃河沿岸, 為長安增添一道屏障, 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匈奴對關中地區的直接威脅, 這不僅僅有利於京都地區的繁榮與發展, 而且有利於西漢王朝在全國統治的加強。

衛青的不負眾望, 讓舉朝上下慶賀勝利的同時, 這片土地的處置問題也被擺上了議事日程。 主父偃上書建議在河南築朔方、五原二郡, 漢武帝讓大家來討論一下, 這事可不可行。

最先發言的當然是主父偃。 他說, 河套地區土地肥沃, 而且有黃河天險可阻敵于外, 秦將蒙恬就是以此為據點北逐匈奴(偃盛言朔方地肥饒,

外阻河, 蒙恬城以逐匈奴), 運輸補給交通便利, 那是開疆辟壤剿滅匈奴的戰略要地(內省轉輸戍漕, 廣中國, 滅胡之本), 因此應當築城以戍守。

我們很有必要介紹下主父偃這個人, 因為, 和許多的歷史人物一樣, 他完全有資格做我們穿越時空的老師。 把這事說到底, 就是人生還是需要某種東西, 讓自己能站在書本或者大地之上。 主父偃老師當然不會因為我們在今天的河套大地看到他的才華而驕傲起來的。

主父偃老師是今山東臨淄人, 出身貧寒﹐早年學長短縱橫之術, 後學《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齊受到儒生的排擠, 於是北游燕﹑趙﹑中山等諸侯國, 但都未受到禮遇。

西元前134年, 主父偃老師來到長安想混口飯吃, 因為兜裡沒錢, 掏不起“薦舉費”, 他便直接給漢武帝寫了一封信, 沒想到當天就被召見被拜為郎中, 不久又遷為謁者﹑中郎﹑中大夫, 一年中連升四次, 得到漢武帝的破格任用。

主父偃老師當時在朝中擔任的職務, 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皇帝的高級顧問。

漢武帝為了加強皇帝的專制權力, 在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僚機構之外, 另在宮中設立內朝, 主父偃屬於內朝系統, 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 對當時的政治頗有影響。

朔方郡故址

當然, 我們還有必要知道一下縱橫術這玩意。

其實, 所謂縱橫術就是流行於戰國時期以從事政治外交活動為主的一派思想, “縱者, 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 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韓非子》)。 與其他各派思想不同, 縱橫術重在實用, 而能得心應手地使用此道者, 便大抵可稱為縱橫家。 其代表人物有蘇秦、張儀等, 這些人大都出身貧賤, 卻能以布衣之身遊說諸侯, 甚至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 也可以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

主父偃老師就是玩縱橫術的。

沒想到,主父偃老師的話音一落便引來一片反對聲,而反對聲中最響亮的,就屬御史大夫(三公之一,負責監察)公孫弘。他說,秦朝當年動用三十萬眾去修築朔方城,最後也沒成功,還是把它丟棄了(秦時嘗發三十萬眾築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他認為不該勞民傷財地去經營一個荒蕪人煙的地方。

公孫弘這個人比較關注民生,但對於邊疆問題趨於保守。從建元年間第一次出使匈奴時言不合漢武帝之意到元光年間出使西南後反對通西南夷工程,再到反對置蒼海郡、朔方郡及五原郡,公孫弘始終將邊境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多次向漢武帝諫言停止邊疆的營造工程。儘管漢武帝一直不以為然,公孫弘卻從未放棄。

當時,朝廷對此事的爭議僵持不下。漢武帝倒是贊同主父偃的建議,不過,他並沒有當即拍板,而是讓侍中(皇帝的高級顧問)朱買臣去反駁公孫弘,以設置朔方郡的利處來詰難公孫弘。朱買臣提了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公孫弘道歉說:“我是山東邊鄙之地的淺薄人,不知道築朔方郡有這些好處,希望陛下停止修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和修建蒼海郡的事情,集中力量經營朔方郡。”

於是,漢武帝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將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又重新納入了中國的版圖。按照《巴彥淖爾盟志》的說法,漢武帝分出秦之九原郡西部地,設置朔方郡,又改秦之九原郡為五原郡。兩郡之分界按《中國歷史地圖集》(1974年版)標定的方位,以古北河南曲經烏梁素海注入南河為兩郡之東西分界線。烏梁素海東界至雲中郡西界為五原郡地,兼有今烏拉特前旗、包頭市和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東北部各一部分;烏梁素海西界至阿拉善盟東界(包括伊克昭盟部分地域)為朔方郡地。以上兩郡歸併州(今山西)管轄,隸朔方刺史部統領。

在今巴彥淖爾境內有兩處古城遺址與五原郡有關:一是堡子灣城址,位於烏拉特前旗黑柳子鄉堡子灣村西南部,平面呈方形,面積約1萬平方米,夯築城牆殘高3~5米,屬漢五原郡所轄,城址東北部為墓葬區;一是公廟子城址,位於烏拉特前旗公廟子鎮,烏拉山南麓公廟子溝口。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積約2萬平方米,夯築城牆。在早年基建中,城址被破壞,現僅存部分牆體,殘高1.5~3米,屬漢五原郡所轄,城南為墓葬區。

築朔方郡的工程浩浩蕩蕩地進行著,勞役之累波及至崤山以東,又因蒼海郡及通往西南夷道路的修建令燕齊之地、巴蜀之民疲憊不堪,御史大夫公孫弘又向漢武帝諫言,稱這些政策都是以疲敝中國為代價而去經營沒有用的地方,希望漢武帝能夠停止這些事情。

漢武帝答應了此事,叫停了興建不到兩年的蒼海郡及用事九年的西南夷工程,開始集中精力建設祖國的新北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沒想到,主父偃老師的話音一落便引來一片反對聲,而反對聲中最響亮的,就屬御史大夫(三公之一,負責監察)公孫弘。他說,秦朝當年動用三十萬眾去修築朔方城,最後也沒成功,還是把它丟棄了(秦時嘗發三十萬眾築北河,終不可就,已而棄之),他認為不該勞民傷財地去經營一個荒蕪人煙的地方。

公孫弘這個人比較關注民生,但對於邊疆問題趨於保守。從建元年間第一次出使匈奴時言不合漢武帝之意到元光年間出使西南後反對通西南夷工程,再到反對置蒼海郡、朔方郡及五原郡,公孫弘始終將邊境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多次向漢武帝諫言停止邊疆的營造工程。儘管漢武帝一直不以為然,公孫弘卻從未放棄。

當時,朝廷對此事的爭議僵持不下。漢武帝倒是贊同主父偃的建議,不過,他並沒有當即拍板,而是讓侍中(皇帝的高級顧問)朱買臣去反駁公孫弘,以設置朔方郡的利處來詰難公孫弘。朱買臣提了十個問題,公孫弘一個也答不上來。公孫弘道歉說:“我是山東邊鄙之地的淺薄人,不知道築朔方郡有這些好處,希望陛下停止修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和修建蒼海郡的事情,集中力量經營朔方郡。”

於是,漢武帝設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將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又重新納入了中國的版圖。按照《巴彥淖爾盟志》的說法,漢武帝分出秦之九原郡西部地,設置朔方郡,又改秦之九原郡為五原郡。兩郡之分界按《中國歷史地圖集》(1974年版)標定的方位,以古北河南曲經烏梁素海注入南河為兩郡之東西分界線。烏梁素海東界至雲中郡西界為五原郡地,兼有今烏拉特前旗、包頭市和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東北部各一部分;烏梁素海西界至阿拉善盟東界(包括伊克昭盟部分地域)為朔方郡地。以上兩郡歸併州(今山西)管轄,隸朔方刺史部統領。

在今巴彥淖爾境內有兩處古城遺址與五原郡有關:一是堡子灣城址,位於烏拉特前旗黑柳子鄉堡子灣村西南部,平面呈方形,面積約1萬平方米,夯築城牆殘高3~5米,屬漢五原郡所轄,城址東北部為墓葬區;一是公廟子城址,位於烏拉特前旗公廟子鎮,烏拉山南麓公廟子溝口。城址平面呈方形,面積約2萬平方米,夯築城牆。在早年基建中,城址被破壞,現僅存部分牆體,殘高1.5~3米,屬漢五原郡所轄,城南為墓葬區。

築朔方郡的工程浩浩蕩蕩地進行著,勞役之累波及至崤山以東,又因蒼海郡及通往西南夷道路的修建令燕齊之地、巴蜀之民疲憊不堪,御史大夫公孫弘又向漢武帝諫言,稱這些政策都是以疲敝中國為代價而去經營沒有用的地方,希望漢武帝能夠停止這些事情。

漢武帝答應了此事,叫停了興建不到兩年的蒼海郡及用事九年的西南夷工程,開始集中精力建設祖國的新北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謝絕其他媒體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